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李逵的逆袭之路!
眼瞅着弟弟的名声在京城有烂大街的趋势,当哥的还是不忍见弟弟真的名声臭了,皇帝有心帮忙。
兄长赵煦召见,端王赵佶宛如抓到了救命稻草,恨不得抱着兄长的大腿哭一阵。
“皇兄都怪李秉乾这个混蛋,臣弟可被他给害惨了。如今我大宋对西夏大获全胜,能不能让李秉乾把钱给送来?”赵佶每每说起李秉乾,总是恨得咬牙切齿。
“这话你也就在朕面前说说,可别在外胡说八道。”赵煦身为兄长,爱护弟弟的心思是真的。于是开口道:“你欠下了多少钱?”
“皇兄,只要十万贯,不十一万贯,就能让债主的账顶上。”
可赵煦……听了这话之后,恨不得抽自己一个嘴巴子。他忽然发现,兄友弟恭的代价有点大,他也不想帮忙了。干脆让这个混蛋出去自身自灭?
反正赵佶是大宋的王爷,债主就算是有天大的理,也不敢跑到端王府去搬东西抵账。
大宋的皇帝,除了昏君赵佶之外,都有一个爱好,节俭。
甭管真假,就算是给人看的,也已经做到了一个皇帝能做到的极致。神宗虽说动用了大量府库中惊人的财富,但那是因为打仗,本人也不喜奢靡。赵煦年纪不大,但有一个吝啬的祖母,也被激发了家族基因。
他每次在皇家府库之中,看到堆积如山的金银,总有种说不出的满足。
赵煦以前经常因为手里没钱打赏宫人而哀叹钱财的魅力,要不是刘太师的慷慨仗义,他在宫里头还得过上几年苦日子。
好不容易等到他亲政了,他终于发现省钱的乐趣。同时,刘太师一直给他输血的生意雪花盐,也已经给了朝廷,算是断了手头大笔钱财。这样一来,他手里能够动用的钱也不会太多。听到御弟开口就是十一万贯,顿时有点坐蜡。他甚至有点后悔,还不如装不知道。当然,他真要是有心,皇宫的府库之内肯定能拿得出这笔钱,可他有点舍不得。
反正赵煦估摸着,赵佶就是再难,也不敢跑到宫里来向他借钱。
沉吟了良久,皇帝赵煦终于摸出一张手谕,让童贯给赵佶。临走的时候还唏嘘道:“为兄能帮你的就只能这么多了。”
童贯很有心机的等赵煦走远了,这才将手谕给了赵佶。
赵佶对童贯感激涕零道:“还请童公公赏脸,给小王答谢公公的机会。”
“改日,改日再说!”
童贯心不在焉的说着,随即趁机告别:“王爷,奴才还有事,钱你去府库拿就行了。”
赵佶心中石头落地,心情大好,招呼人去府库搬钱。心里头琢磨着,当王爷也太憋屈了,一年才三万贯的俸禄,怎么够花?
随口看向了皇帝手谕,顿时傻眼了,一万贯?
他觉得肯定是皇兄写错了,立刻扭头要往宫里跑。可却被拦住了,心急如焚的嚷嚷起来:“孤可是端王,你们谁敢拦本王?”
“王爷,钱没问题。”
正当端王情绪激动之际,突然有个尖细的声音在边上开口,他低头一看,就是童贯身边的小太监,此时此刻,他什么都明白了。愤愤然离开,半路上,越想越不是滋味,突然盯着皇兄的手谕,摸着下巴琢磨起来。
这字,如此寻常,自己模仿也不成问题。
没有用玺,似乎可以蒙混过关。
在宫中,赵煦心虚的想着自家的兄弟。心中哀叹:“不是皇兄不想帮你,皇兄的府库也不充裕。”
“陛下,不好了。”府库管事匆匆跑到童贯身边。
“端王从府库提走了十一万贯。”
“什么,不是一万贯吗?”赵煦急地跳起来,急忙从童贯的手中拿过自己给赵佶的手谕,一看之后啥都明白了。
手谕是假的,赵佶这家伙竟然敢伪造手谕。
这一刻,赵煦的脸上的怒气如同乌云般密布,一层叠着一层,咬牙道:“好小子,算朕瞎了眼。”
“陛下,要不要?”童贯在边上煽风点火。
赵煦怒眼一瞪,气咻咻道:“难道要让天下人都知道我大宋的亲王,竟然胆敢欺君?真要是闹出去,岂不是让天下人笑话朕手足相残?”
