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皇帝纡尊降贵亲临府门看望老臣故旧二十余年间有多少次是难以尽述的。然而此类举动也往往伴随着一些“玄学”尤其是对那些染疾、重病的大臣而言。
可以罗列出一串的名单高行周、赵晖、冯道、慕容延钊、王朴、李处耘等包括最近一次的柴荣他们都是在刘皇帝探望过后就陆续病故。
这个定理乃是通过二十多年的样本积累方才总结而出的至今仍在延续。而能够在刘皇帝登门之后还能安然无恙的数来数去也就郭威了当然这老狐狸当年抱病请辞归样那病情的真假至今存疑不过刘皇帝就当他是真的。
此番刘皇帝过虞国公府不论府上人怎么想是否为那些玄学之事所忧虑都与刘皇帝无关他自个儿是很安然的而公府上下还得对皇帝宠信感恩戴德。
当初还在开封之时刘皇帝也算魏府的常客殿堂之外刘皇帝就屡次登门谈论军政大略讨论国事庶务。
然自西迁之后登门的次数显著减少几根指头都数得过来这君臣之间的关系明显淡薄了许多。
这其中两个人都在改变魏仁溥是有意识地韬晦避祸皇帝的亲信宠幸也不是他所追求的。刘皇帝则是逐渐淡漠了哪怕到如今刘皇帝依然觉得自己是念旧的但事实上也就他自己觉得了。
虞国公府上魏仁溥倒也没有抱病在榻与刘皇帝来一场“榻上对”而是处之泰然地迎候招待。
就是公府后苑间在绿湖之畔凉亭之间沐浴着暮春浓郁春光喝酒、吃肉、聊天。或许私人之间的关系不再如以往那般亲密魏仁溥说话也明显陪着些小心多了些负担但君臣关系还是很自然的。
登门拜访探病是目的但却不是主要的刘皇帝更多是想同这个当初的心腹密臣再交流一番。
就谈话的情况来看氛围还是不错的回溯过去追忆往昔。从天福十二年(947年)开始魏仁溥就追随刘皇帝在他帐下效力如今算起来已是整整二十五年过去了。
二十五载春秋足以引起沧海桑田般的变化其中几多风雨几多浮沉几多波折认真思之也难免诸多感慨。
魏仁溥是肉眼可见的老了刘皇帝亦然甚至于他的心态要更加迟暮毕竟忧怀多些多疑的禀性让他身心总是不轻松。
在大汉初年的政坛上魏仁溥是个避不开的人物从当初刘皇帝将他列为二十四功臣文臣之首便可以看出来。
历数过往宰臣相辅各具特点风格迥异但刘皇帝对魏仁溥的评价也最高称其为大汉最具宰相气度的大臣赞其有宋璟之风。
在魏仁溥当权总理国政期间大汉政风人情都是二十余年间最为平顺安宁堪称政通人和。不论是对官还是对民那段时间都是最为美好的魏仁溥也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老练的处事手腕以及崇高的道德水准完全担起了一个宰相和同众僚、协理阴阳的职责。
并且比起杨邠、王章、冯道、李涛、范质乃至如今当权的赵普、王溥这些人魏仁溥身上的争论与非议也是最少的朝廷内外没有人不赞其涵养与气度在当时这几乎是个完美的宰相。
当然作为一个大臣而言还是曾经秉执国政的宰相过于完美也并非好事。至少当群臣对皇帝是畏惧对首相是尊重这样的区别体现出来后刘皇帝这心里难免会有些吃味。
敬畏与敬重之间还是很大差别的在多疑的刘皇帝心里甚至会放大。进入开宝年之后魏仁溥解权去职并逐渐消失在大汉的权力场间也未必没有这方面的原因。
时至如今刘皇帝对魏仁溥仍旧抱有一定的尊重仍旧欣赏他的品行与操守这确实是个君子宰相。
但是作为领导却显然不会喜欢一个太过完美的下属。相比之下如今的赵普就更得刘皇帝信任除了更加干练、果断的为政才能之外就是赵普有缺陷并且还不小属于随时可以被拿出来献祭掉的。魏仁溥则不然在其身上属人性道德的光辉太过耀眼了。
