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李渊的时代虽然还没有完全落幕,但属于李元喆的时代已经初现峥嵘。
参与过隋末乱世的人有许多已然落幕,留下的辉煌也只是在过渡之中,老一辈人物渐渐退居二线,未来城出来的新人和地方上涌现出的人才开始进入各处基层积累经验,只等老一辈褪去光环,他们将成为大唐的新支柱。
未来城中有将近八万的人口,其中一多半是学生,剩下以新培养的工人为主。
李元喆为了养着这些人,每年都要投入超过两百万贯的巨额资金和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智慧晶石和幸存者的加持下,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学习积累,是到了初步收获的时候了。
接近五万名学生中,有一万余人入学时年纪就在十三到十六岁之间,经过两年多的学习,这些十七八岁的年轻稚嫩但是文化水平基本打到后世高中初级程度的学生是时候进行社会实践了。
李元喆给这批年纪较大的学生组织了一次毕业考核,然后更具他们的幸存者老师留下的学生资料给合格者安排合适的岗位。
这是一项繁复的工程,一万余人的工作安排设计的东西有很多,李元喆一人是忙不过来的,于是他将三省六部中的干练官员和十六金刚的负责人集中起来分批对这批学生进行面试,给学生们做分流,然后安排实习岗位。
用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这些学生才被分配到位。
其中有四千六百余人进入朝廷的吏员系统,被三省六部和地方驻军体系瓜分,四千多年轻有有文化的生力军立刻让大唐缺乏行政人员的困境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朝中各部大佬和地方驻军对这批年轻学生的素质极为满意,相比来自府兵系统的各级基层官员,有文化和没文化可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用有文化的年轻人逐步替代军伍出身的大老粗无疑更方便地方上的管理。
正因为如此,要不是李元喆压着,朝廷各级部门部门恨不得把这一万多年轻学子全给瓜分了。
李元喆培养这些学生的初衷可不是让他们来当官的,其他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很大的好不好?
再说了,大唐人口两千多万,原有的官员加上这四千六百多人已经足够维持大唐的正常运转了,要那么多官员有什么用?
所以剩下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都进入了十六金刚去工作,还有一千多人留在了未来城任教。
这些年轻人的优点是精力充沛c眼界开阔,还有成体系的知识做支撑,潜力要比那些钻研四书五经的读书人大的多,唯一的缺点就是这批年轻人没有什么资历,当吏员也好,做企业管理也罢,都难以服众。
但是李元喆可不是那种讲究论资排辈的人,他给各部c地方驻军和十六金刚以及未来城的学校发布命令,这些年轻人在为期两年的实习期期间,任何人不得排挤他们,还给每一名走上实习岗位的学生都配上了带他们的师父。
两年之后这些学生要重新接收朝廷的定级考核,如果不过关,学生本人和带他们的师父都会受到惩罚。
李元喆要用这种方式来这个时代杜绝流行“凡事留一手”,让学生们学到真实有效的经验的同时还不能放纵自己,让他们在继续保持良好的自学习惯。
每一个离开未来城的学生都会得到一套由幸存者编写相关专业书籍,这些学生将在两年后回到未来城接受面试和考试,筛选出其中的佼佼者加以重点培养,让他们成为更高级的管理者预备役,直到他们可以接替那些将要退休的老一辈为止。
这套人才培养体系将与科举并行,以确保朝廷能有源源不断的人才补充。
当然,在未来可见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李元喆是不会把未来城内最优秀的人才放出来的,这些顶尖的人才要在未来城中继续完成幸存者们没能完成的任务。
第一批学生结业,未来城中的工人也面临着重新分配。
两万多名经验丰富的工人守在小小的未来城实在是大才小用了。
有了这一批合格的工人,大唐的工业化也是到了真正开启的时候。
李元喆按照幸存者留下来的规划,将灞桥工业区扩大了五倍,将未来城内除军工c通讯和精密机加工外的所有工厂按照比例在工业区内扩大了五倍,招收新的工人入厂,由老带新,在扩大生产之余培养更多的工人。
而未来城中的民用工厂只保持最低限度的生产能力,主要的职责从培养初级技术工人转向城内各个实验室的附属工厂,兼顾着培养中高级技工的任务。
未来城中的军工厂会进行扩大,到一定规模之后,军工厂的生产车间也会迁往他处,剩下的小部分产能将
与武器实验室合并成为大唐兵器研究所。
生物制药实验室会迁往终南山的大山之中,毕竟生物制药这种行业一旦出现点事故,其造成的危害可能远比军工厂大的多。
李元喆计划用五到十年的时间将未来城打造成一个集教育c科研和学术研究为一体的大学城,让未来城从繁重的生产任务中解脱出来,成为专门为大唐培养人才的地方。
迁出部分产能之后,李元喆立刻着手未来城的教育重组。
以后世的教育体系为蓝本,未来城形成了三年制小学c三年制中学的六年制初级教育体系。
六年的教育时间放在以前根本就不可能完成后世十二年的教育过程,但是谁让李元喆是开了挂的呢?