欺君之罪不见得一定得死,但惩罚肯定不会轻。
剥夺王爵都有可能。
可赵煦是个要面子的人啊,自家兄弟坑他,只能打落了牙往肚子里咽。可是这口气不出,实在难以平息,对童贯道:“以后端王不用上朝了。让他在家反省。”这也说得过去,毕竟端王在汴梁城内出名了,说严重点,整个皇族都让他抹黑了,禁足也说得过去。
大宋的王爷基本上都在京城圈养,几乎没有外放的可能。
而大宋的王爷多半还有官职,上朝的时候也得跟着朝臣们一起上朝,朝堂上吵架的时候只有吼几嗓子的权力,什么实权都没有。剥夺端王的上朝资格,已经是赵煦对端王宣泄不满的极致了。再过分,就该是降王爵,这样一来就会让人觉得赵煦没有容人之量。
等到皇帝让端王禁足的旨意下达之后,赵佶这才松了一口气。
他真怕皇帝不放过他,虽说是兄长,但是天家无亲情,即便是兄友弟恭,也是因为没有任何威胁,赵煦才会对兄弟几个照顾。
此事之后,端王渐渐的消失在了朝堂的视线之中。
也不知道是赵煦有意还是无意,端王甚至连召入宫中的恩典都没有了。以前,一月之间,端王总有十来天会伴驾。主要还是端王赵佶在宗室之中是踢球最好的王爷,能和皇帝一起比拼球技。可赵煦难道会缺球友吗?
现在兄弟情破裂,球友彻底反目。
肤施城外。
城楼上范纯仁眺目远望,可惜迎着风,让他老人家除了一个劲的流泪之外,什么人影子都没有看到。这位自从听说了使团返京的消息,就天天在城楼上等半天。惹得肤施城内的大小官员一起跟着范纯仁苦等使团归来。
他是观文殿大学士,虽说已经不是宰相了,但是宰相的荣耀还在身上。
周元这个新晋的‘野路子知州’,只能陪着范纯仁一起挨冻。
之所以说周元是知州之中的野路子知州,主要是因为他没有京官的资历,这很愁人。大宋的文官地位很高,但文官也分三六九等。李逵在秘书省做过官,只要不作死,他的前途不可限量。周元一直在低级别文官之中混迹,京官没指望,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就像种师道,做官快二十年了,虽说之前在秦凤路混上了提举常平使的官职。但这已经是他在文官之中能够达到的巅峰了。
知州,只有有贴职馆阁的知州,才是朝廷真正重视的精英官僚。
而馆阁,龙图、天章、宝文这些馆阁,不去京城做官,怎么可能混的上?除非像章楶那样,用破天的功劳换来的直学士身份。要不然,转运使已经是仕途的顶点了。
紧了紧大氅,周元看了一眼身边的种师道。有点气短,他是真的身子骨弱,属于正儿八经的文弱书生。
可种师道呢?
这位可是将门子弟,身材魁梧且孔武有力。当然,种师道家族是文武传家,在大宋也是非常稀有的一类。
再看范纯仁,老范家很奇怪,明明是南方人,可是家族发迹在西北。从范仲淹开始,范家只要出仕的子弟,都会选择来西北做官。而且都会在庆州担任知州。范纯粹如此,范纯仁也是这样。这属于皇帝对范家的恩宠。范纯仁来到了西北,不仅没有不习惯,反而有种如鱼得水的感觉,更不惧严寒。
呼出身体中残余的热气,周元哀叹,他的身子骨快顶不住了。
“大人,使团回来了!”
