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采用的主要兵制是府兵制,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
府兵制可以有效地减轻朝廷的军费压力,很适合在朝廷财政不充裕的情况下召集军事力量对抗外敌,大唐立国时风雨飘摇,府兵制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大唐最大限度的调动了自身的力量,让大唐快速站稳了脚跟。可以说府兵制对大唐来说是功不可没。
但府兵制也有自己的固有缺陷,比如限制了府兵的人口流动性,增加了府兵的负担,兵农合一的结果是府兵的战斗力远远不如常备军,而且遇到战事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集结,集结之后又要再次统一训练,难以做到及时调兵。
虽然大唐也有六军十二卫的“征兵”,可性质却是禁军,主要用来拱卫长安,并且人数不多,最高的时候也没有超过十二万人,加上长期驻守边疆的边军,大唐的常备军人数也没有超过二十万。
大唐北据高句丽,西有西突厥,西域各国c吐谷浑c薛延陀要防御,南有岭南撩人c南诏土王需要压制,区区不到二十万的常备军对于大唐来说总是显得捉襟见肘。
李元喆要把近卫军打造成一支职业军队,他现在还没有能力去改变大唐的兵制,要想留住西征军中的精锐士兵,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这些士兵在长安或是附近俺家,用免费的教育留住士兵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这也是他把近半的学院招生名额留给西征军士兵子女的原因。
学院开学之后他还没有认真的参与过管理,一切教学事宜都是由袁天罡暂时负责的。
李元喆来到学院,改造好的王府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贵气,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们清朗的读书声,学生身上的活力让这座前隋就建立起来的大宅子一扫时间留下来的沉闷。
袁天罡陪着李元喆在校园之中来回转悠。
“陛下,如今学院有学子共计一千零五十一人,男子八百五十,女子两百零一,共有班级三十个,各科教习一百三十二人,杂役五十七人,院中的一应安排均是造陛下旨意,衣食住行各有规制。”
袁天罡把李元喆引到院长办公室,一边沏茶一边向李元喆汇报学院的一些基本情况。
李元喆听了一会儿,没有发现有什么纰漏,对袁天罡说:“这段时间朕忙于俗事,忽略了学院的事情,真是辛苦道长了。”
“这是臣分内的事情。”
皇帝来到学院,袁天罡算是松了一口气。
这段时间他的压力很大,不仅是学院里的杂事烦扰,还有来自外界的舆论影响,不过他最担心的是皇帝把这所学院给忘记了,之前皇帝做事情总是头脑一热就动手,热情一过就抛到脑后,他可以用自己的面子把道门和钦天监的人给请了过来,要是学院黄了,他的面子就丢大了。
好在皇帝还记得自己是学院的院长,还知道关心学院的事情。
因为学院与其他的书院不同,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也不尽相同,所以学院的教学活动只能在皇帝给出的框架内自行摸索,为了让学院尽快走上正轨,袁天罡没少费心思,但依旧有一些问题是他想不通也解决不了的,正好皇帝来了,他也顺便反应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解决的办法。
他又和皇帝说了一些学院的事情,看时机差不多了,顺势说道:“陛下,眼下学院正常授课,但教习们反应了不少问题给臣,臣是门外汉,久思不得其解,不知陛下可有良策?”
李元喆点头道:“说来听听。”
“是。”袁天罡整理一下语言,说道:“首先是授课的科目上有些问题,《语文》教材之中的多数内容以白话为主,开篇也未曾有先圣之言,直言‘我是大唐人,我爱大唐,我为身为大唐的一员而骄傲。’不少教习认为此等话语太过直白,且有不敬先贤之意,天地君亲师放在唐人身份之后益友不妥,几位语文科教习提出应把教化作为教学重心,其他则应放置在后,正所谓为人在前,学子们先要懂得为人之理。”
李元喆挥手打断道:“你告诉那些教习,不要拘泥于旧俗,我们培养的是匠人,不是未来的官员,学子们知理便可,圣人微言大义是理,教人爱国也是为人之理,不要纠结什么顺序问题,学子们还小,那些大道理成年人都不一定明白,这时候讲给他们也是无用,等学子们年纪大些再教导他们也就是了。”
“是,臣知晓了。”
“还有什么其他的问题你便一起说来吧!”
“还有便是《自然》科之中有许多东西与道门c儒家的记载出入较大,教习无从判断对错真假,倘若按课本内容传授,不免有误人子弟
之嫌。”
李元喆道:“《自然》课本之中的内容来自天帝所授,我等凡人有不解属于正常,教习们可以先按课本内容授课,若是有兴趣者想要专研一番,可以在闲暇时去探索,所需之钱粮器械朕可以提供给他们,学院鼓励师生探索未知之事,有大发现或能证明《自然》科所记载之内容者朕有重赏。”
袁天罡点头记下,接着道:“教习反应最多的问题是教学进度跟不上陛下给出的要求。”
他说道这里,微微停顿了一下,见李元喆没有什么不耐烦的样子才解释道:“是这样的,不少教习反应说入学的学子绝大多数都不识字,而陛下给出的课程要求一年内让学子可以识写字五百,各位教习认为这样的要求太高了,目不识丁的人要认识写五百字至少要夫子教两年以上的时间,识《千字文》都需要半年的时间,更不要说写出来了,除非是天赋异禀,否则没有个两年以上的功夫根本识写不了五百字。”
李元喆挠挠下巴,暗道失算。
古代人识字的难度很大,前期靠死记硬背,后期靠文字切韵,可没有搞出表音字母来辅助学习,之前他把注意力都放在了教学内容的编写上,反倒是忘了识字最基本的东西拼音!
