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造成汉末天下大乱的起因是什么?
如果要归根结底的说,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得到答案,一个是哲学,另一个是现实。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是因为人心的贪婪,促使了人性的自私,从而导致了争斗的发生。而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是由于宦官干政,肆意迫害为国家效力的党人,造成了党人的怨恨,于是争斗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史书上有这么一段记载:何进在掌握了朝政大权以后,心里怨恨蹇硕曾经想要谋害自己,于是暗中计划准备除掉蹇硕。
通这段叙述,我们可以披露出一个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何进这个人的心态不够宽厚,不是一个真正能成大事的人。假如何进能够换一种心态,以一种正直的态度来跟蹇硕谈判,说:“只要以后你能够安份守己,做好自己份内的事,不干涉朝政,不违法乱纪,咱们过往的恩怨可以一笔勾销。”如果何进以这种心态来处理自己跟蹇硕等一帮宦官之间的关系,那么后来朝政的局势又怎会混乱不堪,董卓这个野心家又怎会有机会趁势夺权擅政,天下又怎会再一次大乱呢?
为什么我们这一代的人总会说「心态是第一、心态决定成败」这一类的话,其中的道理就是这样。心态好的人,也许不一定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成功;然而心态不好的人,却是一定做不到百分之百成功的。
何进想要杀蹇硕,此事蹇硕是否心里有数,我们不得而知。但他多半也是清楚何进的为人,不会那么轻易就放下旧怨跟他和好的。所以蹇硕打算先发制人,密谋将何进除掉。蹇硕这般打算,一是为了除掉自己的心头大患;二是为了执行汉灵帝临终前的遗命——拥立刘协为帝。然而,结果却因为机事不密,被何进给预先发觉了,之后又因为宦官内部的不和睦,最后导致蹇硕反为何进所杀。
说起来,刘辩在何进兄妹的拥护下登位了以后,宦官们想要再重新拥立刘协为帝,这事儿恐怕有点儿悬。即便是蹇硕能够成功谋杀何进,仅依靠他手中的禁军,也不好说就一定能够成功。这也是为什么十常侍会跟蹇硕的意志不和,乃至最后内讧的根由。很多事情不能光看表面,宦官与党人之间的仇怨一直积累的很深,早晚要得爆发一场大战,这是由于压迫所导致的一个必定要经历的过程。所谓,有压迫的地方就会有反抗,想来许多人都是明白这个道理的。
何进在一时巧合的情况下除掉了蹇硕,之后又收编了蹇硕手下的禁军,于是便完全掌控了宫城内外全部的兵权。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个疑问,宦官究竟该不该除,除掉与否又是否有什么利弊?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准确的答案。其实在我看来,除与不除好像没什么两样。就算除掉了,也不过只是保证了外戚与一干党人的利益,并不能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人民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基础的稳固如果不能得到保证,那么这个国家的主权被颠覆也只是迟早的问题。这貌似与宦官的存在与否,并无主要干系。
宦官的问题暂时搁在了一边,外戚之间又突然出现了冲突。董氏开始跟何氏争权了。董氏即董太后及其兄弟骠骑将军董重一党。事实已经证明了,就算没有宦官的出现,争斗也一样不会停止。其结果,便是由于人内心的贪婪与否所促使的。董氏的争权之为,只是昙花一现,不到十天的功夫就败给了何氏。
