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赵桓选一种最值得尊重的动物,大约就是二师兄了。别看猪长得蠢蠢的,但是这玩意产仔多,出肉多,不挑食,尤其是传统的大黑猪,还相当皮实,不容易得病。
几乎算是一种很完美的肉食供应者了。
“一个农家,怎么算是过得不错呢?朕以为首先要有一块地,至少能提供基本的口粮,不至于饿肚子。然后再有一处房子,不需要砖瓦房,就是土坯的就行,这种房舍冬暖夏凉,还十分便宜。再有就是要有一些牲畜,比如养几只鸡,几只鸭子,平时能吃上鸡蛋。到了过年的时候,能杀一头猪,全家能吃到肉。”
“衡量农家,是不能用钱的,那样算容易出错,看不出真正的生活水平朕想问你们,如果以朕说的标准衡量,大宋百姓有多少能达到的,你们谁能跟朕说说看?”
赵桓连着问了两遍,所有朝臣都寂寞无声。
哪怕那些素来号称了解民间疾苦的,此刻也无言以对。
赵官家的标准不高,有田产,有房舍,有一点鸡鸭猪狗,一年到头,能吃一口肉,仅此而已。
相比起一顿饭上万只羊的太上皇,根本是云泥之别,不在一个次元。
就是这个标准,号称历代最富庶的大宋朝,能有几家达到?
号称为民请命,满朝的正人君子,就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出来吗?
赵桓放下快子,沉着脸,默然无声。
突然,在文官之中,有一人站起,正是户部右侍郎陈康伯。
“好教官家得知,按照官家的标准,只怕连百分之一都没有!”
他的声音宛如重锤,打在了不少人的心头,有些良知的已经红了老脸。
何栗眉头挑了又挑,却是沉声道:“陈侍郎,刚刚经历战乱,民生凋敝,也是情理之中,过些时候,会恢复过来的。”
陈康伯摇头苦笑,“何尚书,这和战乱没什么干系放在靖康之前,怕是要不足千分之一!”
“荒唐!”何栗把脸一沉,“你这是说靖康之前,连民生都凋敝到了极点吗?那东京的繁华又是怎么回事?”
陈康伯昂着头,凛然道:“何尚书,靖康之前,东南方腊作乱,山东梁山作乱,两淮,荆湖,岭南,巴蜀,陕西处处烽火,无一不乱。倘若有十分之一的百姓,能够像官家所言,可以安居乐业,能吃得上猪肉,又怎么会遍地烽火?”
“要让我说,这几年虽然有战事压着,虽然不断增加税赋但是由于土断均田,由于摊丁入亩,由于整顿得当民生比起从前,还要好不少!”陈康伯痛心疾首,“如果只是看东京,只看汴河两岸,大宋就是天上之国,可稍微多走十里,或是到汴河的桥下看看,就知道靖康之前,大宋已经是百病丛生,几乎到了亡国边缘。就算没有金人南下,遍地的乱民,也能杀入开封,断送了大宋江山!”
陈康伯这番话那是相当刺耳,等于把丰亨豫大的最后一点面皮也给撕扯下来往大了说,甚至是把北宋一百多年的文治,给扒了个底儿掉!
这个道理也不复杂,只要把镜头放在胡适和林徽因身上,也能得出那是个让人神往的美好时代毕竟只要镜头够小,在便便里面,也能找到金子的。
所谓大宋是最富庶的王朝,不管举出多少数字,但很少有人能回答一个问题,占大宋9成以上的普通百姓,当真过得就比唐代好?比明代好?
说到底,就连讲大宋文治好,百姓富庶,市场繁荣这套说辞也是经不起推敲的。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那些不愿意和官家走新路的朝臣,面面相觑之下,愤怒之中,还有那么一丝丝惆怅。
连最后的脸皮也没了,还真是不留情面啊!
赵桓沉吟了一阵,突然道:“过去的事情,就不要揪着不放了。朕想问问你们,需要多少时间,能让三成百姓,过上朕说的日子?谁能告诉朕?”
这一次的沉默时间不长,还是陈康伯,他愤然道:“官家,要让臣说,如果还是现在这样,只怕再过几十年,也未必能行!”
