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倾盆,宇文温透过窗户看去,只见外边仿佛挂着巨大的珠帘,灰蒙蒙一片,雨水打在屋顶,水花四溅,整个屋顶仿佛笼罩着一层薄雾。
他收回视线,拿起碗,将冰镇酸梅汤一饮而尽,长吁一口气,只觉爽快无比。
这么大的雨,能够待在房间里优哉游哉真好。
放下碗,宇文温继续看起奏章,奏章来自海东,是跟着高句丽的国书一起来的,写奏章的人,是行军元帅长史王頍,其内容,是当前战时,并谈及高句丽求和一事。
前不久,东征大军于萨水和高句丽军决战,大获全胜,高句丽君臣为之丧胆,于是遣使求和。
行军元帅宇文维翰不敢自专,便派人护送高句丽使者入京,等候天子决断,与此同时,驻军萨水徘徊不前,就等长安这边的最终决定。
如此,高句丽一方便能苟延残喘,靠着遣使求和这一把戏,争取数月时间来整军备战。
以上,定是高句丽君臣打的主意,其意图如此之明显,宇文维翰居然看不出来。
身为前线大军主帅,有临机决断之权,却被敌军玩弄于股掌之间,屁大点事也要请示后方意见,这样的主帅要么是蠢,要么是...
另有所图。
宇文温当然知道儿子不会蠢到这种地步,即便儿子蠢,也有王頍在一旁指点,之所以会出现如今这般情形,道理很简单:大家都在拖延时间。
王頍的奏章,说的是眼下战况,因为降雨频繁的缘故,东征军只能驻守萨水以待天晴,所以,不存在被高句丽忽悠以至贻误战机的情况。
而因为夏秋之际海上多风暴,最近一段时间莱州以北海域时不时就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船只纷纷入港避风,以至于原准备经由浿水进攻平壤的水师,不得不回撤。
何时出击,不得而知。
如此一来,两路大军于平壤城下会师的意图就无法实现,若宇文维翰等不及,直接挥师南下,这就是孤军深入,粮道过长,风险很大。
王頍在奏章里建言,因为天气不利,于冬季到来前速下平壤、全据鸭绿水以南高句丽国土的方案(方案一)应该取消,实行备选方案(方案二),也就是“驱虎吞狼”。
何谓“驱虎吞狼”?
虎,即是高句丽,而狼,则是新罗和百济。
战前,王頍向宇文温呈交的作战方案之中,就有驱虎吞狼之计,目的,是官军将鸭绿水以北地区收复,在此前提下,留高句丽一口气,使其尚有可观的战兵和国土,能够苟延残喘。
然后适当引导,使得高句丽为了弥补在北面丢失的人口、土地,往南面去要,也就是对新罗或者百济发动战争。
此即为“驱虎吞狼”,王頍认为可行性很高,因为高句丽、新罗、百济这三国积怨已久,相互之间勾心斗角,根本就不会消停。
即便高句丽被周国打得元气大伤,不想在南边生事,但新罗和百济不可能放过这么好的机会,不可能不趁火打劫。
而新罗和百济之间又是敌对关系,很容易刀兵相见,若两国打起来,急需补充人口、粮食、土地的高句丽也不可能忍得住不动手。
所以,王頍的“驱虎吞狼”之计,就是一旦因为意外(主要是天气原因)导致海路不畅,那就索性留高句丽半条命,任其攻掠新罗或百济。
借高句丽之手收拾另外两个国家,尤其是百济,也省得日后麻烦。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周国灭掉高句丽后,无论有没有那个想法,百济和新罗必然“兔死狐悲”,害怕周国会趁势灭国,全据半岛。
新罗且不说,百济和倭国是盟友,百济若有亡国之患,倭国不会袖手旁观,虽然周军介意和倭军交手,但如此一来,北洋贸易公司的海贸就不用做了。
对倭贸易,是北洋贸易公司的利润大头,而宇文温目前没打算对倭国用兵,因为不划算。
马关条约什么的,也许将来要签,但肯定不是近期。
他知道灭了高句丽之后,留着百济、新罗迟早是祸害,这两个国家必然想方设法挑唆高句丽遗民叛乱,消耗当地周军实力。
一旦周国无暇东顾,他们就会趁机蚕食高句丽故地,扩充自己的实力,就像历史上新罗所做的那样。
所以,治标还得治本,但需要花很长的时间。
第一步,就是要灭掉高句丽,将其“消化”完毕。
在那之前,如何巧妙的削弱百济、新罗,又不刺激倭国、维持对倭贸易,是宇文温必须考虑的问题,王頍提出的“驱虎吞狼”之计,让他觉得不错。
让海东三国对耗,而周国收复辽东,大力经营,等时机成熟,再挥师东进。
宇文温想着想着,将奏章放下,双手枕头,躺在榻上想事情。
高句丽使者带来的国书,他看过了,说实话,差点被国书中的内容打动。
但该干嘛还是干嘛,他可不会上当,至于怎么把这戏演下去,自然有人负责,他只需要看戏就好。
王頍的驱虎吞狼之计,看上去可行性很高,但海东三国也不是傻瓜,所以真的可行么?
