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推荐:百度搜索云来閣,看本书最快的VIP章节,或直接访问www.yunlaige.com】
清查皇庄的同时,通州的重建工作也一直热火朝天地进行着。
没了土地纠纷,各处安置点都顺利地开始运行。除了一小部分富户在城中自行重建外,原来就在通州城居住的百姓,多数安置到城门外的四个安置点。然后再在从京师到通州的官道旁,每八里设一个安置点,每个点少则数千人,多则上万人,基本上就把通州的十万人口暂时安置了。
既是安置点,首先要解决住的问题。现盖房子肯定是来不及的,而且通州城外的四个安置点只是临时居住,也不可能盖成永久性的房舍。
过去逃荒的难民,一般是自己搭窝棚,说白了就是用几根木头搭个架子,上面铺些枯草,这就算是个窝了。虽然搭起来很容易,但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只能遮阳,挡小风也凑合,可是一旦刮大风或是下雨,窝棚就完全没有作用了。而且时值深秋,天气越来越冷,窝棚的御寒性能太差,还不防火,朱由检自然不会采取这种手段安置难民。
另外一种就是帐篷。帐篷最早是游牧民族发明的,后来在军队中也开始采用,主要材质是木条、帆布和毛毡。它的优点是轻便、挡风、挡雪,缺点则是防雨性能较差,并且也不防火。对于草原上的民族来说,帐篷不防雨无所谓,因为大草原上本来就干燥少雨;但对于华北平原来说,现在正是秋雨连绵的季节,下上半天雨,帆布就全湿透漏水了。
但是有帐篷总比没有强。早在京师保卫战之时,朱由检就命兵部和工部大量采购帐篷,一时间还在京师之内掀起了一股赶制帐篷的热潮。现在单是在通州,就发放了五千顶帐篷,平均分配于八个安置点中。每顶帐篷可容纳二十多人睡觉,理论上已经可以满足全部难民的需要。
除了帐篷以外,还有一件新鲜玩意第一次在这个时代亮相了,那就是活动板房。
在前世,活动板房可是司空见惯的东西,凡是建筑工地都能看到。它以轻钢为骨架,以夹芯板为围护材料,各构件之间用螺栓或铆钉连接,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组装和拆卸,并可实现临时建筑的通用标准化。
与同为临时居所的帐篷相比,活动板房有几个重要的优势。首先它的保温和防雨性能非常突出,不次于永久建筑。而帐篷就差多了,尤其是防雨这一点,比如说在多雨的江南地区,蒙古人的帐篷就几乎无用武之地,甚至连用茅草搭成的窝棚都不如,因为布还吸水。
第二,活动板房的耐用程度大大超过帐篷。帐篷的主要材料是帆布,用尖锐的东西一划就破,在风吹日晒中磨损也比较快,顶多用上两三年,布料就糟了。而活动板房则不同,只要不用大锤砸,板材的漆面平时注意维护一下,用个十年八年一点问题也没有。
第三,活动办法的防火性能较强,这一点在大量人口聚居的安置点尤为重要。在历史上,难民安置点发生火灾屡见不鲜,造成的伤亡甚至比灾难本身更大。因为无论是窝棚还是帐篷,都是沾火就着,火势极易蔓延。而活动板房就不同了,材料本身就防火,搭建也非常整齐,火势想快速蔓延几乎不可能。
朱由检做为穿越之人,当然要尽可能地把现代的先进事物引进到这个时代中。太高科技的东西当然不成,但像活动板房这种东西,在技术上并不难做到,古人只是没有想到而已。
最早他是在兵工厂对孙元龙等人提出活动板房的概念的,目的也是用于军事。孙元龙等人立即按照朱由检的描述进行试制,很快就制成了。本来活动板房的搭建与普通住房就大同小异,都要遵循建房的力学结构。对于古代的能工巧匠来说,用钢做梁根本就不是问题。
惟有用于围护的板材,在现代是用保温材料与水泥制成的复合板。但这个时代还没有这些东西,工匠们便用木板外钉铁片代替。虽然与现代的板材相比性能差了些,但还是可以使用的。
因此兵工厂早就开始批量生产活动板房的零件,尤其是京师保卫战结束后,朱由检更是命令孙元龙划出一半人手赶制活动板房。从京师到通州的官道上,每天都是车水马龙,一套活动板房的材料送到以后,就由工匠当场组装。
别说是难民,就是那些见过些世面的官吏,眼见着一幢崭新的房屋,在不到半个时辰的时间内,就如同变戏法一样出现在眼前,也全都惊愕地张大了嘴巴,终于忍不住大声喝彩起来!
