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自己没盯着啊!
这一次错过考试,明年就是考上秀才,再考举人,也要多等三年了。
想想错过这一年也好,这样是不着急,不着急的情况下反而容易考中秀才的?
只要考中秀才了,后面日子就好过多了,至少不会再做徭役了。
孟老头不吱声,心里还是怀疑赵德楠的,但偏偏儿子给她打掩护,老婆子现在又全相信老三的话。
他还能说什么?
老大老二积极种菜,不算坏事,更何况老三要是真有信心考中,这一次无论如何也会开口请他大哥二哥帮忙做几天徭役的。
最怕的就是老三心知肚明,没有考中的可能,这才故意的给他自己找借口。
临安府,裴家。裴家二十几岁的年轻族长裴文青,正在招待五十来岁的提学官刘秀。
“刘大人,这一次你摸底了临安一府四县的学生,预计这一次能考过的学生有多少?”
“不会少,你们临安真是个好地方,据我看不是因为人杰地灵的缘故,还是你们裴家大力栽培的缘故啊!”
花花轿子人人抬,刘秀到了临安,已经被裴文青招待过两回了,算这一次是第三次招待了。
第一次两人碰面,说的都是朝中局势。
如今的朝中局势,很是紧张,皇上年迈身体差了,但不昏庸。
三十几岁的太子势大并且名正言顺,但偏偏有两处不如意。
太子不是嫡长子,而是皇贵妃的独子。
皇上的嫡子两个都没了,但都留下了一个嫡子,也就是留下了皇上的嫡孙子。
关键留下的嫡孙子年岁都差不多在十几岁的样子,还都是翩翩君子,颇有名声。
按照尊贵嫡系来说,很多人也愿意支持他们。
另外太子当年学习上一直不如一起学习的兄弟们,这是他的硬伤。
也就是皇贵妃如今还得皇上看重,也还掌握了外戚兵权,不然,太子很不占大义。
另外就是皇上的成年儿子不少,到现在还有十几个,孙子更是不知几凡。
掌握兵权在外就番的儿子也有八个之多,这八个要是联合起来,皇贵妃外戚的兵权,抵不住。
除非皇上能在没死前,彻底解除掉各方隐患,不然太子还是很难坐得稳皇位。
哪怕他仗着皇贵妃的独宠十几年,仗着太子名头十年,也压不住就番的诸位兄弟。
刘秀跟裴家都是太子一系的铁杆,两人第一次碰头,说的就是这些东西。
第二次碰头,两人交接的便是如何在临安一府四县培养自己一派的人,不听话的,苗头不对的,尽量想办法排除掉。
这一次孟东辰的名单就到了刘秀的眼中。
第三次的两人碰头,也就是这一次在裴家的碰头,那就是摸底后的互相通气了。
“其实我觉得大连县的县令,如果能的话,还是让他去北方比较好,不多体验体验生死,就不会珍惜大秦腹地的安稳好日子。”
刘秀到快走的时候,忽然间跟裴文青丢下这样的话。
刘秀年纪大,倚老卖老的思想很严重,半点看不上许县令这样不懂敬畏的年轻县令。
年轻人就是不懂官场规矩,对于不懂规矩的人,就应该多吃吃苦头。
许县令事先挑出来孟东辰的作业给他看,看到了他的态度后,竟然给他送信,直接让他避开这一次的考试。
这是什么行为?
这是故意堵住他当场发作孟东辰的恶劣行为,这是对他威严的挑战,是等着机会反噬裴家反噬自己么?
不知所谓!不自量力!
