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添了人口,竹兰依照以往的惯例下人们都得了喜钱,早上周书仁走的时候还给孩子娶了名字,玉娇。
周书仁亲自取名字,这也能让董氏安心。
竹兰吃过早饭就去看了小孙女,小家伙刚吃了奶,闭着眼睛睡了。
竹兰等董氏吃了小米粥,才问,“休息一晚上,感觉可好一些”
董氏嘴角带着笑,“娘,我真没事了。”
她说的真话,昨晚娘走后,相公就偷偷的进来了,见她没睁着眼睛没休息,相公提了他发过的誓,她也想了起来,当时她和相公还没圆房的时候,相公提过一次,后来忘了,更多的是没在意。
现在相公提起来,还好说日后依旧是闺女,都是相公的错,让她别有负担。
董氏将相公的话学了,竹兰沉默,她和周书仁是不信的,可古人信,不过,昌廉将所有的锅背过去,这样也好。
竹兰拿出给孩子的出生礼物,这份礼物是早就准备好的,她准备的是生肖,男孩女孩都能带。
从三房出来,李氏和赵氏一起过来,竹兰示意她们进去,她也不急着回院子,反而带着宋婆子在园子里转转,园子里的湖水已经有些划开,宅子的湖还是比较深的,一冬天鱼也不会死。
湖边,竹兰都给围了起来,家里的孩子多,危险的地方还是小心些的好,就连假山,竹兰给拦上了,一切都是为了安全,当然也是怕宴请的时候出事。
回到主院,吴咛来了,竹兰笑着,“你来的倒是巧,我还没通知喜事。”
吴咛愣了下,反应过来,“三嫂生了”
“生了,七斤重的女娇娥。”
吴咛一听,知道三嫂该失望了,忍不住摸着自己的肚子,现在肚子已经显怀了,这个孩子折腾她折腾的厉害,现在都会吐,她一点肉都没长反而还瘦了,唯一明显的就是肚子。
竹兰看着吴咛的动作,“你也给别自己压力,你才多大,而且何束又不是独生子,他还有弟弟。”
顿了下,竹兰继续道:“这一胎生了别急着要孩子,你至少养个三年,对你和孩子都好。”
吴咛知道婶婶是为了她好,正是关心她才会说这些,“我都记下了。”
她对于要孩子不着急,第一相公准备科举,第二,她有底气,大哥成了京官,还有周叔和周婶婶,她并不孤女无依无靠。
竹兰又说了吴咏成亲的事,聊了几句,吴咛去看望董氏。
户部,周书仁一天都挂着笑,邱大人就问了,然后户部都知道周大人家添孙女了。
中午的时候,汪苣羡慕极了,“你们周家真是人丁兴旺,五个孙子,现在六个孙女。”
周书仁摸着胡子,“还是少啊。”
周家不能靠得上家族,能靠的只有自己,想要传承需要人,对于周家来说,现在人才最值钱。
汪苣嫉妒面部有些扭曲,他也不知道汪家的子孙缘分怎么这么薄,他算是厉害的,生了两个嫡子,一个嫡女,他儿子呢,就大孙子一个独苗苗,这么多年了,儿子的妻妾没一个怀的,对,连怀都没怀,老爷子更是找了太医偷偷给看过,儿子没毛病,就是子孙没缘分。
汪苣不止一次问爹,汪家祖宗是不是干了什么损阴德的事,他爹吹了胡子,老爷子也想问呢
邱延则是插了话道:“聘礼嫁妆不少的银钱,周大人辛苦了。”
周书仁一直都是一碗水端平,他无论是嫁妆还是聘礼都会出一份,然后剩下的各房自己补,“甜蜜的负担啊”
汪苣想说,他们汪家不怕负担,十个八个给汪家,汪家都能承担得起,这就是大家族的底蕴。
邱延心里一直算着账,“你小闺女年末嫁入宁侯府,一大笔的嫁妆,你都准备好了”
周书仁点头,“去年就准备妥了。”
汪苣听说了不少消息,“听说你给你闺女在京城准备了两个庄子”
这是没什么好瞒着的,他不说也都知道,“嗯。”