随着亲卫带着雀跃的喊声传来,范纯仁这才挪动了脚步。种师道急忙上去搀扶,就在城垛边上,努力睁眼,视线之中似乎看到了黑点,等了好一会儿,才看清楚迎风的旌旗。范纯仁大手一挥,对种师道下令道:“下城楼,迎接使团。”
“恩相,折煞下官了。”
面对范纯仁,安焘也不敢托大。这位的面子在大宋,绝对是一等一的,当初王安石变法,给王安石上眼药的官员很多,神宗谁也不听。可是范纯仁当初在御史台担任同知,接连给神宗皇帝上书打小报告,说王安石的坏话,可神宗却一个劲夸奖范纯仁正直。
要是换其他官员,早就被皇帝贬谪了。
要不是范纯仁越来越起劲,神宗皇帝实在受不了,才将他送去了庆州。
明面上,这算是贬谪。可实际上,这是父子同时执政庆州,在大宋皇帝猜忌很重的时代,根本就算不上贬谪,反而是殊荣。
可见范家在大宋多有面子了。
就连王安石那么骄傲的一个人,面对范纯仁,也只有陪着小心的份。原因很简单,王安石的变法,大部分是抄了范仲淹的变法,师徒名分说什么也逃不掉,根本就不敢在范家人面前傲慢。
安焘在范仲淹面前,根本就不敢端着枢密学士的架子,远远的就从车上下来。
“厚卿老弟,不知谈判可否顺利。”
“不负重托,西夏虽不愿,但还是确认了四州之地归属我大宋。虽没有拿回宥州横山门户,但西夏承诺不在宥州驻兵。至少十年,只要陛下没有收复河西走廊的打算,战事恐怕起不了了。”
“好,好啊!”
范纯仁扶着安焘的双臂,不由的用力起来。从仁宗时期,西夏就一直成了大宋的心腹之患。他父亲范仲淹虽然用坚壁清野的办法,遏制西夏从大宋掠夺人口物资,但面对西夏,范仲淹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治理西北,稳定边疆,也是老范家的宏愿。
可惜,庆历新政才短短几个月就失败了,之后范仲淹彻底失去了回到朝堂的希望。更不要说经略西北了。
而他和兄弟范纯粹又是在大宋对西夏不利的局势下在西北做官,也无法完成了父亲的宏愿。
没想到,仕途的末年,他却赶上了大宋对西夏大获全胜的局面。虽说这种局面来的有点诡异,但结局对他来说都是一样的。
“老师!”
“人杰,长高了,壮实了,也黑了!”李逵和周元这对师徒也终于见面了。可一见面,李逵发现周元的嘴似乎变毒了。
安焘搀着范纯仁入城。李逵跟着跟着周元也进入了肤施城。一边走,一边询问:“老师可在肤施可习惯?”
“除了冷一点,其他倒是没什么。”周元忍不住打了个寒颤。他是真正的南方人,对于西北的寒冷缺乏抵御能力。
李逵当即表示:“在官舍之中装地龙就不冷了。”
“耗费府库恐引人非议。”周元唏嘘道。他做官还是底气不足,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李逵拍着胸脯表示:“咱花自己的钱,怕什么?”
周元是李逵正儿八经的老师。他们这样的师徒名分,其实在大宋非常少见。李逵是一步登天,从山野小子成为了进士的学生。正因为周元,李逵才进入了苏门,才有机会在苏轼家中读书。才能在考进士的时候,在黄庭坚门下学习。
这一切,虽然周元都没有出上力,可李逵这辈子都要感激周元。
即便周元在当初收李逵为弟子之后就开始后悔,现在也后悔。他看向李逵的眼神很复杂,苏轼本来就很忽视周元,现在比从前更甚。给苏轼写信,苏轼的回信都是问李逵的消息。让他有种被夺走了老师喜爱的苦涩。
接风宴过后,周元留下李逵说话,不经意间周元忧虑道:“这以后延安府不打仗了?”
鄜延路的设立就是为了防御西夏,不打仗,他这个延安府知府还怎么刷政绩。当然,他不可能指挥作战,但是在以前延安府知府修堡垒也能刷功劳的机会没有了,这让他岂不是要傻眼。
“老师,这是好事啊!”李逵觉得周元有点腹黑,盼着打仗,这不是盼着辖区的百姓跟着他遭难吗?
周元却有另外的担忧:“人杰,这延安府赋税就不说了,基本就收不上来。田赋更是微薄。为师要是为官一任,毫无建树,恐怕这辈子都无法升迁啊!人杰,你擅长商业,有没有办法让延安府富庶起来?”
“这破地方……”
“哼!”
