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治心身,敦教化
公孙玄虚脸上虽然不动声色,心中却对赵禳这个态度很是佩服和满意。为君者需要的不是明察秋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最需要的一颗海纳百川的心,拥有决断的能力,用于承认错误的决心。
之前对苏绰赵禳流露出不屑,但当知道苏绰本人后,立刻改变态度。一点也没有因此而顾忌自己的面子上不好看。
这是多少人所不能够做到的!
公孙玄虚指着第一条,说道:“王爷如何看待治心身?”
赵禳思索一番道:“可是要为君者,以身作则?”
公孙玄虚道:“说对一半!治心身,实际上是治心和治身。心者!民心也!正所谓率至公之理以临其民,则彼下民孰不从化?(带着真理治理百姓,百姓怎么可能不会顺从)”
赵禳说道:“至公之理说的倒是容易,但如何行之?”
公孙玄虚说道:“至公之理说的就是公道!虽然大户有贱买、趁火打劫的因素在其中,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是双方情愿的情况下买卖田地的!贫道认为王爷需要的,便是派人劝说大户,晓之利害,使其再出一笔钱财安抚百姓!相信大户为了息事宁人,或多或少也会出一些。”
赵禳恍然大悟,道:“百姓虽然叫的厉害,但说到底他们底气也不足,不过是心中一股怨气作怪。虽然得了一些小钱财,但心中怨气怎么也消去一些,想来也不会再作无用功之事!”
公孙玄虚点头,道:“正是!此乃治心也!”
顿了顿,公孙玄虚接着说道:“治身,便是王爷之前说的为君者,当以身作则!君之不行,民之何行?(你当君主的行为不好,叫百姓怎么学好呢?)”
钱彦远在一边插口道:“下官记得当初对此,令绰公对此如此定下细则。”
说着,钱彦远已经摇头晃脑的背诵道:“为人君者,必心如清水,形如白玉。躬行仁义,躬行孝悌,躬行忠信,躬行礼让,躬行廉平,躬行俭约,然后继之以无倦,加之以明察。行此八者,以训其民。”
公孙玄虚哈哈一笑,道:“这不过是表面功夫,王爷哪怕白曰宣银,只需要不传于外,何足道哉?”
钱彦远却对此颇为不满,认为公孙玄虚不趁机指导赵禳走上圣人之途,乃是有歼佞之举。不过公孙玄虚展露出来的才华,使得钱彦远此时也不敢指责其,这才忍住心中的不满,没有发作出来。
在边上的赵禳反而对公孙玄虚的话大涨好感。人之所以求权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可以得到满足感,可以掌控他人的人生,可以满足自己的**。
那些什么躬行仁义、俭约的,是圣人的行为。如果赵禳这样做,那他还不如回去做个逍遥王爷来的自在。
不过赵禳也看出钱彦远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不满,岔开这个话题,问道:“第二条敦教化,想来便是多兴学舍,使得百姓明公理,辨是非吧!”
公孙玄虚点头道:“此正解也!不过尚未足释其奥义。王爷兴学舍,其所出士子自然对王爷有一份感恩、一份崇敬,如此可自成一党!”
钱彦远这次忍不住了,呵斥道:“君子不群不党,此乃乱国之行!先生怎么可以如此为王爷献策呢?”
公孙玄虚也不发作,只是冷冰冰的回应道:“君子不党,故君子不足成事!汝观当今朝廷,形形色色的党派林立,其中以吕坦夫最为大,此方贬谪半年便重新起用之基础!汝如此,岂可辅助王爷成事?”
赵禳看了钱彦远一眼,淡淡然的说道:“本王不是君子。”
赵禳一句看似没头没尾的话,已经表明了自己的立场。钱彦远咬了咬牙关,沉默不知怎言,心中的信仰不由自主动摇了。一个略带书生气的士大夫正在远离……
过了半响,赵禳问道:“这敦教化说的容易,只是钱粮那里来呢?另外得请来大儒,不知道公孙先生对此有何见解?”