然而,董氏的失败,是否就意味着朝廷的内部就此太平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宦官还在,党人对宦官的仇怨也还在,那帮党人又如何肯甘心让宦官就这样过着安生的日子?于是乎,人心与人心的斗争依旧继续。
此时此刻,又有一个疑问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假若何进不死,并且将一干宦官都尽数除去,那么是否天下就太平了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显然是不可能的。宦官除去了是没错,可是官僚对于百姓的压迫依旧还在,阶级之间的矛盾依旧还在,因而斗争依旧不可避免的还是会发生。这也是为什么曹操等有些人,会对尽数诛杀宦官之举不以为然的原因所在。天下的太平与否,和杀不杀宦官根本就没有主要的干系,宦官的干政只是其次,首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当时国家的机制以及施政的方针。
何进这个人处事的手腕不够铁血,干事情总是拖拖沓沓的,以至于拖沓了几个月,不但没能除掉宦官,反而把自己给搭进去了。其实,何进之所以会犹豫不决,也是有其原因的。一是何氏能有今日的地位和权势,首要的原因就是由于一开始宦官的提携,何进难免会存有一定所谓「知恩图报」的心理。二是何进的妹妹何太后与其弟何苗、包括何太后的生母都不同意诛除宦官之举,何进难免就有些受他们的意见所牵制。
时任车骑将军的何苗就劝说何进,认为即便是诛除了宦官,也不一定就能改变当下的状况,毕竟国家大事,不是嘴上说说那么容易的,万一要是出了什么乱子,恐将覆水难收。何苗的话虽然是出于自身的利益来考虑的,但也不能说一点道理都没有的,而事实也证明了,何进的执意而为,却导致了宦官们的狗急跳墙。
何苗劝谏何进一事,是发生在何进采纳了袁绍「召四方猛将前来以胁太后」的建议之后的。在此之前主簿陈琳、典军校尉曹操等人都先后有提出过自己的看法,从他们说的话里可以看出,他们都认为袁绍的这个主意,实实在在是个馊主意。
这件事情从表面上看,是由于袁绍的建议导致了后来董卓乱政的发生,但其实董卓乱政的悲剧只是一个意外,并不是历史的一个必然趋势。也就是说,如果何进不死,朝廷后来的政权未必会被董卓所颠覆。董卓毕竟只是个外来的军阀,倘若何进不死,朝政的大权依旧是掌控在何进手里的,量他董胖子也不过就是个前将军,在局势上还是要接受何进的节制,基本就是翻不出花来的。实在不行,就把董卓给明升暗降,削了他的兵权。如此,一个没有实际兵权的董胖子,也就只是董胖子罢了。
如果要归根结底的说,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得到答案,一个是哲学,另一个是现实。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是因为人心的贪婪,促使了人性的自私,从而导致了争斗的发生。而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是由于宦官干政,肆意迫害为国家效力的党人,造成了党人的怨恨,于是争斗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史书上有这么一段记载:何进在掌握了朝政大权以后,心里怨恨蹇硕曾经想要谋害自己,于是暗中计划准备除掉蹇硕。
通这段叙述,我们可以披露出一个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何进这个人的心态不够宽厚,不是一个真正能成大事的人。假如何进能够换一种心态,以一种正直的态度来跟蹇硕谈判,说:“只要以后你能够安份守己,做好自己份内的事,不干涉朝政,不违法乱纪,咱们过往的恩怨可以一笔勾销。”如果何进以这种心态来处理自己跟蹇硕等一帮宦官之间的关系,那么后来朝政的局势又怎会混乱不堪,董卓这个野心家又怎会有机会趁势夺权擅政,天下又怎会再一次大乱呢?
