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水,一支船队离开钟离城外码头顺流而下,浩浩荡荡航行在河面上,要赶在约定日期结束时抵达扬州广陵,船队中一艘大船上,李慧正在召集随行人员开会。
会议内容,是对淮水两岸棉花种植情况进行总结,作为通商院棉布提举的李慧,开场白很直接:
“至尊巡视荆襄,接下来就要顺流而下巡视长江,最后抵达广陵,两淮棉业的发展情况汇总报告,届时必然是要御览的。”
“两淮地区的棉花种植及纺织情况,我们必须整理清楚,必须将实情上报,不得有丝毫隐瞒!”
“有不足之处,我们不知道,没有指出来,那是能力问题;有不足之处,我们知道,却报喜不报忧,那是态度问题,是要倒大霉的!”
“报喜不报忧,是官场陋习,然则朝廷要推广棉花种植,需要知道最真实的情况,才好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如果我们报喜不报忧,将来出了偏差,谁都扛不起这个责任!”
“好了,会议现在开始,按顺序发言!”
“商而优则仕”的李慧,和父亲李方一样,实现了“狗变人”的蜕变,成了朝廷命官,如今说起话来官威十足,但他本人就是棉业权威,所以说起话来底气十足。
棉花,原名吉贝,一直都被当做观赏植物而种植,故而名字里带“花”。
棉花花絮(棉絮),实际上可以纺线,然后织成布,即吉贝布,现在叫棉布,而“棉”字,是为此造出来的字。
棉布的质量很好,为了发展棉纺织业,就得大规模种植棉花,但因为这种植物不像麻那样在中原大规模种植了千年,所以对于棉花的种植,许多人都一头雾水。
如何育种、选种、施肥、防涝、防旱、防虫,不知道。
所以需要花时间让农民们熟悉如何种植棉花,这时间可长可短,但再怎么快,数年时间总是必然的。
于是通商院及各织造司都在组织人手在各地推广棉花种植,两淮地区便是其中之一,棉花的推广种植,相关人员这几年都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然后各地相互交流,以促进棉花的种植技术发展。
无数人都在为了那个宏伟的目标而努力,李慧便是其中之一,而那目标,实际上是他和几个同伴提出来的。
十年前,天子(时为西阳王)率军讨伐岭表,黄州商贾子弟如影随形,李慧就是其中之一,他和许多同伴在传闻中的烟瘴之地岭表交广走了一圈,大开眼界。
李慧等几个年轻的黄州商贾子弟,经过仔细的实地调查之后,认为吉贝(棉花)纺织业的前景不错,所以面对“那一位”的询问,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
集中力量“攻关”,掌握棉花种植、棉布纺织技术,然后以此作为新生的产业,实现前所未有的纺织业突破。
这一设想,得到了“那一位”的大力支持,而李慧等人,为此奋斗到现在。
棉花的种植和纺织,在岭表已有一定规模,而琼州上的土著,对于棉花有着成熟的纺织技术,为了拜师学艺,李慧等人可是花费了好大一番功夫,而为了选出适合在中原大规模种植的棉花,他们也花费了不少心血。
历经多年的努力,李慧等人当初构思的棉花产业,终于在中原有了初步成果,有了一批熟练的棉纺织工人,而棉花的种植面积也在扩大。
但这还不够,因为若是没有足够的棉花,即便有了足够的纺织工也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
而要培养更多的棉纺织工、改进棉纺织机械,也需要一定时间。
朝廷对发展棉纺织业很重视,不仅在河南、两淮、江南推广棉花种植,还在陇右地区推广,而陇右的气候和江南地区有所不同,对于棉花的种植技术有不同的要求。
