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星、宋应昇兄弟中进士之后,一个被崇祯皇帝安排到了身边,做了内阁中书舍人,一个被安排到工部奉旨新设的矿冶清吏司做七品主事。
宋应昇到工部矿冶清吏司不久,因为崇祯皇帝的特意关照,很快就被同为江西进士出身的李邦华所器重,跟在李邦华身边做事,如今已成为白冶城矿营的一名坐营文官,帮着李邦华处理矿营的营务。
而矿营里面如今带兵的参将李卑,则是陕西榆林人,也是明末有名的悍将之一,天启初是蓟镇的都司,天启末成了山海镇的游击,后来不知道因为得罪上官被免职。
尤世威上任建昌营总兵后,把这个李卑推荐给了李邦华,而正确带兵将领的李邦华,稍经考察之后,就选定他作了统带矿营的将领,而且没过几个月就提拔他作了参将。
此后,仕途坎坷的李卑对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李邦华感恩戴德,忠心不二。如今李邦华派中书舍人宋应星前去白冶城,自然是看中了宋应昇和李卑的忠诚可靠。
这些事情安排完了以后不久,王承恩领着英国公张惟贤到了乾清宫外,王承恩先进来禀报,然后很快就带着张惟贤进了崇祯皇帝与众人议事的御书房中。
张惟贤一进来,马上跪地大礼参拜,说道:“待罪之臣张惟贤参见陛下,请陛下治臣失察之罪”
崇祯皇帝见张惟贤这样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当即说道:“英国公多虑了你的请罪折,朕已看过。
“虽说英国公府之前存在兼并、占役乃至虚冒兵额的过错,但你主动认错,善莫大焉。
“况且朕听说英国公府占役之兵员,如今皆已除兵籍停军饷,由你国公府自行发给工银粮米,这就很好。你的做法,朕很满意,你不必忧虑。”
张惟贤闻听此言,心中大定,然后再次叩头说道:“待罪之臣叩谢陛下天恩。臣蒙陛下信重,先是督领五军都督府,后又总督京师三大营,如今更是用为军机大臣。如今,臣受人攻讦攀咬,其中虚虚实实,一时难以自明,臣愿归家面壁思过,恳请陛下免臣任兼各职。”
张惟贤身上肯定是有当时勋贵阶层普遍都有的毛病,但是这个人在历史上并没有犯过什么大错。
当然了,也许是因为他死得早了一点儿,没遇上李自成进军京师,也没遇上满清入关,否则真不好说到那个时候他会做什么样的选择。
历史上,张惟贤大约病死于崇祯四年冬天,这个人袭爵英国公超过了三十年,但是其一生的功绩,能为后世记住的也就两个,一个是总裁编修泰昌皇帝的光宗实录,另一个就是坚决拥戴朱由检登极即位。
光宗皇帝朱常洛,也就是天启皇帝朱由校和崇祯皇帝朱由检的父亲泰昌皇帝。
这个泰昌帝登极不过一个来月,就因为所谓的红丸案而驾崩了,所以编写他的实录其实并不难,因为并没有多少内容可共记录。
所以说来说去,这个张惟贤最大的功绩,恐怕就是顺顺利利地把朱由检送上皇帝宝座了。
如今的这位崇祯皇帝,看着跪在地上不肯起身的英国公张惟贤,不得已亲自上前,将他搀扶起来,命令内侍赐座,然后在张惟贤感激涕零的谢恩声中说道:“英国公不必如此。朕虽有过整顿五军都督府,乃至勋臣世家的心思,但却没有大动干戈的意思。尤其英国公府,是我大明勋臣世家中的翘楚,英国公更是我大明朝廷的一根定海神针,于我大明有功无过,朕又岂会轻动”
说完这话,崇祯皇帝略作停顿,接着说道:“英国公今后休要再提免职归家面壁思过的话。卿为军机大臣,今夜就轮值军机处,宿于宫中吧。
“此外,英国公若真有心力,倒是可以考虑一下今后五军都督府的安排。朕虽有意革故鼎新,对五军都督府职权范围及人事安排略作调整,但一时还无暇顾及,考虑也不甚周全。英国公久领五军都督府事,对都督府职司人事颇为熟知,此事倒可提前为朕筹谋一番。”
五军都督府,又叫大都督府,共包括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和中军都督府。
天下全部的都司卫所,除了大明皇帝直属的亲军都护府,也就是京营和亲军都指挥使司辖内上十二卫以外,大明两京十三省的所有都司卫所等,全部都分归五军都督府进行管辖。
所以,明初的时候,五军都督府的职权是很大的,每个都督府分片划区,各管数省都司卫所军务。
