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寄托张宝同 2017.11.9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忙时总是希望能闲下来,好好地休息一下,可是,真正地闲了下来,却又感到了空虚和烦躁。我常常有这种感觉,早上一起床,心情就很低沉,不知道自己今天该干啥,而且也想不出应该去干啥事。其实也想到了一些事,可是,没有一件是自己想要做的。所以,就呆在电脑边胡思乱想。想了半天,还是没想出应该干啥,无奈,就懒懒地躺在床上。开始,我对这种行为并没有在意,可是,时间久了,才意识到这是心灵的一种空虚状态,是心灵没有寄托的一种表现。
我觉得人总该知道自己要干什么,需要什么。而这些东西能在你孤独和闲闷时,有所依托,并能从中得到安慰和快乐。这样,你就不会感到闲闷、孤独和烦躁。平时,我早上一般要在电脑前写作,吃过午饭,就去打乒乓球。这两件事几乎是我每天甚至是一生中的两大爱好。如果哪天没电了,写不成东西了,或者说活动室因故不开放,打不成球了。我就会感到烦躁不安,不知所措。实际上,人总是要有事可做,总是想干自己喜欢做的事。这样才会使自己的心灵感到充实和满足。
前些天,妻子一回到家就报怨说我岳父岳母又出去捡破烂了,搞得她家兄弟姐妹都非常地生气,觉得父母都快90岁了,而且都有退休工资,不说好好地呆在家里,整天出去拾破烂,让别人见了多丢人。我一听这话,就说他们不会打牌下棋,也没有别的爱好,只要他们高兴,想干啥就让他们干啥。拾破烂听起来不好听,但总比他们整天坐在家里,不出外活动要好得多。听了我的话,妻子马上转变了态度,打电话给兄弟姐妹让他们不要再阻拦父母出去捡破烂。
心灵的寄托,是领悟自己,是满足心灵的一种愿望。心灵有了寄托就不会寂寞。父亲去世之后,母亲就在湖南老家单独地生活。因为我哥、我弟和我妹都在当地,所以,我总是每月给母亲寄钱,两三年才回家一次。有一次我回家过年,听母亲说她年年都盼着我回家过年,听说我要回来,从一两个月前就开始数天天,而且开始找人熏鱼,因为她知道我爱吃家乡的熏鱼。我回到了家,母亲每天晚上要跟我说话到深夜,好像总有说不完的话。如果我不回家,母亲就会非常地失望,会打电话说她一年都没能见我。听过这话之后,我才想到母亲没有工作,也没有文化,她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我们能生活得幸福,能有出息。我们就是她心灵的寄托和人生的慰藉。从那时起,我每年都会想方设法地回家和母亲一起过年。
心灵的寄托也是心灵的慰藉,是一种精神的舒展和向往,是心灵的一种愉悦和享乐。它让我们懂得了人间的真情实感,追求自由与乐观,去做真实的自我。记得我在45岁那年曾有过一次严重的心灵危机。那年,单位再次进行干部调整。按照我的突出业绩和表现,早该在几年前就当科长了,可是却莫名其妙地被漏掉了。这次调整,领导竟然把我的徒弟提为科长,而我还是副科科员。当时,我的心情非常地沮丧,甚至都不想进到那座机关大楼。于是,我请了20多天病假,独自去了陕南的丹凤。山里的空气清新,景色优美,民风纯朴。可是,洗澡和解手却非常地不便,床上和被子里还有虱子和跳蚤。搞得我晚上都睡不好觉。于是,我只住了五六天就离开了。这事让我看到山里的农民那么苦,可他们还不是一样地在活着。
人生是否幸福快乐,并非完全取决于物质条件。心灵的寄托和慰藉也非常地重要。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其实对每个人来说都不尽相同。小草有小草的快乐,大树有大树的情怀。不是科长一定会比科员生活得更好,也不是总统一定会比农夫更加快乐。人生的幸福和快乐不取决于人生目标的平凡和伟大,而在于生活的境况与智慧。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心灵寄托。