听到他的话,赵鼎再也坐不住了。
陈康伯这人很特殊,算起来他是和万俟卨一起得到赵官家赏识的人,绝对的干吏能臣。只是后来万俟卨倒台,牵连到了陈康伯的不少同僚,弄得陈康伯形单影只,没人帮衬,所以升官就慢了,让张浚胡寅等人后来居上。
可换个角度来看,在万俟卨等人倒台之后,陈康伯依旧能够稳固立身朝中,甚至干到了户部的第三把手。也足见他的厉害之处,
今天的突然爆发,也是恰如其分。
“陈侍郎,官家励精图治,朝臣也都尽职尽责,即便如此,也不能改善民生吗?”
陈康伯拱手恳切道:“赵相公,下面的官吏有多凶悍贪婪,想必赵相公心知肚明。他们就以压榨百姓为乐,盘剥之狠,手段凶残,不消多说。谁家的日子过得好了,立刻就有一帮蚊虫趴过来吸血,有这些人在,如何能真的让百姓过得好起来?”
赵鼎吸口冷气,反问道:“陈侍郎,你言之凿凿,不会是说空话吧?你可有良策?”
“有!”陈康伯朗声道:“只是我的办法只能算是借花献佛。
“什么意思?”
“就是官家在真定府已经做得那些兴学,教化百姓,或许有个十年八年,百姓读书懂礼,能够抗衡下面的胥吏,还有读书人越来越多,朝廷可用的人才也越来越多,或可尽数攘除地方胥吏,从上到下,彻彻底底换上新人,再造乾坤,澄清宇内!”
好容易赵桓不整活儿了,陈康伯却是一番惊世骇俗之论,吓得朝臣们心脏嘭嘭乱跳。
毫无疑问,这要是以前,陈康伯的下场肯定很惨。但是在这个当口,他说的再过分一些,也未必会怎么样。
至少明面上的旧臣已经走了,还剩下的朝臣之中,不少都是想和赵官家一起,轰轰烈烈,干一场事业的。
陈康伯彻底否认过去,又把兴学和吏治提出来,等于给接下来的事情,指出了方向。
不出意外,随着刘汲的离去,陈康伯越过左侍郎,执掌户部,成为大宋财相,几乎板上钉钉。
很显然,自从赵桓提升武学地位,重新阐发气理之说开始,酝酿的风暴政潮,已经以赵官家的阶段性胜利告终。
不要低估反对的力量,却也不要低估一位中兴圣主的号召力。
事到如今,能够约束赵桓的,只剩下他自己了。
“陈侍郎,你的这番高论朕是认可的。可朕想说事缓则圆,朕一道旨意下去,让满世界兴学,当真就能成功?朕要求撤换胥吏,换上一群新人,新人就不会害民自肥?这些事情都不好说,朕也不敢贸然动作啊!”
众人一愣,什么意思?
赵官家自己叫停自己了?
难道赵官家也是那种奉行中庸之道的人?
一味反对,这位便会拼了命推动,可你要说说得比他还狠,超出了他的预估,他就会退缩,犹豫?
要真是这样,那可就找到了对付赵桓的办法啊!
就在大家伙暗暗窃喜的时候,赵官家突然一笑,“说来说去,还是要做起来。推行全国这是不能着急的,毕竟王舒王的覆辙,朕还不想跳下去但是朕琢磨着,可以在长城沿线推行。”
赵官家终于把目光放在了武将身上。
“刚刚朕还没有问你们,有人想不想回乡,不跟朕走下去了?”
武将这边面面相觑,韩世忠愤然站起。
“官家,大宋的武人忠心耿耿,心目中只有一个太阳,那就是官家!臣等舍身赴死,追随官家,此心不改!”
韩世忠态度坚决,不容置疑,其余诸位大将也纷纷躬身,曲端更是不客气道:“官家,靖康之前,可是文贵武贱,臣等不过是牛马畜生,岂能连这点事情都拎不清?”
赵桓含笑,“话是好话,朕也相信你们军职改革的事情朕希望你们不要迟疑,朕要裁撤下来五万人。”
几位大将都意识到了,所谓五万人,正是曲端规划的数字,也就是说赵官家的这一刀不光是落在了文官身上,也同样落在了武将身上。
甚至武人做出的牺牲还要更大。
只是赵官家手段高明,却是让众人无话可说罢了。
“回官家的话,裁汰老弱,整军经武,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说话的是吴玠,诚恳之中透着狡黠。
赵桓淡然一笑,“晋卿,你这又是装糊涂了,如果只是裁撤老弱,朕办武学,每年培养人才干什么?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一次朕是要真真正正裁掉一些人的不过也请大家伙放心,长城沿线的村镇已经准备好了,就地安置将士。按照功劳大小,从军时间,授予土地。每一个将士组成的村镇,都要安排学堂,要选拔新的官吏,妥善治理。”
赵桓笑道:“朕拿长城一线做试点,诸位爱卿不会反对吧?”
