五国伐秦

    离秦奔魏,弃魏入韩,这对公孙衍来说,无疑是很严重的打击。普通人面对打击,会萎靡不振,没有站起来的信念。然,公孙衍越战越勇,没有因此倒下,更没有放慢前进的脚步。

    随着公孙衍弃魏入韩,象征着公孙衍五国相王,合纵诸侯的运动失败。

    那么,为什么公孙衍会离开魏国?这里也有以下观点:

    1、 秦国和楚国用武力打败魏国,驱逐公孙衍这个危险人物。(公孙衍的合纵之才让诸侯害怕。)

    2、 魏惠王推卸责任。(魏惠王屡战屡败,为了平息国人的愤怒,只能将锅甩给公孙衍。)

    3、 张仪的排挤、打压。(五国相王,也让张仪在秦国混不下去,才来到魏国发展。张仪凭借在秦国的表现,又有秦惠文王做为后盾,当上了魏相。处处打压反对秦国的人。)

    4、 公孙衍主动离开。(公孙衍没有让魏国变强,反而带来灾祸。为了不让魏惠王为难,主动选择离开。)

    总之,公孙衍离开魏国,有内在的原因(无脸面对魏国君臣),也有外在的原因(秦、楚诸侯施压,张仪排挤,魏惠王甩锅,朝臣逼迫)。一个拥有济世安邦,其计谋足以撼动山岳的男人,就这样被逼走了。

    那么,魏国混不下去了。公孙衍会选择去哪国?这个答案很令人意外:韩国。

    公孙衍选择韩国,我想也有以下原因:

    1、 公孙衍个人的选择:继续守护三晋同盟。

    2、 韩国需要公孙衍这样的人才。尤其是韩宣惠王,很想回到韩昭侯巅峰时代。

    3、 新郑离大梁近,公孙衍为返回魏国做准备。

    公孙衍从魏国去秦国,一战成名之后,从秦国回到魏国。去了魏国,首倡合纵,伐赵伐楚,再显纵横之才。公孙衍从魏国去了韩国,又会有怎样的待遇?

    答案:得到了韩宣惠王超规格的待遇。

    这里有个问题:魏国的实力比韩国强,魏国不敢留的人,魏惠王不敢要的人。韩国敢留,韩宣惠王敢要。韩宣惠王为什么敢收留公孙衍,他就不怕遭到秦、楚两国的军事打击?

    我想有以下原因:

    1、 公孙衍在中原诸侯有很高的威望。(名声好。)

    2、 韩宣惠王急需摆脱韩国的困境,振兴国力。(韩国需要人才)

    3、 韩宣惠王不是软弱之君,不惧秦国。

    公孙衍入韩,得到了韩宣惠王超规格的待遇,并负责韩国改革,以及训练新军。也就是说,公孙衍入韩,也干起了老本行:当将军。

    公孙衍在韩国,也是尽心尽责,并没有荒废度日。五国相王,合纵诸侯,虽然失败了。但,公孙衍依旧维持三晋合纵。尤其是加强与赵国之间的盟友关系。所以,公孙衍入韩之后,静待时机的同时,又干了三件事:

    1、训练新军,助韩强国。

    2、结盟赵国:区鼠会盟。

    3、维护三晋之盟:韩赵联姻,龙台相会。

    然,大争之世,注定不会有太久的平衡。随着,周天子、燕易王、魏惠王、齐威王相继甍逝。秦惠文王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挑战齐国。

    这就是战国时代,重大的事件:秦借道韩魏以谋齐。

    结果:秦、齐两国在桑丘,发生大战。秦国惨败,齐国大胜。

    有种说法,桑丘之战是发生在公元前323年,齐威王时代。我个人认为,这个记载是错误的。毕竟,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秦国去挑战齐国,岂不是找打的份。桑丘之战,应该发生在齐宣王时代,很有可能是齐威王甍逝,齐宣王继位。秦惠文王借道韩魏,趁机伐齐。

    桑丘一战,打破了秦国无敌诸侯的神话。公孙衍借着秦国惨败,再一次回到魏国,并给魏国新任之君魏襄王(公元前318年继位),送上了一份大礼:合纵攻秦。

    魏襄王是魏国第三代国君,向往魏文侯、魏武侯时代。魏惠王屈辱时代,他亲身经历。因此,魏襄王继位后,个性很张扬,相当高调:吵着嚷着要打秦国,重拾先祖的荣耀。

    公孙衍归魏,让魏襄王看到了希望。同时,魏襄王干了一件事:驱逐张仪,重用公孙衍。

    魏襄王和公孙衍这对君臣,再次聚首,商议攻秦之策。魏襄王想打,公孙衍献上一个计策:合纵攻秦。

    这一次,公孙衍的计策,简直是前无古人。在魏襄王的支持下,公孙衍的努力下,诸侯走在一起,合纵攻秦。这就是战国时代,有名的事件:韩、赵、魏、燕、楚,五国攻秦。这也是中原诸侯联合起来,第一次攻伐秦国。

    倡导诸侯合纵伐秦的人,正是公孙衍。

    为了给伐秦增加胜算,公孙衍还干了一件事,联络秦国北方的宿敌:义渠。

    也就是说,公孙衍趁着秦国桑丘惨败,搞出了一个大阵仗:韩、赵、魏、燕、楚和义渠,一起攻打秦国。

    此阵仗,足以填平山岳,阻断大河。

    这里有个疑问:韩、赵、魏、燕、楚和义渠,为什么会联合起来讨伐秦国。这六国,总不能无缘无故就对秦国出手吧!既然要打,总会有原因。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六国会放下恩怨,联合起来攻伐秦国呢?

