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文总的说法,杜如晦已经做的很好了,能把那些种子种出来就是胜利了,
尤其是木薯,文总提供的木薯种子是后世在两广地区改良而来的,在蜀中能有每亩五百斤淀粉的产量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也就是唐朝处在一个大暖期,蜀中的气温足够高,否则能不能种活都是个问题,要知道木薯对温度可是很敏感的,不适应当地环境的品种很难存活。
李元喆请文总把新的种植技术资料发给自己,然后才下线,对有些紧张的房杜二人道:“克明做的很好,朕很满意,这几种作物的产量还有提高的空间,朕过几天给你一套专门的种植书籍,你交给司农寺吧!”
房杜二人同时舒了口气。
皇帝满意就好。
这时房玄龄反应过来皇帝说他满意,岂不是说老杜说的都是真的!
要是正如老杜所言,大唐有了亩产千斤的作物天下再无饥馑!
他怀着激动的心情,有些语言不清:“陛陛下,克明说的是真的?”
李元喆微微颔首:“是的,良种培育成功了,高产的红薯明年就能大量种植,土豆c玉米和木薯还要等两年才能推广开来,回头你和克明制定一个红薯的推广计划,就在官田里大面积种植吧,让其他人都看到红薯的高产才能好方便推广到其他地方去。”
确定无疑了!
房玄龄激动道:“天佑大唐,天佑大唐啊!有了此等高产之物,我大唐的强盛指日可待了!”
“房卿,淡定。”
李元喆有些好笑道:“种子种下去还要很长时间才能收获的,推广到全国更是任重道远,而且除了玉米,木薯土豆和红薯都不是主粮,只能作为粮食的补充,真正解决百姓吃饭问题的办法还是要发展未来城里的那些技术,当下最现实的就是在南方各道引种占城稻。”
房玄龄有些囧,但他能察觉到皇帝的心情不错,就顺着话头接话道:“说起占城稻,越国公前几天倒是给吏部来了一封文书,说是今年三月时从占城运回了一船稻谷,种在了广州附近的田里,稻子长势很好,六月底的收获很好,每亩有两百四十余斤,而且七月的时候割掉的稻茬又长出来了,十月中的时候又收了一茬稻谷,每亩又收了一百余斤,越国公正准备元日大朝会的时候向陛下献祥瑞呢。
臣还以为越国公是在学那些地方官员图名利就没有汇报给陛下,如今看来是臣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臣惭愧!”
其实他是知道皇帝曾经下令让冯盎去占城寻稻种的,只是没怎么放在心上,所以也没把冯盎的文书当回事,只是当成了那种普通的马屁文书便给压下了。
皇帝提到占城稻,还把它和几种高产作物并列,不,可能皇帝更看重占城稻!
所以他急忙把冯盎的文书内容禀报给皇帝,希望皇帝不要关注自己的存心大意。
果然,李元喆听说冯盎引种占城稻成功,心中欢喜,完全没注意到房玄龄压冯盎文书的细节。
李元喆起身来到一副巨大的地图旁边,指着南方的大片地区,眼中带着火热道:“有此良种,二位认为彻底平定岭南还需要多长时间?”
岭南虽然表面上归大唐管辖,事实上大唐对岭南的影响力和前隋没什么区别,都只是名义上的统治,真正在岭南当家的还是冯家人,历史上一直到南宋时期的岭南大开发之后岭南才结束了半自主的状态。
李元喆可不想这块宝地继续蒙尘。
房玄龄和杜如晦对视一眼,他们在对方的眼神中看到了同样的信息:
皇帝又要搞事情了!
快,拦住他!
两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没有站出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他们对皇帝的性格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皇帝一旦沉浸在某种情境之中的时候,其他人最好别打扰他——因为这个时候谁说话都不好使,只能等皇帝自己冷静下来。
冷静下来的皇帝还是能沟通的
果然,李元喆没有听到两人的回答也没在意,而是仔细盯着地图,眼中闪着精光。
他的注意力放在了广州和崖州两个地方。
他在想等订购的战船到货自己是不是提前去一趟岭南,是在近海搞一次炮火演戏还是带着冯盎去客串一下海盗?