邱延心里吸了一口凉气,眼睛看着汪苣,周家的孙女要嫁入汪家的,这笔嫁妆也不能小了,想一想周书仁其他的孙女,对,还都是嫡孙女,只要周书仁不翻船,周家的孙女不愁嫁,尤其是周三公子的闺女,周三公子正途科举翰林院出身,加上周书仁,周三公子的闺女抢手。
周书仁可不知道邱延给他算了一笔账,他只知道,邱延不开口,他还不觉得添了孙女压力大,现在,感觉压力有些大,所以他是不是要赚一笔赏赐
周书仁有些拿不定主意,拿出来,还是不拿出来不不,不能拿出来,他
是管钱的,只是管钱的
翰林院,昌廉带着喜糖去的,宣布自己又当爹了,大家接了纷纷恭喜,还有人说满月酒一定到。
下午,昌廉和容川一起回的翰林院,今日他们二人一起进的宫。
进了翰林院,容川和昌廉分开,昌廉走路一直很轻,现在又没了雪,更是没多少声音,到了门口听着里面谈话不急着进去了,因为提到了他。
吕亮也不知道和谁聊天,“两个闺女了也不知道周昌廉是真高兴还是假高兴。”
还真有人接话,八卦的心思都有,“应该是真高兴。”
“我也认为是真高兴,满京城都知道周家的闺女金贵。”
因为周书仁给闺女不嫁妆,京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吕亮也就发发牢骚,他也不敢多说些别的,干笑着,“反正周昌廉还年轻。”
昌廉觉得没什么可听的,迈着步子进了屋,屋门除了冬日一般的时候是不会关着的,昌廉进了屋子,屋子内的人愣了下,都有些拿不准周昌廉什么时候回来的。
吕亮心虚的低下头,其他人打了招呼各忙各的。
昌廉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自从爹时常进宫,他在翰林院没人敢惹,虽然以前也没人惹他,但是一些嫉妒的眼神,他还是能够感觉到的,谁让他有个厉害的爹呢
晚上,雪梅两口子回来吃饭,吃了饭,姜升对着岳父道:“爹,我有事和您说。”
周书仁亲自取名字,这也能让董氏安心。
竹兰吃过早饭就去看了小孙女,小家伙刚吃了奶,闭着眼睛睡了。
竹兰等董氏吃了小米粥,才问,“休息一晚上,感觉可好一些”
董氏嘴角带着笑,“娘,我真没事了。”
她说的真话,昨晚娘走后,相公就偷偷的进来了,见她没睁着眼睛没休息,相公提了他发过的誓,她也想了起来,当时她和相公还没圆房的时候,相公提过一次,后来忘了,更多的是没在意。
现在相公提起来,还好说日后依旧是闺女,都是相公的错,让她别有负担。
董氏将相公的话学了,竹兰沉默,她和周书仁是不信的,可古人信,不过,昌廉将所有的锅背过去,这样也好。
竹兰拿出给孩子的出生礼物,这份礼物是早就准备好的,她准备的是生肖,男孩女孩都能带。
从三房出来,李氏和赵氏一起过来,竹兰示意她们进去,她也不急着回院子,反而带着宋婆子在园子里转转,园子里的湖水已经有些划开,宅子的湖还是比较深的,一冬天鱼也不会死。
湖边,竹兰都给围了起来,家里的孩子多,危险的地方还是小心些的好,就连假山,竹兰给拦上了,一切都是为了安全,当然也是怕宴请的时候出事。
回到主院,吴咛来了,竹兰笑着,“你来的倒是巧,我还没通知喜事。”
吴咛愣了下,反应过来,“三嫂生了”
“生了,七斤重的女娇娥。”
吴咛一听,知道三嫂该失望了,忍不住摸着自己的肚子,现在肚子已经显怀了,这个孩子折腾她折腾的厉害,现在都会吐,她一点肉都没长反而还瘦了,唯一明显的就是肚子。
竹兰看着吴咛的动作,“你也给别自己压力,你才多大,而且何束又不是独生子,他还有弟弟。”
顿了下,竹兰继续道:“这一胎生了别急着要孩子,你至少养个三年,对你和孩子都好。”
吴咛知道婶婶是为了她好,正是关心她才会说这些,“我都记下了。”
