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罗马尼亚雄鹰最新章节!
1923年的到来,并没有让欧洲更加和平,反而是一开年就感受到浓浓的紧张气氛。因为在1月11日,法国不顾英美的反对,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军队占领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这导致影响深远的鲁尔危机爆发了。
法国由于战争的剧烈消耗,以及新增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工业的需要,法国国内的原材料储量尤其是煤炭严重不足,并且资金短缺依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本来法国政府希望《凡尔赛条约》能够带来巨额赔款,但却因为德国以通货膨胀为由拖延赔款的支付。
而法国总理雷蒙·普恩加莱是对德强硬派。早在巴黎和会开幕式上普恩加莱就发表演说,痛斥德意志帝国“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
而且他还批评克雷孟梭在法尔赛合约上对英国让步太大。完全可以说,他算得上是法国对德最为强硬的政治家。
而且在1922年普恩加莱上台他就在议会中宣称:“法国所面临的头等大事即使赔款问题,德国有能力支付赔款,盟国也有办法迫使他如数支付赔款。
在8月中旬伦敦会议上,就德国问题英法未达成任何协议,与会的普恩加莱反而表示,“法国虽然两手空空,却没有约束。“
让普恩加莱如此底气充足,还有法国在赔偿委员会起着主导地位的原因。
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应在1921年5月l日前交付200亿金马克赔款,并成立赔款委员会解决赔款总额和分配比例问题。该委员会设在巴黎,由英、法、意、比各派一名代表组成(美国由于拒绝批准和约,仅派了半官方代表)。法国代表任主席,他有权在表决各为两票的情况下做出最后裁决,从而使法国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处于实际的领导地位。
为防止德国不履行赔款,协约国于1920年4月达成协议:如果德国不支付赔款,协约国可以采取制裁措施。同年7月,赔款委员会在斯帕召开有德国人参加的会议,规定了各国应得的赔款数的比例。但德国拖延支付,到1921年初原来规定的支付 200亿金马克的数字大约还差120亿。
于是赔款委员会在1921年3月召开的伦敦会议上,强迫德国接受协约国规定的赔偿时间表,德国表示拒绝,协约国便决定对德国实行制裁,并于3月8日出兵占领了莱茵河东岸的杜塞尔多夫、杜依斯堡和鲁尔奥尔特。
同年4月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的总赔款额为1320亿金马克(其中包括德国于1921年5月1日前尚未支付的120亿)。
5月5日该委员会向德国发出了一份支付时间表和一份最后通碟,要求德国每年支付20亿金马克和它出口商品价值的26%,并要求在5月底前必须交付1921年的赔款10亿金马克。如果德国到5月12日仍未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协约国将占领鲁尔。
这导致了德国费伦巴赫内阁的倒台,代之而起的维尔特内阁于5月11日接受了赔款总额和支付时间表,到8月德国偿付了10亿金马克的赔款。
德国在支付了上述赔款之后,便打算拖延以后的支付。1922 年7月和11月,德国以财政危机为理由,要求延期支付其余款项。英国政府支持德国的要求,提出减少赔款总数和延期付款的方案,但遭到法国的坚决反对。