()
:
府兵制可以有效地减轻朝廷的军费压力,很适合在朝廷财政不充裕的情况下召集军事力量对抗外敌,大唐立国时风雨飘摇,府兵制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大唐最大限度的调动了自身的力量,让大唐快速站稳了脚跟。可以说府兵制对大唐来说是功不可没。
但府兵制也有自己的固有缺陷,比如限制了府兵的人口流动性,增加了府兵的负担,兵农合一的结果是府兵的战斗力远远不如常备军,而且遇到战事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集结,集结之后又要再次统一训练,难以做到及时调兵。
虽然大唐也有六军十二卫的“征兵”,可性质却是禁军,主要用来拱卫长安,并且人数不多,最高的时候也没有超过十二万人,加上长期驻守边疆的边军,大唐的常备军人数也没有超过二十万。
大唐北据高句丽,西有西突厥,西域各国c吐谷浑c薛延陀要防御,南有岭南撩人c南诏土王需要压制,区区不到二十万的常备军对于大唐来说总是显得捉襟见肘。
李元喆要把近卫军打造成一支职业军队,他现在还没有能力去改变大唐的兵制,要想留住西征军中的精锐士兵,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这些士兵在长安或是附近俺家,用免费的教育留住士兵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这也是他把近半的学院招生名额留给西征军士兵子女的原因。
学院开学之后他还没有认真的参与过管理,一切教学事宜都是由袁天罡暂时负责的。
李元喆来到学院,改造好的王府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贵气,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们清朗的读书声,学生身上的活力让这座前隋就建立起来的大宅子一扫时间留下来的沉闷。
袁天罡陪着李元喆在校园之中来回转悠。
“陛下,如今学院有学子共计一千零五十一人,男子八百五十,女子两百零一,共有班级三十个,各科教习一百三十二人,杂役五十七人,院中的一应安排均是造陛下旨意,衣食住行各有规制。”
袁天罡把李元喆引到院长办公室,一边沏茶一边向李元喆汇报学院的一些基本情况。
李元喆听了一会儿,没有发现有什么纰漏,对袁天罡说:“这段时间朕忙于俗事,忽略了学院的事情,真是辛苦道长了。”
“这是臣分内的事情。”
皇帝来到学院,袁天罡算是松了一口气。
这段时间他的压力很大,不仅是学院里的杂事烦扰,还有来自外界的舆论影响,不过他最担心的是皇帝把这所学院给忘记了,之前皇帝做事情总是头脑一热就动手,热情一过就抛到脑后,他可以用自己的面子把道门和钦天监的人给请了过来,要是学院黄了,他的面子就丢大了。
好在皇帝还记得自己是学院的院长,还知道关心学院的事情。
因为学院与其他的书院不同,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也不尽相同,所以学院的教学活动只能在皇帝给出的框架内自行摸索,为了让学院尽快走上正轨,袁天罡没少费心思,但依旧有一些问题是他想不通也解决不了的,正好皇帝来了,他也顺便反应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解决的办法。
他又和皇帝说了一些学院的事情,看时机差不多了,顺势说道:“陛下,眼下学院正常授课,但教习们反应了不少问题给臣,臣是门外汉,久思不得其解,不知陛下可有良策?”
李元喆点头道:“说来听听。”
“是。”袁天罡整理一下语言,说道:“首先是授课的科目上有些问题,《语文》教材之中的多数内容以白话为主,开篇也未曾有先圣之言,直言‘我是大唐人,我爱大唐,我为身为大唐的一员而骄傲。’不少教习认为此等话语太过直白,且有不敬先贤之意,天地君亲师放在唐人身份之后益友不妥,几位语文科教习提出应把教化作为教学重心,其他则应放置在后,正所谓为人在前,学子们先要懂得为人之理。”
李元喆挥手打断道:“你告诉那些教习,不要拘泥于旧俗,我们培养的是匠人,不是未来的官员,学子们知理便可,圣人微言大义是理,教人爱国也是为人之理,不要纠结什么顺序问题,学子们还小,那些大道理成年人都不一定明白,这时候讲给他们也是无用,等学子们年纪大些再教导他们也就是了。”
“是,臣知晓了。”
“还有什么其他的问题你便一起说来吧!”
“还有便是《自然》科之中有许多东西与道门c儒家的记载出入较大,教习无从判断对错真假,倘若按课本内容传授,不免有误人子弟
之嫌。”
李元喆道:“《自然》课本之中的内容来自天帝所授,我等凡人有不解属于正常,教习们可以先按课本内容授课,若是有兴趣者想要专研一番,可以在闲暇时去探索,所需之钱粮器械朕可以提供给他们,学院鼓励师生探索未知之事,有大发现或能证明《自然》科所记载之内容者朕有重赏。”
袁天罡点头记下,接着道:“教习反应最多的问题是教学进度跟不上陛下给出的要求。”
他说道这里,微微停顿了一下,见李元喆没有什么不耐烦的样子才解释道:“是这样的,不少教习反应说入学的学子绝大多数都不识字,而陛下给出的课程要求一年内让学子可以识写字五百,各位教习认为这样的要求太高了,目不识丁的人要认识写五百字至少要夫子教两年以上的时间,识《千字文》都需要半年的时间,更不要说写出来了,除非是天赋异禀,否则没有个两年以上的功夫根本识写不了五百字。”
李元喆挠挠下巴,暗道失算。
古代人识字的难度很大,前期靠死记硬背,后期靠文字切韵,可没有搞出表音字母来辅助学习,之前他把注意力都放在了教学内容的编写上,反倒是忘了识字最基本的东西拼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