裴文青点点头,这个许县令确实有些主见,也有一些坚持跟原则。
若是十年前,也许自己还很赞成许县令的作为,不得不承认,他是真心维护治下子民的,也是真心对待读书人的。
可惜终究太过于纯真了天真了,没有在朝廷中枢打拼过,没有身处漩涡,永远不明白,立场的重要性。
如今的自己,即便遇上年轻时候的好友,但在面对家族立场选择的时候,他依旧会坚定的举刀。
道义跟经义这些,从来都是为立场解释的,也是用来服务立场的,是个冠冕堂皇的旗帜而已。
真的学的天真纯真了,还不如老老实实的在家种田,进了官场,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谁的脚下都有立场。
立场之争,从不分对错,只要你胜利,一定会有最美的文章宣扬你。
如果失败,即便你是圣人,也一定遗臭万年。
执笔者,从来都是胜利者。
一个月后,孟东辰的徭役终于结束了,赵德楠这一个月的自由时间,也要结束了。
赵德楠之前花十几天时间规整自己的空间,后面就在白马镇跟县城之间流动。
不仅仅继续维护自己跟沈三之间的利益关系,也维护跟黄八斤之间的私人关系。
顺便也夹杂带着空间里面的蔬菜,蒜头这些东西卖卖。很不起眼的还挣了六两银子。
也很不起眼的又私底下屯了三百斤的粗盐,都是散开来买的。
这么多的粗盐,加上之前买的一百斤盐,赵德楠是全部提纯出来精细盐,大概损失了四分之一重量,但自己提纯的不管是自己吃还是腌菜,口味都好太多了。
赵德楠清楚就在这两三年,朝中不知道会紧张成什么样。
虽然之前轮回三辈子,都没有波及到本地百姓,但她还是会忍不住的会担忧,会多想。
吃喝粮食她已经能自给自足了,但有些必须品,她还是会趁着没有乱到本地来的时候,尽量隐蔽的囤一些安心。
这一次的徭役比县令之前预期的多花了一倍时间,河道淤泥清的比往年更深更彻底,大连县境内的河堤比往年巩固的更牢固。
多花时间,既是为雨季做准备,也是给孟东辰不能参加考试一个勉强的理由跟借口,以免他被人嘲讽。
许大人如今对孟东辰的心性很赞誉,改变如此彻底,几乎颠覆了普通人对读书人的认识。
可以说大秦的读书人不管高中的还是才学习的学生,都骄傲的很,俯视着普通老百姓。
这一次错过考试,明年就是考上秀才,再考举人,也要多等三年了。
想想错过这一年也好,这样是不着急,不着急的情况下反而容易考中秀才的?
只要考中秀才了,后面日子就好过多了,至少不会再做徭役了。
孟老头不吱声,心里还是怀疑赵德楠的,但偏偏儿子给她打掩护,老婆子现在又全相信老三的话。
他还能说什么?
老大老二积极种菜,不算坏事,更何况老三要是真有信心考中,这一次无论如何也会开口请他大哥二哥帮忙做几天徭役的。
最怕的就是老三心知肚明,没有考中的可能,这才故意的给他自己找借口。
临安府,裴家。裴家二十几岁的年轻族长裴文青,正在招待五十来岁的提学官刘秀。
“刘大人,这一次你摸底了临安一府四县的学生,预计这一次能考过的学生有多少?”
“不会少,你们临安真是个好地方,据我看不是因为人杰地灵的缘故,还是你们裴家大力栽培的缘故啊!”
