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又进行了两天的谈判,但基本都是穿越者和各国在谈,而清廷一方做壁上观。不过这两天的谈判进展并不大,因为穿越者和各国对己方的条件都死咬不松,不肯做出一点妥协让步,因此谈判也陷入到了一个僵局中。
最后李鸿章建议,暂停一天,各方回去都认真的总结这三天谈判的內容,并且对各的目标进行调整,然后再重新开始谈判。穿越者和各国方面对这个建议到也没有异议,毕竟在这个时候,停一下也好,可以认真的讨论下一步谈判的策略。
由于可以休息一天,因此当天晚上穿越者并没有开会讨论,只是和国内通话,汇报情况之后,众人就各自休息去了,准备在明天再讨论。
但就在第二天一早,李鸿章带着李经方、张佩纶亲自来到礼查饭店,拜访秦铮。
秦铮听了也有些意外,李鸿章在这个时候来访,一定是有重要的事情,十有八九就是和这次谈判有关,因此亲自把李鸿章等人接进礼査饭店,双方在会客室里就坐,秦铮才道:“中堂今天来访,不知是为了什么事情?”
李鸿章道:“实不相瞒,老夫昨天收到朝廷的电文,皇上和太后催促老夫,尽快和洋人签定条约,好早日恢复太平,两宫也好早日还京。”
秦铮不动声色,道:“这么说朝廷是打算接受各国提出的条件吗?”
李鸿章点了点头,道:“若要尽快和洋人签约,只能答应洋人的条件。”
秦铮道:“那么敢问中堂,各国提出八项谈判条款,朝廷打算接受那几条?”
李鸿章苦笑了一声,道:“朝廷的意思,只要能够尽快和洋人签约,任何条款都可以答应。”
秦铮不怒反笑,道:“按中堂的说法,也就是朝廷打算全盘接受各国提出的条件,只要是能够尽快和各国签约就行了?”
李鸿章点了点头,神色也有些不大自然,但还是道:“正是如此。”
秦铮还没有说话,李三杰己忍不住了,忿忿道:“这是什么话,我们在战场上浴血死战,又在谈判桌上与各国唇枪舌战,只为维护中国的利益,朝廷到是大方,大笔一挥就把我们努力争取的利益全部让给了各国,难道说朝廷真的把中华大地当成他爱新觉罗家的私产吗?”
这句话可说是相当的大逆不道,在早几十年甚致可能因为这句话而判斩立决,但李鸿章、李经方、张佩纶却都没有觉得李三杰这句话有什么不妥的意思,一来是现在清廷己经势微,根本拿穿越者没有办法;二来老实说他们也对清廷的态度不满,认为这让步实在是让得太大了。
李经方道:“这是朝廷的意思,并非中堂本意。”
秦铮道:“中堂,朝廷的电文是否可以让我一观?”
李鸿章点了点头,道:“自然可以,老夫己经带来了。”说着从口袋里拿出电文,递交给秦铮。
接过了李鸿章递来的电文,秦铮大致的看了一遍,基本的內容确实如李鸿章所说,清廷确实明确向李鸿章表示,只要能够尽快和各国签定条约,早日返回北京,各国开列的一切条件均可以答应。
原来就在第一天的谈判结束以后,在当天晚上,李鸿章就将第一天谈判的主要內容,各国向清廷开出的条件,以及穿越者的态度发电到西安,报告给了现在己在西安暂时安居下来的临时朝廷。
而就在次日,李鸿章就收到了清廷的回复,表示可以接受各国提出的条件,并且催促李鸿章,尽快的与各国谈成协议,签定条约。
这个结果让李鸿章颇为意外,尽管李鸿章并不赞同穿越者坚持不赔款、不割地的原则,但也不主张全盘接受各国开出的条件,毕竟各国提出的条件实在是太苛刻了,比五年前李鸿章签定的【中日马关条约】还更有甚之而无不及,毕竟现在清廷可以依靠海外华人的支持,完全有足够的底气去和各国讨价还价,至少可以将各国的条件再压一压,对某些过于苛刻的条件,甚致还可以拒绝,能够以对清廷相对有利的条款签定条约。
当然李鸿章认为的对清廷相对有利的条款,并不是像穿越者坚持的不赔款、不割地,而是指有选择的接受,比如说赔款就可以再砍砍价,把赔款从3亿砍到1.5亿,甚致是1亿,至少要比【马关条约】要赔得少些;而租界也可以再谈谈,到不是不可以再设立租界,毕竟洋人治理租界的水平确定要比清廷高一些,而且还好方使和洋人做生意,但可以把新租界的地方定得少一些,租期短一些,再把租金提高一些,并让清廷在租界里拥有一定的权力;使馆区的情况和租界差不多;而让洋人在中国驻军则是应尽力拒绝的条款,如果实在是拒绝不了,也要尽力减少驻军的地点和规模。这些就是李鸿章认为对清廷有利的结果。
于是李鸿章也不敢怠慢,又赶忙给朝廷又上了一本,表示各国开出的条款过于苛刻,有许多条款还可以据理力争一番,由其是可以利用海外华人向各国施压,以争取让各国再把条件降低一些,这样也对朝廷有利。但李鸿章马上就又收到朝廷的回复,仍然是要求李鸿章尽快和各国签定条约,如各国不愿让步,也可以答应下来,并还特意说明,让两宫早日还京。不过这两次回复,朝廷都没有提到过海外华人,似乎是把海外华人给忘了。