同时,每个都督府也都设有左都督、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等高级将领职位。
这些职位有的是实任,有的是荣誉,但不管怎样,这些职务都是武将在中枢任职的最高级别了。
当然了,到了明末的时候,五军都督府的职权严重缩水,军政权力基本上被归给了兵部,而五军都督府单纯地变成了一个军令机构。
而没被夺走的管理天下都司卫所的权力,也因为卫所的废弛而形同虚设了。
包括皇帝直属的亲军都指挥使司内,除了锦衣卫这个第一卫获得了空前的壮大之外,其他诸卫,比如明初战功赫赫的天策卫、羽林卫、飞熊卫等等,都已经名存实亡了。
所以到了崇祯时期,传说中的亲军都护府从来没有发挥过作用,其中一个重大的原因,就是这个亲军都护府所管辖的那些上直卫,绝大多数都在土木堡之变中全军覆没了。
这些直属皇帝的卫所在太祖朱元璋时期是十二卫,到后来不断增多,最多是二十六卫,可惜的是除了锦衣卫,都在土木堡之变以后消失了。
即使极个别的还存在,也都被安置到了明皇陵附近,为死去的皇帝守陵去了,比如孝陵卫这样的,也已经完全退化,不敷使用了。
对于这些如今几乎名存实亡的都司卫所,崇祯皇帝当然不希望它们继续这样不死不活地烂下去,而是希望找个机会除旧布新,让它们甩掉包袱,重新活过来,再一次发挥它们的作用。
比如,原本最初的职责就是守卫宫禁、护卫左右的上十二卫,即使不能全数恢复,至少其中的天策卫、羽林卫,是可以恢复壮大起来的,把老弱淘汰掉,补入新力量,或者干脆就以锦衣卫拱卫司和殿前司为基础充实它们,就能让它们很快起死回生。
至于五军都督府,虽然如今形同虚设,职权和地位大不如前了,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当然还是要保留使用的。
至少五军都督府这个军事上进行分权制衡的体制,是不能轻易改变的,毕竟这个体制与后世红朝设计的军事体制,也有相似乃至相通之处。
明朝的五军都督府虽然划区分片,分管天下两京十三省都司卫所,但是五个都督府都被集中设置在了京师,这一点到了朱棣迁都北京之后,更是变成了一式两份,已经成了一个弊端。
因为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的设置,在明太祖朱元璋活着的时候,职权和辖区是很明确的,互相之间并没有多少交叉重叠的地方。
但是到了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南北两京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之间的交叉重叠,就越来越严重了,基本上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了具体的卫所墩堡,外人已经很难分清前后左右了。
与其这样,倒还不如参照后世红朝做法,按照各省都司卫所所在的地理方位,结合预定的作战方向,重新分片划区,一个战略方向设置一个都督府,对辖区各省局都司卫所进行统一管理呢。
这样一来,五军都督府就类似于五个战区司令部,既不必大动干戈裁撤沿边或者内地卫所,又要比五军都督府全部集中在北京,更能发挥其本身的作用。
这就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关于整顿五军都督府的初步想法,这一次借着居庸之行的机会,就要把京师勋贵圈子捋一捋,同时也把五军都督府和卫所的问题理一理,进一步把大明内部的突出问题解决掉。
其实,对于五军都督府这些问题,袭封英国公爵位已经三十年之久的张惟贤,心中当然不会没有底数,只是五军都督府乃是明太祖朱元璋钦定的祖宗制度,而且牵涉面又的确太广,是以从来不敢轻提改动。
如今听了皇帝的这番话,张惟贤心中笃定,知道皇帝既然还向他交办了涉及五军都督府的事务,那就说明,这一次,皇帝不会借机收拾英国公府,当下也就放下心来,只是躬身沉声说道:“臣遵旨”
当天夜里,英国公张惟贤夜宿军机处。
