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过三巡,“分组”讨论。男宾和女宾分别凑到一起过聊一些大家感兴趣的话题。
男性长辈聊的自然是跟工作相关的事情,女长辈的主题自然是孩子。
全场的焦点,全都放在了全家最小的孩子,陈祎小姨家三岁多的李岩身上,这位是全家第二个享受了全方位关爱的孩子。
从小体弱多病,隔一两个月来一次感冒,而且时不时地咳嗽一声,提醒长辈:我需要特别的关爱。
而全家为了这位的健康成长更是操碎了心:刚一岁的时候,陈祎的老娘就托人从城里买电视里广告的牦牛壮骨粉。
而且,几家人还时不时地将李岩接到家里,希望能“换换风水”,改善一下。当然,这里还有一部分原因来自于陈祎的小姨和小姨夫:两口子都是“厨房杀手”,做饭的最高记录,也只是把饭菜做熟。
不过,还真是应了那句话,“从小就癞的孩子,有出息”:到陈祎穿越之前,李岩已经把自己折腾成了身价不菲的小老板。
数落孩子,自然得一个不落,雨露均沾。
感慨完了李岩的“不容易”,一群女人又将目光投向了陈祎三姨家的二小子:冯海洋。
焖作(zuo)。
这是陈祎三姨给自家小儿子的评价。
冯洋的作跟陈祎的三姨父冯卫东脱不了干系:在连襟中赚钱最轻松的冯卫东,平时喜欢养一些花花草草,是不是地领着孩子下河捉鱼摸虾。
当然,这里面还有陈祎的三姨一份功劳:还没出嫁前,这位就喜欢养花种菜。
陈祎曾不少次听老头子在背后腹诽三姨和三姨父: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如果说焖作的冯海洋看起来还十分老实,那陈祎的表弟程艳华的皮,则无时无刻不写在脸上。
“皮神。”
陈祎的四姨和四姨夫都是闷油瓶,实在是没有管孩子的天赋。
开学才一个多月,就数次破同学的头,程艳华的这份答卷,着实让长辈们头疼……
“华华呀,你可不能再这样了……”
就在一种长辈将火力聚焦到程艳华头上的时候,陈祎的表妹冯晓燕,则在一旁偷笑。
表妹这一笑,成功地引来了自家老娘,也就是陈祎三姨的白眼:“你还笑,你们老冯家,就没一个省心的……”
大范围攻击出现了。
“爸……”冯晓燕可怜兮兮地盯着冯卫东,目的不言而喻:你也是姓冯的。
可冯晓燕要失望了,陈祎的三姨只是瞪了冯卫东一眼,他就老实了。
由于冯晓燕上学比较早,而且周家口所在的地区,学制有有点奇葩——五三制,这就导致了一个让陈祎很尴尬的事情:年龄比表妹大了两岁,可算起来,自己只是跟上职业高中的表妹同级。
当然,导致陈祎这种窘境的,不只是地区间的诧异:原本陈祎六周岁的时候就可以上一年级了,可因为没给校长送礼,入学申请就被校长以“年龄不够”为由,给驳回了……
一帮长辈数落了一圈,就连正在外省上学的大表哥也没能幸免。
不过,随着“批斗会”的不断进行,陈祎却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在表兄弟姐妹中间,自己是混得最惨的。
对此,陈祎只能感慨:成年之前,自己的人生实在是太顺了,经历的挫折太少了。
午餐终于结束了。
陈祎的表弟表妹们都松了一口气:终于结束了……
趁着长辈们收拾桌子的功夫,“皮神”程艳华朝冯海洋使了个眼色,两人随即悄悄地溜出了院子。而一直跟在两人身后的李岩,小脸纠结了一下,也踉踉跄跄地跟了上去。
“哥……”冯晓燕皱起了眉头,朝正坐在院子里看天的陈祎和周海东挥了挥手,“我去看一下……”
“老弟,上课能听懂吗?”
刚适应了角色变幻的陈祎,微笑着点了点头:“还行!”
“哦……”周海东点了点头,想了一下,继续讲道,“周六周末有时间,可以去我们家,让你舅给你炒几个菜,补充一下营养。”
“不用了,老舅平时应该也挺忙的,而且,我们那边晚上查寝,”陈祎苦笑,“学校食堂的饭菜还行,一块钱有菜有肉。”
周海东微微有点尴尬:“比我们学校食堂要强,现在我租了房子自己做。”
“唉,对了,”周海东突然转过头,看着陈祎,“老弟,放了那么长的假,不在这里多住几天?”
“你都还没去城里看老舅?”