如果说朝廷的第一份回复沒有提到海外华人还情有可愿,那么在李鸿章专门提到了可以借助海外华人的力量,而朝廷仍然对此不作理睬,还是要求李鸿章尽快和各国签定条约,甚致不惜全盘接受各国的条件,其中的含义就耐人寻味了。
李鸿章是什么人,在清廷的官场里混了近50年,对朝廷的动向更是了如指掌,到了这个时候那还不明白朝廷,准确的说是慈禧太后的意思。看来朝廷对海外华人的防范之心,要比自己预想的还要大得多了,这不是明摆着不愿让海外华人在这次谈判中再建立功勋吗?
其实在此前清廷对穿越者的态度基本都是以安抚、利用为主,得知上海谈判的消息以后,清廷也是打算利用穿越者,在谈判中多争取利益。这到不是说清廷对维护国家利益多么上心,主要是害怕各国追究清廷挑起这场战争的责任,以惩罚当事人为谈判的条件,因此只能依靠穿越者来制衡洋人。
但在各国明确表示,只要清廷接受各国提出的条件,就不追究清廷挑起这场战争的责任,也不要求清廷惩罚当事人,并且支持慈禧太后继续掌权,还可以承认大阿哥的皇储地位。这下顿时就让清廷上下都松了一口气。由其是端亲王载漪,对洋人的态度更是来了一个发夹弯,极力主张接受洋人的条件。
自从儿子傅儁被立为大阿哥之后,载漪就开始做起当太上皇的的美梦,以前载漪带头支持义和团,反对洋人,甚致不惜伪造洋人的照会,鼓动慈禧太后向各国宣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洋人不承认大阿哥。而现在洋人改变了态度,载漪自然就不会再把洋人视为自己的敌人。
而洋人承认了大阿哥,儿孑的位置也就稳了,但大阿哥毕竞还不是皇帝,因此载漪想当上太上皇,最大的障碍就由洋人变成了光绪。虽然光绪的身体不好,但毕竟正值壮年,大阿哥想要继位,恐怕不是短时间的事,不过如果能够得到洋人的支持,如洋人希望大阿哥早日继位,那么就大有可为了,接受洋人的谈判条件,就是载漪向洋人发出的示好信号。
当然载漪也知道海外华人同样是要拉陇的,不过事情要一步一步来,等自己回来北京再向海外华人示好也不迟,他们不是要回归中华吗?只要自己在老佛爷面前美言几向,朝廷降旨,封他们几个提督还是做得到的,那时自然就可以拉陇海外华人了。
载漪可不是一个普通的闲散王爷,因为他是慈禧太后的侄女婿,颇受慈禧太后的信任,否则慈禧太后也不会立他的儿孑为大阿哥。而且逃离北京之前,载漪还担任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管大臣、禁卫军虎神营总兵等要职,他的兄弟世袭辅国公载澜,担任禁卫军神机营右翼总兵;另一个远房族亲世袭庄亲王载勋,则担任禁卫军步兵营统领,掌留京城九门,统帅八旗步兵。而且在载家兄弟的周边,还围绕了一批大臣,因此在清朝是一股相当强大的势力,甚致对慈禧太后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他主张全盘接受洋人的条件,也得到相当一部份官员的响应。
当然最终的決定权,仍然是在慈禧太后手里,而载漪的那点小心思,慈禧太后自然是了如指掌,不过她考虑的事情要比载漪深远得多,即然现在洋人己不再是威胁了,那么海外华人的价值也就大打拆扣。而且洋人固然不可相信,但海外华人同样也不可靠。在慈禧太后看来,海外华人和洋人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甚致比洋人的危胁更大,因为他们是海外的汉人。只是现在清廷势微力单,无力制约海外华人,因此只能拉一方打一方,决不能完全依靠其中的任何一方。
最后李鸿章建议,暂停一天,各方回去都认真的总结这三天谈判的內容,并且对各的目标进行调整,然后再重新开始谈判。穿越者和各国方面对这个建议到也没有异议,毕竟在这个时候,停一下也好,可以认真的讨论下一步谈判的策略。
由于可以休息一天,因此当天晚上穿越者并没有开会讨论,只是和国内通话,汇报情况之后,众人就各自休息去了,准备在明天再讨论。
但就在第二天一早,李鸿章带着李经方、张佩纶亲自来到礼查饭店,拜访秦铮。
秦铮听了也有些意外,李鸿章在这个时候来访,一定是有重要的事情,十有八九就是和这次谈判有关,因此亲自把李鸿章等人接进礼査饭店,双方在会客室里就坐,秦铮才道:“中堂今天来访,不知是为了什么事情?”