她对于要孩子不着急,第一相公准备科举,第二,她有底气,大哥成了京官,还有周叔和周婶婶,她并不孤女无依无靠。
竹兰又说了吴咏成亲的事,聊了几句,吴咛去看望董氏。
户部,周书仁一天都挂着笑,邱大人就问了,然后户部都知道周大人家添孙女了。
中午的时候,汪苣羡慕极了,“你们周家真是人丁兴旺,五个孙子,现在六个孙女。”
周书仁摸着胡子,“还是少啊。”
周家不能靠得上家族,能靠的只有自己,想要传承需要人,对于周家来说,现在人才最值钱。
汪苣嫉妒面部有些扭曲,他也不知道汪家的子孙缘分怎么这么薄,他算是厉害的,生了两个嫡子,一个嫡女,他儿子呢,就大孙子一个独苗苗,这么多年了,儿子的妻妾没一个怀的,对,连怀都没怀,老爷子更是找了太医偷偷给看过,儿子没毛病,就是子孙没缘分。
汪苣不止一次问爹,汪家祖宗是不是干了什么损阴德的事,他爹吹了胡子,老爷子也想问呢
邱延则是插了话道:“聘礼嫁妆不少的银钱,周大人辛苦了。”
周书仁一直都是一碗水端平,他无论是嫁妆还是聘礼都会出一份,然后剩下的各房自己补,“甜蜜的负担啊”
汪苣想说,他们汪家不怕负担,十个八个给汪家,汪家都能承担得起,这就是大家族的底蕴。
邱延心里一直算着账,“你小闺女年末嫁入宁侯府,一大笔的嫁妆,你都准备好了”
周书仁点头,“去年就准备妥了。”
汪苣听说了不少消息,“听说你给你闺女在京城准备了两个庄子”
这是没什么好瞒着的,他不说也都知道,“嗯。”
邱延心里吸了一口凉气,眼睛看着汪苣,周家的孙女要嫁入汪家的,这笔嫁妆也不能小了,想一想周书仁其他的孙女,对,还都是嫡孙女,只要周书仁不翻船,周家的孙女不愁嫁,尤其是周三公子的闺女,周三公子正途科举翰林院出身,加上周书仁,周三公子的闺女抢手。
周书仁可不知道邱延给他算了一笔账,他只知道,邱延不开口,他还不觉得添了孙女压力大,现在,感觉压力有些大,所以他是不是要赚一笔赏赐
周书仁有些拿不定主意,拿出来,还是不拿出来不不,不能拿出来,他
是管钱的,只是管钱的
翰林院,昌廉带着喜糖去的,宣布自己又当爹了,大家接了纷纷恭喜,还有人说满月酒一定到。
下午,昌廉和容川一起回的翰林院,今日他们二人一起进的宫。
进了翰林院,容川和昌廉分开,昌廉走路一直很轻,现在又没了雪,更是没多少声音,到了门口听着里面谈话不急着进去了,因为提到了他。
吕亮也不知道和谁聊天,“两个闺女了也不知道周昌廉是真高兴还是假高兴。”
还真有人接话,八卦的心思都有,“应该是真高兴。”
“我也认为是真高兴,满京城都知道周家的闺女金贵。”
因为周书仁给闺女不嫁妆,京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吕亮也就发发牢骚,他也不敢多说些别的,干笑着,“反正周昌廉还年轻。”
昌廉觉得没什么可听的,迈着步子进了屋,屋门除了冬日一般的时候是不会关着的,昌廉进了屋子,屋子内的人愣了下,都有些拿不准周昌廉什么时候回来的。
吕亮心虚的低下头,其他人打了招呼各忙各的。
昌廉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自从爹时常进宫,他在翰林院没人敢惹,虽然以前也没人惹他,但是一些嫉妒的眼神,他还是能够感觉到的,谁让他有个厉害的爹呢
晚上,雪梅两口子回来吃饭,吃了饭,姜升对着岳父道:“爹,我有事和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