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国相王
公孙衍离秦奔魏,联合齐国伐赵,取得大胜,成功证明了自己。此战获胜,公孙衍总算有了能够在魏国混下去的资本。
没过多久,公孙衍又迎来了第二次出手的机会。
公元前328年,楚国有作为的君主楚威王去世,与其父楚宣王,并成为‘宣威盛世’,其子继位,是为楚怀王。
魏惠王在西边丢了西河、上郡,在北方打赢了赵国。趁着楚威王去世,楚怀王继位,楚国政权交替之时,想要弥补自己的损失。于是,魏惠王又朝着楚国亮剑。而这一次,魏国又取得了胜利,给楚国带去了径山之耻。
根据残存的野史记载,这一次领兵伐楚的人,也是公孙衍。
伐赵胜,伐楚胜,证明了公孙衍名将之姿,也让魏惠王尝到了胜利的滋味。同时,滋生了魏惠王自信心过度膨胀。毕竟,魏国很久没有取得胜利,在中原诸侯之中早就没有发言权。公孙衍的到来,让魏国有了生机,开始崭露头角。
公元前326年,赵肃侯甍,年仅十五岁的儿子雍继位,这就是赵武灵王。
赵肃侯死了,魏惠王看到了亡赵的机会。在惠施和公孙衍等人的努力下,一条亡赵的计策产生了。这就是战国时代,赵武灵王继位之时,面对的第一次挑战:五国以会葬之名,图谋赵国。
这五国,指的是魏、秦、齐、楚、燕。
对于魏惠王来说,这是亡赵、弱赵的机会。对赵武灵王来说,是人生之中遭遇到最严峻的挑战。稍有不慎,赵国就被五国图谋,赵氏江山亡他之手。可惜,这一次上天没有站在魏惠王这边,图谋赵国的计谋,最终失败了。(五国图赵为什么会失败,我在《赵武灵王英雄传》之中详细讲解过。)
图赵不成,魏国的局势就陷入危机。魏国可以联合诸侯亡赵。赵国也可以联合诸侯亡魏。
魏国的敌人更多:北边有赵、南边有楚韩、西边有秦、东边有齐宋。
为了打破僵局,扭转局势,公孙衍献计:与赵讲和。
魏惠王放下老脸,带着儿子(魏襄王)前去邯郸,祝贺赵武灵王继位,积极改善魏、赵两国之间的关系。韩宣惠王也带着儿子(韩襄王)去邯郸,巩固赵、韩之间的革命友谊。这是三十年后,魏赵两国开始了破冰之旅。也在这一刻,三晋打开了和善的大门。
魏惠王刚打开局面,西边的秦国不安分,又发生了一件事:秦惠文王效仿魏、齐,第三个称王。
秦国相王的举动,让魏惠王看到了就会。毕竟,魏惠王称王被诸侯群殴,导致第二次中原大战,魏国霸业衰退。齐威王称王也被诸侯(燕、赵、楚)打,被欺负得很惨。秦惠文王称王,也应该被打。
为了拉拢诸侯打秦国,魏惠王做了几件事:
1、 尊韩为王。
2、 拉拢韩国一起去齐国,互尊为王,缔结盟约。
3、 积极搞好与赵国之间的关系。
就在魏惠王准备联络诸侯揍秦国的时候,秦惠文王先发制人,用武力打压魏国,告诫韩国不要轻举妄动。同时,极力交好齐国和赵国。张仪为了摆脱秦国的困境,同时也为了转移诸侯的注意力,让诸侯自乱阵脚,干了一件事:邀请齐、楚会盟。
这就是战国历史上,发生的一件大事:齐、楚、秦三国会盟,被称之为啮桑会盟。
这次会盟的主题:齐、楚、秦三国缔结攻守盟约,均分天下。
然,这次会盟,最终以失败告终。至于,为什么会失败,我在《赵武灵王英雄传》之《合纵连横》讲过。大家有兴趣去看一下。
张仪会盟失败,但,他的计策成功。张仪将会盟的内容虚虚实实,散播出来。这道消息,传了出去,引起中原诸侯一片恐慌。尤其是魏国反应最为明显。魏国与齐、楚、秦三国皆有领土之争,如何能招架三国的进攻。
魏惠王本想趁着秦国称王,联络齐国、楚国共同讨伐秦国。却怎么也没想到,齐国和楚国卖了魏国,与秦国结盟。魏国对付秦国已然费力,在加上齐、楚两国,情况不容乐观。就在魏国君臣苦无良策应对齐、秦、楚三国之时,一个关键的人物站了出来。
