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就将心思都放到书本上。”
贾环苦了脸:“就算放在书本上,也学不到什么东西啊。你看家学这环境”
小师叔闻言叹气,贾家的族学真不是个能学到知识的地方。
但贾政也不可能为了庶子就专门去请个先生。
贾环又没有贾兰那么运气好,有个识字的母亲,能教导他读书。
小师叔想到了那些手下小弟的老师。
这个老师是京中的一位秀才。
这位秀才的学问挺不错的,不过一连几次秋闱,都遇到意外,不是家中有人过世便是自己生病,以致于无法参加秋闱,十多年下来依旧是秀才,没有考中举人。
其家中贫寒,多年读书耗光了家的银钱。为了养家,这秀才便想着教几个学生,要赚钱养家,等待下一次秋闱。
只不过京城的读书人多着呢,好些外地的读书人来京城银钱不凑手,便会应征去某学堂做先生或直接应征去某个府中教授学生。
秀才还不是举人,他跟其他人比,缺少竞争力。
有钱人家不会找秀才教自家孩子,穷人家又没有钱送孩子读书。因此,秀才自从放出风声要教书,竟然没有人上门。
小师叔从齐大口中知晓了秀才的事情,让齐大去打听了秀才的人品和才学,然后请了秀才到小院教授小弟们读书。
小师叔听了两节课,发现这秀才的才学确实不错,而且很会教孩子。
小师叔看着贾环:“你真的是认真想学?”
贾环点头:“我想以后能有个功名,最好能给我姨娘请封。”
如今的贾环不是被王夫人逼着抄佛经各种打压扭曲了性情的冻猫子,还有着自己的梦想。小师叔对这个便宜弟弟的印象还不错,便决定帮他一把。
“这样吧,我介绍给你一个先生,他虽然是个秀才,但学文着实不错。”小师叔道,“我认识一个人,他家的弟弟都在跟那位秀才学习。我可以去跟那人以及秀才说一声,让你每天去他家跟秀才学习,如何?”
贾环道:“只是个秀才啊”
小师叔:“你可别瞧不起秀才,人家学问好着呢,只是运气不好,才一直没有参加秋闱。若是参加了,绝对能考个举人出来。你再看看咱们的好父亲,他可是连秀才都没有考中过呢。”
贾环:“”
他发现自家三哥挺牛的啊,对父亲竟然缺少敬畏之心。自己每次面对父亲,都吓得不敢说话的说。
小师叔:“你去不去,给个准话。”
贾环忙道:“去。那啥,束脩贵不贵?你也知道,咱们的月例银子也就那么一点儿。”
小师叔道:“放心吧,不贵的,一年不过三两银子。你过年拿的那些金银裸子,随便拿两个就足够束脩了。”
贾环:“这么便宜?我一定去!”
贾琮凑过来,问道:“去哪里啊?我也要去。”
与贾环贾琮分开后,小师叔去了小院子,找秀才说了会有两个孩子来读书的事情。
小师叔道:“这两个孩子是富贵人家的庶子,想要自己搏一份前程。先生不用太过在意他们的身份,一视同仁便是。”
秀才应下。
小师叔又去找齐大,让他跟孩子们说一声。
不让孩子们透露自己其实是他们老大,只说自己是偶尔认识齐大的。他不想暴露自己在外有产业。
齐大和孩子们连连点头。
第二天,小师叔便带着三个孩子来小院子了。
另一个孩子是贾琮乳母的孩子。
贾琮的乳母不是荣国府家生子,是从外面请来的。她是奴籍,但其亲人儿女都是自由身。
贾琮乳母对贾琮很不错,将贾琮当成亲生儿子照顾,而对自己的亲生儿子,却有着愧疚。
因此听贾琮问她要钱——贾琮的月例和每年得到的赏赐都由乳母收着——是要跟秀才读书后,便也动了将儿子送过去读书的想法。
