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刘纪麟对于郑言庆来说其实是个烫手的山芋,无论是杀、是放、是囚都不合适。而且现在的刘纪麟对郑言庆来说用处不大了,事到如今,难道还能带着刘纪麟去指证萧瑀不成。
这几日不见了刘纪麟,军中之人议论纷纷,有说刘纪麟犯事了,郑言庆将他交给了史万岁;也有人说郑言庆将他直接给杀了;更有人说郑言庆和刘纪麟争权,暗害了刘纪麟。虽然言之凿凿,但都没有确切的证据。
眼看刘纪麟不能再关着不处置了,郑言庆索性便把刘纪麟送到了史万岁处。郑言庆将刘纪麟陷害自己的事情告诉了史万岁,一同奉上的还有那封信。不过信被郑言庆撕去了一部分。他把那一段刘纪麟的三叔猜测是杨广的地方全部撕下来独自保留了,只留下了其三叔命令刘纪麟陷害郑言庆的事。
对于残缺不完整的信件,郑言庆也好解释。是刘纪麟被发现后意图销毁信件,那残存的一半是郑言庆的人从其手上夺回来的。
虽然史万岁心有狐疑,甚至他怀疑郑言庆一定是将信的另一半留了下来,而且其中肯定有了不得的秘密。但郑言庆不拿出来,他一点办法也没有。而且郑言庆送来了刘纪麟,他还得承郑言庆的情。
看到吓得肝胆俱裂,几乎是不会说话的刘纪麟,史万岁知道,恐怕自己从刘纪麟嘴里也问不出什么了。
史万岁素来刚硬的很,直来直去,他认为是刘纪麟的那封信才引出这次这么多的波折,因此对于刘纪麟更是无比厌恶。之前郑言庆的案子,让他颜面丧失殆尽,这次拿到了算是罪魁祸首的人物,他如何不狠狠报复。
事情的真相到这时候其实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各自心底的那杆秤。史万岁、郑言庆心底的那杆秤各自向着谁不言而喻。
史万岁也没再纠结事情是不是像郑言庆说得那样,便直接下令手下亲兵将刘纪麟拖出去斩了,头颅挂到旗杆上示众。
虽然到了隋朝以后,原本魏晋时期流行的节臣制度(朝堂授予地方官员假节、持节、使持节、假节钺等权利,名称不同,杀人的权利亦不同)已经不再出现,但身为大军的副帅,实际的指挥官,史万岁杀区区一个大都督真的跟杀狗一样。
郑言庆也没想到史万岁杀性这么大,一言不合就要杀人。而且刘纪麟出身中山刘家,其父、其叔很多都是朝廷五品以上的官员。中山刘家虽然不是什么顶级豪门,但家族从西汉中山靖王时期就传承下来,也是河北一流的豪门大族。
而史万岁不可能想不到这些,但他仍然选择直接将刘纪麟给杀了。他现在的身份已经不需要拿刘纪麟这个小卒子来杀人立威,那么就是他真的杀性太大,已经有些不计后果。
郑言庆心里也是后怕,对方故意在史万岁处陷害自己,也是因为早就知道史万岁的习惯,故意打着让史万岁在生气的情况下,直接将自己处死的注意。
当日若不是杨义臣仗义相助,而且之前郑言庆和史万岁谈了不少,让史万岁对其已心生好感。估计愤怒的史万岁根本不会听自己的解释,直接把自己拖出府门外斩首了。
就是以后证明自己的清白,人已经死了还有什么用。
郑言庆暗道一声“万幸”,同时也在猜测对方的目的。对方此次必杀的一击,因为一些阴差阳错之事没有成功,对方会不会再出手,郑言庆是绝对不知。
一件并不大的事情,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军营,超乎常人想象。不过众人的心态却是各异。
有人为郑言庆暗暗惊出一身汗;也有人认为郑言庆太有狗屎运了,怎么没被史万岁处死。虽然郑言庆和史万岁二人都身处此次事件的漩涡之中,但二人仿佛浑然不知。反倒是他们的身边,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