宇文温觉得可以,因为类似的事情,可是“历史上”出现过的。
“当年”,北宋变南宋,金国占据中原半壁江山,未曾料草原上崛起了一股兴新势力,那就是蒙古。
金国在和蒙古的交战中连连败退,到后面已经开始穷途末路。
这个时候,按说金国应该和南面的宋国(南宋)交好,以便集中力量防御蒙古,结果金国居然选择进攻宋国,要把在与蒙古交战时遭受的巨大损失,从宋国这里找回来。
如此匪夷所思的事情,就真的出现了。
而金国的做法,逼得宋国别无选择,只能和蒙古结盟,于是南北对进,金国灭亡。
没了金国做缓冲的宋国,没过多少年也完蛋了。
后世,许多人说南宋君臣短视,明明有了当年(北宋)联金灭辽反受其害的惨痛教训,却不知道联金抗蒙,在一个坑里摔两次。
事实是金国没给宋国这样的机会,在蒙古那边吃瘪,就要从宋国这边“找场子”。
有了这样的“历史事实”,宇文温觉得王頍的驱虎吞狼之计十分可行。
拥有火炮的周军,对于高句丽来说就是不可战胜的对手,那么对方为了苟延残喘,必然要从新罗、百济身上“吸血”以便活下去。
毫无疑问,高句丽、新罗和百济国内肯定不缺有识之士,能够看到三国相争会让周国得利,能够指出“唇亡齿寒”的道理,但最后,三国必然走向互相攻伐的道路。
待得三方斗得精疲力尽的时候,“正义的朋友”就会现身,出来说句公道话。
想到这里,宇文温差点笑出声,就在这时,耳边响起脚步声,他转头看去,却是尉迟明月端着托盘走了进来。
尉迟明月盘着发髻、戴着金边眼镜(无镜片),身着白衬衣、包臀黑短裙,脚裹黑色针织长袜,经典的“办公室美女”打扮,妩媚异常,让宇文温看了眼前一亮。
但随后见着那托盘,他面色一变。
美人红唇微启,笑笑盈盈的说道:“二郎,该起来吃东西了。”
他收回视线,拿起碗,将冰镇酸梅汤一饮而尽,长吁一口气,只觉爽快无比。
这么大的雨,能够待在房间里优哉游哉真好。
放下碗,宇文温继续看起奏章,奏章来自海东,是跟着高句丽的国书一起来的,写奏章的人,是行军元帅长史王頍,其内容,是当前战时,并谈及高句丽求和一事。
前不久,东征大军于萨水和高句丽军决战,大获全胜,高句丽君臣为之丧胆,于是遣使求和。
行军元帅宇文维翰不敢自专,便派人护送高句丽使者入京,等候天子决断,与此同时,驻军萨水徘徊不前,就等长安这边的最终决定。
如此,高句丽一方便能苟延残喘,靠着遣使求和这一把戏,争取数月时间来整军备战。
以上,定是高句丽君臣打的主意,其意图如此之明显,宇文维翰居然看不出来。
身为前线大军主帅,有临机决断之权,却被敌军玩弄于股掌之间,屁大点事也要请示后方意见,这样的主帅要么是蠢,要么是...
另有所图。
宇文温当然知道儿子不会蠢到这种地步,即便儿子蠢,也有王頍在一旁指点,之所以会出现如今这般情形,道理很简单:大家都在拖延时间。
王頍的奏章,说的是眼下战况,因为降雨频繁的缘故,东征军只能驻守萨水以待天晴,所以,不存在被高句丽忽悠以至贻误战机的情况。
而因为夏秋之际海上多风暴,最近一段时间莱州以北海域时不时就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船只纷纷入港避风,以至于原准备经由浿水进攻平壤的水师,不得不回撤。
何时出击,不得而知。
如此一来,两路大军于平壤城下会师的意图就无法实现,若宇文维翰等不及,直接挥师南下,这就是孤军深入,粮道过长,风险很大。
王頍在奏章里建言,因为天气不利,于冬季到来前速下平壤、全据鸭绿水以南高句丽国土的方案(方案一)应该取消,实行备选方案(方案二),也就是“驱虎吞狼”。
何谓“驱虎吞狼”?
