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长安灞桥驿,灞桥畔依旧人潮涌动,即将踏上旅途的人们,和为其践行的亲友再次告别,折柳相送,亦或是亲友们再次等候,准备迎接即将归来的游子。
熙熙攘攘之中,许多人谈论着时事,议论得最多的,就是突厥启民可汗朝见天子一事。
突厥启民可汗,当初在突厥国内饱受排挤,走投无路之下逃到周国寻求庇护,后来还是周国屡次击败东西突厥的进犯,后来派兵助启民可汗回国收拾残局,才有了启民可汗重登大可汗之位的今天。
此次启民可汗入长安朝见天子,是从河套登船,走黄河南下入关中,在长安待了两个多月,不久前才启程返回草原。
而启民可汗一行人,回去时也是乘坐火轮船走黄河北上,从原路返回草原。
启民可汗在长安暂居的这段时间,传出许多趣事,其中最让长安百姓津津乐道的,就是入城时那一百单八响礼炮。
官军有火炮,威力巨大,若火炮往天上发射“烟花”,这就是“礼炮”,启民可汗入长安城时,鸿胪寺放的一百单八响礼炮,真是气势磅礴,全城百姓听得清清楚楚。
启民可汗入了城,于鸿胪客馆下榻,而鸿胪客馆为了接待启民可汗,特地腾出一大块空地,扎起许多大帐篷,每日供应大量牛羊肉及奶酪制品,一切如草原模样。
因为天气炎热,鸿胪客馆内扎起的大帐,还有神奇的“空调”,以便让贵客住得舒适。
后来,某日夜晚,天子在皇宫宴请启民可汗,进行了焰火表演,夜空中绽放的无数烟花,让全城百姓看得如痴如醉。
这种焰火表演,只有在元日等重大节日才会进行,天子为招待启民可汗,可谓待遇隆重。
待得启民可汗启程回国,又有规模庞大的仪仗队送其前往渭口,一行人在那里登上火轮船北归。
启民可汗在长安,所受待遇不可谓不隆重,而朝廷,据说还和突厥(启民可汗的东突厥)约定开展互市,每年要往草原销售大量中原物产。
其中有布匹、日用品,棉花制成的御寒衣物、被褥,还有大量茶叶。
既然是销售,那就不是白给,突厥国得拿东西来换,首先是马匹,然后是羊,但大家对于突厥国内到底能拿出多少羊和马来进行边市存怀疑态度。
草原和中原相比很贫瘠,就是羊、马多,然而对方舍得拿出大量的好马来互市么?
面对中原花花世界的诱惑,突厥人搞不好会认为与其用马互市换物资,还不如骑马打劫来得方便。
朝廷的事情,平民百姓当然不知道内情,只是这消息传出来之后,大家免不了议论纷纷,不过没人担心突厥言而无信,如当年那样大举进犯,因为今时不同往日。
朝廷借助黄河航运,在河套地区驻军,又有军屯、民屯,据说丰州一带已开垦出大量良田,足以补充驻军部分粮草需求。
再加上有火轮船源源不断往河套输送物资,所以在河套地区驻屯的军民加起来据说已经接近二十万人,有这么一支边军守着河套,突厥大军哪里能如当年那样随意入侵。
所以,突厥真的有那么多马来互市么?
议论纷纷间,灞桥驿处有了动静,许多身着官服的官员在驿站进出,又有许多随员簇拥在驿站外,看样子,似乎是在迎接什么贵客。
这种情况很常见,也许是卸任归来的什么方镇大员,又或者是哪国使者抵达。
许多人在想,莫非是海东诸国不死心,又派使者带着美人来了?