史万岁清理了一大批的身边人,有晋王的,有太子的,有高颎的,有杨素的,甚至还有圣人的。但他对此并不在乎,所有被其查到的人,全部清扫一空。整个史万岁的卫队又都成了一批肃杀的老兵,让人看着就心生寒噤。
而对于另一边的郑言庆,众人也不敢小觑了。这个年轻人不仅擅长打仗,恐怕心思也挺深的,能在史万岁面前全身而退,还让下手之人折了这么多的棋子,又如何个是简单人物。
现在众人看郑言庆的眼神都不一样,同时郑言庆的话语权也大大增加,他还是那个从丰州来的车骑将军,但已经没有人再把他仅仅当做一个无权无势的小车骑将军。
郑言庆并不在意别人的眼光,或者说他从一开始就是在众人的异样眼光中走来的。郑言庆的当务之急是除掉刘纪麟后留下的问题。刘纪麟之前在金河军便欺上瞒下,拉拢将佐,试图与自己分庭抗礼。这次除掉了刘纪麟,是独掌金河军大权的最好机会。
之后郑言庆的动作很迅速,他很快将刘纪麟在军中的心腹都清洗了一个遍,又安排自己信得过的人去代替他们。郑言庆很清楚,只有完全掌握了这支力量,才能进而掌握整个金河。
金河军的战士,因为那个请君入瓮的事情,都对这个杀气凛冽的将军印象大观。郑言庆经过此次事件,才真的将大同军的军权收拢到手中。
当然此事虽然成为了众人茶余饭后的闲谈,但军中之人,还是谈的是军中之事,因此此事虽然风波很大,但没有几天就烟消云散,仿佛不曾发生过一样。
史万岁和郑言庆都是将军,他们的本职工作就是打仗,所以军中无论发生什么样的波澜,都影响不了众人接下来的目的,与突厥人的大战。
当然史万岁在查那件事情,郑言庆也在查那件事情。但这都是私底下的事情。
隋军在恒安镇已经待了大半个月,主力云集,耗费巨大,但始终没有突厥人的动静。现在敌情不明,突厥人又来势汹汹,为了确保西线的决战,杨坚严令史万岁以稳妥为上,牵制敌军,紧守边境。
这几日不见了刘纪麟,军中之人议论纷纷,有说刘纪麟犯事了,郑言庆将他交给了史万岁;也有人说郑言庆将他直接给杀了;更有人说郑言庆和刘纪麟争权,暗害了刘纪麟。虽然言之凿凿,但都没有确切的证据。
眼看刘纪麟不能再关着不处置了,郑言庆索性便把刘纪麟送到了史万岁处。郑言庆将刘纪麟陷害自己的事情告诉了史万岁,一同奉上的还有那封信。不过信被郑言庆撕去了一部分。他把那一段刘纪麟的三叔猜测是杨广的地方全部撕下来独自保留了,只留下了其三叔命令刘纪麟陷害郑言庆的事。
对于残缺不完整的信件,郑言庆也好解释。是刘纪麟被发现后意图销毁信件,那残存的一半是郑言庆的人从其手上夺回来的。
虽然史万岁心有狐疑,甚至他怀疑郑言庆一定是将信的另一半留了下来,而且其中肯定有了不得的秘密。但郑言庆不拿出来,他一点办法也没有。而且郑言庆送来了刘纪麟,他还得承郑言庆的情。
看到吓得肝胆俱裂,几乎是不会说话的刘纪麟,史万岁知道,恐怕自己从刘纪麟嘴里也问不出什么了。
史万岁素来刚硬的很,直来直去,他认为是刘纪麟的那封信才引出这次这么多的波折,因此对于刘纪麟更是无比厌恶。之前郑言庆的案子,让他颜面丧失殆尽,这次拿到了算是罪魁祸首的人物,他如何不狠狠报复。
事情的真相到这时候其实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各自心底的那杆秤。史万岁、郑言庆心底的那杆秤各自向着谁不言而喻。
史万岁也没再纠结事情是不是像郑言庆说得那样,便直接下令手下亲兵将刘纪麟拖出去斩了,头颅挂到旗杆上示众。