李鸿章道:“实不相瞒,老夫昨天收到朝廷的电文,皇上和太后催促老夫,尽快和洋人签定条约,好早日恢复太平,两宫也好早日还京。”
秦铮不动声色,道:“这么说朝廷是打算接受各国提出的条件吗?”
李鸿章点了点头,道:“若要尽快和洋人签约,只能答应洋人的条件。”
秦铮道:“那么敢问中堂,各国提出八项谈判条款,朝廷打算接受那几条?”
李鸿章苦笑了一声,道:“朝廷的意思,只要能够尽快和洋人签约,任何条款都可以答应。”
秦铮不怒反笑,道:“按中堂的说法,也就是朝廷打算全盘接受各国提出的条件,只要是能够尽快和各国签约就行了?”
李鸿章点了点头,神色也有些不大自然,但还是道:“正是如此。”
秦铮还没有说话,李三杰己忍不住了,忿忿道:“这是什么话,我们在战场上浴血死战,又在谈判桌上与各国唇枪舌战,只为维护中国的利益,朝廷到是大方,大笔一挥就把我们努力争取的利益全部让给了各国,难道说朝廷真的把中华大地当成他爱新觉罗家的私产吗?”
这句话可说是相当的大逆不道,在早几十年甚致可能因为这句话而判斩立决,但李鸿章、李经方、张佩纶却都没有觉得李三杰这句话有什么不妥的意思,一来是现在清廷己经势微,根本拿穿越者没有办法;二来老实说他们也对清廷的态度不满,认为这让步实在是让得太大了。
李经方道:“这是朝廷的意思,并非中堂本意。”
秦铮道:“中堂,朝廷的电文是否可以让我一观?”
李鸿章点了点头,道:“自然可以,老夫己经带来了。”说着从口袋里拿出电文,递交给秦铮。
接过了李鸿章递来的电文,秦铮大致的看了一遍,基本的內容确实如李鸿章所说,清廷确实明确向李鸿章表示,只要能够尽快和各国签定条约,早日返回北京,各国开列的一切条件均可以答应。
原来就在第一天的谈判结束以后,在当天晚上,李鸿章就将第一天谈判的主要內容,各国向清廷开出的条件,以及穿越者的态度发电到西安,报告给了现在己在西安暂时安居下来的临时朝廷。
而就在次日,李鸿章就收到了清廷的回复,表示可以接受各国提出的条件,并且催促李鸿章,尽快的与各国谈成协议,签定条约。
这个结果让李鸿章颇为意外,尽管李鸿章并不赞同穿越者坚持不赔款、不割地的原则,但也不主张全盘接受各国开出的条件,毕竟各国提出的条件实在是太苛刻了,比五年前李鸿章签定的【中日马关条约】还更有甚之而无不及,毕竟现在清廷可以依靠海外华人的支持,完全有足够的底气去和各国讨价还价,至少可以将各国的条件再压一压,对某些过于苛刻的条件,甚致还可以拒绝,能够以对清廷相对有利的条款签定条约。
当然李鸿章认为的对清廷相对有利的条款,并不是像穿越者坚持的不赔款、不割地,而是指有选择的接受,比如说赔款就可以再砍砍价,把赔款从3亿砍到1.5亿,甚致是1亿,至少要比【马关条约】要赔得少些;而租界也可以再谈谈,到不是不可以再设立租界,毕竟洋人治理租界的水平确定要比清廷高一些,而且还好方使和洋人做生意,但可以把新租界的地方定得少一些,租期短一些,再把租金提高一些,并让清廷在租界里拥有一定的权力;使馆区的情况和租界差不多;而让洋人在中国驻军则是应尽力拒绝的条款,如果实在是拒绝不了,也要尽力减少驻军的地点和规模。这些就是李鸿章认为对清廷有利的结果。
于是李鸿章也不敢怠慢,又赶忙给朝廷又上了一本,表示各国开出的条款过于苛刻,有许多条款还可以据理力争一番,由其是可以利用海外华人向各国施压,以争取让各国再把条件降低一些,这样也对朝廷有利。但李鸿章马上就又收到朝廷的回复,仍然是要求李鸿章尽快和各国签定条约,如各国不愿让步,也可以答应下来,并还特意说明,让两宫早日还京。不过这两次回复,朝廷都没有提到过海外华人,似乎是把海外华人给忘了。
