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宋这几年欣欣向荣的景象截然相反的是,这几年来辽国的日子有些不好过。
自从数年之前赵匡胤举无路大军伐灭北汉之时起,就彻底关闭了与辽国的边贸。
之后在王浩的斡旋之下,几乎重开,但终究还是中途夭折了。
此后数年间虽然宋辽两国的商贾也都迫切的希望能够重开边贸,但每次总是在关键时刻出些幺蛾子。
之后大宋境内的经济在大司农的各项政令出台之后,开始走上一条蓬勃发展的道路,这件事也就暂时被冷了下来。
对商贾们而言,往南走还是往北走,其实没什么区别,如果往南走有更安全更丰厚的利润可图,也就不在乎北边那点需要系着脑袋才能得来的利润了。
宋国没有了边贸,还有海贸可以捞,但辽国不一样,没有了边贸,就几乎等于没有了销路,他们的后院,只有更加荒凉的西伯利亚。
尽管这几年来,辽国国内有辽帝耶律贤与萧后的励精图治,但仍然无法阻止国内的环境不断下滑。
边疆的战事,这几年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从火药到后来的重装步人甲,短短几年之内,宋军就连续两次抬出了让辽军大伤脑筋的战场克敌利器,眼睁睁地看着半数幽云之地落入宋国手中。
战事失利,经济萎靡,此消彼长,雪上加霜,导致辽国刚刚安定下来的国内局势又出现了隐隐的不安动向。
好不容易盼来一个耶律贤这样的明君,怎么这日子好像过得还不如那个辽睡帝呢……这是很多辽人都想不通的地方。
只知道再这样下去,即便南边的宋国不打进来,他们辽朝也离灭国不远了。
是时候该拼一把了吧,不能再这样坐以待毙了。
也是时候该拼一把了,趁着举国上下都有南下伐宋的迫切心情。
于是,辽帝耶律贤也像数年前的赵老大那样,倾举国之力御驾亲征。
三十万大军兵分三路,分别向宋国的瓦桥关,益津关和淤口关进发。
能选的边境突破口,最合适的大概也就是这关南之地了。
这镇南三关当初还是周世宗临终前拿下来的,后来赵老大接手了后周之后,就一直由李汉朝超镇守关南。
李大将军威名赫赫,镇守关南的时候,自然也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只是天有不测风云,去年年底,年过七旬的李老将军驾鹤西去了。
为此,赵老大当时还呜呼哀哉,痛哉痛哉了很长时间,心痛的好几天都没吃下饭。
然后……就是好一番的加恩封赏,李老将军的几个儿子,也都受到了重用,把他们从关南之地调来京城担任要职。
在边疆之地用军阀模式的镇守方式,就这点不好,虽然高度自治,人家会像守自己家一样死守关隘,但每每到权利交接的时候,或多或少,人心总会有一些不安。
像这样高度自治边关重镇,在西北也有好几个,不去动还好,朝廷的控制力虽然稍微弱了一些,倒也能能继续保持相对的安定。
但如果盲目的一通骚操作,就极有可能会像原本历史上的赵二那样,稀里糊涂的,就弄出来一个西夏。
那些边疆问题,赵老大这几年来也是一直在缓慢的消弱他们手中的权力,当初最先在岭南设立的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就是出于这个目的。
而且当时这口锅,还是王浩给背起来的,不过只是带着几千个手下出使了一趟南洋,就有好大一顶官帽扣了下来。
有名无实的戴了一年多,其中有大半时间自己甚至都不知道头上有那么大的一顶官帽。
再后来,头上的那大帽子虽然还了回去,但那个职位却就此留了下来,不但如此,之后不久还增设了福建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及两浙路。
又说经略使的权力太大,所以又增设了各路转运使,由此,分权节度使的政策措施就此拉开。
年前李汉超将军去世之后,又在河北一带增设了河北东路与河北西路,之后又在太原府一带设立河东路,直到现在差不多也就剩下西北一带还没有设立转运使司了。
一连窜的举措,无不说明新一轮集权正在徐徐展开,这是在给儿子铺路了,说明赵老大已经开始考虑身后事了。
不过这权太急也不好,尤其是西北一带,各民族混居,军阀世家根深蒂固,深入民心,收的急了,极易引起反弹。
还有就是把那边的权放在最后收,其实也绝非上策,王浩不知道赵老大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顺序?