但是相对于帐篷,活动板房的数量还是比较少的,朱由检并未把他们随意分发给难民,而是用作了办公场所和工人宿舍。
所谓的工人,其实就是朱由检从难民中新招募的,过去都是通州城的普通百姓。这些人早就因为种种原因失去了土地,或是在城中做点小买卖,或是为达官贵人服务,或是靠在大运河上卖苦力为生。现在通州城烧了个精光,他们赖以为生的环境不复存在了,如果单纯靠救济,则肯定会成为一个沉重的包袱;如果撒手不管,那就肯定会饿死人。
但是朱由检可不会为这种事发愁,他正好借用这个机会,从难民中大量招募工人。这可不比在秦王庄时,那时候是从有地的农户中招人,想招到人,就必须出比较高的薪水。现在则不然,难民哪还有选择的余地,只要给工钱,甚至只要让他们吃饱饭,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应征。
短短三天时间,通州的八个安置点就招募了两万工人。待遇是包一日三餐,每月工钱五百文,也就是半两银子。即使是这么低的待遇,报名处都挤破了头,不少因为身体太差而被刷下来的人忍不住眼泪汪汪,围在附近不肯离开。直到顾炎武亲口向他们保证,当不上工人的,以及所有妇女老幼,官府都会妥善安置,保证他们不至于饿肚子,众人这才半信半疑地各自散去。
当天深夜,疲惫不堪的顾炎武向朱由检汇报了招工情况后,略有些担心地问道:“一下子招募这么多工人,陛下要作何用处呢?”
朱由检则胸有成竹地笑道:“这个简单,要想富,先修路!”
书友群321669195,欢迎加入互动~
清查皇庄的同时,通州的重建工作也一直热火朝天地进行着。
没了土地纠纷,各处安置点都顺利地开始运行。除了一小部分富户在城中自行重建外,原来就在通州城居住的百姓,多数安置到城门外的四个安置点。然后再在从京师到通州的官道旁,每八里设一个安置点,每个点少则数千人,多则上万人,基本上就把通州的十万人口暂时安置了。
既是安置点,首先要解决住的问题。现盖房子肯定是来不及的,而且通州城外的四个安置点只是临时居住,也不可能盖成永久性的房舍。
过去逃荒的难民,一般是自己搭窝棚,说白了就是用几根木头搭个架子,上面铺些枯草,这就算是个窝了。虽然搭起来很容易,但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只能遮阳,挡小风也凑合,可是一旦刮大风或是下雨,窝棚就完全没有作用了。而且时值深秋,天气越来越冷,窝棚的御寒性能太差,还不防火,朱由检自然不会采取这种手段安置难民。
另外一种就是帐篷。帐篷最早是游牧民族发明的,后来在军队中也开始采用,主要材质是木条、帆布和毛毡。它的优点是轻便、挡风、挡雪,缺点则是防雨性能较差,并且也不防火。对于草原上的民族来说,帐篷不防雨无所谓,因为大草原上本来就干燥少雨;但对于华北平原来说,现在正是秋雨连绵的季节,下上半天雨,帆布就全湿透漏水了。
但是有帐篷总比没有强。早在京师保卫战之时,朱由检就命兵部和工部大量采购帐篷,一时间还在京师之内掀起了一股赶制帐篷的热潮。现在单是在通州,就发放了五千顶帐篷,平均分配于八个安置点中。每顶帐篷可容纳二十多人睡觉,理论上已经可以满足全部难民的需要。
除了帐篷以外,还有一件新鲜玩意第一次在这个时代亮相了,那就是活动板房。
在前世,活动板房可是司空见惯的东西,凡是建筑工地都能看到。它以轻钢为骨架,以夹芯板为围护材料,各构件之间用螺栓或铆钉连接,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组装和拆卸,并可实现临时建筑的通用标准化。