许多问题,都需要棉布提举李慧协调解决,而他当年的几个同伴,同样成了提举,提举们不停在陇右、东南、岭表各地奔波,为了当年的雄心壮志而努力。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对棉纺的信心,一直坚定不移。
他们判断棉纺将是纺织业的后起之秀,前途不可限量,日后必然取代麻纺,而棉布肯定会成为最受欢迎的日常纺织品。
岭表的棉纺织业已经有了规模,出产的棉布在中原供不应求,而东南各地纺织出来的棉布,虽然产量小,却同样被人抢购一空。
而棉花的用途不仅可以织布,还能御寒。
填充足够棉絮的寒衣及被褥,御寒效果很好,不比填充绵絮的寒衣差,而棉絮和绵絮的价格,有天壤之别。
用棉絮制成的“棉衣”、“棉被”、“棉鞋”、“棉帽”,已经在辽东、辽西推广使用过,军民对这种衣物的御寒效果交口称赞。
待得将来辽东大开发,必然少不了棉织品相助。
不仅如此,天下各地百姓也必然需要棉花制成的新式衣物御寒。
所以待得河南、两淮、江南、陇右地区的棉花种植成规模之后,可想而知棉布的“市场占有率”会以何种速度飞快增加,届时持续数千年的麻纺,恐怕就要渐渐边缘化了。
一想到自己将会有幸参与开启一个新时代,李慧就激动不已,所以即便一年忙到头,他都干劲十足。
不仅几位提举如此,他们的属下亦是如此,通商院为了促进工商业发展,制定了许多极受欢迎的规定,让辛苦奔波的大小官员有了别人没有的“福利”。
这些福利,让大家有机会从快速发展的工商业里分一杯羹,仕途、“钱途”两不误,所以大小官员们做起事来同样干劲十足。
会议进行了将近一个时辰,第一个议题结束,随后第二个议题开始,内容是棉花的来料加工。
棉花(吉贝)并非中原原产作物,是从两个方向进入中原的,一个方向是西面,也就是来自西域,此为陆路;另一个方向是南面,也就是来自南洋,此为海路。
而南面这一路,具体来说,是来自天竺诸国。
也就是说棉花的原产地是天竺诸国,和佛教相同,经由陆路(西域)和海路(南洋)进入中原。
那么天竺诸国的棉花产量如何呢?
南洋贸易公司派出的调查人员,亲自前往天竺诸国进行了考察,发现正如番邦海商所说,那里的棉纺织业很发达,棉花的种植面积不小,产量不低。
天竺到中原(岭表交广地区的龙编、番禹港)的海路已经畅通数百年,大量海船往返于东西两端,所以这意味着又一个商机出现了。
中原的棉花种植面积目前不大,棉花产量有限,那么就可以从天竺诸国那里收购棉花,运回来,来个“来料加工”。
首先是将棉花制成过冬用的寒衣、被褥等衣物,出售所得利润十分可观。
其次,将棉花纺织成布然后出售,同样可以获得不菲的利润。
用海外舶来的棉花作为原料,进行加工之后出售,此即为“来料加工”。
那么为何不直接从天竺诸国的棉纺织业者手中直接收购棉布?
道理很简单,对方的纺织技术依旧局限于人力,纺织出来的棉布“粗”了些,若是在以前倒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今中原的麻纺能够纺织出很“细”的布,水力麻纺织机器改一改,就能纺织出同样“细”的棉布。
所以才要搞来料加工,在中原棉花产量上不来的这段“空白期”,用舶来的棉花给各棉纺织工场“加餐”,顺便练练手艺。
南洋贸易公司,已经联系好了海外番商,对方前往中原途中,会收购天竺诸国的棉花,然后顺路带来。
如此新颖的贸易模式,今年是第一次开展,如今东南风渐起,若无意外,满载天竺棉花的番商海船应该差不多进入南洋了。
这些来自天竺的棉花,会有一部分由南洋贸易公司的船队转运到扬州广陵,届时,巡视长江的天子,应该正好在广陵。
说到这里,李慧敲了敲书案,郑重申明:“届时,广陵的棉纺织工场,将会用天竺的棉花,为至尊纺织最好的棉纺织品,并展示来料加工的可行性!“
“这件事,将是通商、市舶司、南洋贸易公司、东南织造司展示实力的一件大事,无论如何,都必须成功!”