于是不仅英法在赔款问题上的分歧加剧,而且德法矛盾也迅速激化,法国遂决定对德国采取军事行动。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的重要工业区。它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其面积4593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3%。区内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达57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9%,核心地区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700人,区内5万人以上的城市24个。别看鲁尔区小,它是德国冶金工业的中心,它生产的煤、生铁和钢产量占德国年生产的80%以上。
所以面对法比联军的军事接管,德国总理库诺下令消极抵抗。宣布不同法、比占领当局合作,召回驻巴黎大使和驻布鲁塞尔公使,停止向法国和比利时支付一切赔偿。占领区的矿工和铁路工人展开罢工或怠工斗争,所有经德国到法、比的铁路和水路交通陷于瘫痪。
法、比占领当局采取强制措施,控制煤炭的管理、生产和分配,禁止占领区输出商品,征收煤税和其他关税。对所有参加消极抵抗的德国人,包括他们的家属,进行逮捕、监禁、罚款、驱逐出境以至处死。
德国政府同时也照会协约国和美国政府,强调在恢复鲁尔区和莱茵兰地区的正常状态以前,德国将继续进行消极抵抗。照会建议,德国赔偿总数为 300亿金马克,其中部分赔款用国际贷款支付。法国认为德国建议毫无实质性内容,英国对德国建议也感到失望。
此后整个夏天,尽管英国从中斡旋,法国始终拒绝进行谈判。德国由于丧失鲁尔重工业区,以及对占领区的巨额津贴,财政经济越加困难,马克币值暴跌。1923年 6月中旬,10万马克兑换1美元,8月8日跌为500万马克兑换1美元。
库诺政府面对内外危机,于8月12日辞职。G.施特莱斯曼继任总理后,改革财政和货币,镇压工人革命,宣布从 9月26日起停止消极抵抗。
他几次要求同法国政府直接谈判,均为法国所拒绝,于是支持煤业辛迪加同国际工矿管制代表团、法比鲁尔区管制委员会进行谈判。
11月23日,双方签订协定,规定:煤业辛迪加重新开始向协约国交付煤和焦炭,作为德国实物赔偿,法国和比利时得到煤炭总产量的18%,焦炭总产量的35%;从10月 1日起所开采的煤归煤业辛迪加所有,每出售一吨煤,向协约国交纳10法朗税款。
法国通过这一协定,达到了强取德国“生产抵押品”的目的。对德国赔偿问题态度有所缓和,鲁尔危机接近尾声。11月30日,赔偿委员会委任两个专家委员会讨论解决德国赔偿问题。其中第一专家委员会在1924年4月9日的报告(通称道威斯计划),为出席伦敦会议(1924年 7月16日~8 月16日)的协约国和德国政府所接受,从而暂时地解决了德国赔偿问题。
8月16日,法国、比利时与德国达成协议,从9月1日开始实施道威斯计划的一年内,法国和比利时军队撤离鲁尔等地区。
其实鲁尔危机表面上是由于德法赔款纠纷引起的,但其深层原因是法国深刻的不安全感和法德矛盾。在法国领导人看来,以德国的工业基础、人口规模和地理位置,德国东山再起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一旦德国经济恢复,重整军备,法国的梦魇将会重演。
因此,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曾极力主张削弱德国,甚至肢解德国,永远消除德国的工业和军事能力。但是,这一方案遭到美国和英国的反对,威尔逊总统试图通过国联的集体安全机制来牵制德国,保障法国的安全。但战后美国没有加入国联,这引起法国对自身安全的极大担忧。
鲁尔危机的最终结局看似是法国获得了最终的胜利。然而实际上,这场危机带来的灾难性连锁后果远比法国所获得的赔款来的可怕的多。首先这次危机所造成的最直接破坏,便是法国的国际地位遭到了极大的打击。
法国在占领鲁尔期间法郎因为受到危机的影响也出现急剧的贬值,为了稳定经济,法国不得不像英美两国大量借贷,而这一做法所带来的结果便是法国在之后,关于德国赔偿问题的谈判中不得不将主导权拱手让给了有意扶持德国经济恢复的英美两国。
另一个灾难则是在德国方面,许多以希特勒等为首的退伍老兵势力,本来就对魏玛政府在战后外交上一系列的软弱措施深感不满。鲁尔危机对于这些民族主义来说无异于一次极好的宣传素材。
魏玛政府的软弱以及消极抵抗政策对德国带来伤害是显而易见的,虽然之后伴随着德法两国和解以及经济的增长让这些极端势力难以获得太多的支持,但是当社会陷入危机动荡的时候,将鲁尔危机再次翻出对于魏玛政府无异于致命的一击。