与同为临时居所的帐篷相比,活动板房有几个重要的优势。首先它的保温和防雨性能非常突出,不次于永久建筑。而帐篷就差多了,尤其是防雨这一点,比如说在多雨的江南地区,蒙古人的帐篷就几乎无用武之地,甚至连用茅草搭成的窝棚都不如,因为布还吸水。
第二,活动板房的耐用程度大大超过帐篷。帐篷的主要材料是帆布,用尖锐的东西一划就破,在风吹日晒中磨损也比较快,顶多用上两三年,布料就糟了。而活动板房则不同,只要不用大锤砸,板材的漆面平时注意维护一下,用个十年八年一点问题也没有。
第三,活动办法的防火性能较强,这一点在大量人口聚居的安置点尤为重要。在历史上,难民安置点发生火灾屡见不鲜,造成的伤亡甚至比灾难本身更大。因为无论是窝棚还是帐篷,都是沾火就着,火势极易蔓延。而活动板房就不同了,材料本身就防火,搭建也非常整齐,火势想快速蔓延几乎不可能。
朱由检做为穿越之人,当然要尽可能地把现代的先进事物引进到这个时代中。太高科技的东西当然不成,但像活动板房这种东西,在技术上并不难做到,古人只是没有想到而已。
最早他是在兵工厂对孙元龙等人提出活动板房的概念的,目的也是用于军事。孙元龙等人立即按照朱由检的描述进行试制,很快就制成了。本来活动板房的搭建与普通住房就大同小异,都要遵循建房的力学结构。对于古代的能工巧匠来说,用钢做梁根本就不是问题。
惟有用于围护的板材,在现代是用保温材料与水泥制成的复合板。但这个时代还没有这些东西,工匠们便用木板外钉铁片代替。虽然与现代的板材相比性能差了些,但还是可以使用的。
因此兵工厂早就开始批量生产活动板房的零件,尤其是京师保卫战结束后,朱由检更是命令孙元龙划出一半人手赶制活动板房。从京师到通州的官道上,每天都是车水马龙,一套活动板房的材料送到以后,就由工匠当场组装。
别说是难民,就是那些见过些世面的官吏,眼见着一幢崭新的房屋,在不到半个时辰的时间内,就如同变戏法一样出现在眼前,也全都惊愕地张大了嘴巴,终于忍不住大声喝彩起来!
但是相对于帐篷,活动板房的数量还是比较少的,朱由检并未把他们随意分发给难民,而是用作了办公场所和工人宿舍。
所谓的工人,其实就是朱由检从难民中新招募的,过去都是通州城的普通百姓。这些人早就因为种种原因失去了土地,或是在城中做点小买卖,或是为达官贵人服务,或是靠在大运河上卖苦力为生。现在通州城烧了个精光,他们赖以为生的环境不复存在了,如果单纯靠救济,则肯定会成为一个沉重的包袱;如果撒手不管,那就肯定会饿死人。
但是朱由检可不会为这种事发愁,他正好借用这个机会,从难民中大量招募工人。这可不比在秦王庄时,那时候是从有地的农户中招人,想招到人,就必须出比较高的薪水。现在则不然,难民哪还有选择的余地,只要给工钱,甚至只要让他们吃饱饭,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应征。
短短三天时间,通州的八个安置点就招募了两万工人。待遇是包一日三餐,每月工钱五百文,也就是半两银子。即使是这么低的待遇,报名处都挤破了头,不少因为身体太差而被刷下来的人忍不住眼泪汪汪,围在附近不肯离开。直到顾炎武亲口向他们保证,当不上工人的,以及所有妇女老幼,官府都会妥善安置,保证他们不至于饿肚子,众人这才半信半疑地各自散去。
当天深夜,疲惫不堪的顾炎武向朱由检汇报了招工情况后,略有些担心地问道:“一下子招募这么多工人,陛下要作何用处呢?”
朱由检则胸有成竹地笑道:“这个简单,要想富,先修路!”
书友群321669195,欢迎加入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