。。。。。。
数辆马车在骑兵的护卫下,沿着官道缓缓向西而去,前方数里外,就是长安东面的灞桥驿,坐在马车里的尉迟顺,看着窗外那熟悉又陌生的景象,一时间感慨万千。
终于回来了,终于回来了。
他激动地眼眶湿润,而怀中一名少年,好奇的看着窗外景色,时不时问一些问题,夫人王氏坐在旁边,看着小孙子活蹦乱跳的模样,欣慰不已。
那年尉迟氏即将倾覆之际,尉迟顺及王氏被女婿宇文温偷偷送到东海倭国避难,儿子尉迟嘉德也在其列。
这一去就是十几年,尉迟顺一家从此过着隐居生活,仿佛从世间消失了一般。
他们在倭国的日子过得不错,但尉迟顺还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到中原,然而回家之日却遥遥无期。
随着时光流逝,尉迟顺的头发渐渐花白,身体也大不如前,虽然没有什么大病,但人老了,落叶归根的念头就越来越强烈。
尉迟氏和宇文氏决裂,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尉迟顺不会有什么“翻案”的念头,他的父亲、故蜀王尉迟迥,其陵寝得朝廷派人守着,倒也平平安安。
但尉迟顺觉得自己在遥远的倭国供奉父亲牌位,还不如亲自在陵前洒扫,毕竟清明时节没有子孙在陵前祭拜,父亲就太孤单了。
但这件事不是他能决定的,虽然女儿、女婿也在想办法,但尉迟一族谋逆大罪摆在那里,尉迟顺不想女儿、外孙为了他而受牵连。
朝廷里,许多文武官员是在讨伐尉迟氏的战争中立功、升官,如果他回去了,即便有女婿压着,别人不敢说什么,但不满和怨恨,会转移到皇后和太子身上。
所以,尉迟顺觉得既然自己一把年纪,就不要拖累女儿、外孙,他放弃了回中原的愿望,未曾料这一天居然真的来了。
女婿说一切都已经安排妥当,让他尽管放心回国,作为故蜀王的奉祀者度过余生,只是回来后必须低调行事,免得横生枝节。
得知好消息的尉迟顺激动不已,急着乘船回国,但航海得看风信,风险也不小,为了以防万一,尉迟顺一家不能乘坐同一艘船出海,免得遭遇海难全家死绝。
他和儿子尉迟嘉德得分开出行,分批回国。
回家的诱惑是如此之大,让尉迟顺等不了那么久,他和王氏带着长孙先出发,在女婿心腹张鱼的陪同下乘坐五桅海船返回中原。
而尉迟嘉德则与侧室苏我氏以及次子留在倭国,过一段时间再乘船回国。
现在,尉迟顺和夫人带着长孙即将抵达长安,他看着沿途风景,感慨万千。
尉迟一族的大罪是不可能洗掉的,即便是贵为天子的宇文温,面对太庙历代先帝的牌位,面对满朝文武,也必须表明态度和立场。
所以,尉迟顺这次回来,依旧是罪人身份,不可能以国戚的身份享受荣华富贵。
对此,尉迟顺想得很明白,只要能回家,能守在父亲陵旁,有没有荣华富贵,都已经不重要了。
熙熙攘攘之中,许多人谈论着时事,议论得最多的,就是突厥启民可汗朝见天子一事。
突厥启民可汗,当初在突厥国内饱受排挤,走投无路之下逃到周国寻求庇护,后来还是周国屡次击败东西突厥的进犯,后来派兵助启民可汗回国收拾残局,才有了启民可汗重登大可汗之位的今天。
此次启民可汗入长安朝见天子,是从河套登船,走黄河南下入关中,在长安待了两个多月,不久前才启程返回草原。
而启民可汗一行人,回去时也是乘坐火轮船走黄河北上,从原路返回草原。
启民可汗在长安暂居的这段时间,传出许多趣事,其中最让长安百姓津津乐道的,就是入城时那一百单八响礼炮。
官军有火炮,威力巨大,若火炮往天上发射“烟花”,这就是“礼炮”,启民可汗入长安城时,鸿胪寺放的一百单八响礼炮,真是气势磅礴,全城百姓听得清清楚楚。
启民可汗入了城,于鸿胪客馆下榻,而鸿胪客馆为了接待启民可汗,特地腾出一大块空地,扎起许多大帐篷,每日供应大量牛羊肉及奶酪制品,一切如草原模样。
因为天气炎热,鸿胪客馆内扎起的大帐,还有神奇的“空调”,以便让贵客住得舒适。
后来,某日夜晚,天子在皇宫宴请启民可汗,进行了焰火表演,夜空中绽放的无数烟花,让全城百姓看得如痴如醉。
这种焰火表演,只有在元日等重大节日才会进行,天子为招待启民可汗,可谓待遇隆重。
待得启民可汗启程回国,又有规模庞大的仪仗队送其前往渭口,一行人在那里登上火轮船北归。
启民可汗在长安,所受待遇不可谓不隆重,而朝廷,据说还和突厥(启民可汗的东突厥)约定开展互市,每年要往草原销售大量中原物产。
其中有布匹、日用品,棉花制成的御寒衣物、被褥,还有大量茶叶。
既然是销售,那就不是白给,突厥国得拿东西来换,首先是马匹,然后是羊,但大家对于突厥国内到底能拿出多少羊和马来进行边市存怀疑态度。
草原和中原相比很贫瘠,就是羊、马多,然而对方舍得拿出大量的好马来互市么?