同样是当天夜里,方正化深夜入宫,第一时间向皇帝禀报了马世龙率领新编的新军第一镇入住通州大营的消息。
宋应昇到工部矿冶清吏司不久,因为崇祯皇帝的特意关照,很快就被同为江西进士出身的李邦华所器重,跟在李邦华身边做事,如今已成为白冶城矿营的一名坐营文官,帮着李邦华处理矿营的营务。
而矿营里面如今带兵的参将李卑,则是陕西榆林人,也是明末有名的悍将之一,天启初是蓟镇的都司,天启末成了山海镇的游击,后来不知道因为得罪上官被免职。
尤世威上任建昌营总兵后,把这个李卑推荐给了李邦华,而正确带兵将领的李邦华,稍经考察之后,就选定他作了统带矿营的将领,而且没过几个月就提拔他作了参将。
此后,仕途坎坷的李卑对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李邦华感恩戴德,忠心不二。如今李邦华派中书舍人宋应星前去白冶城,自然是看中了宋应昇和李卑的忠诚可靠。
这些事情安排完了以后不久,王承恩领着英国公张惟贤到了乾清宫外,王承恩先进来禀报,然后很快就带着张惟贤进了崇祯皇帝与众人议事的御书房中。
张惟贤一进来,马上跪地大礼参拜,说道:“待罪之臣张惟贤参见陛下,请陛下治臣失察之罪”
崇祯皇帝见张惟贤这样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当即说道:“英国公多虑了你的请罪折,朕已看过。
“虽说英国公府之前存在兼并、占役乃至虚冒兵额的过错,但你主动认错,善莫大焉。
“况且朕听说英国公府占役之兵员,如今皆已除兵籍停军饷,由你国公府自行发给工银粮米,这就很好。你的做法,朕很满意,你不必忧虑。”
张惟贤闻听此言,心中大定,然后再次叩头说道:“待罪之臣叩谢陛下天恩。臣蒙陛下信重,先是督领五军都督府,后又总督京师三大营,如今更是用为军机大臣。如今,臣受人攻讦攀咬,其中虚虚实实,一时难以自明,臣愿归家面壁思过,恳请陛下免臣任兼各职。”
张惟贤身上肯定是有当时勋贵阶层普遍都有的毛病,但是这个人在历史上并没有犯过什么大错。
当然了,也许是因为他死得早了一点儿,没遇上李自成进军京师,也没遇上满清入关,否则真不好说到那个时候他会做什么样的选择。
历史上,张惟贤大约病死于崇祯四年冬天,这个人袭爵英国公超过了三十年,但是其一生的功绩,能为后世记住的也就两个,一个是总裁编修泰昌皇帝的光宗实录,另一个就是坚决拥戴朱由检登极即位。
光宗皇帝朱常洛,也就是天启皇帝朱由校和崇祯皇帝朱由检的父亲泰昌皇帝。
这个泰昌帝登极不过一个来月,就因为所谓的红丸案而驾崩了,所以编写他的实录其实并不难,因为并没有多少内容可共记录。
所以说来说去,这个张惟贤最大的功绩,恐怕就是顺顺利利地把朱由检送上皇帝宝座了。
如今的这位崇祯皇帝,看着跪在地上不肯起身的英国公张惟贤,不得已亲自上前,将他搀扶起来,命令内侍赐座,然后在张惟贤感激涕零的谢恩声中说道:“英国公不必如此。朕虽有过整顿五军都督府,乃至勋臣世家的心思,但却没有大动干戈的意思。尤其英国公府,是我大明勋臣世家中的翘楚,英国公更是我大明朝廷的一根定海神针,于我大明有功无过,朕又岂会轻动”
说完这话,崇祯皇帝略作停顿,接着说道:“英国公今后休要再提免职归家面壁思过的话。卿为军机大臣,今夜就轮值军机处,宿于宫中吧。
“此外,英国公若真有心力,倒是可以考虑一下今后五军都督府的安排。朕虽有意革故鼎新,对五军都督府职权范围及人事安排略作调整,但一时还无暇顾及,考虑也不甚周全。英国公久领五军都督府事,对都督府职司人事颇为熟知,此事倒可提前为朕筹谋一番。”
五军都督府,又叫大都督府,共包括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和中军都督府。
天下全部的都司卫所,除了大明皇帝直属的亲军都护府,也就是京营和亲军都指挥使司辖内上十二卫以外,大明两京十三省的所有都司卫所等,全部都分归五军都督府进行管辖。
所以,明初的时候,五军都督府的职权是很大的,每个都督府分片划区,各管数省都司卫所军务。
同时,每个都督府也都设有左都督、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等高级将领职位。