有高级智慧晶石在,六年学完十二年的知识并不困难。
在招生方面,新入学的学生要求年纪不低于十岁,不高于十五岁,更初级的教学由各地方上的学校完成,未来城在地方挑选最优秀的生源入学,不会再像之前那样大规模招生了,每年的招生规模限制在五千到六千之间。
未来城的教育将成为地方教育体系之外唯一的高端人才培养地。
参与过隋末乱世的人有许多已然落幕,留下的辉煌也只是在过渡之中,老一辈人物渐渐退居二线,未来城出来的新人和地方上涌现出的人才开始进入各处基层积累经验,只等老一辈褪去光环,他们将成为大唐的新支柱。
未来城中有将近八万的人口,其中一多半是学生,剩下以新培养的工人为主。
李元喆为了养着这些人,每年都要投入超过两百万贯的巨额资金和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智慧晶石和幸存者的加持下,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学习积累,是到了初步收获的时候了。
接近五万名学生中,有一万余人入学时年纪就在十三到十六岁之间,经过两年多的学习,这些十七八岁的年轻稚嫩但是文化水平基本打到后世高中初级程度的学生是时候进行社会实践了。
李元喆给这批年纪较大的学生组织了一次毕业考核,然后更具他们的幸存者老师留下的学生资料给合格者安排合适的岗位。
这是一项繁复的工程,一万余人的工作安排设计的东西有很多,李元喆一人是忙不过来的,于是他将三省六部中的干练官员和十六金刚的负责人集中起来分批对这批学生进行面试,给学生们做分流,然后安排实习岗位。
用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这些学生才被分配到位。
其中有四千六百余人进入朝廷的吏员系统,被三省六部和地方驻军体系瓜分,四千多年轻有有文化的生力军立刻让大唐缺乏行政人员的困境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朝中各部大佬和地方驻军对这批年轻学生的素质极为满意,相比来自府兵系统的各级基层官员,有文化和没文化可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用有文化的年轻人逐步替代军伍出身的大老粗无疑更方便地方上的管理。
正因为如此,要不是李元喆压着,朝廷各级部门部门恨不得把这一万多年轻学子全给瓜分了。
李元喆培养这些学生的初衷可不是让他们来当官的,其他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很大的好不好?
再说了,大唐人口两千多万,原有的官员加上这四千六百多人已经足够维持大唐的正常运转了,要那么多官员有什么用?
所以剩下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都进入了十六金刚去工作,还有一千多人留在了未来城任教。
这些年轻人的优点是精力充沛c眼界开阔,还有成体系的知识做支撑,潜力要比那些钻研四书五经的读书人大的多,唯一的缺点就是这批年轻人没有什么资历,当吏员也好,做企业管理也罢,都难以服众。
但是李元喆可不是那种讲究论资排辈的人,他给各部c地方驻军和十六金刚以及未来城的学校发布命令,这些年轻人在为期两年的实习期期间,任何人不得排挤他们,还给每一名走上实习岗位的学生都配上了带他们的师父。
两年之后这些学生要重新接收朝廷的定级考核,如果不过关,学生本人和带他们的师父都会受到惩罚。
李元喆要用这种方式来这个时代杜绝流行“凡事留一手”,让学生们学到真实有效的经验的同时还不能放纵自己,让他们在继续保持良好的自学习惯。
每一个离开未来城的学生都会得到一套由幸存者编写相关专业书籍,这些学生将在两年后回到未来城接受面试和考试,筛选出其中的佼佼者加以重点培养,让他们成为更高级的管理者预备役,直到他们可以接替那些将要退休的老一辈为止。
这套人才培养体系将与科举并行,以确保朝廷能有源源不断的人才补充。
当然,在未来可见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李元喆是不会把未来城内最优秀的人才放出来的,这些顶尖的人才要在未来城中继续完成幸存者们没能完成的任务。
第一批学生结业,未来城中的工人也面临着重新分配。
两万多名经验丰富的工人守在小小的未来城实在是大才小用了。
有了这一批合格的工人,大唐的工业化也是到了真正开启的时候。
李元喆按照幸存者留下来的规划,将灞桥工业区扩大了五倍,将未来城内除军工c通讯和精密机加工外的所有工厂按照比例在工业区内扩大了五倍,招收新的工人入厂,由老带新,在扩大生产之余培养更多的工人。
而未来城中的民用工厂只保持最低限度的生产能力,主要的职责从培养初级技术工人转向城内各个实验室的附属工厂,兼顾着培养中高级技工的任务。
未来城中的军工厂会进行扩大,到一定规模之后,军工厂的生产车间也会迁往他处,剩下的小部分产能将
与武器实验室合并成为大唐兵器研究所。
生物制药实验室会迁往终南山的大山之中,毕竟生物制药这种行业一旦出现点事故,其造成的危害可能远比军工厂大的多。
李元喆计划用五到十年的时间将未来城打造成一个集教育c科研和学术研究为一体的大学城,让未来城从繁重的生产任务中解脱出来,成为专门为大唐培养人才的地方。
迁出部分产能之后,李元喆立刻着手未来城的教育重组。
以后世的教育体系为蓝本,未来城形成了三年制小学c三年制中学的六年制初级教育体系。
六年的教育时间放在以前根本就不可能完成后世十二年的教育过程,但是谁让李元喆是开了挂的呢?
有高级智慧晶石在,六年学完十二年的知识并不困难。
在招生方面,新入学的学生要求年纪不低于十岁,不高于十五岁,更初级的教学由各地方上的学校完成,未来城在地方挑选最优秀的生源入学,不会再像之前那样大规模招生了,每年的招生规模限制在五千到六千之间。
未来城的教育将成为地方教育体系之外唯一的高端人才培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