几乎算是一种很完美的肉食供应者了。
“一个农家,怎么算是过得不错呢?朕以为首先要有一块地,至少能提供基本的口粮,不至于饿肚子。然后再有一处房子,不需要砖瓦房,就是土坯的就行,这种房舍冬暖夏凉,还十分便宜。再有就是要有一些牲畜,比如养几只鸡,几只鸭子,平时能吃上鸡蛋。到了过年的时候,能杀一头猪,全家能吃到肉。”
“衡量农家,是不能用钱的,那样算容易出错,看不出真正的生活水平朕想问你们,如果以朕说的标准衡量,大宋百姓有多少能达到的,你们谁能跟朕说说看?”
赵桓连着问了两遍,所有朝臣都寂寞无声。
哪怕那些素来号称了解民间疾苦的,此刻也无言以对。
赵官家的标准不高,有田产,有房舍,有一点鸡鸭猪狗,一年到头,能吃一口肉,仅此而已。
相比起一顿饭上万只羊的太上皇,根本是云泥之别,不在一个次元。
就是这个标准,号称历代最富庶的大宋朝,能有几家达到?
号称为民请命,满朝的正人君子,就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出来吗?
赵桓放下快子,沉着脸,默然无声。
突然,在文官之中,有一人站起,正是户部右侍郎陈康伯。
“好教官家得知,按照官家的标准,只怕连百分之一都没有!”
他的声音宛如重锤,打在了不少人的心头,有些良知的已经红了老脸。
何栗眉头挑了又挑,却是沉声道:“陈侍郎,刚刚经历战乱,民生凋敝,也是情理之中,过些时候,会恢复过来的。”
陈康伯摇头苦笑,“何尚书,这和战乱没什么干系放在靖康之前,怕是要不足千分之一!”
“荒唐!”何栗把脸一沉,“你这是说靖康之前,连民生都凋敝到了极点吗?那东京的繁华又是怎么回事?”
陈康伯昂着头,凛然道:“何尚书,靖康之前,东南方腊作乱,山东梁山作乱,两淮,荆湖,岭南,巴蜀,陕西处处烽火,无一不乱。倘若有十分之一的百姓,能够像官家所言,可以安居乐业,能吃得上猪肉,又怎么会遍地烽火?”
“要让我说,这几年虽然有战事压着,虽然不断增加税赋但是由于土断均田,由于摊丁入亩,由于整顿得当民生比起从前,还要好不少!”陈康伯痛心疾首,“如果只是看东京,只看汴河两岸,大宋就是天上之国,可稍微多走十里,或是到汴河的桥下看看,就知道靖康之前,大宋已经是百病丛生,几乎到了亡国边缘。就算没有金人南下,遍地的乱民,也能杀入开封,断送了大宋江山!”
陈康伯这番话那是相当刺耳,等于把丰亨豫大的最后一点面皮也给撕扯下来往大了说,甚至是把北宋一百多年的文治,给扒了个底儿掉!
这个道理也不复杂,只要把镜头放在胡适和林徽因身上,也能得出那是个让人神往的美好时代毕竟只要镜头够小,在便便里面,也能找到金子的。
所谓大宋是最富庶的王朝,不管举出多少数字,但很少有人能回答一个问题,占大宋9成以上的普通百姓,当真过得就比唐代好?比明代好?
说到底,就连讲大宋文治好,百姓富庶,市场繁荣这套说辞也是经不起推敲的。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那些不愿意和官家走新路的朝臣,面面相觑之下,愤怒之中,还有那么一丝丝惆怅。
连最后的脸皮也没了,还真是不留情面啊!
赵桓沉吟了一阵,突然道:“过去的事情,就不要揪着不放了。朕想问问你们,需要多少时间,能让三成百姓,过上朕说的日子?谁能告诉朕?”
这一次的沉默时间不长,还是陈康伯,他愤然道:“官家,要让臣说,如果还是现在这样,只怕再过几十年,也未必能行!”
听到他的话,赵鼎再也坐不住了。
陈康伯这人很特殊,算起来他是和万俟卨一起得到赵官家赏识的人,绝对的干吏能臣。只是后来万俟卨倒台,牵连到了陈康伯的不少同僚,弄得陈康伯形单影只,没人帮衬,所以升官就慢了,让张浚胡寅等人后来居上。
可换个角度来看,在万俟卨等人倒台之后,陈康伯依旧能够稳固立身朝中,甚至干到了户部的第三把手。也足见他的厉害之处,
今天的突然爆发,也是恰如其分。
“陈侍郎,官家励精图治,朝臣也都尽职尽责,即便如此,也不能改善民生吗?”