周海东沉默了……
男孩子成熟了,就意味着一些场景,只能存在于回忆之中了。陈祎脑海里关于表哥周海东最深的记忆,全都发生在夏天……
捉知了猴,是农村的孩子为数不多的可以迅速获得外快的途径之一。
每个阴雨初晴的傍晚,表兄弟俩人手一只塑料桶、一把装了三节一号电池的“超长续航”手电筒,悄悄地钻到村边的果园里,蹲在地上,开着手电,寻找借着大雨才能喘一口气的知了猴。
发现目标之后,只需要轻轻地用手指将知了猴已经破开的洞口扩大,用手指捏着知了猴坚硬的头部将它拉出地面。
小哥俩都不是能耐住性子的人,只要发现手电筒稍微有点变暗,就会一惊一乍道:“手电筒没电了,咱们回去!”
“好的!”
第二天,周海东就会骑着自行车去镇上,将两人前一天的收获卖掉。
最初的几年,每只知了猴只有二分钱,小哥俩忙活到大半夜,也就只能卖几块钱。当然,就算只能卖几块钱,出门之前,小哥俩都数得明明白白的。
后来,知了猴涨价了,陈祎的“分红”里,也总是会多出几毛。
再后来,表哥周海东上高中了,周家口村外那些大片的果园,也没了……
等两个人都上了大学之后,一年就只能再见两次面了。工作之后,见面的机会就更少了。等周海东结婚生子之后,两人有好几年都没见过面。
时代的确是在进步,联络方式也更先进了,可人们却都懒得再联络了……
两人对着天空发呆的时候,太阳修炼地带上了橘色。
就在大人们喝茶聊天的时候,陈祎眼角无意中瞥见了正在忙碌的外婆。外婆手里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正在往各家的篮子里放。
陈祎咳嗽了一声。
放家里受到信号的老娘随即冲了出来,拦住了正在往自家车篮子里放东西的外婆:“妈,你这是干什么,家里不缺吃的东西。”
“带给孩子!”
陈祎无奈地摇了摇头:“姥姥,家里真的有。”
陈祎顿时挨了一记白眼:“有也是你们自己的……”
在陈祎的记忆里,外婆家总是不缺吃的东西,零食、水果,还有各种各样的奶粉。
小时候,陈祎从来不会计较这些东西的来历,接过来就往嘴里填。可长大之后,陈祎才知道:这些东西都是两个老人舍不得吃,专门攒下来的。
上大学之后,陈祎都还能从外婆家的冰箱里,翻到因为留得时间太长,而过了保质期的小零食。
面对这份沉重的礼物,晚辈们能做的,只有拒绝,没有一丝缓和地拒绝……
男性长辈聊的自然是跟工作相关的事情,女长辈的主题自然是孩子。
全场的焦点,全都放在了全家最小的孩子,陈祎小姨家三岁多的李岩身上,这位是全家第二个享受了全方位关爱的孩子。
从小体弱多病,隔一两个月来一次感冒,而且时不时地咳嗽一声,提醒长辈:我需要特别的关爱。
而全家为了这位的健康成长更是操碎了心:刚一岁的时候,陈祎的老娘就托人从城里买电视里广告的牦牛壮骨粉。
而且,几家人还时不时地将李岩接到家里,希望能“换换风水”,改善一下。当然,这里还有一部分原因来自于陈祎的小姨和小姨夫:两口子都是“厨房杀手”,做饭的最高记录,也只是把饭菜做熟。
不过,还真是应了那句话,“从小就癞的孩子,有出息”:到陈祎穿越之前,李岩已经把自己折腾成了身价不菲的小老板。
数落孩子,自然得一个不落,雨露均沾。
感慨完了李岩的“不容易”,一群女人又将目光投向了陈祎三姨家的二小子:冯海洋。
焖作(zuo)。
这是陈祎三姨给自家小儿子的评价。
冯洋的作跟陈祎的三姨父冯卫东脱不了干系:在连襟中赚钱最轻松的冯卫东,平时喜欢养一些花花草草,是不是地领着孩子下河捉鱼摸虾。
当然,这里面还有陈祎的三姨一份功劳:还没出嫁前,这位就喜欢养花种菜。
陈祎曾不少次听老头子在背后腹诽三姨和三姨父: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如果说焖作的冯海洋看起来还十分老实,那陈祎的表弟程艳华的皮,则无时无刻不写在脸上。
“皮神。”
陈祎的四姨和四姨夫都是闷油瓶,实在是没有管孩子的天赋。
开学才一个多月,就数次破同学的头,程艳华的这份答卷,着实让长辈们头疼……
“华华呀,你可不能再这样了……”
就在一种长辈将火力聚焦到程艳华头上的时候,陈祎的表妹冯晓燕,则在一旁偷笑。
表妹这一笑,成功地引来了自家老娘,也就是陈祎三姨的白眼:“你还笑,你们老冯家,就没一个省心的……”
大范围攻击出现了。