面对周元的白眼,李逵勉为其难的点头道:“老师,我想想办法。”
“不是想一想办法,一定要做成啊!为师升迁就全指望你了。”周元无奈道,他这十多年的仕途经历让他彻底明白了一个事实,靠自己努力升官是不成了。
眼瞅着弟弟的名声在京城有烂大街的趋势,当哥的还是不忍见弟弟真的名声臭了,皇帝有心帮忙。
兄长赵煦召见,端王赵佶宛如抓到了救命稻草,恨不得抱着兄长的大腿哭一阵。
“皇兄都怪李秉乾这个混蛋,臣弟可被他给害惨了。如今我大宋对西夏大获全胜,能不能让李秉乾把钱给送来?”赵佶每每说起李秉乾,总是恨得咬牙切齿。
“这话你也就在朕面前说说,可别在外胡说八道。”赵煦身为兄长,爱护弟弟的心思是真的。于是开口道:“你欠下了多少钱?”
“皇兄,只要十万贯,不十一万贯,就能让债主的账顶上。”
可赵煦……听了这话之后,恨不得抽自己一个嘴巴子。他忽然发现,兄友弟恭的代价有点大,他也不想帮忙了。干脆让这个混蛋出去自身自灭?
反正赵佶是大宋的王爷,债主就算是有天大的理,也不敢跑到端王府去搬东西抵账。
大宋的皇帝,除了昏君赵佶之外,都有一个爱好,节俭。
甭管真假,就算是给人看的,也已经做到了一个皇帝能做到的极致。神宗虽说动用了大量府库中惊人的财富,但那是因为打仗,本人也不喜奢靡。赵煦年纪不大,但有一个吝啬的祖母,也被激发了家族基因。
他每次在皇家府库之中,看到堆积如山的金银,总有种说不出的满足。
赵煦以前经常因为手里没钱打赏宫人而哀叹钱财的魅力,要不是刘太师的慷慨仗义,他在宫里头还得过上几年苦日子。
好不容易等到他亲政了,他终于发现省钱的乐趣。同时,刘太师一直给他输血的生意雪花盐,也已经给了朝廷,算是断了手头大笔钱财。这样一来,他手里能够动用的钱也不会太多。听到御弟开口就是十一万贯,顿时有点坐蜡。他甚至有点后悔,还不如装不知道。当然,他真要是有心,皇宫的府库之内肯定能拿得出这笔钱,可他有点舍不得。
反正赵煦估摸着,赵佶就是再难,也不敢跑到宫里来向他借钱。
沉吟了良久,皇帝赵煦终于摸出一张手谕,让童贯给赵佶。临走的时候还唏嘘道:“为兄能帮你的就只能这么多了。”
童贯很有心机的等赵煦走远了,这才将手谕给了赵佶。
赵佶对童贯感激涕零道:“还请童公公赏脸,给小王答谢公公的机会。”
“改日,改日再说!”
童贯心不在焉的说着,随即趁机告别:“王爷,奴才还有事,钱你去府库拿就行了。”
赵佶心中石头落地,心情大好,招呼人去府库搬钱。心里头琢磨着,当王爷也太憋屈了,一年才三万贯的俸禄,怎么够花?
随口看向了皇帝手谕,顿时傻眼了,一万贯?
他觉得肯定是皇兄写错了,立刻扭头要往宫里跑。可却被拦住了,心急如焚的嚷嚷起来:“孤可是端王,你们谁敢拦本王?”
“王爷,钱没问题。”
正当端王情绪激动之际,突然有个尖细的声音在边上开口,他低头一看,就是童贯身边的小太监,此时此刻,他什么都明白了。愤愤然离开,半路上,越想越不是滋味,突然盯着皇兄的手谕,摸着下巴琢磨起来。
这字,如此寻常,自己模仿也不成问题。
没有用玺,似乎可以蒙混过关。
在宫中,赵煦心虚的想着自家的兄弟。心中哀叹:“不是皇兄不想帮你,皇兄的府库也不充裕。”
“陛下,不好了。”府库管事匆匆跑到童贯身边。
“端王从府库提走了十一万贯。”
“什么,不是一万贯吗?”赵煦急地跳起来,急忙从童贯的手中拿过自己给赵佶的手谕,一看之后啥都明白了。
手谕是假的,赵佶这家伙竟然敢伪造手谕。
这一刻,赵煦的脸上的怒气如同乌云般密布,一层叠着一层,咬牙道:“好小子,算朕瞎了眼。”
“陛下,要不要?”童贯在边上煽风点火。
赵煦怒眼一瞪,气咻咻道:“难道要让天下人都知道我大宋的亲王,竟然胆敢欺君?真要是闹出去,岂不是让天下人笑话朕手足相残?”