陈康伯拱手恳切道:“赵相公,下面的官吏有多凶悍贪婪,想必赵相公心知肚明。他们就以压榨百姓为乐,盘剥之狠,手段凶残,不消多说。谁家的日子过得好了,立刻就有一帮蚊虫趴过来吸血,有这些人在,如何能真的让百姓过得好起来?”
赵鼎吸口冷气,反问道:“陈侍郎,你言之凿凿,不会是说空话吧?你可有良策?”
“有!”陈康伯朗声道:“只是我的办法只能算是借花献佛。
“什么意思?”
“就是官家在真定府已经做得那些兴学,教化百姓,或许有个十年八年,百姓读书懂礼,能够抗衡下面的胥吏,还有读书人越来越多,朝廷可用的人才也越来越多,或可尽数攘除地方胥吏,从上到下,彻彻底底换上新人,再造乾坤,澄清宇内!”
好容易赵桓不整活儿了,陈康伯却是一番惊世骇俗之论,吓得朝臣们心脏嘭嘭乱跳。
毫无疑问,这要是以前,陈康伯的下场肯定很惨。但是在这个当口,他说的再过分一些,也未必会怎么样。
至少明面上的旧臣已经走了,还剩下的朝臣之中,不少都是想和赵官家一起,轰轰烈烈,干一场事业的。
陈康伯彻底否认过去,又把兴学和吏治提出来,等于给接下来的事情,指出了方向。
不出意外,随着刘汲的离去,陈康伯越过左侍郎,执掌户部,成为大宋财相,几乎板上钉钉。
很显然,自从赵桓提升武学地位,重新阐发气理之说开始,酝酿的风暴政潮,已经以赵官家的阶段性胜利告终。
不要低估反对的力量,却也不要低估一位中兴圣主的号召力。
事到如今,能够约束赵桓的,只剩下他自己了。
“陈侍郎,你的这番高论朕是认可的。可朕想说事缓则圆,朕一道旨意下去,让满世界兴学,当真就能成功?朕要求撤换胥吏,换上一群新人,新人就不会害民自肥?这些事情都不好说,朕也不敢贸然动作啊!”
众人一愣,什么意思?
赵官家自己叫停自己了?
难道赵官家也是那种奉行中庸之道的人?
一味反对,这位便会拼了命推动,可你要说说得比他还狠,超出了他的预估,他就会退缩,犹豫?
要真是这样,那可就找到了对付赵桓的办法啊!
就在大家伙暗暗窃喜的时候,赵官家突然一笑,“说来说去,还是要做起来。推行全国这是不能着急的,毕竟王舒王的覆辙,朕还不想跳下去但是朕琢磨着,可以在长城沿线推行。”
赵官家终于把目光放在了武将身上。
“刚刚朕还没有问你们,有人想不想回乡,不跟朕走下去了?”
武将这边面面相觑,韩世忠愤然站起。
“官家,大宋的武人忠心耿耿,心目中只有一个太阳,那就是官家!臣等舍身赴死,追随官家,此心不改!”
韩世忠态度坚决,不容置疑,其余诸位大将也纷纷躬身,曲端更是不客气道:“官家,靖康之前,可是文贵武贱,臣等不过是牛马畜生,岂能连这点事情都拎不清?”
赵桓含笑,“话是好话,朕也相信你们军职改革的事情朕希望你们不要迟疑,朕要裁撤下来五万人。”
几位大将都意识到了,所谓五万人,正是曲端规划的数字,也就是说赵官家的这一刀不光是落在了文官身上,也同样落在了武将身上。
甚至武人做出的牺牲还要更大。
只是赵官家手段高明,却是让众人无话可说罢了。
“回官家的话,裁汰老弱,整军经武,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说话的是吴玠,诚恳之中透着狡黠。
赵桓淡然一笑,“晋卿,你这又是装糊涂了,如果只是裁撤老弱,朕办武学,每年培养人才干什么?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一次朕是要真真正正裁掉一些人的不过也请大家伙放心,长城沿线的村镇已经准备好了,就地安置将士。按照功劳大小,从军时间,授予土地。每一个将士组成的村镇,都要安排学堂,要选拔新的官吏,妥善治理。”
赵桓笑道:“朕拿长城一线做试点,诸位爱卿不会反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