而通过此番与魏仁溥的交流刘皇帝也发现了如今他很是坦然宠辱不惊超然物外万事不萦于怀。既不追名也不逐利有种返璞归真的感觉只是闲居府庭怡然自得让刘皇帝都不忍去打扰他。
刘皇帝也同魏仁溥开了些玩笑嘴道羡慕说他现如今的状态到山野田园做个隐士高人归养自然要更为适合。
如果有机会魏仁溥未必不乐意只是看刘皇帝那个态度是不会轻易放他离去的因此倒也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的豁达。
此次拜访可以说是对刘皇帝与魏仁溥之间二十多年君臣之谊的一个总结定论。离开之时刘皇帝脸上是带着笑的表情间也带有感慨并且特意交待了一句让虞国公安心颐养天年旁人不得惊扰。
或许真的是玄学的缘故刘皇帝过魏府之后不久便又失柱国功臣还是一次去俩。当然此一回厄运没有降临在魏仁溥身上故去的乃是羸疾已久的汝国公李谷以及年老体衰的襄阳王安审琦。
这二者是相继辞世两个人都在东京休养纳福消息传来后朝野震动。对此哪怕心中早已麻木刘皇帝也表现出一定的伤感与哀惋特地下诏废朝七日以寄哀思。
当然这也只是形式上了刘皇帝平日里是很少上朝的。同时朝廷部司之间尽带缟素守职以示对故去功臣的追怀。
而随着李谷与安审琦的故去开宝初年拟定的乾祐二十四功臣大半已凋零还不满十整年仍然在世者也只余十人了:魏仁溥、薛居正、李少游、符彦卿、赵匡赞、郭威、向训、高怀德、赵匡胤、武行德。
不得不说在大汉功臣们身上似乎萦绕着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厄运致使他们凋零迅速。哪怕大部分人都是病死的几乎没有无疾而终的但也正因如此才显得异样才显得诡谲。
或许在后世为乾祐二十四功臣的结局下场后人们会产生无限的揣测与猜想这一点似乎也是值得探究的。
当然刘皇帝问心无愧
可以罗列出一串的名单高行周、赵晖、冯道、慕容延钊、王朴、李处耘等包括最近一次的柴荣他们都是在刘皇帝探望过后就陆续病故。
这个定理乃是通过二十多年的样本积累方才总结而出的至今仍在延续。而能够在刘皇帝登门之后还能安然无恙的数来数去也就郭威了当然这老狐狸当年抱病请辞归样那病情的真假至今存疑不过刘皇帝就当他是真的。
此番刘皇帝过虞国公府不论府上人怎么想是否为那些玄学之事所忧虑都与刘皇帝无关他自个儿是很安然的而公府上下还得对皇帝宠信感恩戴德。
当初还在开封之时刘皇帝也算魏府的常客殿堂之外刘皇帝就屡次登门谈论军政大略讨论国事庶务。
然自西迁之后登门的次数显著减少几根指头都数得过来这君臣之间的关系明显淡薄了许多。
这其中两个人都在改变魏仁溥是有意识地韬晦避祸皇帝的亲信宠幸也不是他所追求的。刘皇帝则是逐渐淡漠了哪怕到如今刘皇帝依然觉得自己是念旧的但事实上也就他自己觉得了。
虞国公府上魏仁溥倒也没有抱病在榻与刘皇帝来一场“榻上对”而是处之泰然地迎候招待。
就是公府后苑间在绿湖之畔凉亭之间沐浴着暮春浓郁春光喝酒、吃肉、聊天。或许私人之间的关系不再如以往那般亲密魏仁溥说话也明显陪着些小心多了些负担但君臣关系还是很自然的。
登门拜访探病是目的但却不是主要的刘皇帝更多是想同这个当初的心腹密臣再交流一番。
就谈话的情况来看氛围还是不错的回溯过去追忆往昔。从天福十二年(947年)开始魏仁溥就追随刘皇帝在他帐下效力如今算起来已是整整二十五年过去了。
二十五载春秋足以引起沧海桑田般的变化其中几多风雨几多浮沉几多波折认真思之也难免诸多感慨。
魏仁溥是肉眼可见的老了刘皇帝亦然甚至于他的心态要更加迟暮毕竟忧怀多些多疑的禀性让他身心总是不轻松。