他就是公孙衍。
张仪主张秦齐楚连横,均分天下。公孙衍也不甘示弱,提出了一个举世惊骇的计谋:合纵诸侯抗三国。
这就是公元前323年,战国时代有名的重大事件:五国相王。
这五国从北到南指的是:燕、中山、赵、魏、韩。
五国相王是魏国倡导,发起人是公孙衍。其目的就是针对齐、楚、秦三国,蚕食天下诸侯。
由于这五国在几何图形上看,是一条南北纵横的直线。因此,被称为合纵。
从这五国之中,有个很明显的信息:中山国。
那么,中山国为什么能够与三晋、燕国比肩。毕竟,赵国和中山国的宿怨。中山国和燕国的那些事。中山国称王,为什么燕、赵会答应。我想,公孙衍做了不少功课,成功说服了燕赵。
总之呢?在公孙衍的斡旋下,燕、中山、赵、魏、韩五国互尊为王,缔结盟约,应对齐、楚、秦三国。三晋为了图存,放下过往恩怨,再次携手合作。公孙衍的计策,再次为三晋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韩、赵、魏三家,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三家分,则势弱。三晋合,则势强。
这一刻,三晋合在了一起。
那么,张仪齐、秦、楚三国连横VS公孙衍五国相王合纵。这二人的计谋,孰强孰弱。
这两位不愧是当代最厉害的纵横有说之士,两个魏国人,出的计谋,足以填平山岳、阻断四海。张仪和公孙衍可谓都是有智慧的人,不分伯仲。公孙衍之谋,不仅团结了一切力量,还巩固了三晋同盟,也为迎来三晋时代,打开了一扇大门。
那么,公孙衍五国相王的最终结果又会如何?是否如公孙衍所愿,五国合纵,不仅东可伐齐,西可攻秦,南可制楚?
有句话说得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公孙衍又被上天开了一个玩笑:离魏赴韩。
公孙衍五国相王,是大手笔,也是重大的历史事件。为什么,最终在魏国混不下去,选择去了韩国?
五国相王的消息,传到了齐、秦、楚三国,引发了强烈的地震、海啸。齐、秦、楚三国不谋而合,做出了攻伐诸侯的政令。
齐威王以中山国敢称王为由,兵伐中山。齐、赵、燕、中山,四国卷入其中,明争暗斗。
韩国被秦国打得没有还手之力,却仍然咬牙死撑。
最可怜的是魏国,秦国打他,魏国打他,齐国也不落后跟着打他。魏惠王怎能招架齐、秦、楚三国的攻击。西边输给了秦国,河东之地尽失。南边输给了楚国,丢了襄陵等几座城池。东边齐国算温柔,也让魏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魏惠王扛不住了,发出了一声抱怨:结盟的是五国,为什么挨揍是魏国。
魏惠王顶不住了,服了软。从秦国来的张仪,成为魏相。从楚国归来的质子高,取代了魏襄王的储君之位。魏惠王以诸侯制衡诸侯的策略,过程很高调,结局很凄惨,也让他叫苦连连。五国相王以失败告终,发起五国相王的公孙衍,就成为了魏国朝臣排挤、打压、驱逐、宣泄的对象。
公孙衍没有别的选择,只能离开魏国去其他诸侯国发展。为了守护母国,为了团结三晋,他选择去了韩国。公孙衍离开大梁之时,发下誓言:魏国,他会再回来的。
五国相王失败,不代表公孙衍的计谋不行,而是诸侯国太强,魏国实力太弱。随着,公孙衍离开魏国,五国相王落下了帷幕。
面对秦、楚插手魏国的内政,魏惠王驱逐惠施、公孙衍,罢免魏襄王的储君之位,立质子高。那么,公孙衍又会如何归来,再次证明自己不世之材,名将之路?
