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余骑根本没有减缓速度,向着那几个士兵依旧急冲而来,那几个士兵的脸都白了,只是前几年还跟着罗信包围京城,见过血,还能够坚持住,没有摊在地上。那个兵头更是满脸戾气,攥紧手中的长枪,随时准备刺进冲过来的马身上。
“希律律……”
一百余匹战马在距离那兵头三米处突然停了下来,一股劲风将那个兵头的衣服吹得向后扬起,猎猎作响。
“啊?”
但是那个兵头却没有丝毫发怒,反而是脸上一副惊喜的模样,因为他看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他们心中的军神。
“罗……罗候!”
罗信取出了一锭银子,向着那个兵头扔了过去道:“兄弟们辛苦了,拿去喝酒。”
那个兵头激动地说道:“多谢罗候。”
“踏踏踏……”
罗信等人已经冲进了城门,快速地消失。
几个大兵围了过来,眼睛盯着兵头手中的银子。那个兵头将银子揣进怀里,笑骂道:
“看什么看,都有份,等我们下值之后,换成铜钱,大家分。”
“多谢大哥!”几个兵丁喜笑颜开。
“罗候多亲切啊,不愧是我们军方的军神,不像那些文官,眼睛都长到了头顶上。”那个兵头感慨地说道,望向罗信消失的方向,脸上充满了崇敬。
“是啊!”其他的几个人也是一脸的崇拜。
罗信回到了京城,立刻便接到了嘉靖帝的召见。
在御书房,嘉靖帝见到风尘仆仆的罗信,清冷的眼眸现出了一丝温暖。
“辛苦你了。”
罗信心中就是一跳,能够让嘉靖帝说出这样一句话,可是不容易,便施礼道:
“为陛下,为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嘉靖帝的神色更暖,给罗信赐座之后道:“事情办的不错。裁军这算是完成了吧?”
罗信思索了一下道:“第一阶段应该算是完成了,不会再出岔子了。那些卫所士兵分到了田地,都很高兴。别说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没有了主心骨,就算是那些被杀的千户百户重新活过来,也没有人跟着他们闹事了。
百姓,终究还是为了温饱活着。只要让他们能够吃饱,他们就会觉得很幸福。”
嘉靖帝点点头道:“你刚才说的是第一阶段,那第二阶段呢?”
“第二阶段就是屯田的事情。不知道陛下准备如何处理那些屯田?是卖,是分,还是留?”
嘉靖帝沉吟了片刻道:“不要卖了,如果卖,还是落在了那些世家大族手中,只是得了一次银钱,以后却再也收不上税。也不分,就算朕分给那些农户,最终也会被那些世家大族巧取豪夺。
留下来,作为官田。然后租给那些农户。”
罗信点点头,也觉得嘉靖帝这个办法在目前是最好的办法。嘉靖帝望向了罗信道:
“那些被世家大族侵占的屯田呢?”
罗信沉默了,嘉靖帝望向罗信的目光有些玩味,片刻之后,罗信轻声道:
“陛下,那些屯田中的一些可是被皇亲占据。”
嘉靖帝神色一僵,随后脸上现出阴狠之色道:“那也要把朕的东西拿回来。”
罗信的神色倒是恢复了平静,点头道:“好!”
“不过在拿回朕的东西之前,还是要先把胡宗宪解决掉。”嘉靖帝沉声道:“否则,一旦胡宗宪造反,可不是那些卫所士兵。”
罗信的心中一跳,急忙道:“胡部堂对陛下忠心耿耿,不会吧!”
“忠心耿耿?哼!”嘉靖帝冷哼了一声道:“朕曾经试探过他多次,将他调回京城,都被他拒绝了,这是忠心耿耿吗?”
“陛下您……”实际上,罗信知道嘉靖帝并没有下旨,或者给胡宗宪去信,公开调动胡宗宪,这是通过徐阶和高拱派人,模糊地试探胡宗宪。只是这个时候,自然要装糊涂:
“陛下您下旨了?臣怎么没有听说?”
“下旨?”嘉靖帝摇了摇头道:“一旦公开下旨,被胡宗宪拒绝,朝堂就唯有动兵了。”
罗信默然,嘉靖帝凝声道:“这次让你回来,便是让你去东南面见胡宗宪,将朕的意思向他言明。交出兵权,会京城,朕让他进内阁。”
“是下旨吗?”