会议内容,是对淮水两岸棉花种植情况进行总结,作为通商院棉布提举的李慧,开场白很直接:
“至尊巡视荆襄,接下来就要顺流而下巡视长江,最后抵达广陵,两淮棉业的发展情况汇总报告,届时必然是要御览的。”
“两淮地区的棉花种植及纺织情况,我们必须整理清楚,必须将实情上报,不得有丝毫隐瞒!”
“有不足之处,我们不知道,没有指出来,那是能力问题;有不足之处,我们知道,却报喜不报忧,那是态度问题,是要倒大霉的!”
“报喜不报忧,是官场陋习,然则朝廷要推广棉花种植,需要知道最真实的情况,才好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如果我们报喜不报忧,将来出了偏差,谁都扛不起这个责任!”
“好了,会议现在开始,按顺序发言!”
“商而优则仕”的李慧,和父亲李方一样,实现了“狗变人”的蜕变,成了朝廷命官,如今说起话来官威十足,但他本人就是棉业权威,所以说起话来底气十足。
棉花,原名吉贝,一直都被当做观赏植物而种植,故而名字里带“花”。
棉花花絮(棉絮),实际上可以纺线,然后织成布,即吉贝布,现在叫棉布,而“棉”字,是为此造出来的字。
棉布的质量很好,为了发展棉纺织业,就得大规模种植棉花,但因为这种植物不像麻那样在中原大规模种植了千年,所以对于棉花的种植,许多人都一头雾水。
如何育种、选种、施肥、防涝、防旱、防虫,不知道。
所以需要花时间让农民们熟悉如何种植棉花,这时间可长可短,但再怎么快,数年时间总是必然的。
于是通商院及各织造司都在组织人手在各地推广棉花种植,两淮地区便是其中之一,棉花的推广种植,相关人员这几年都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然后各地相互交流,以促进棉花的种植技术发展。
无数人都在为了那个宏伟的目标而努力,李慧便是其中之一,而那目标,实际上是他和几个同伴提出来的。
十年前,天子(时为西阳王)率军讨伐岭表,黄州商贾子弟如影随形,李慧就是其中之一,他和许多同伴在传闻中的烟瘴之地岭表交广走了一圈,大开眼界。
李慧等几个年轻的黄州商贾子弟,经过仔细的实地调查之后,认为吉贝(棉花)纺织业的前景不错,所以面对“那一位”的询问,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
集中力量“攻关”,掌握棉花种植、棉布纺织技术,然后以此作为新生的产业,实现前所未有的纺织业突破。
这一设想,得到了“那一位”的大力支持,而李慧等人,为此奋斗到现在。
棉花的种植和纺织,在岭表已有一定规模,而琼州上的土著,对于棉花有着成熟的纺织技术,为了拜师学艺,李慧等人可是花费了好大一番功夫,而为了选出适合在中原大规模种植的棉花,他们也花费了不少心血。
历经多年的努力,李慧等人当初构思的棉花产业,终于在中原有了初步成果,有了一批熟练的棉纺织工人,而棉花的种植面积也在扩大。
但这还不够,因为若是没有足够的棉花,即便有了足够的纺织工也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
而要培养更多的棉纺织工、改进棉纺织机械,也需要一定时间。
朝廷对发展棉纺织业很重视,不仅在河南、两淮、江南推广棉花种植,还在陇右地区推广,而陇右的气候和江南地区有所不同,对于棉花的种植技术有不同的要求。
许多问题,都需要棉布提举李慧协调解决,而他当年的几个同伴,同样成了提举,提举们不停在陇右、东南、岭表各地奔波,为了当年的雄心壮志而努力。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对棉纺的信心,一直坚定不移。