是不是在崖州也搞一个工业区,有文总他们开发海南的模板在,自己跟着他们的脚步开发大岛应该不难吧?
该不该把岭南分成后世的三个省?
还是趁着当地人口还不多的时候彻底解决那里的大基建项目?
貌似琼州海峡的地质不稳定,也不知道挖海底隧道能不能行得通,应该不行吧?
毕竟后世论证了一百多年都没有确定是不是该把大岛和陆地联在一起。
李元喆对着地图胡思乱想了半天,最后心中叹道:“时间啊时间,你个王八蛋能快点走吗?人家出场就是怼天怼地,我还要慢慢种田,话说种田流早就过时了吧?”
没有实力啥都做不了。
哎!
等着吧!
叹过气,他面向未来城的方向咦,这俩老头是谁啊?
他想的太入神了,根本就是忘了还在和臣子谈论国事
房玄龄看到皇帝眼中的疑惑,知道他已经恢复正常了,出言道:“陛下,臣认为岭南的事情先不急,过几天越国公就要到长安参加大朝会,到时陛下与越国公深谈一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越国公乃是忠义之人,定能为陛下所动朝廷能不动武还是不要动武的好。”
杜如晦微微点头:“不只是岭南,江南地区也不宜动武,还请陛下传信征西侯,镇压世家余孽的时候尽可能不要与当地官员发生冲突,朝廷还需要不短的时间来做准备。”
李元喆点头道:“嗯,两位爱卿说的极是,朕知晓了对了,越国公什么时候到长安?”
“还有十日便是大朝会,想来越国公这一两天就该到了。”
杜如晦说道。
李元喆稍微思索一下,对二人道:“你们把手里不重要的事情交给下面的人去做,等越国公到长安,你们随朕出城去相迎,顺便带你们和越国公去看些好东西!”
尤其是木薯,文总提供的木薯种子是后世在两广地区改良而来的,在蜀中能有每亩五百斤淀粉的产量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也就是唐朝处在一个大暖期,蜀中的气温足够高,否则能不能种活都是个问题,要知道木薯对温度可是很敏感的,不适应当地环境的品种很难存活。
李元喆请文总把新的种植技术资料发给自己,然后才下线,对有些紧张的房杜二人道:“克明做的很好,朕很满意,这几种作物的产量还有提高的空间,朕过几天给你一套专门的种植书籍,你交给司农寺吧!”
房杜二人同时舒了口气。
皇帝满意就好。
这时房玄龄反应过来皇帝说他满意,岂不是说老杜说的都是真的!
要是正如老杜所言,大唐有了亩产千斤的作物天下再无饥馑!
他怀着激动的心情,有些语言不清:“陛陛下,克明说的是真的?”
李元喆微微颔首:“是的,良种培育成功了,高产的红薯明年就能大量种植,土豆c玉米和木薯还要等两年才能推广开来,回头你和克明制定一个红薯的推广计划,就在官田里大面积种植吧,让其他人都看到红薯的高产才能好方便推广到其他地方去。”
确定无疑了!
房玄龄激动道:“天佑大唐,天佑大唐啊!有了此等高产之物,我大唐的强盛指日可待了!”
“房卿,淡定。”
李元喆有些好笑道:“种子种下去还要很长时间才能收获的,推广到全国更是任重道远,而且除了玉米,木薯土豆和红薯都不是主粮,只能作为粮食的补充,真正解决百姓吃饭问题的办法还是要发展未来城里的那些技术,当下最现实的就是在南方各道引种占城稻。”
房玄龄有些囧,但他能察觉到皇帝的心情不错,就顺着话头接话道:“说起占城稻,越国公前几天倒是给吏部来了一封文书,说是今年三月时从占城运回了一船稻谷,种在了广州附近的田里,稻子长势很好,六月底的收获很好,每亩有两百四十余斤,而且七月的时候割掉的稻茬又长出来了,十月中的时候又收了一茬稻谷,每亩又收了一百余斤,越国公正准备元日大朝会的时候向陛下献祥瑞呢。
臣还以为越国公是在学那些地方官员图名利就没有汇报给陛下,如今看来是臣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臣惭愧!”