欺君之罪不见得一定得死,但惩罚肯定不会轻。
剥夺王爵都有可能。
可赵煦是个要面子的人啊,自家兄弟坑他,只能打落了牙往肚子里咽。可是这口气不出,实在难以平息,对童贯道:“以后端王不用上朝了。让他在家反省。”这也说得过去,毕竟端王在汴梁城内出名了,说严重点,整个皇族都让他抹黑了,禁足也说得过去。
大宋的王爷基本上都在京城圈养,几乎没有外放的可能。
而大宋的王爷多半还有官职,上朝的时候也得跟着朝臣们一起上朝,朝堂上吵架的时候只有吼几嗓子的权力,什么实权都没有。剥夺端王的上朝资格,已经是赵煦对端王宣泄不满的极致了。再过分,就该是降王爵,这样一来就会让人觉得赵煦没有容人之量。
等到皇帝让端王禁足的旨意下达之后,赵佶这才松了一口气。
他真怕皇帝不放过他,虽说是兄长,但是天家无亲情,即便是兄友弟恭,也是因为没有任何威胁,赵煦才会对兄弟几个照顾。
此事之后,端王渐渐的消失在了朝堂的视线之中。
也不知道是赵煦有意还是无意,端王甚至连召入宫中的恩典都没有了。以前,一月之间,端王总有十来天会伴驾。主要还是端王赵佶在宗室之中是踢球最好的王爷,能和皇帝一起比拼球技。可赵煦难道会缺球友吗?
现在兄弟情破裂,球友彻底反目。
肤施城外。
城楼上范纯仁眺目远望,可惜迎着风,让他老人家除了一个劲的流泪之外,什么人影子都没有看到。这位自从听说了使团返京的消息,就天天在城楼上等半天。惹得肤施城内的大小官员一起跟着范纯仁苦等使团归来。
他是观文殿大学士,虽说已经不是宰相了,但是宰相的荣耀还在身上。
周元这个新晋的‘野路子知州’,只能陪着范纯仁一起挨冻。
之所以说周元是知州之中的野路子知州,主要是因为他没有京官的资历,这很愁人。大宋的文官地位很高,但文官也分三六九等。李逵在秘书省做过官,只要不作死,他的前途不可限量。周元一直在低级别文官之中混迹,京官没指望,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就像种师道,做官快二十年了,虽说之前在秦凤路混上了提举常平使的官职。但这已经是他在文官之中能够达到的巅峰了。
知州,只有有贴职馆阁的知州,才是朝廷真正重视的精英官僚。
而馆阁,龙图、天章、宝文这些馆阁,不去京城做官,怎么可能混的上?除非像章楶那样,用破天的功劳换来的直学士身份。要不然,转运使已经是仕途的顶点了。
紧了紧大氅,周元看了一眼身边的种师道。有点气短,他是真的身子骨弱,属于正儿八经的文弱书生。
可种师道呢?
这位可是将门子弟,身材魁梧且孔武有力。当然,种师道家族是文武传家,在大宋也是非常稀有的一类。
再看范纯仁,老范家很奇怪,明明是南方人,可是家族发迹在西北。从范仲淹开始,范家只要出仕的子弟,都会选择来西北做官。而且都会在庆州担任知州。范纯粹如此,范纯仁也是这样。这属于皇帝对范家的恩宠。范纯仁来到了西北,不仅没有不习惯,反而有种如鱼得水的感觉,更不惧严寒。
呼出身体中残余的热气,周元哀叹,他的身子骨快顶不住了。
“大人,使团回来了!”