公孙衍离秦奔魏,联合齐国伐赵,取得大胜,成功证明了自己。此战获胜,公孙衍总算有了能够在魏国混下去的资本。
没过多久,公孙衍又迎来了第二次出手的机会。
公元前328年,楚国有作为的君主楚威王去世,与其父楚宣王,并成为‘宣威盛世’,其子继位,是为楚怀王。
魏惠王在西边丢了西河、上郡,在北方打赢了赵国。趁着楚威王去世,楚怀王继位,楚国政权交替之时,想要弥补自己的损失。于是,魏惠王又朝着楚国亮剑。而这一次,魏国又取得了胜利,给楚国带去了径山之耻。
根据残存的野史记载,这一次领兵伐楚的人,也是公孙衍。
伐赵胜,伐楚胜,证明了公孙衍名将之姿,也让魏惠王尝到了胜利的滋味。同时,滋生了魏惠王自信心过度膨胀。毕竟,魏国很久没有取得胜利,在中原诸侯之中早就没有发言权。公孙衍的到来,让魏国有了生机,开始崭露头角。
公元前326年,赵肃侯甍,年仅十五岁的儿子雍继位,这就是赵武灵王。
赵肃侯死了,魏惠王看到了亡赵的机会。在惠施和公孙衍等人的努力下,一条亡赵的计策产生了。这就是战国时代,赵武灵王继位之时,面对的第一次挑战:五国以会葬之名,图谋赵国。
这五国,指的是魏、秦、齐、楚、燕。
对于魏惠王来说,这是亡赵、弱赵的机会。对赵武灵王来说,是人生之中遭遇到最严峻的挑战。稍有不慎,赵国就被五国图谋,赵氏江山亡他之手。可惜,这一次上天没有站在魏惠王这边,图谋赵国的计谋,最终失败了。(五国图赵为什么会失败,我在《赵武灵王英雄传》之中详细讲解过。)
图赵不成,魏国的局势就陷入危机。魏国可以联合诸侯亡赵。赵国也可以联合诸侯亡魏。
魏国的敌人更多:北边有赵、南边有楚韩、西边有秦、东边有齐宋。
为了打破僵局,扭转局势,公孙衍献计:与赵讲和。
魏惠王放下老脸,带着儿子(魏襄王)前去邯郸,祝贺赵武灵王继位,积极改善魏、赵两国之间的关系。韩宣惠王也带着儿子(韩襄王)去邯郸,巩固赵、韩之间的革命友谊。这是三十年后,魏赵两国开始了破冰之旅。也在这一刻,三晋打开了和善的大门。
魏惠王刚打开局面,西边的秦国不安分,又发生了一件事:秦惠文王效仿魏、齐,第三个称王。
秦国相王的举动,让魏惠王看到了就会。毕竟,魏惠王称王被诸侯群殴,导致第二次中原大战,魏国霸业衰退。齐威王称王也被诸侯(燕、赵、楚)打,被欺负得很惨。秦惠文王称王,也应该被打。
为了拉拢诸侯打秦国,魏惠王做了几件事:
1、 尊韩为王。
2、 拉拢韩国一起去齐国,互尊为王,缔结盟约。
3、 积极搞好与赵国之间的关系。
就在魏惠王准备联络诸侯揍秦国的时候,秦惠文王先发制人,用武力打压魏国,告诫韩国不要轻举妄动。同时,极力交好齐国和赵国。张仪为了摆脱秦国的困境,同时也为了转移诸侯的注意力,让诸侯自乱阵脚,干了一件事:邀请齐、楚会盟。
这就是战国历史上,发生的一件大事:齐、楚、秦三国会盟,被称之为啮桑会盟。
这次会盟的主题:齐、楚、秦三国缔结攻守盟约,均分天下。
然,这次会盟,最终以失败告终。至于,为什么会失败,我在《赵武灵王英雄传》之《合纵连横》讲过。大家有兴趣去看一下。
张仪会盟失败,但,他的计策成功。张仪将会盟的内容虚虚实实,散播出来。这道消息,传了出去,引起中原诸侯一片恐慌。尤其是魏国反应最为明显。魏国与齐、楚、秦三国皆有领土之争,如何能招架三国的进攻。
魏惠王本想趁着秦国称王,联络齐国、楚国共同讨伐秦国。却怎么也没想到,齐国和楚国卖了魏国,与秦国结盟。魏国对付秦国已然费力,在加上齐、楚两国,情况不容乐观。就在魏国君臣苦无良策应对齐、秦、楚三国之时,一个关键的人物站了出来。
他就是公孙衍。