其实他是知道皇帝曾经下令让冯盎去占城寻稻种的,只是没怎么放在心上,所以也没把冯盎的文书当回事,只是当成了那种普通的马屁文书便给压下了。
皇帝提到占城稻,还把它和几种高产作物并列,不,可能皇帝更看重占城稻!
所以他急忙把冯盎的文书内容禀报给皇帝,希望皇帝不要关注自己的存心大意。
果然,李元喆听说冯盎引种占城稻成功,心中欢喜,完全没注意到房玄龄压冯盎文书的细节。
李元喆起身来到一副巨大的地图旁边,指着南方的大片地区,眼中带着火热道:“有此良种,二位认为彻底平定岭南还需要多长时间?”
岭南虽然表面上归大唐管辖,事实上大唐对岭南的影响力和前隋没什么区别,都只是名义上的统治,真正在岭南当家的还是冯家人,历史上一直到南宋时期的岭南大开发之后岭南才结束了半自主的状态。
李元喆可不想这块宝地继续蒙尘。
房玄龄和杜如晦对视一眼,他们在对方的眼神中看到了同样的信息:
皇帝又要搞事情了!
快,拦住他!
两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没有站出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他们对皇帝的性格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皇帝一旦沉浸在某种情境之中的时候,其他人最好别打扰他——因为这个时候谁说话都不好使,只能等皇帝自己冷静下来。
冷静下来的皇帝还是能沟通的
果然,李元喆没有听到两人的回答也没在意,而是仔细盯着地图,眼中闪着精光。
他的注意力放在了广州和崖州两个地方。
他在想等订购的战船到货自己是不是提前去一趟岭南,是在近海搞一次炮火演戏还是带着冯盎去客串一下海盗?
是不是在崖州也搞一个工业区,有文总他们开发海南的模板在,自己跟着他们的脚步开发大岛应该不难吧?
该不该把岭南分成后世的三个省?
还是趁着当地人口还不多的时候彻底解决那里的大基建项目?
貌似琼州海峡的地质不稳定,也不知道挖海底隧道能不能行得通,应该不行吧?
毕竟后世论证了一百多年都没有确定是不是该把大岛和陆地联在一起。
李元喆对着地图胡思乱想了半天,最后心中叹道:“时间啊时间,你个王八蛋能快点走吗?人家出场就是怼天怼地,我还要慢慢种田,话说种田流早就过时了吧?”
没有实力啥都做不了。
哎!
等着吧!
叹过气,他面向未来城的方向咦,这俩老头是谁啊?
他想的太入神了,根本就是忘了还在和臣子谈论国事
房玄龄看到皇帝眼中的疑惑,知道他已经恢复正常了,出言道:“陛下,臣认为岭南的事情先不急,过几天越国公就要到长安参加大朝会,到时陛下与越国公深谈一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越国公乃是忠义之人,定能为陛下所动朝廷能不动武还是不要动武的好。”
杜如晦微微点头:“不只是岭南,江南地区也不宜动武,还请陛下传信征西侯,镇压世家余孽的时候尽可能不要与当地官员发生冲突,朝廷还需要不短的时间来做准备。”
李元喆点头道:“嗯,两位爱卿说的极是,朕知晓了对了,越国公什么时候到长安?”
“还有十日便是大朝会,想来越国公这一两天就该到了。”
杜如晦说道。
李元喆稍微思索一下,对二人道:“你们把手里不重要的事情交给下面的人去做,等越国公到长安,你们随朕出城去相迎,顺便带你们和越国公去看些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