面对中原花花世界的诱惑,突厥人搞不好会认为与其用马互市换物资,还不如骑马打劫来得方便。
朝廷的事情,平民百姓当然不知道内情,只是这消息传出来之后,大家免不了议论纷纷,不过没人担心突厥言而无信,如当年那样大举进犯,因为今时不同往日。
朝廷借助黄河航运,在河套地区驻军,又有军屯、民屯,据说丰州一带已开垦出大量良田,足以补充驻军部分粮草需求。
再加上有火轮船源源不断往河套输送物资,所以在河套地区驻屯的军民加起来据说已经接近二十万人,有这么一支边军守着河套,突厥大军哪里能如当年那样随意入侵。
所以,突厥真的有那么多马来互市么?
议论纷纷间,灞桥驿处有了动静,许多身着官服的官员在驿站进出,又有许多随员簇拥在驿站外,看样子,似乎是在迎接什么贵客。
这种情况很常见,也许是卸任归来的什么方镇大员,又或者是哪国使者抵达。
许多人在想,莫非是海东诸国不死心,又派使者带着美人来了?
。。。。。。
数辆马车在骑兵的护卫下,沿着官道缓缓向西而去,前方数里外,就是长安东面的灞桥驿,坐在马车里的尉迟顺,看着窗外那熟悉又陌生的景象,一时间感慨万千。
终于回来了,终于回来了。
他激动地眼眶湿润,而怀中一名少年,好奇的看着窗外景色,时不时问一些问题,夫人王氏坐在旁边,看着小孙子活蹦乱跳的模样,欣慰不已。
那年尉迟氏即将倾覆之际,尉迟顺及王氏被女婿宇文温偷偷送到东海倭国避难,儿子尉迟嘉德也在其列。
这一去就是十几年,尉迟顺一家从此过着隐居生活,仿佛从世间消失了一般。
他们在倭国的日子过得不错,但尉迟顺还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到中原,然而回家之日却遥遥无期。
随着时光流逝,尉迟顺的头发渐渐花白,身体也大不如前,虽然没有什么大病,但人老了,落叶归根的念头就越来越强烈。
尉迟氏和宇文氏决裂,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尉迟顺不会有什么“翻案”的念头,他的父亲、故蜀王尉迟迥,其陵寝得朝廷派人守着,倒也平平安安。
但尉迟顺觉得自己在遥远的倭国供奉父亲牌位,还不如亲自在陵前洒扫,毕竟清明时节没有子孙在陵前祭拜,父亲就太孤单了。
但这件事不是他能决定的,虽然女儿、女婿也在想办法,但尉迟一族谋逆大罪摆在那里,尉迟顺不想女儿、外孙为了他而受牵连。
朝廷里,许多文武官员是在讨伐尉迟氏的战争中立功、升官,如果他回去了,即便有女婿压着,别人不敢说什么,但不满和怨恨,会转移到皇后和太子身上。
所以,尉迟顺觉得既然自己一把年纪,就不要拖累女儿、外孙,他放弃了回中原的愿望,未曾料这一天居然真的来了。
女婿说一切都已经安排妥当,让他尽管放心回国,作为故蜀王的奉祀者度过余生,只是回来后必须低调行事,免得横生枝节。
得知好消息的尉迟顺激动不已,急着乘船回国,但航海得看风信,风险也不小,为了以防万一,尉迟顺一家不能乘坐同一艘船出海,免得遭遇海难全家死绝。
他和儿子尉迟嘉德得分开出行,分批回国。
回家的诱惑是如此之大,让尉迟顺等不了那么久,他和王氏带着长孙先出发,在女婿心腹张鱼的陪同下乘坐五桅海船返回中原。
而尉迟嘉德则与侧室苏我氏以及次子留在倭国,过一段时间再乘船回国。
现在,尉迟顺和夫人带着长孙即将抵达长安,他看着沿途风景,感慨万千。
尉迟一族的大罪是不可能洗掉的,即便是贵为天子的宇文温,面对太庙历代先帝的牌位,面对满朝文武,也必须表明态度和立场。
所以,尉迟顺这次回来,依旧是罪人身份,不可能以国戚的身份享受荣华富贵。
对此,尉迟顺想得很明白,只要能回家,能守在父亲陵旁,有没有荣华富贵,都已经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