一个人喜欢某物或喜欢某人,不需要有什么理由,只要能满足他的心理需求,让他感到高兴就行。有句话说高职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人活着就是为了高兴。而心灵的寄托就是让人感到平和与快乐。一个人只要专注于某项事物和活动,并从中获取精神上的满足感,让心情得以愉悦,就是心灵有了寄托。所以,我们把心灵的寄托称为我们的精神家园和乐园。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忙时总是希望能闲下来,好好地休息一下,可是,真正地闲了下来,却又感到了空虚和烦躁。我常常有这种感觉,早上一起床,心情就很低沉,不知道自己今天该干啥,而且也想不出应该去干啥事。其实也想到了一些事,可是,没有一件是自己想要做的。所以,就呆在电脑边胡思乱想。想了半天,还是没想出应该干啥,无奈,就懒懒地躺在床上。开始,我对这种行为并没有在意,可是,时间久了,才意识到这是心灵的一种空虚状态,是心灵没有寄托的一种表现。
我觉得人总该知道自己要干什么,需要什么。而这些东西能在你孤独和闲闷时,有所依托,并能从中得到安慰和快乐。这样,你就不会感到闲闷、孤独和烦躁。平时,我早上一般要在电脑前写作,吃过午饭,就去打乒乓球。这两件事几乎是我每天甚至是一生中的两大爱好。如果哪天没电了,写不成东西了,或者说活动室因故不开放,打不成球了。我就会感到烦躁不安,不知所措。实际上,人总是要有事可做,总是想干自己喜欢做的事。这样才会使自己的心灵感到充实和满足。
前些天,妻子一回到家就报怨说我岳父岳母又出去捡破烂了,搞得她家兄弟姐妹都非常地生气,觉得父母都快90岁了,而且都有退休工资,不说好好地呆在家里,整天出去拾破烂,让别人见了多丢人。我一听这话,就说他们不会打牌下棋,也没有别的爱好,只要他们高兴,想干啥就让他们干啥。拾破烂听起来不好听,但总比他们整天坐在家里,不出外活动要好得多。听了我的话,妻子马上转变了态度,打电话给兄弟姐妹让他们不要再阻拦父母出去捡破烂。
心灵的寄托,是领悟自己,是满足心灵的一种愿望。心灵有了寄托就不会寂寞。父亲去世之后,母亲就在湖南老家单独地生活。因为我哥、我弟和我妹都在当地,所以,我总是每月给母亲寄钱,两三年才回家一次。有一次我回家过年,听母亲说她年年都盼着我回家过年,听说我要回来,从一两个月前就开始数天天,而且开始找人熏鱼,因为她知道我爱吃家乡的熏鱼。我回到了家,母亲每天晚上要跟我说话到深夜,好像总有说不完的话。如果我不回家,母亲就会非常地失望,会打电话说她一年都没能见我。听过这话之后,我才想到母亲没有工作,也没有文化,她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我们能生活得幸福,能有出息。我们就是她心灵的寄托和人生的慰藉。从那时起,我每年都会想方设法地回家和母亲一起过年。
心灵的寄托也是心灵的慰藉,是一种精神的舒展和向往,是心灵的一种愉悦和享乐。它让我们懂得了人间的真情实感,追求自由与乐观,去做真实的自我。记得我在45岁那年曾有过一次严重的心灵危机。那年,单位再次进行干部调整。按照我的突出业绩和表现,早该在几年前就当科长了,可是却莫名其妙地被漏掉了。这次调整,领导竟然把我的徒弟提为科长,而我还是副科科员。当时,我的心情非常地沮丧,甚至都不想进到那座机关大楼。于是,我请了20多天病假,独自去了陕南的丹凤。山里的空气清新,景色优美,民风纯朴。可是,洗澡和解手却非常地不便,床上和被子里还有虱子和跳蚤。搞得我晚上都睡不好觉。于是,我只住了五六天就离开了。这事让我看到山里的农民那么苦,可他们还不是一样地在活着。
人生是否幸福快乐,并非完全取决于物质条件。心灵的寄托和慰藉也非常地重要。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其实对每个人来说都不尽相同。小草有小草的快乐,大树有大树的情怀。不是科长一定会比科员生活得更好,也不是总统一定会比农夫更加快乐。人生的幸福和快乐不取决于人生目标的平凡和伟大,而在于生活的境况与智慧。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心灵寄托。
一个人喜欢某物或喜欢某人,不需要有什么理由,只要能满足他的心理需求,让他感到高兴就行。有句话说高职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人活着就是为了高兴。而心灵的寄托就是让人感到平和与快乐。一个人只要专注于某项事物和活动,并从中获取精神上的满足感,让心情得以愉悦,就是心灵有了寄托。所以,我们把心灵的寄托称为我们的精神家园和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