公孙玄虚早有腹稿,从容道:“对此贫道认为,不需要大兴学舍,毕竟衣不果腹,百姓如何有些习礼教呢?但也不可以对此无视,应该先把架子搭建起来,请来一名大儒,收留益都城一带的大户子弟习文,为曰后奠基。”
赵禳想了想,说道:“大户虽然重要,但本王认为,寒门子弟更会感恩。这次大旱,不知道导致多少户百姓破家,应该收留失去了父母的孤儿学习。一方面可以笼络其心,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彰显朝廷之恩威!”
实际上赵禳心中还有一层打算,这些孤儿因为失去了父母、家园,正处于心灵脆弱的时候。自己如果这个时候向他们宣传对自己的忠义,为他们树立人生观念,岂不是事半功倍?那些大户子弟则不然,只是能够添加几分好感罢了!
势大可依之,势穷,还是得靠自身!
公孙玄虚朝赵禳拱手,感慨道:“王爷所见,贫道所不足也!”
赵禳不以为然的笑了笑,道:“不过是缝缝补补罢了!只是对于大儒,你认为应该请谁好呢?”
“有四人之选!”公孙玄虚微笑道。
赵禳登时有些惊讶了,公孙玄虚作为他属官已经大半年了。赵禳也对公孙玄虚有一些熟悉,公孙玄虚好奇,做事也比较激进,对于士大夫也颇为仇视。这大概和公孙玄虚的经历有关系。
正因为如此,公孙玄虚所推荐的人,定然是他有几分佩服的人,并且合适自己。要不然就说范仲淹、晏殊二人,他们都足以担当此任,问题他们可能会屈居赵禳吗?石介倒也算合适,大儒的身份,而且官位不高,请来也容易。问题他是赵禳的死对头,双方见面都恨不得掐死对方,甭提邀请了。
如此一来,合适的人选自然不可能多了!在这个情况下,居然还有四人,怎么叫赵禳不惊讶呢?
公孙玄虚脸上虽然不动声色,心中却对赵禳这个态度很是佩服和满意。为君者需要的不是明察秋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最需要的一颗海纳百川的心,拥有决断的能力,用于承认错误的决心。
之前对苏绰赵禳流露出不屑,但当知道苏绰本人后,立刻改变态度。一点也没有因此而顾忌自己的面子上不好看。
这是多少人所不能够做到的!
公孙玄虚指着第一条,说道:“王爷如何看待治心身?”
赵禳思索一番道:“可是要为君者,以身作则?”
公孙玄虚道:“说对一半!治心身,实际上是治心和治身。心者!民心也!正所谓率至公之理以临其民,则彼下民孰不从化?(带着真理治理百姓,百姓怎么可能不会顺从)”
赵禳说道:“至公之理说的倒是容易,但如何行之?”
公孙玄虚说道:“至公之理说的就是公道!虽然大户有贱买、趁火打劫的因素在其中,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是双方情愿的情况下买卖田地的!贫道认为王爷需要的,便是派人劝说大户,晓之利害,使其再出一笔钱财安抚百姓!相信大户为了息事宁人,或多或少也会出一些。”
赵禳恍然大悟,道:“百姓虽然叫的厉害,但说到底他们底气也不足,不过是心中一股怨气作怪。虽然得了一些小钱财,但心中怨气怎么也消去一些,想来也不会再作无用功之事!”
公孙玄虚点头,道:“正是!此乃治心也!”
顿了顿,公孙玄虚接着说道:“治身,便是王爷之前说的为君者,当以身作则!君之不行,民之何行?(你当君主的行为不好,叫百姓怎么学好呢?)”
钱彦远在一边插口道:“下官记得当初对此,令绰公对此如此定下细则。”
说着,钱彦远已经摇头晃脑的背诵道:“为人君者,必心如清水,形如白玉。躬行仁义,躬行孝悌,躬行忠信,躬行礼让,躬行廉平,躬行俭约,然后继之以无倦,加之以明察。行此八者,以训其民。”
公孙玄虚哈哈一笑,道:“这不过是表面功夫,王爷哪怕白曰宣银,只需要不传于外,何足道哉?”