1923年的到来,并没有让欧洲更加和平,反而是一开年就感受到浓浓的紧张气氛。因为在1月11日,法国不顾英美的反对,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军队占领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这导致影响深远的鲁尔危机爆发了。
法国由于战争的剧烈消耗,以及新增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工业的需要,法国国内的原材料储量尤其是煤炭严重不足,并且资金短缺依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本来法国政府希望《凡尔赛条约》能够带来巨额赔款,但却因为德国以通货膨胀为由拖延赔款的支付。
而法国总理雷蒙·普恩加莱是对德强硬派。早在巴黎和会开幕式上普恩加莱就发表演说,痛斥德意志帝国“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
而且他还批评克雷孟梭在法尔赛合约上对英国让步太大。完全可以说,他算得上是法国对德最为强硬的政治家。
而且在1922年普恩加莱上台他就在议会中宣称:“法国所面临的头等大事即使赔款问题,德国有能力支付赔款,盟国也有办法迫使他如数支付赔款。
在8月中旬伦敦会议上,就德国问题英法未达成任何协议,与会的普恩加莱反而表示,“法国虽然两手空空,却没有约束。“
让普恩加莱如此底气充足,还有法国在赔偿委员会起着主导地位的原因。
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应在1921年5月l日前交付200亿金马克赔款,并成立赔款委员会解决赔款总额和分配比例问题。该委员会设在巴黎,由英、法、意、比各派一名代表组成(美国由于拒绝批准和约,仅派了半官方代表)。法国代表任主席,他有权在表决各为两票的情况下做出最后裁决,从而使法国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处于实际的领导地位。
为防止德国不履行赔款,协约国于1920年4月达成协议:如果德国不支付赔款,协约国可以采取制裁措施。同年7月,赔款委员会在斯帕召开有德国人参加的会议,规定了各国应得的赔款数的比例。但德国拖延支付,到1921年初原来规定的支付 200亿金马克的数字大约还差120亿。
于是赔款委员会在1921年3月召开的伦敦会议上,强迫德国接受协约国规定的赔偿时间表,德国表示拒绝,协约国便决定对德国实行制裁,并于3月8日出兵占领了莱茵河东岸的杜塞尔多夫、杜依斯堡和鲁尔奥尔特。
同年4月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的总赔款额为1320亿金马克(其中包括德国于1921年5月1日前尚未支付的120亿)。
5月5日该委员会向德国发出了一份支付时间表和一份最后通碟,要求德国每年支付20亿金马克和它出口商品价值的26%,并要求在5月底前必须交付1921年的赔款10亿金马克。如果德国到5月12日仍未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协约国将占领鲁尔。
这导致了德国费伦巴赫内阁的倒台,代之而起的维尔特内阁于5月11日接受了赔款总额和支付时间表,到8月德国偿付了10亿金马克的赔款。
德国在支付了上述赔款之后,便打算拖延以后的支付。1922 年7月和11月,德国以财政危机为理由,要求延期支付其余款项。英国政府支持德国的要求,提出减少赔款总数和延期付款的方案,但遭到法国的坚决反对。
于是不仅英法在赔款问题上的分歧加剧,而且德法矛盾也迅速激化,法国遂决定对德国采取军事行动。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的重要工业区。它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其面积4593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3%。区内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达57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9%,核心地区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700人,区内5万人以上的城市24个。别看鲁尔区小,它是德国冶金工业的中心,它生产的煤、生铁和钢产量占德国年生产的80%以上。