随着亲卫带着雀跃的喊声传来,范纯仁这才挪动了脚步。种师道急忙上去搀扶,就在城垛边上,努力睁眼,视线之中似乎看到了黑点,等了好一会儿,才看清楚迎风的旌旗。范纯仁大手一挥,对种师道下令道:“下城楼,迎接使团。”
“恩相,折煞下官了。”
面对范纯仁,安焘也不敢托大。这位的面子在大宋,绝对是一等一的,当初王安石变法,给王安石上眼药的官员很多,神宗谁也不听。可是范纯仁当初在御史台担任同知,接连给神宗皇帝上书打小报告,说王安石的坏话,可神宗却一个劲夸奖范纯仁正直。
要是换其他官员,早就被皇帝贬谪了。
要不是范纯仁越来越起劲,神宗皇帝实在受不了,才将他送去了庆州。
明面上,这算是贬谪。可实际上,这是父子同时执政庆州,在大宋皇帝猜忌很重的时代,根本就算不上贬谪,反而是殊荣。
可见范家在大宋多有面子了。
就连王安石那么骄傲的一个人,面对范纯仁,也只有陪着小心的份。原因很简单,王安石的变法,大部分是抄了范仲淹的变法,师徒名分说什么也逃不掉,根本就不敢在范家人面前傲慢。
安焘在范仲淹面前,根本就不敢端着枢密学士的架子,远远的就从车上下来。
“厚卿老弟,不知谈判可否顺利。”
“不负重托,西夏虽不愿,但还是确认了四州之地归属我大宋。虽没有拿回宥州横山门户,但西夏承诺不在宥州驻兵。至少十年,只要陛下没有收复河西走廊的打算,战事恐怕起不了了。”
“好,好啊!”
范纯仁扶着安焘的双臂,不由的用力起来。从仁宗时期,西夏就一直成了大宋的心腹之患。他父亲范仲淹虽然用坚壁清野的办法,遏制西夏从大宋掠夺人口物资,但面对西夏,范仲淹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治理西北,稳定边疆,也是老范家的宏愿。
可惜,庆历新政才短短几个月就失败了,之后范仲淹彻底失去了回到朝堂的希望。更不要说经略西北了。
而他和兄弟范纯粹又是在大宋对西夏不利的局势下在西北做官,也无法完成了父亲的宏愿。
没想到,仕途的末年,他却赶上了大宋对西夏大获全胜的局面。虽说这种局面来的有点诡异,但结局对他来说都是一样的。
“老师!”
“人杰,长高了,壮实了,也黑了!”李逵和周元这对师徒也终于见面了。可一见面,李逵发现周元的嘴似乎变毒了。
安焘搀着范纯仁入城。李逵跟着跟着周元也进入了肤施城。一边走,一边询问:“老师可在肤施可习惯?”
“除了冷一点,其他倒是没什么。”周元忍不住打了个寒颤。他是真正的南方人,对于西北的寒冷缺乏抵御能力。
李逵当即表示:“在官舍之中装地龙就不冷了。”
“耗费府库恐引人非议。”周元唏嘘道。他做官还是底气不足,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李逵拍着胸脯表示:“咱花自己的钱,怕什么?”
周元是李逵正儿八经的老师。他们这样的师徒名分,其实在大宋非常少见。李逵是一步登天,从山野小子成为了进士的学生。正因为周元,李逵才进入了苏门,才有机会在苏轼家中读书。才能在考进士的时候,在黄庭坚门下学习。
这一切,虽然周元都没有出上力,可李逵这辈子都要感激周元。
即便周元在当初收李逵为弟子之后就开始后悔,现在也后悔。他看向李逵的眼神很复杂,苏轼本来就很忽视周元,现在比从前更甚。给苏轼写信,苏轼的回信都是问李逵的消息。让他有种被夺走了老师喜爱的苦涩。
接风宴过后,周元留下李逵说话,不经意间周元忧虑道:“这以后延安府不打仗了?”
鄜延路的设立就是为了防御西夏,不打仗,他这个延安府知府还怎么刷政绩。当然,他不可能指挥作战,但是在以前延安府知府修堡垒也能刷功劳的机会没有了,这让他岂不是要傻眼。
“老师,这是好事啊!”李逵觉得周元有点腹黑,盼着打仗,这不是盼着辖区的百姓跟着他遭难吗?
周元却有另外的担忧:“人杰,这延安府赋税就不说了,基本就收不上来。田赋更是微薄。为师要是为官一任,毫无建树,恐怕这辈子都无法升迁啊!人杰,你擅长商业,有没有办法让延安府富庶起来?”
“这破地方……”
“哼!”
面对周元的白眼,李逵勉为其难的点头道:“老师,我想想办法。”
“不是想一想办法,一定要做成啊!为师升迁就全指望你了。”周元无奈道,他这十多年的仕途经历让他彻底明白了一个事实,靠自己努力升官是不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