虎,即是高句丽,而狼,则是新罗和百济。
战前,王頍向宇文温呈交的作战方案之中,就有驱虎吞狼之计,目的,是官军将鸭绿水以北地区收复,在此前提下,留高句丽一口气,使其尚有可观的战兵和国土,能够苟延残喘。
然后适当引导,使得高句丽为了弥补在北面丢失的人口、土地,往南面去要,也就是对新罗或者百济发动战争。
此即为“驱虎吞狼”,王頍认为可行性很高,因为高句丽、新罗、百济这三国积怨已久,相互之间勾心斗角,根本就不会消停。
即便高句丽被周国打得元气大伤,不想在南边生事,但新罗和百济不可能放过这么好的机会,不可能不趁火打劫。
而新罗和百济之间又是敌对关系,很容易刀兵相见,若两国打起来,急需补充人口、粮食、土地的高句丽也不可能忍得住不动手。
所以,王頍的“驱虎吞狼”之计,就是一旦因为意外(主要是天气原因)导致海路不畅,那就索性留高句丽半条命,任其攻掠新罗或百济。
借高句丽之手收拾另外两个国家,尤其是百济,也省得日后麻烦。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周国灭掉高句丽后,无论有没有那个想法,百济和新罗必然“兔死狐悲”,害怕周国会趁势灭国,全据半岛。
新罗且不说,百济和倭国是盟友,百济若有亡国之患,倭国不会袖手旁观,虽然周军介意和倭军交手,但如此一来,北洋贸易公司的海贸就不用做了。
对倭贸易,是北洋贸易公司的利润大头,而宇文温目前没打算对倭国用兵,因为不划算。
马关条约什么的,也许将来要签,但肯定不是近期。
他知道灭了高句丽之后,留着百济、新罗迟早是祸害,这两个国家必然想方设法挑唆高句丽遗民叛乱,消耗当地周军实力。
一旦周国无暇东顾,他们就会趁机蚕食高句丽故地,扩充自己的实力,就像历史上新罗所做的那样。
所以,治标还得治本,但需要花很长的时间。
第一步,就是要灭掉高句丽,将其“消化”完毕。
在那之前,如何巧妙的削弱百济、新罗,又不刺激倭国、维持对倭贸易,是宇文温必须考虑的问题,王頍提出的“驱虎吞狼”之计,让他觉得不错。
让海东三国对耗,而周国收复辽东,大力经营,等时机成熟,再挥师东进。
宇文温想着想着,将奏章放下,双手枕头,躺在榻上想事情。
高句丽使者带来的国书,他看过了,说实话,差点被国书中的内容打动。
但该干嘛还是干嘛,他可不会上当,至于怎么把这戏演下去,自然有人负责,他只需要看戏就好。
王頍的驱虎吞狼之计,看上去可行性很高,但海东三国也不是傻瓜,所以真的可行么?
宇文温觉得可以,因为类似的事情,可是“历史上”出现过的。
“当年”,北宋变南宋,金国占据中原半壁江山,未曾料草原上崛起了一股兴新势力,那就是蒙古。
金国在和蒙古的交战中连连败退,到后面已经开始穷途末路。
这个时候,按说金国应该和南面的宋国(南宋)交好,以便集中力量防御蒙古,结果金国居然选择进攻宋国,要把在与蒙古交战时遭受的巨大损失,从宋国这里找回来。
如此匪夷所思的事情,就真的出现了。
而金国的做法,逼得宋国别无选择,只能和蒙古结盟,于是南北对进,金国灭亡。
没了金国做缓冲的宋国,没过多少年也完蛋了。
后世,许多人说南宋君臣短视,明明有了当年(北宋)联金灭辽反受其害的惨痛教训,却不知道联金抗蒙,在一个坑里摔两次。
事实是金国没给宋国这样的机会,在蒙古那边吃瘪,就要从宋国这边“找场子”。
有了这样的“历史事实”,宇文温觉得王頍的驱虎吞狼之计十分可行。
拥有火炮的周军,对于高句丽来说就是不可战胜的对手,那么对方为了苟延残喘,必然要从新罗、百济身上“吸血”以便活下去。
毫无疑问,高句丽、新罗和百济国内肯定不缺有识之士,能够看到三国相争会让周国得利,能够指出“唇亡齿寒”的道理,但最后,三国必然走向互相攻伐的道路。
待得三方斗得精疲力尽的时候,“正义的朋友”就会现身,出来说句公道话。
想到这里,宇文温差点笑出声,就在这时,耳边响起脚步声,他转头看去,却是尉迟明月端着托盘走了进来。
尉迟明月盘着发髻、戴着金边眼镜(无镜片),身着白衬衣、包臀黑短裙,脚裹黑色针织长袜,经典的“办公室美女”打扮,妩媚异常,让宇文温看了眼前一亮。
但随后见着那托盘,他面色一变。
美人红唇微启,笑笑盈盈的说道:“二郎,该起来吃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