这些职位有的是实任,有的是荣誉,但不管怎样,这些职务都是武将在中枢任职的最高级别了。
当然了,到了明末的时候,五军都督府的职权严重缩水,军政权力基本上被归给了兵部,而五军都督府单纯地变成了一个军令机构。
而没被夺走的管理天下都司卫所的权力,也因为卫所的废弛而形同虚设了。
包括皇帝直属的亲军都指挥使司内,除了锦衣卫这个第一卫获得了空前的壮大之外,其他诸卫,比如明初战功赫赫的天策卫、羽林卫、飞熊卫等等,都已经名存实亡了。
所以到了崇祯时期,传说中的亲军都护府从来没有发挥过作用,其中一个重大的原因,就是这个亲军都护府所管辖的那些上直卫,绝大多数都在土木堡之变中全军覆没了。
这些直属皇帝的卫所在太祖朱元璋时期是十二卫,到后来不断增多,最多是二十六卫,可惜的是除了锦衣卫,都在土木堡之变以后消失了。
即使极个别的还存在,也都被安置到了明皇陵附近,为死去的皇帝守陵去了,比如孝陵卫这样的,也已经完全退化,不敷使用了。
对于这些如今几乎名存实亡的都司卫所,崇祯皇帝当然不希望它们继续这样不死不活地烂下去,而是希望找个机会除旧布新,让它们甩掉包袱,重新活过来,再一次发挥它们的作用。
比如,原本最初的职责就是守卫宫禁、护卫左右的上十二卫,即使不能全数恢复,至少其中的天策卫、羽林卫,是可以恢复壮大起来的,把老弱淘汰掉,补入新力量,或者干脆就以锦衣卫拱卫司和殿前司为基础充实它们,就能让它们很快起死回生。
至于五军都督府,虽然如今形同虚设,职权和地位大不如前了,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当然还是要保留使用的。
至少五军都督府这个军事上进行分权制衡的体制,是不能轻易改变的,毕竟这个体制与后世红朝设计的军事体制,也有相似乃至相通之处。
明朝的五军都督府虽然划区分片,分管天下两京十三省都司卫所,但是五个都督府都被集中设置在了京师,这一点到了朱棣迁都北京之后,更是变成了一式两份,已经成了一个弊端。
因为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的设置,在明太祖朱元璋活着的时候,职权和辖区是很明确的,互相之间并没有多少交叉重叠的地方。
但是到了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南北两京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之间的交叉重叠,就越来越严重了,基本上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了具体的卫所墩堡,外人已经很难分清前后左右了。
与其这样,倒还不如参照后世红朝做法,按照各省都司卫所所在的地理方位,结合预定的作战方向,重新分片划区,一个战略方向设置一个都督府,对辖区各省局都司卫所进行统一管理呢。
这样一来,五军都督府就类似于五个战区司令部,既不必大动干戈裁撤沿边或者内地卫所,又要比五军都督府全部集中在北京,更能发挥其本身的作用。
这就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关于整顿五军都督府的初步想法,这一次借着居庸之行的机会,就要把京师勋贵圈子捋一捋,同时也把五军都督府和卫所的问题理一理,进一步把大明内部的突出问题解决掉。
其实,对于五军都督府这些问题,袭封英国公爵位已经三十年之久的张惟贤,心中当然不会没有底数,只是五军都督府乃是明太祖朱元璋钦定的祖宗制度,而且牵涉面又的确太广,是以从来不敢轻提改动。
如今听了皇帝的这番话,张惟贤心中笃定,知道皇帝既然还向他交办了涉及五军都督府的事务,那就说明,这一次,皇帝不会借机收拾英国公府,当下也就放下心来,只是躬身沉声说道:“臣遵旨”
当天夜里,英国公张惟贤夜宿军机处。
同样是当天夜里,方正化深夜入宫,第一时间向皇帝禀报了马世龙率领新编的新军第一镇入住通州大营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