所以面对法比联军的军事接管,德国总理库诺下令消极抵抗。宣布不同法、比占领当局合作,召回驻巴黎大使和驻布鲁塞尔公使,停止向法国和比利时支付一切赔偿。占领区的矿工和铁路工人展开罢工或怠工斗争,所有经德国到法、比的铁路和水路交通陷于瘫痪。
法、比占领当局采取强制措施,控制煤炭的管理、生产和分配,禁止占领区输出商品,征收煤税和其他关税。对所有参加消极抵抗的德国人,包括他们的家属,进行逮捕、监禁、罚款、驱逐出境以至处死。
德国政府同时也照会协约国和美国政府,强调在恢复鲁尔区和莱茵兰地区的正常状态以前,德国将继续进行消极抵抗。照会建议,德国赔偿总数为 300亿金马克,其中部分赔款用国际贷款支付。法国认为德国建议毫无实质性内容,英国对德国建议也感到失望。
此后整个夏天,尽管英国从中斡旋,法国始终拒绝进行谈判。德国由于丧失鲁尔重工业区,以及对占领区的巨额津贴,财政经济越加困难,马克币值暴跌。1923年 6月中旬,10万马克兑换1美元,8月8日跌为500万马克兑换1美元。
库诺政府面对内外危机,于8月12日辞职。G.施特莱斯曼继任总理后,改革财政和货币,镇压工人革命,宣布从 9月26日起停止消极抵抗。
他几次要求同法国政府直接谈判,均为法国所拒绝,于是支持煤业辛迪加同国际工矿管制代表团、法比鲁尔区管制委员会进行谈判。
11月23日,双方签订协定,规定:煤业辛迪加重新开始向协约国交付煤和焦炭,作为德国实物赔偿,法国和比利时得到煤炭总产量的18%,焦炭总产量的35%;从10月 1日起所开采的煤归煤业辛迪加所有,每出售一吨煤,向协约国交纳10法朗税款。
法国通过这一协定,达到了强取德国“生产抵押品”的目的。对德国赔偿问题态度有所缓和,鲁尔危机接近尾声。11月30日,赔偿委员会委任两个专家委员会讨论解决德国赔偿问题。其中第一专家委员会在1924年4月9日的报告(通称道威斯计划),为出席伦敦会议(1924年 7月16日~8 月16日)的协约国和德国政府所接受,从而暂时地解决了德国赔偿问题。
8月16日,法国、比利时与德国达成协议,从9月1日开始实施道威斯计划的一年内,法国和比利时军队撤离鲁尔等地区。
其实鲁尔危机表面上是由于德法赔款纠纷引起的,但其深层原因是法国深刻的不安全感和法德矛盾。在法国领导人看来,以德国的工业基础、人口规模和地理位置,德国东山再起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一旦德国经济恢复,重整军备,法国的梦魇将会重演。
因此,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曾极力主张削弱德国,甚至肢解德国,永远消除德国的工业和军事能力。但是,这一方案遭到美国和英国的反对,威尔逊总统试图通过国联的集体安全机制来牵制德国,保障法国的安全。但战后美国没有加入国联,这引起法国对自身安全的极大担忧。
鲁尔危机的最终结局看似是法国获得了最终的胜利。然而实际上,这场危机带来的灾难性连锁后果远比法国所获得的赔款来的可怕的多。首先这次危机所造成的最直接破坏,便是法国的国际地位遭到了极大的打击。
法国在占领鲁尔期间法郎因为受到危机的影响也出现急剧的贬值,为了稳定经济,法国不得不像英美两国大量借贷,而这一做法所带来的结果便是法国在之后,关于德国赔偿问题的谈判中不得不将主导权拱手让给了有意扶持德国经济恢复的英美两国。
另一个灾难则是在德国方面,许多以希特勒等为首的退伍老兵势力,本来就对魏玛政府在战后外交上一系列的软弱措施深感不满。鲁尔危机对于这些民族主义来说无异于一次极好的宣传素材。
魏玛政府的软弱以及消极抵抗政策对德国带来伤害是显而易见的,虽然之后伴随着德法两国和解以及经济的增长让这些极端势力难以获得太多的支持,但是当社会陷入危机动荡的时候,将鲁尔危机再次翻出对于魏玛政府无异于致命的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