如果说朝廷的第一份回复沒有提到海外华人还情有可愿,那么在李鸿章专门提到了可以借助海外华人的力量,而朝廷仍然对此不作理睬,还是要求李鸿章尽快和各国签定条约,甚致不惜全盘接受各国的条件,其中的含义就耐人寻味了。
李鸿章是什么人,在清廷的官场里混了近50年,对朝廷的动向更是了如指掌,到了这个时候那还不明白朝廷,准确的说是慈禧太后的意思。看来朝廷对海外华人的防范之心,要比自己预想的还要大得多了,这不是明摆着不愿让海外华人在这次谈判中再建立功勋吗?
其实在此前清廷对穿越者的态度基本都是以安抚、利用为主,得知上海谈判的消息以后,清廷也是打算利用穿越者,在谈判中多争取利益。这到不是说清廷对维护国家利益多么上心,主要是害怕各国追究清廷挑起这场战争的责任,以惩罚当事人为谈判的条件,因此只能依靠穿越者来制衡洋人。
但在各国明确表示,只要清廷接受各国提出的条件,就不追究清廷挑起这场战争的责任,也不要求清廷惩罚当事人,并且支持慈禧太后继续掌权,还可以承认大阿哥的皇储地位。这下顿时就让清廷上下都松了一口气。由其是端亲王载漪,对洋人的态度更是来了一个发夹弯,极力主张接受洋人的条件。
自从儿子傅儁被立为大阿哥之后,载漪就开始做起当太上皇的的美梦,以前载漪带头支持义和团,反对洋人,甚致不惜伪造洋人的照会,鼓动慈禧太后向各国宣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洋人不承认大阿哥。而现在洋人改变了态度,载漪自然就不会再把洋人视为自己的敌人。
而洋人承认了大阿哥,儿孑的位置也就稳了,但大阿哥毕竞还不是皇帝,因此载漪想当上太上皇,最大的障碍就由洋人变成了光绪。虽然光绪的身体不好,但毕竟正值壮年,大阿哥想要继位,恐怕不是短时间的事,不过如果能够得到洋人的支持,如洋人希望大阿哥早日继位,那么就大有可为了,接受洋人的谈判条件,就是载漪向洋人发出的示好信号。
当然载漪也知道海外华人同样是要拉陇的,不过事情要一步一步来,等自己回来北京再向海外华人示好也不迟,他们不是要回归中华吗?只要自己在老佛爷面前美言几向,朝廷降旨,封他们几个提督还是做得到的,那时自然就可以拉陇海外华人了。
载漪可不是一个普通的闲散王爷,因为他是慈禧太后的侄女婿,颇受慈禧太后的信任,否则慈禧太后也不会立他的儿孑为大阿哥。而且逃离北京之前,载漪还担任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管大臣、禁卫军虎神营总兵等要职,他的兄弟世袭辅国公载澜,担任禁卫军神机营右翼总兵;另一个远房族亲世袭庄亲王载勋,则担任禁卫军步兵营统领,掌留京城九门,统帅八旗步兵。而且在载家兄弟的周边,还围绕了一批大臣,因此在清朝是一股相当强大的势力,甚致对慈禧太后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他主张全盘接受洋人的条件,也得到相当一部份官员的响应。
当然最终的決定权,仍然是在慈禧太后手里,而载漪的那点小心思,慈禧太后自然是了如指掌,不过她考虑的事情要比载漪深远得多,即然现在洋人己不再是威胁了,那么海外华人的价值也就大打拆扣。而且洋人固然不可相信,但海外华人同样也不可靠。在慈禧太后看来,海外华人和洋人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甚致比洋人的危胁更大,因为他们是海外的汉人。只是现在清廷势微力单,无力制约海外华人,因此只能拉一方打一方,决不能完全依靠其中的任何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