“不是!”
罗信再度默然,他知道这已经是嘉靖帝给胡宗宪的最后一次机会,虽然不是公开下旨,让自己去,也就表明了嘉靖帝的态度。心中叹息了一声,终于开始开口道:
“陛下,胡部堂统领东南多年,门生故吏遍布东南。胡部堂突然回京,说不定会引起整个东南的动乱……”
“动乱就动乱!”嘉靖帝一摆手道:“如果让胡宗宪继续把持东南,便是尾大不掉之势。朕不能够把这么大一个危险留给载垕。”
罗信心中一跳,看来嘉靖帝已经决心将大明交给裕王了。
“你去和胡宗宪谈谈,如果他知趣,朕还可保他一个荣华富贵。如果不识趣,就别怪朕心狠手辣了。”
罗信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知道此事已经不可挽回,便道:
“臣遵旨!”
罗信在家休息了五天,然后又再次离京,向着东南而去。
这次,罗信是乘坐官船,走漕运,沿着大运河向着东南行去。一眼望去,整个大运河千帆竞行,拥堵得厉害。
随行的除了罗信的家丁,还有他的小叔罗智。如今的罗智经过了在地方的锻炼,已经成熟不少。
罗信先是提拔了周玉和张洵,如果再不帮帮自己的叔叔,便会有闲言碎语。所以这一次便通过嘉靖帝,将罗智调回京城,进入礼部,成为一个正五品郎中,随着罗信一起下江南。
“运河已经堵塞的太严重了,已经不适合大明的发展了。”望着拥堵的运河,罗信目光灼灼道:
“如今倭寇已经消灭,实际上可以发展海运了。最初的时候,可以用水师来担任海运的职责,慢慢以此发展起来。”
罗智站在一旁,却是摇头道:“不器,还是从长计议吧。这条运河由上至下,牵扯的太多。大明建国近二百年,京城和地方许多官府和世家大族都牵扯进漕运的利益当中。而且还有近二十万的漕丁靠着这条大运河吃饭。一旦走海运,放弃漕运。影响面太大了,会牵动太多人的利益。”
*
*
“希律律……”
一百余匹战马在距离那兵头三米处突然停了下来,一股劲风将那个兵头的衣服吹得向后扬起,猎猎作响。
“啊?”
但是那个兵头却没有丝毫发怒,反而是脸上一副惊喜的模样,因为他看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他们心中的军神。
“罗……罗候!”
罗信取出了一锭银子,向着那个兵头扔了过去道:“兄弟们辛苦了,拿去喝酒。”
那个兵头激动地说道:“多谢罗候。”
“踏踏踏……”
罗信等人已经冲进了城门,快速地消失。
几个大兵围了过来,眼睛盯着兵头手中的银子。那个兵头将银子揣进怀里,笑骂道:
“看什么看,都有份,等我们下值之后,换成铜钱,大家分。”
“多谢大哥!”几个兵丁喜笑颜开。
“罗候多亲切啊,不愧是我们军方的军神,不像那些文官,眼睛都长到了头顶上。”那个兵头感慨地说道,望向罗信消失的方向,脸上充满了崇敬。
“是啊!”其他的几个人也是一脸的崇拜。
罗信回到了京城,立刻便接到了嘉靖帝的召见。
在御书房,嘉靖帝见到风尘仆仆的罗信,清冷的眼眸现出了一丝温暖。
“辛苦你了。”
罗信心中就是一跳,能够让嘉靖帝说出这样一句话,可是不容易,便施礼道:
“为陛下,为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嘉靖帝的神色更暖,给罗信赐座之后道:“事情办的不错。裁军这算是完成了吧?”
罗信思索了一下道:“第一阶段应该算是完成了,不会再出岔子了。那些卫所士兵分到了田地,都很高兴。别说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没有了主心骨,就算是那些被杀的千户百户重新活过来,也没有人跟着他们闹事了。
百姓,终究还是为了温饱活着。只要让他们能够吃饱,他们就会觉得很幸福。”
嘉靖帝点点头道:“你刚才说的是第一阶段,那第二阶段呢?”