“爸……”冯晓燕可怜兮兮地盯着冯卫东,目的不言而喻:你也是姓冯的。
可冯晓燕要失望了,陈祎的三姨只是瞪了冯卫东一眼,他就老实了。
由于冯晓燕上学比较早,而且周家口所在的地区,学制有有点奇葩——五三制,这就导致了一个让陈祎很尴尬的事情:年龄比表妹大了两岁,可算起来,自己只是跟上职业高中的表妹同级。
当然,导致陈祎这种窘境的,不只是地区间的诧异:原本陈祎六周岁的时候就可以上一年级了,可因为没给校长送礼,入学申请就被校长以“年龄不够”为由,给驳回了……
一帮长辈数落了一圈,就连正在外省上学的大表哥也没能幸免。
不过,随着“批斗会”的不断进行,陈祎却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在表兄弟姐妹中间,自己是混得最惨的。
对此,陈祎只能感慨:成年之前,自己的人生实在是太顺了,经历的挫折太少了。
午餐终于结束了。
陈祎的表弟表妹们都松了一口气:终于结束了……
趁着长辈们收拾桌子的功夫,“皮神”程艳华朝冯海洋使了个眼色,两人随即悄悄地溜出了院子。而一直跟在两人身后的李岩,小脸纠结了一下,也踉踉跄跄地跟了上去。
“哥……”冯晓燕皱起了眉头,朝正坐在院子里看天的陈祎和周海东挥了挥手,“我去看一下……”
“老弟,上课能听懂吗?”
刚适应了角色变幻的陈祎,微笑着点了点头:“还行!”
“哦……”周海东点了点头,想了一下,继续讲道,“周六周末有时间,可以去我们家,让你舅给你炒几个菜,补充一下营养。”
“不用了,老舅平时应该也挺忙的,而且,我们那边晚上查寝,”陈祎苦笑,“学校食堂的饭菜还行,一块钱有菜有肉。”
周海东微微有点尴尬:“比我们学校食堂要强,现在我租了房子自己做。”
“唉,对了,”周海东突然转过头,看着陈祎,“老弟,放了那么长的假,不在这里多住几天?”
“你都还没去城里看老舅?”
周海东沉默了……
男孩子成熟了,就意味着一些场景,只能存在于回忆之中了。陈祎脑海里关于表哥周海东最深的记忆,全都发生在夏天……
捉知了猴,是农村的孩子为数不多的可以迅速获得外快的途径之一。
每个阴雨初晴的傍晚,表兄弟俩人手一只塑料桶、一把装了三节一号电池的“超长续航”手电筒,悄悄地钻到村边的果园里,蹲在地上,开着手电,寻找借着大雨才能喘一口气的知了猴。
发现目标之后,只需要轻轻地用手指将知了猴已经破开的洞口扩大,用手指捏着知了猴坚硬的头部将它拉出地面。
小哥俩都不是能耐住性子的人,只要发现手电筒稍微有点变暗,就会一惊一乍道:“手电筒没电了,咱们回去!”
“好的!”
第二天,周海东就会骑着自行车去镇上,将两人前一天的收获卖掉。
最初的几年,每只知了猴只有二分钱,小哥俩忙活到大半夜,也就只能卖几块钱。当然,就算只能卖几块钱,出门之前,小哥俩都数得明明白白的。
后来,知了猴涨价了,陈祎的“分红”里,也总是会多出几毛。
再后来,表哥周海东上高中了,周家口村外那些大片的果园,也没了……
等两个人都上了大学之后,一年就只能再见两次面了。工作之后,见面的机会就更少了。等周海东结婚生子之后,两人有好几年都没见过面。
时代的确是在进步,联络方式也更先进了,可人们却都懒得再联络了……
两人对着天空发呆的时候,太阳修炼地带上了橘色。
就在大人们喝茶聊天的时候,陈祎眼角无意中瞥见了正在忙碌的外婆。外婆手里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正在往各家的篮子里放。
陈祎咳嗽了一声。
放家里受到信号的老娘随即冲了出来,拦住了正在往自家车篮子里放东西的外婆:“妈,你这是干什么,家里不缺吃的东西。”
“带给孩子!”
陈祎无奈地摇了摇头:“姥姥,家里真的有。”
陈祎顿时挨了一记白眼:“有也是你们自己的……”
在陈祎的记忆里,外婆家总是不缺吃的东西,零食、水果,还有各种各样的奶粉。
小时候,陈祎从来不会计较这些东西的来历,接过来就往嘴里填。可长大之后,陈祎才知道:这些东西都是两个老人舍不得吃,专门攒下来的。
上大学之后,陈祎都还能从外婆家的冰箱里,翻到因为留得时间太长,而过了保质期的小零食。
面对这份沉重的礼物,晚辈们能做的,只有拒绝,没有一丝缓和地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