虽然到了隋朝以后,原本魏晋时期流行的节臣制度(朝堂授予地方官员假节、持节、使持节、假节钺等权利,名称不同,杀人的权利亦不同)已经不再出现,但身为大军的副帅,实际的指挥官,史万岁杀区区一个大都督真的跟杀狗一样。
郑言庆也没想到史万岁杀性这么大,一言不合就要杀人。而且刘纪麟出身中山刘家,其父、其叔很多都是朝廷五品以上的官员。中山刘家虽然不是什么顶级豪门,但家族从西汉中山靖王时期就传承下来,也是河北一流的豪门大族。
而史万岁不可能想不到这些,但他仍然选择直接将刘纪麟给杀了。他现在的身份已经不需要拿刘纪麟这个小卒子来杀人立威,那么就是他真的杀性太大,已经有些不计后果。
郑言庆心里也是后怕,对方故意在史万岁处陷害自己,也是因为早就知道史万岁的习惯,故意打着让史万岁在生气的情况下,直接将自己处死的注意。
当日若不是杨义臣仗义相助,而且之前郑言庆和史万岁谈了不少,让史万岁对其已心生好感。估计愤怒的史万岁根本不会听自己的解释,直接把自己拖出府门外斩首了。
就是以后证明自己的清白,人已经死了还有什么用。
郑言庆暗道一声“万幸”,同时也在猜测对方的目的。对方此次必杀的一击,因为一些阴差阳错之事没有成功,对方会不会再出手,郑言庆是绝对不知。
一件并不大的事情,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军营,超乎常人想象。不过众人的心态却是各异。
有人为郑言庆暗暗惊出一身汗;也有人认为郑言庆太有狗屎运了,怎么没被史万岁处死。虽然郑言庆和史万岁二人都身处此次事件的漩涡之中,但二人仿佛浑然不知。反倒是他们的身边,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
史万岁清理了一大批的身边人,有晋王的,有太子的,有高颎的,有杨素的,甚至还有圣人的。但他对此并不在乎,所有被其查到的人,全部清扫一空。整个史万岁的卫队又都成了一批肃杀的老兵,让人看着就心生寒噤。
而对于另一边的郑言庆,众人也不敢小觑了。这个年轻人不仅擅长打仗,恐怕心思也挺深的,能在史万岁面前全身而退,还让下手之人折了这么多的棋子,又如何个是简单人物。
现在众人看郑言庆的眼神都不一样,同时郑言庆的话语权也大大增加,他还是那个从丰州来的车骑将军,但已经没有人再把他仅仅当做一个无权无势的小车骑将军。
郑言庆并不在意别人的眼光,或者说他从一开始就是在众人的异样眼光中走来的。郑言庆的当务之急是除掉刘纪麟后留下的问题。刘纪麟之前在金河军便欺上瞒下,拉拢将佐,试图与自己分庭抗礼。这次除掉了刘纪麟,是独掌金河军大权的最好机会。
之后郑言庆的动作很迅速,他很快将刘纪麟在军中的心腹都清洗了一个遍,又安排自己信得过的人去代替他们。郑言庆很清楚,只有完全掌握了这支力量,才能进而掌握整个金河。
金河军的战士,因为那个请君入瓮的事情,都对这个杀气凛冽的将军印象大观。郑言庆经过此次事件,才真的将大同军的军权收拢到手中。
当然此事虽然成为了众人茶余饭后的闲谈,但军中之人,还是谈的是军中之事,因此此事虽然风波很大,但没有几天就烟消云散,仿佛不曾发生过一样。
史万岁和郑言庆都是将军,他们的本职工作就是打仗,所以军中无论发生什么样的波澜,都影响不了众人接下来的目的,与突厥人的大战。
当然史万岁在查那件事情,郑言庆也在查那件事情。但这都是私底下的事情。
隋军在恒安镇已经待了大半个月,主力云集,耗费巨大,但始终没有突厥人的动静。现在敌情不明,突厥人又来势汹汹,为了确保西线的决战,杨坚严令史万岁以稳妥为上,牵制敌军,紧守边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