他们判断棉纺将是纺织业的后起之秀,前途不可限量,日后必然取代麻纺,而棉布肯定会成为最受欢迎的日常纺织品。
岭表的棉纺织业已经有了规模,出产的棉布在中原供不应求,而东南各地纺织出来的棉布,虽然产量小,却同样被人抢购一空。
而棉花的用途不仅可以织布,还能御寒。
填充足够棉絮的寒衣及被褥,御寒效果很好,不比填充绵絮的寒衣差,而棉絮和绵絮的价格,有天壤之别。
用棉絮制成的“棉衣”、“棉被”、“棉鞋”、“棉帽”,已经在辽东、辽西推广使用过,军民对这种衣物的御寒效果交口称赞。
待得将来辽东大开发,必然少不了棉织品相助。
不仅如此,天下各地百姓也必然需要棉花制成的新式衣物御寒。
所以待得河南、两淮、江南、陇右地区的棉花种植成规模之后,可想而知棉布的“市场占有率”会以何种速度飞快增加,届时持续数千年的麻纺,恐怕就要渐渐边缘化了。
一想到自己将会有幸参与开启一个新时代,李慧就激动不已,所以即便一年忙到头,他都干劲十足。
不仅几位提举如此,他们的属下亦是如此,通商院为了促进工商业发展,制定了许多极受欢迎的规定,让辛苦奔波的大小官员有了别人没有的“福利”。
这些福利,让大家有机会从快速发展的工商业里分一杯羹,仕途、“钱途”两不误,所以大小官员们做起事来同样干劲十足。
会议进行了将近一个时辰,第一个议题结束,随后第二个议题开始,内容是棉花的来料加工。
棉花(吉贝)并非中原原产作物,是从两个方向进入中原的,一个方向是西面,也就是来自西域,此为陆路;另一个方向是南面,也就是来自南洋,此为海路。
而南面这一路,具体来说,是来自天竺诸国。
也就是说棉花的原产地是天竺诸国,和佛教相同,经由陆路(西域)和海路(南洋)进入中原。
那么天竺诸国的棉花产量如何呢?
南洋贸易公司派出的调查人员,亲自前往天竺诸国进行了考察,发现正如番邦海商所说,那里的棉纺织业很发达,棉花的种植面积不小,产量不低。
天竺到中原(岭表交广地区的龙编、番禹港)的海路已经畅通数百年,大量海船往返于东西两端,所以这意味着又一个商机出现了。
中原的棉花种植面积目前不大,棉花产量有限,那么就可以从天竺诸国那里收购棉花,运回来,来个“来料加工”。
首先是将棉花制成过冬用的寒衣、被褥等衣物,出售所得利润十分可观。
其次,将棉花纺织成布然后出售,同样可以获得不菲的利润。
用海外舶来的棉花作为原料,进行加工之后出售,此即为“来料加工”。
那么为何不直接从天竺诸国的棉纺织业者手中直接收购棉布?
道理很简单,对方的纺织技术依旧局限于人力,纺织出来的棉布“粗”了些,若是在以前倒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今中原的麻纺能够纺织出很“细”的布,水力麻纺织机器改一改,就能纺织出同样“细”的棉布。
所以才要搞来料加工,在中原棉花产量上不来的这段“空白期”,用舶来的棉花给各棉纺织工场“加餐”,顺便练练手艺。
南洋贸易公司,已经联系好了海外番商,对方前往中原途中,会收购天竺诸国的棉花,然后顺路带来。
如此新颖的贸易模式,今年是第一次开展,如今东南风渐起,若无意外,满载天竺棉花的番商海船应该差不多进入南洋了。
这些来自天竺的棉花,会有一部分由南洋贸易公司的船队转运到扬州广陵,届时,巡视长江的天子,应该正好在广陵。
说到这里,李慧敲了敲书案,郑重申明:“届时,广陵的棉纺织工场,将会用天竺的棉花,为至尊纺织最好的棉纺织品,并展示来料加工的可行性!“
“这件事,将是通商、市舶司、南洋贸易公司、东南织造司展示实力的一件大事,无论如何,都必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