难道是出于之前那先南后北的国策的老习惯?
不过他要怎么收,要何时收,都不是自己能参与,自己现在所能做的,只是安安心心搞好经济,打仗什么的,终究不是本行。
所以,当王浩收到辽国大举进兵南下的这个消息的时候,也早已经差不多是一个月以后的事情了。
赵老大这几年看来真的是打仗打上瘾了,听说辽军是由辽帝御驾亲征的,赵老大当然也不能示弱。
集结兵马,令传边隘进入一级战备状态之后,也带着全部精锐杀向了瓦桥关。
新打造的五万重装步人甲,正好缺一个强劲的对手试试深浅。
背了泼天的骂名,朝堂上的那些老骨头们,几乎都要把手指戳到脊梁骨上去了,才整出来这五万专克骑兵的钢铁军团,正需要一支全天下最精锐的骑兵来试试他的火候。
这几乎是一次事关国运的决战,至少也关系着今后十年的战争走向,若能挡住辽军,并把他们给打回去,那么收复幽云的计划,也将一日千里,指日可待。
若挡不住……
必须挡住,关南道没有天险可守,敌人来了,只能拿人命去挡,没有第二条路可以选,汉人不可能以黄河作为天险。
不过在王浩看来,辽国过来侵略边境,实在是因为没生意做,日子过不下去了,不得不过来打一把,顺便还能转移一下国内的矛盾。
其实与辽人做生意也没什么不好的,生意有越做越富的,也有越做越穷的,所以王浩有足够信心让大宋的商贾们像吸血的蚊子一样,慢慢的把辽国的国力给吸干净。
用经济战这种不见血的战争,有时候甚至比真刀真枪的战争更加有效,让辽国的贵族们过上腐朽的幸福生活,也一直是王浩最大愿望。
可是朝中的那些大佬们始终不同意这个观点,一直认为与辽人做生意,无异于资敌,是很不道德的行为。
也正因为如此,关闭边贸这个算不上上策,甚至可以说是下下策的手段,也一直被他们拿来当作制裁辽国的首选战术。
而现在两国战火又起,边贸自然也不可能再重开了,但这或许也会是一个契机……
自从数年之前赵匡胤举无路大军伐灭北汉之时起,就彻底关闭了与辽国的边贸。
之后在王浩的斡旋之下,几乎重开,但终究还是中途夭折了。
此后数年间虽然宋辽两国的商贾也都迫切的希望能够重开边贸,但每次总是在关键时刻出些幺蛾子。
之后大宋境内的经济在大司农的各项政令出台之后,开始走上一条蓬勃发展的道路,这件事也就暂时被冷了下来。
对商贾们而言,往南走还是往北走,其实没什么区别,如果往南走有更安全更丰厚的利润可图,也就不在乎北边那点需要系着脑袋才能得来的利润了。
宋国没有了边贸,还有海贸可以捞,但辽国不一样,没有了边贸,就几乎等于没有了销路,他们的后院,只有更加荒凉的西伯利亚。
尽管这几年来,辽国国内有辽帝耶律贤与萧后的励精图治,但仍然无法阻止国内的环境不断下滑。
边疆的战事,这几年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从火药到后来的重装步人甲,短短几年之内,宋军就连续两次抬出了让辽军大伤脑筋的战场克敌利器,眼睁睁地看着半数幽云之地落入宋国手中。
战事失利,经济萎靡,此消彼长,雪上加霜,导致辽国刚刚安定下来的国内局势又出现了隐隐的不安动向。
好不容易盼来一个耶律贤这样的明君,怎么这日子好像过得还不如那个辽睡帝呢……这是很多辽人都想不通的地方。
只知道再这样下去,即便南边的宋国不打进来,他们辽朝也离灭国不远了。
是时候该拼一把了吧,不能再这样坐以待毙了。
也是时候该拼一把了,趁着举国上下都有南下伐宋的迫切心情。
于是,辽帝耶律贤也像数年前的赵老大那样,倾举国之力御驾亲征。
三十万大军兵分三路,分别向宋国的瓦桥关,益津关和淤口关进发。
能选的边境突破口,最合适的大概也就是这关南之地了。
这镇南三关当初还是周世宗临终前拿下来的,后来赵老大接手了后周之后,就一直由李汉朝超镇守关南。
李大将军威名赫赫,镇守关南的时候,自然也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只是天有不测风云,去年年底,年过七旬的李老将军驾鹤西去了。