在大汉初年的政坛上魏仁溥是个避不开的人物从当初刘皇帝将他列为二十四功臣文臣之首便可以看出来。
历数过往宰臣相辅各具特点风格迥异但刘皇帝对魏仁溥的评价也最高称其为大汉最具宰相气度的大臣赞其有宋璟之风。
在魏仁溥当权总理国政期间大汉政风人情都是二十余年间最为平顺安宁堪称政通人和。不论是对官还是对民那段时间都是最为美好的魏仁溥也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老练的处事手腕以及崇高的道德水准完全担起了一个宰相和同众僚、协理阴阳的职责。
并且比起杨邠、王章、冯道、李涛、范质乃至如今当权的赵普、王溥这些人魏仁溥身上的争论与非议也是最少的朝廷内外没有人不赞其涵养与气度在当时这几乎是个完美的宰相。
当然作为一个大臣而言还是曾经秉执国政的宰相过于完美也并非好事。至少当群臣对皇帝是畏惧对首相是尊重这样的区别体现出来后刘皇帝这心里难免会有些吃味。
敬畏与敬重之间还是很大差别的在多疑的刘皇帝心里甚至会放大。进入开宝年之后魏仁溥解权去职并逐渐消失在大汉的权力场间也未必没有这方面的原因。
时至如今刘皇帝对魏仁溥仍旧抱有一定的尊重仍旧欣赏他的品行与操守这确实是个君子宰相。
但是作为领导却显然不会喜欢一个太过完美的下属。相比之下如今的赵普就更得刘皇帝信任除了更加干练、果断的为政才能之外就是赵普有缺陷并且还不小属于随时可以被拿出来献祭掉的。魏仁溥则不然在其身上属人性道德的光辉太过耀眼了。
而通过此番与魏仁溥的交流刘皇帝也发现了如今他很是坦然宠辱不惊超然物外万事不萦于怀。既不追名也不逐利有种返璞归真的感觉只是闲居府庭怡然自得让刘皇帝都不忍去打扰他。
刘皇帝也同魏仁溥开了些玩笑嘴道羡慕说他现如今的状态到山野田园做个隐士高人归养自然要更为适合。
如果有机会魏仁溥未必不乐意只是看刘皇帝那个态度是不会轻易放他离去的因此倒也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的豁达。
此次拜访可以说是对刘皇帝与魏仁溥之间二十多年君臣之谊的一个总结定论。离开之时刘皇帝脸上是带着笑的表情间也带有感慨并且特意交待了一句让虞国公安心颐养天年旁人不得惊扰。
或许真的是玄学的缘故刘皇帝过魏府之后不久便又失柱国功臣还是一次去俩。当然此一回厄运没有降临在魏仁溥身上故去的乃是羸疾已久的汝国公李谷以及年老体衰的襄阳王安审琦。
这二者是相继辞世两个人都在东京休养纳福消息传来后朝野震动。对此哪怕心中早已麻木刘皇帝也表现出一定的伤感与哀惋特地下诏废朝七日以寄哀思。
当然这也只是形式上了刘皇帝平日里是很少上朝的。同时朝廷部司之间尽带缟素守职以示对故去功臣的追怀。
而随着李谷与安审琦的故去开宝初年拟定的乾祐二十四功臣大半已凋零还不满十整年仍然在世者也只余十人了:魏仁溥、薛居正、李少游、符彦卿、赵匡赞、郭威、向训、高怀德、赵匡胤、武行德。
不得不说在大汉功臣们身上似乎萦绕着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厄运致使他们凋零迅速。哪怕大部分人都是病死的几乎没有无疾而终的但也正因如此才显得异样才显得诡谲。
或许在后世为乾祐二十四功臣的结局下场后人们会产生无限的揣测与猜想这一点似乎也是值得探究的。
当然刘皇帝问心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