    关键人物:公孙衍。

    因为公孙衍合纵之才,成功说服了六国一起打秦国。足以说明,公孙衍配得起这几个字:一怒诸侯惧。

    现在就来说一下六国打秦国的原因,先来看一下三晋:韩、赵、魏。

    魏国和秦国争夺河西,历经几代人的恩怨。魏襄王继位,崇尚先祖魏文侯、魏武侯时代的辉煌。还有,秦惠文王干涉魏国国政,差点让他失去王位。因此,魏襄王对秦国的恨是最深。所以,由魏国牵头打秦国,没有商量。

    赵国和秦国也有恩怨,尤其是赵肃侯二十八年。秦国趁着齐、魏联军伐赵,也趁火打劫,夺取了赵国西河之地。赵武灵王继位,秦国也来欺压,图谋赵国。

    韩国伐秦的理由更加充分。秦国攻占了魏国西河、河东之地。秦、韩疆域交界。秦国和韩国是不能共存。魏、赵伐秦,韩国也不会错过削弱秦国的机会。

    再加上,韩、赵、魏放下恩怨,携起手来应对诸侯。伐秦是三晋共同的目标。这也是公孙衍为什么能够再掀合纵的重要原因。

    接下来看一下燕国。

    燕国和秦国不接壤,中间隔了一个三晋。秦惠文王的长女远嫁燕国,还有秦燕之好。三晋伐秦还说得通,燕国去凑什么热闹。

    从残存的史料可以得出几个信息:

    1、燕王哙想要证明燕国的存在(巩固地位)。

    2、打压燕易后(秦惠文王之女)等外戚的势力。

    3、燕国积极参入中原战事:五国会葬谋赵、助中山抗齐、燕赵之战。

    4、这么多诸侯都打秦国,燕王哙也不甘寂寞。

    跟着来看一下楚国。

    楚国和秦国的渊源深厚,素有好几世的联姻。当年伍子胥、孙武率吴军攻破楚国国都,多亏秦国出手相助,才得以复国。按理说,秦国是楚国的朋友。楚国怎能落井下石呢?

    楚国伐秦有以下原因:

    1、公孙衍的思想工作做得很到位。

    2、公孙衍开出的条件很诱人:尊楚国为合纵长。

    3、楚国和秦国有疆域之争:商於、武关。

    4、中原诸侯都打秦国,楚国也要去凑热闹。

    所以,楚国伐秦,为公是成为合纵长,收复疆域,抬高国际声望。为私,楚怀王见秦国崛起太快,想要弱秦。

    义渠伐秦,不需要理由:宿敌。

    从秦国的诞生与义渠之间的恩怨情仇不断。秦惠文王继位后,也多次扫荡义渠,诞生了一个名将:庶长操。

    中原诸侯打秦国,义渠也要落井下石。

    公孙衍为了让义渠配合伐秦,还给了一个合纵伐秦的日子:秦国以财帛、美女送来之时,就是义渠出兵之日。

    公孙衍说这话的理由:秦国安稳就会伐义渠,秦国有乱就会安抚义渠。一旦,秦国安抚义渠,就是出事了。

    从这件事看出,公孙衍之才,不愧是这个时代的翘楚。毕竟,春秋战国时代,道路不通,消息闭塞。联合义渠伐秦,还说出了伐秦的时间。这样的人,真的太少了。

    简单说,秦国发展太快,不是揍三晋,就是扫荡义渠,挑战齐国,敲打楚国,得罪了天下诸侯。公孙衍振臂一呼,天下诸侯云集相应,出兵伐秦。

    秦国仗着国力强盛,欺压诸侯,没有一个朋友。这也是秦国,成为中原诸侯联合起来,第一个攻打的对象。

    那么,三晋、燕国、齐国、义渠伐秦,合纵的趋势,已经形成。是什么起因,导致六国伐秦?

    答案:秦国挑战齐国,失败。

    桑丘之战,秦国的失败,让中原诸侯看到了击败秦国的方式。秦国惨败之日,就是中原诸侯伐秦之时。

    公元前318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也是战国时代最重要的一年。

    楚怀王、赵武灵王、韩宣惠王、魏襄王、燕王哙、义渠君缔结合纵,攻伐秦国(秦国的国君是秦惠文王)。从这份简历上看,这些君主,都是战国时代雄主、明君。战国七雄,五个(三晋、燕、楚)打一个(秦国),还有一个齐国在观望。

    公孙衍的合纵大计,将这些雄主、明君集中起来,指明了一个目标:对付秦国。

    那么,公孙衍掀起如此大的阵势,是否能够荡平秦国,功成名就呢?

章节目录

战国风云人物之名将篇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小说看看网只为原作者傲双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傲双并收藏战国风云人物之名将篇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