为此,赵老大当时还呜呼哀哉,痛哉痛哉了很长时间,心痛的好几天都没吃下饭。
然后……就是好一番的加恩封赏,李老将军的几个儿子,也都受到了重用,把他们从关南之地调来京城担任要职。
在边疆之地用军阀模式的镇守方式,就这点不好,虽然高度自治,人家会像守自己家一样死守关隘,但每每到权利交接的时候,或多或少,人心总会有一些不安。
像这样高度自治边关重镇,在西北也有好几个,不去动还好,朝廷的控制力虽然稍微弱了一些,倒也能能继续保持相对的安定。
但如果盲目的一通骚操作,就极有可能会像原本历史上的赵二那样,稀里糊涂的,就弄出来一个西夏。
那些边疆问题,赵老大这几年来也是一直在缓慢的消弱他们手中的权力,当初最先在岭南设立的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就是出于这个目的。
而且当时这口锅,还是王浩给背起来的,不过只是带着几千个手下出使了一趟南洋,就有好大一顶官帽扣了下来。
有名无实的戴了一年多,其中有大半时间自己甚至都不知道头上有那么大的一顶官帽。
再后来,头上的那大帽子虽然还了回去,但那个职位却就此留了下来,不但如此,之后不久还增设了福建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及两浙路。
又说经略使的权力太大,所以又增设了各路转运使,由此,分权节度使的政策措施就此拉开。
年前李汉超将军去世之后,又在河北一带增设了河北东路与河北西路,之后又在太原府一带设立河东路,直到现在差不多也就剩下西北一带还没有设立转运使司了。
一连窜的举措,无不说明新一轮集权正在徐徐展开,这是在给儿子铺路了,说明赵老大已经开始考虑身后事了。
不过这权太急也不好,尤其是西北一带,各民族混居,军阀世家根深蒂固,深入民心,收的急了,极易引起反弹。
还有就是把那边的权放在最后收,其实也绝非上策,王浩不知道赵老大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顺序?
难道是出于之前那先南后北的国策的老习惯?
不过他要怎么收,要何时收,都不是自己能参与,自己现在所能做的,只是安安心心搞好经济,打仗什么的,终究不是本行。
所以,当王浩收到辽国大举进兵南下的这个消息的时候,也早已经差不多是一个月以后的事情了。
赵老大这几年看来真的是打仗打上瘾了,听说辽军是由辽帝御驾亲征的,赵老大当然也不能示弱。
集结兵马,令传边隘进入一级战备状态之后,也带着全部精锐杀向了瓦桥关。
新打造的五万重装步人甲,正好缺一个强劲的对手试试深浅。
背了泼天的骂名,朝堂上的那些老骨头们,几乎都要把手指戳到脊梁骨上去了,才整出来这五万专克骑兵的钢铁军团,正需要一支全天下最精锐的骑兵来试试他的火候。
这几乎是一次事关国运的决战,至少也关系着今后十年的战争走向,若能挡住辽军,并把他们给打回去,那么收复幽云的计划,也将一日千里,指日可待。
若挡不住……
必须挡住,关南道没有天险可守,敌人来了,只能拿人命去挡,没有第二条路可以选,汉人不可能以黄河作为天险。
不过在王浩看来,辽国过来侵略边境,实在是因为没生意做,日子过不下去了,不得不过来打一把,顺便还能转移一下国内的矛盾。
其实与辽人做生意也没什么不好的,生意有越做越富的,也有越做越穷的,所以王浩有足够信心让大宋的商贾们像吸血的蚊子一样,慢慢的把辽国的国力给吸干净。
用经济战这种不见血的战争,有时候甚至比真刀真枪的战争更加有效,让辽国的贵族们过上腐朽的幸福生活,也一直是王浩最大愿望。
可是朝中的那些大佬们始终不同意这个观点,一直认为与辽人做生意,无异于资敌,是很不道德的行为。
也正因为如此,关闭边贸这个算不上上策,甚至可以说是下下策的手段,也一直被他们拿来当作制裁辽国的首选战术。
而现在两国战火又起,边贸自然也不可能再重开了,但这或许也会是一个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