为什么我们这一代的人总会说「心态是第一、心态决定成败」这一类的话,其中的道理就是这样。心态好的人,也许不一定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成功;然而心态不好的人,却是一定做不到百分之百成功的。
何进想要杀蹇硕,此事蹇硕是否心里有数,我们不得而知。但他多半也是清楚何进的为人,不会那么轻易就放下旧怨跟他和好的。所以蹇硕打算先发制人,密谋将何进除掉。蹇硕这般打算,一是为了除掉自己的心头大患;二是为了执行汉灵帝临终前的遗命——拥立刘协为帝。然而,结果却因为机事不密,被何进给预先发觉了,之后又因为宦官内部的不和睦,最后导致蹇硕反为何进所杀。
说起来,刘辩在何进兄妹的拥护下登位了以后,宦官们想要再重新拥立刘协为帝,这事儿恐怕有点儿悬。即便是蹇硕能够成功谋杀何进,仅依靠他手中的禁军,也不好说就一定能够成功。这也是为什么十常侍会跟蹇硕的意志不和,乃至最后内讧的根由。很多事情不能光看表面,宦官与党人之间的仇怨一直积累的很深,早晚要得爆发一场大战,这是由于压迫所导致的一个必定要经历的过程。所谓,有压迫的地方就会有反抗,想来许多人都是明白这个道理的。
何进在一时巧合的情况下除掉了蹇硕,之后又收编了蹇硕手下的禁军,于是便完全掌控了宫城内外全部的兵权。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个疑问,宦官究竟该不该除,除掉与否又是否有什么利弊?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准确的答案。其实在我看来,除与不除好像没什么两样。就算除掉了,也不过只是保证了外戚与一干党人的利益,并不能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人民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基础的稳固如果不能得到保证,那么这个国家的主权被颠覆也只是迟早的问题。这貌似与宦官的存在与否,并无主要干系。
宦官的问题暂时搁在了一边,外戚之间又突然出现了冲突。董氏开始跟何氏争权了。董氏即董太后及其兄弟骠骑将军董重一党。事实已经证明了,就算没有宦官的出现,争斗也一样不会停止。其结果,便是由于人内心的贪婪与否所促使的。董氏的争权之为,只是昙花一现,不到十天的功夫就败给了何氏。
然而,董氏的失败,是否就意味着朝廷的内部就此太平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宦官还在,党人对宦官的仇怨也还在,那帮党人又如何肯甘心让宦官就这样过着安生的日子?于是乎,人心与人心的斗争依旧继续。
此时此刻,又有一个疑问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假若何进不死,并且将一干宦官都尽数除去,那么是否天下就太平了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显然是不可能的。宦官除去了是没错,可是官僚对于百姓的压迫依旧还在,阶级之间的矛盾依旧还在,因而斗争依旧不可避免的还是会发生。这也是为什么曹操等有些人,会对尽数诛杀宦官之举不以为然的原因所在。天下的太平与否,和杀不杀宦官根本就没有主要的干系,宦官的干政只是其次,首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当时国家的机制以及施政的方针。
何进这个人处事的手腕不够铁血,干事情总是拖拖沓沓的,以至于拖沓了几个月,不但没能除掉宦官,反而把自己给搭进去了。其实,何进之所以会犹豫不决,也是有其原因的。一是何氏能有今日的地位和权势,首要的原因就是由于一开始宦官的提携,何进难免会存有一定所谓「知恩图报」的心理。二是何进的妹妹何太后与其弟何苗、包括何太后的生母都不同意诛除宦官之举,何进难免就有些受他们的意见所牵制。
时任车骑将军的何苗就劝说何进,认为即便是诛除了宦官,也不一定就能改变当下的状况,毕竟国家大事,不是嘴上说说那么容易的,万一要是出了什么乱子,恐将覆水难收。何苗的话虽然是出于自身的利益来考虑的,但也不能说一点道理都没有的,而事实也证明了,何进的执意而为,却导致了宦官们的狗急跳墙。
何苗劝谏何进一事,是发生在何进采纳了袁绍「召四方猛将前来以胁太后」的建议之后的。在此之前主簿陈琳、典军校尉曹操等人都先后有提出过自己的看法,从他们说的话里可以看出,他们都认为袁绍的这个主意,实实在在是个馊主意。
这件事情从表面上看,是由于袁绍的建议导致了后来董卓乱政的发生,但其实董卓乱政的悲剧只是一个意外,并不是历史的一个必然趋势。也就是说,如果何进不死,朝廷后来的政权未必会被董卓所颠覆。董卓毕竟只是个外来的军阀,倘若何进不死,朝政的大权依旧是掌控在何进手里的,量他董胖子也不过就是个前将军,在局势上还是要接受何进的节制,基本就是翻不出花来的。实在不行,就把董卓给明升暗降,削了他的兵权。如此,一个没有实际兵权的董胖子,也就只是董胖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