每年三两银子的束脩,对乳母来说不算多。荣国府的下人可不缺钱。
贾琮跟乳母的儿子关系也不错,乳母一请求他,他自然答应了,带着乳母的儿子应喜来见小师叔。
小师叔打量应喜,初步确定这是个老实的孩子后,便答应下来了,带着三个人前往小院。
见了秀才,三个人都奉上了束脩。
贾环没有跟赵姨娘说自己去外面上学的事情。他姨娘总觉得荣国府什么都是好的,便是贾家的族学也是好的。若是
知晓他不在族学念书,而是去外面学习,非拧掉他的耳朵不可。
所幸他偷偷藏了一些银钱,足够他教束脩的了。
此后,贾环贾琮两人每天去族学报个到,便去小院子跟秀才学习。
族学里的人完全不管他们。
小师叔偶尔也会跟去小院子,听听秀才讲课。
日子就这样过去了,到了宁国府那边邀请荣国府众人赏花的日子。
小师叔和贾环贾琮自然是没有得到邀请的,贾环哼了一声“狗眼看人低”,便丢在了脑后。他忙着呢。他想在后年就下场考童生试,这两年要努力用功才行。
小师叔没有去宁国府,自然也没有元神出窍,跟着贾宝玉的魂魄进入太虚幻境,更没有发现绛珠仙草,将其带回来给林妹妹。林妹妹的身体依旧弱弱的,动不动就流几滴眼泪。
过年的时候,小师叔看到林妹妹。她的脸上带着明显的病容,身上的衣服比别人穿得都多,据说前两天林妹妹得了风寒,经过太医治疗才好了一些。
不过林妹妹的表情挺开心的,没有太多心事的样子。
也是,王夫人不在了,没有了人暗中针对林妹妹,荣国府中的下人也不会嚼舌根子说林妹妹的坏话,林妹妹的日子过得比原著中好,心情自然也舒畅。
小师叔还看到了宝姐姐,她是前来荣国府做客的,与林妹妹的关系很是不错。
没有王夫人一心让宝姐姐嫁给贾宝玉,宝姐姐跟林妹妹不是情敌关系,反而成为了不错的朋友。
一干姐妹之中,两个人的关系是最好的。
贾环苦了脸:“就算放在书本上,也学不到什么东西啊。你看家学这环境”
小师叔闻言叹气,贾家的族学真不是个能学到知识的地方。
但贾政也不可能为了庶子就专门去请个先生。
贾环又没有贾兰那么运气好,有个识字的母亲,能教导他读书。
小师叔想到了那些手下小弟的老师。
这个老师是京中的一位秀才。
这位秀才的学问挺不错的,不过一连几次秋闱,都遇到意外,不是家中有人过世便是自己生病,以致于无法参加秋闱,十多年下来依旧是秀才,没有考中举人。
其家中贫寒,多年读书耗光了家的银钱。为了养家,这秀才便想着教几个学生,要赚钱养家,等待下一次秋闱。
只不过京城的读书人多着呢,好些外地的读书人来京城银钱不凑手,便会应征去某学堂做先生或直接应征去某个府中教授学生。
秀才还不是举人,他跟其他人比,缺少竞争力。
有钱人家不会找秀才教自家孩子,穷人家又没有钱送孩子读书。因此,秀才自从放出风声要教书,竟然没有人上门。
小师叔从齐大口中知晓了秀才的事情,让齐大去打听了秀才的人品和才学,然后请了秀才到小院教授小弟们读书。
小师叔听了两节课,发现这秀才的才学确实不错,而且很会教孩子。
小师叔看着贾环:“你真的是认真想学?”
贾环点头:“我想以后能有个功名,最好能给我姨娘请封。”
如今的贾环不是被王夫人逼着抄佛经各种打压扭曲了性情的冻猫子,还有着自己的梦想。小师叔对这个便宜弟弟的印象还不错,便决定帮他一把。
“这样吧,我介绍给你一个先生,他虽然是个秀才,但学文着实不错。”小师叔道,“我认识一个人,他家的弟弟都在跟那位秀才学习。我可以去跟那人以及秀才说一声,让你每天去他家跟秀才学习,如何?”