钱彦远却对此颇为不满,认为公孙玄虚不趁机指导赵禳走上圣人之途,乃是有歼佞之举。不过公孙玄虚展露出来的才华,使得钱彦远此时也不敢指责其,这才忍住心中的不满,没有发作出来。
在边上的赵禳反而对公孙玄虚的话大涨好感。人之所以求权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可以得到满足感,可以掌控他人的人生,可以满足自己的**。
那些什么躬行仁义、俭约的,是圣人的行为。如果赵禳这样做,那他还不如回去做个逍遥王爷来的自在。
不过赵禳也看出钱彦远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不满,岔开这个话题,问道:“第二条敦教化,想来便是多兴学舍,使得百姓明公理,辨是非吧!”
公孙玄虚点头道:“此正解也!不过尚未足释其奥义。王爷兴学舍,其所出士子自然对王爷有一份感恩、一份崇敬,如此可自成一党!”
钱彦远这次忍不住了,呵斥道:“君子不群不党,此乃乱国之行!先生怎么可以如此为王爷献策呢?”
公孙玄虚也不发作,只是冷冰冰的回应道:“君子不党,故君子不足成事!汝观当今朝廷,形形色色的党派林立,其中以吕坦夫最为大,此方贬谪半年便重新起用之基础!汝如此,岂可辅助王爷成事?”
赵禳看了钱彦远一眼,淡淡然的说道:“本王不是君子。”
赵禳一句看似没头没尾的话,已经表明了自己的立场。钱彦远咬了咬牙关,沉默不知怎言,心中的信仰不由自主动摇了。一个略带书生气的士大夫正在远离……
过了半响,赵禳问道:“这敦教化说的容易,只是钱粮那里来呢?另外得请来大儒,不知道公孙先生对此有何见解?”
公孙玄虚早有腹稿,从容道:“对此贫道认为,不需要大兴学舍,毕竟衣不果腹,百姓如何有些习礼教呢?但也不可以对此无视,应该先把架子搭建起来,请来一名大儒,收留益都城一带的大户子弟习文,为曰后奠基。”
赵禳想了想,说道:“大户虽然重要,但本王认为,寒门子弟更会感恩。这次大旱,不知道导致多少户百姓破家,应该收留失去了父母的孤儿学习。一方面可以笼络其心,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彰显朝廷之恩威!”
实际上赵禳心中还有一层打算,这些孤儿因为失去了父母、家园,正处于心灵脆弱的时候。自己如果这个时候向他们宣传对自己的忠义,为他们树立人生观念,岂不是事半功倍?那些大户子弟则不然,只是能够添加几分好感罢了!
势大可依之,势穷,还是得靠自身!
公孙玄虚朝赵禳拱手,感慨道:“王爷所见,贫道所不足也!”
赵禳不以为然的笑了笑,道:“不过是缝缝补补罢了!只是对于大儒,你认为应该请谁好呢?”
“有四人之选!”公孙玄虚微笑道。
赵禳登时有些惊讶了,公孙玄虚作为他属官已经大半年了。赵禳也对公孙玄虚有一些熟悉,公孙玄虚好奇,做事也比较激进,对于士大夫也颇为仇视。这大概和公孙玄虚的经历有关系。
正因为如此,公孙玄虚所推荐的人,定然是他有几分佩服的人,并且合适自己。要不然就说范仲淹、晏殊二人,他们都足以担当此任,问题他们可能会屈居赵禳吗?石介倒也算合适,大儒的身份,而且官位不高,请来也容易。问题他是赵禳的死对头,双方见面都恨不得掐死对方,甭提邀请了。
如此一来,合适的人选自然不可能多了!在这个情况下,居然还有四人,怎么叫赵禳不惊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