花花轿子人人抬,刘秀到了临安,已经被裴文青招待过两回了,算这一次是第三次招待了。
第一次两人碰面,说的都是朝中局势。
如今的朝中局势,很是紧张,皇上年迈身体差了,但不昏庸。
三十几岁的太子势大并且名正言顺,但偏偏有两处不如意。
太子不是嫡长子,而是皇贵妃的独子。
皇上的嫡子两个都没了,但都留下了一个嫡子,也就是留下了皇上的嫡孙子。
关键留下的嫡孙子年岁都差不多在十几岁的样子,还都是翩翩君子,颇有名声。
按照尊贵嫡系来说,很多人也愿意支持他们。
另外太子当年学习上一直不如一起学习的兄弟们,这是他的硬伤。
也就是皇贵妃如今还得皇上看重,也还掌握了外戚兵权,不然,太子很不占大义。
另外就是皇上的成年儿子不少,到现在还有十几个,孙子更是不知几凡。
掌握兵权在外就番的儿子也有八个之多,这八个要是联合起来,皇贵妃外戚的兵权,抵不住。
除非皇上能在没死前,彻底解除掉各方隐患,不然太子还是很难坐得稳皇位。
哪怕他仗着皇贵妃的独宠十几年,仗着太子名头十年,也压不住就番的诸位兄弟。
刘秀跟裴家都是太子一系的铁杆,两人第一次碰头,说的就是这些东西。
第二次碰头,两人交接的便是如何在临安一府四县培养自己一派的人,不听话的,苗头不对的,尽量想办法排除掉。
这一次孟东辰的名单就到了刘秀的眼中。
第三次的两人碰头,也就是这一次在裴家的碰头,那就是摸底后的互相通气了。
“其实我觉得大连县的县令,如果能的话,还是让他去北方比较好,不多体验体验生死,就不会珍惜大秦腹地的安稳好日子。”
刘秀到快走的时候,忽然间跟裴文青丢下这样的话。
刘秀年纪大,倚老卖老的思想很严重,半点看不上许县令这样不懂敬畏的年轻县令。
年轻人就是不懂官场规矩,对于不懂规矩的人,就应该多吃吃苦头。
许县令事先挑出来孟东辰的作业给他看,看到了他的态度后,竟然给他送信,直接让他避开这一次的考试。
这是什么行为?
这是故意堵住他当场发作孟东辰的恶劣行为,这是对他威严的挑战,是等着机会反噬裴家反噬自己么?
不知所谓!不自量力!
裴文青点点头,这个许县令确实有些主见,也有一些坚持跟原则。
若是十年前,也许自己还很赞成许县令的作为,不得不承认,他是真心维护治下子民的,也是真心对待读书人的。
可惜终究太过于纯真了天真了,没有在朝廷中枢打拼过,没有身处漩涡,永远不明白,立场的重要性。
如今的自己,即便遇上年轻时候的好友,但在面对家族立场选择的时候,他依旧会坚定的举刀。
道义跟经义这些,从来都是为立场解释的,也是用来服务立场的,是个冠冕堂皇的旗帜而已。
真的学的天真纯真了,还不如老老实实的在家种田,进了官场,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谁的脚下都有立场。
立场之争,从不分对错,只要你胜利,一定会有最美的文章宣扬你。
如果失败,即便你是圣人,也一定遗臭万年。
执笔者,从来都是胜利者。
一个月后,孟东辰的徭役终于结束了,赵德楠这一个月的自由时间,也要结束了。
赵德楠之前花十几天时间规整自己的空间,后面就在白马镇跟县城之间流动。
不仅仅继续维护自己跟沈三之间的利益关系,也维护跟黄八斤之间的私人关系。
顺便也夹杂带着空间里面的蔬菜,蒜头这些东西卖卖。很不起眼的还挣了六两银子。
也很不起眼的又私底下屯了三百斤的粗盐,都是散开来买的。
这么多的粗盐,加上之前买的一百斤盐,赵德楠是全部提纯出来精细盐,大概损失了四分之一重量,但自己提纯的不管是自己吃还是腌菜,口味都好太多了。
赵德楠清楚就在这两三年,朝中不知道会紧张成什么样。
虽然之前轮回三辈子,都没有波及到本地百姓,但她还是会忍不住的会担忧,会多想。
吃喝粮食她已经能自给自足了,但有些必须品,她还是会趁着没有乱到本地来的时候,尽量隐蔽的囤一些安心。
这一次的徭役比县令之前预期的多花了一倍时间,河道淤泥清的比往年更深更彻底,大连县境内的河堤比往年巩固的更牢固。
多花时间,既是为雨季做准备,也是给孟东辰不能参加考试一个勉强的理由跟借口,以免他被人嘲讽。
许大人如今对孟东辰的心性很赞誉,改变如此彻底,几乎颠覆了普通人对读书人的认识。
可以说大秦的读书人不管高中的还是才学习的学生,都骄傲的很,俯视着普通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