张仪主张秦齐楚连横,均分天下。公孙衍也不甘示弱,提出了一个举世惊骇的计谋:合纵诸侯抗三国。
这就是公元前323年,战国时代有名的重大事件:五国相王。
这五国从北到南指的是:燕、中山、赵、魏、韩。
五国相王是魏国倡导,发起人是公孙衍。其目的就是针对齐、楚、秦三国,蚕食天下诸侯。
由于这五国在几何图形上看,是一条南北纵横的直线。因此,被称为合纵。
从这五国之中,有个很明显的信息:中山国。
那么,中山国为什么能够与三晋、燕国比肩。毕竟,赵国和中山国的宿怨。中山国和燕国的那些事。中山国称王,为什么燕、赵会答应。我想,公孙衍做了不少功课,成功说服了燕赵。
总之呢?在公孙衍的斡旋下,燕、中山、赵、魏、韩五国互尊为王,缔结盟约,应对齐、楚、秦三国。三晋为了图存,放下过往恩怨,再次携手合作。公孙衍的计策,再次为三晋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韩、赵、魏三家,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三家分,则势弱。三晋合,则势强。
这一刻,三晋合在了一起。
那么,张仪齐、秦、楚三国连横VS公孙衍五国相王合纵。这二人的计谋,孰强孰弱。
这两位不愧是当代最厉害的纵横有说之士,两个魏国人,出的计谋,足以填平山岳、阻断四海。张仪和公孙衍可谓都是有智慧的人,不分伯仲。公孙衍之谋,不仅团结了一切力量,还巩固了三晋同盟,也为迎来三晋时代,打开了一扇大门。
那么,公孙衍五国相王的最终结果又会如何?是否如公孙衍所愿,五国合纵,不仅东可伐齐,西可攻秦,南可制楚?
有句话说得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公孙衍又被上天开了一个玩笑:离魏赴韩。
公孙衍五国相王,是大手笔,也是重大的历史事件。为什么,最终在魏国混不下去,选择去了韩国?
五国相王的消息,传到了齐、秦、楚三国,引发了强烈的地震、海啸。齐、秦、楚三国不谋而合,做出了攻伐诸侯的政令。
齐威王以中山国敢称王为由,兵伐中山。齐、赵、燕、中山,四国卷入其中,明争暗斗。
韩国被秦国打得没有还手之力,却仍然咬牙死撑。
最可怜的是魏国,秦国打他,魏国打他,齐国也不落后跟着打他。魏惠王怎能招架齐、秦、楚三国的攻击。西边输给了秦国,河东之地尽失。南边输给了楚国,丢了襄陵等几座城池。东边齐国算温柔,也让魏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魏惠王扛不住了,发出了一声抱怨:结盟的是五国,为什么挨揍是魏国。
魏惠王顶不住了,服了软。从秦国来的张仪,成为魏相。从楚国归来的质子高,取代了魏襄王的储君之位。魏惠王以诸侯制衡诸侯的策略,过程很高调,结局很凄惨,也让他叫苦连连。五国相王以失败告终,发起五国相王的公孙衍,就成为了魏国朝臣排挤、打压、驱逐、宣泄的对象。
公孙衍没有别的选择,只能离开魏国去其他诸侯国发展。为了守护母国,为了团结三晋,他选择去了韩国。公孙衍离开大梁之时,发下誓言:魏国,他会再回来的。
五国相王失败,不代表公孙衍的计谋不行,而是诸侯国太强,魏国实力太弱。随着,公孙衍离开魏国,五国相王落下了帷幕。
面对秦、楚插手魏国的内政,魏惠王驱逐惠施、公孙衍,罢免魏襄王的储君之位,立质子高。那么,公孙衍又会如何归来,再次证明自己不世之材,名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