“第二阶段就是屯田的事情。不知道陛下准备如何处理那些屯田?是卖,是分,还是留?”
嘉靖帝沉吟了片刻道:“不要卖了,如果卖,还是落在了那些世家大族手中,只是得了一次银钱,以后却再也收不上税。也不分,就算朕分给那些农户,最终也会被那些世家大族巧取豪夺。
留下来,作为官田。然后租给那些农户。”
罗信点点头,也觉得嘉靖帝这个办法在目前是最好的办法。嘉靖帝望向了罗信道:
“那些被世家大族侵占的屯田呢?”
罗信沉默了,嘉靖帝望向罗信的目光有些玩味,片刻之后,罗信轻声道:
“陛下,那些屯田中的一些可是被皇亲占据。”
嘉靖帝神色一僵,随后脸上现出阴狠之色道:“那也要把朕的东西拿回来。”
罗信的神色倒是恢复了平静,点头道:“好!”
“不过在拿回朕的东西之前,还是要先把胡宗宪解决掉。”嘉靖帝沉声道:“否则,一旦胡宗宪造反,可不是那些卫所士兵。”
罗信的心中一跳,急忙道:“胡部堂对陛下忠心耿耿,不会吧!”
“忠心耿耿?哼!”嘉靖帝冷哼了一声道:“朕曾经试探过他多次,将他调回京城,都被他拒绝了,这是忠心耿耿吗?”
“陛下您……”实际上,罗信知道嘉靖帝并没有下旨,或者给胡宗宪去信,公开调动胡宗宪,这是通过徐阶和高拱派人,模糊地试探胡宗宪。只是这个时候,自然要装糊涂:
“陛下您下旨了?臣怎么没有听说?”
“下旨?”嘉靖帝摇了摇头道:“一旦公开下旨,被胡宗宪拒绝,朝堂就唯有动兵了。”
罗信默然,嘉靖帝凝声道:“这次让你回来,便是让你去东南面见胡宗宪,将朕的意思向他言明。交出兵权,会京城,朕让他进内阁。”
“是下旨吗?”
“不是!”
罗信再度默然,他知道这已经是嘉靖帝给胡宗宪的最后一次机会,虽然不是公开下旨,让自己去,也就表明了嘉靖帝的态度。心中叹息了一声,终于开始开口道:
“陛下,胡部堂统领东南多年,门生故吏遍布东南。胡部堂突然回京,说不定会引起整个东南的动乱……”
“动乱就动乱!”嘉靖帝一摆手道:“如果让胡宗宪继续把持东南,便是尾大不掉之势。朕不能够把这么大一个危险留给载垕。”
罗信心中一跳,看来嘉靖帝已经决心将大明交给裕王了。
“你去和胡宗宪谈谈,如果他知趣,朕还可保他一个荣华富贵。如果不识趣,就别怪朕心狠手辣了。”
罗信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知道此事已经不可挽回,便道:
“臣遵旨!”
罗信在家休息了五天,然后又再次离京,向着东南而去。
这次,罗信是乘坐官船,走漕运,沿着大运河向着东南行去。一眼望去,整个大运河千帆竞行,拥堵得厉害。
随行的除了罗信的家丁,还有他的小叔罗智。如今的罗智经过了在地方的锻炼,已经成熟不少。
罗信先是提拔了周玉和张洵,如果再不帮帮自己的叔叔,便会有闲言碎语。所以这一次便通过嘉靖帝,将罗智调回京城,进入礼部,成为一个正五品郎中,随着罗信一起下江南。
“运河已经堵塞的太严重了,已经不适合大明的发展了。”望着拥堵的运河,罗信目光灼灼道:
“如今倭寇已经消灭,实际上可以发展海运了。最初的时候,可以用水师来担任海运的职责,慢慢以此发展起来。”
罗智站在一旁,却是摇头道:“不器,还是从长计议吧。这条运河由上至下,牵扯的太多。大明建国近二百年,京城和地方许多官府和世家大族都牵扯进漕运的利益当中。而且还有近二十万的漕丁靠着这条大运河吃饭。一旦走海运,放弃漕运。影响面太大了,会牵动太多人的利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