贾环道:“只是个秀才啊”
小师叔:“你可别瞧不起秀才,人家学问好着呢,只是运气不好,才一直没有参加秋闱。若是参加了,绝对能考个举人出来。你再看看咱们的好父亲,他可是连秀才都没有考中过呢。”
贾环:“”
他发现自家三哥挺牛的啊,对父亲竟然缺少敬畏之心。自己每次面对父亲,都吓得不敢说话的说。
小师叔:“你去不去,给个准话。”
贾环忙道:“去。那啥,束脩贵不贵?你也知道,咱们的月例银子也就那么一点儿。”
小师叔道:“放心吧,不贵的,一年不过三两银子。你过年拿的那些金银裸子,随便拿两个就足够束脩了。”
贾环:“这么便宜?我一定去!”
贾琮凑过来,问道:“去哪里啊?我也要去。”
与贾环贾琮分开后,小师叔去了小院子,找秀才说了会有两个孩子来读书的事情。
小师叔道:“这两个孩子是富贵人家的庶子,想要自己搏一份前程。先生不用太过在意他们的身份,一视同仁便是。”
秀才应下。
小师叔又去找齐大,让他跟孩子们说一声。
不让孩子们透露自己其实是他们老大,只说自己是偶尔认识齐大的。他不想暴露自己在外有产业。
齐大和孩子们连连点头。
第二天,小师叔便带着三个孩子来小院子了。
另一个孩子是贾琮乳母的孩子。
贾琮的乳母不是荣国府家生子,是从外面请来的。她是奴籍,但其亲人儿女都是自由身。
贾琮乳母对贾琮很不错,将贾琮当成亲生儿子照顾,而对自己的亲生儿子,却有着愧疚。
因此听贾琮问她要钱——贾琮的月例和每年得到的赏赐都由乳母收着——是要跟秀才读书后,便也动了将儿子送过去读书的想法。
每年三两银子的束脩,对乳母来说不算多。荣国府的下人可不缺钱。
贾琮跟乳母的儿子关系也不错,乳母一请求他,他自然答应了,带着乳母的儿子应喜来见小师叔。
小师叔打量应喜,初步确定这是个老实的孩子后,便答应下来了,带着三个人前往小院。
见了秀才,三个人都奉上了束脩。
贾环没有跟赵姨娘说自己去外面上学的事情。他姨娘总觉得荣国府什么都是好的,便是贾家的族学也是好的。若是
知晓他不在族学念书,而是去外面学习,非拧掉他的耳朵不可。
所幸他偷偷藏了一些银钱,足够他教束脩的了。
此后,贾环贾琮两人每天去族学报个到,便去小院子跟秀才学习。
族学里的人完全不管他们。
小师叔偶尔也会跟去小院子,听听秀才讲课。
日子就这样过去了,到了宁国府那边邀请荣国府众人赏花的日子。
小师叔和贾环贾琮自然是没有得到邀请的,贾环哼了一声“狗眼看人低”,便丢在了脑后。他忙着呢。他想在后年就下场考童生试,这两年要努力用功才行。
小师叔没有去宁国府,自然也没有元神出窍,跟着贾宝玉的魂魄进入太虚幻境,更没有发现绛珠仙草,将其带回来给林妹妹。林妹妹的身体依旧弱弱的,动不动就流几滴眼泪。
过年的时候,小师叔看到林妹妹。她的脸上带着明显的病容,身上的衣服比别人穿得都多,据说前两天林妹妹得了风寒,经过太医治疗才好了一些。
不过林妹妹的表情挺开心的,没有太多心事的样子。
也是,王夫人不在了,没有了人暗中针对林妹妹,荣国府中的下人也不会嚼舌根子说林妹妹的坏话,林妹妹的日子过得比原著中好,心情自然也舒畅。
小师叔还看到了宝姐姐,她是前来荣国府做客的,与林妹妹的关系很是不错。
没有王夫人一心让宝姐姐嫁给贾宝玉,宝姐姐跟林妹妹不是情敌关系,反而成为了不错的朋友。
一干姐妹之中,两个人的关系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