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一会儿之后,李承乾才说:“父皇,如何应对蝗灾,朝廷自有对策。不过,儿臣也有一些愚见,说给父皇听听,若有不对的地方,您一笑而过就好。”
对于儿子恭谨的回答,李世民还是比较满意的。
太子少年天才之名已经传了出去,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承乾需要的不是张扬,而是戒骄戒躁,少年人,很容易就会心态膨胀,如今看来,倒是没有这个担忧了。
点点头,李世民不由自主的笑了笑,让威严的气势荡然无存:“既然你只说建议,那就说说,大胆的说,说错了,朕也不会追究的。”
终于争取到了这一步,李承乾才松了一口气。
“父皇,依儿臣愚见,朝廷应该考虑的不应该是蝗灾来了该怎么办,至少现在还用不着考虑这个。如今,朝廷应该考虑的,是当冬季过去,而还没有下雪,天气也没有变得严寒,该怎么做。
去年的蝗灾规模虽然不大,但是夏秋都少雨,今年....”
话说到这里,皇宫的钟声忽然响了起来。
至此,贞观元年,结束了,接下来,是贞观二年。
挥手之间就拒绝了众嫔妃和皇子皇女们的见礼,李世民微笑着说:“现在是去年了。”
在谈论重要事情的时候,他才不会被别的事情打搅。
李承乾本来放到地上的手又收回来,重新坐好,继续道:“去年和今年的冬季,都没有下雪,况且并不严寒。所以今年的蝗灾是免不了的。若是春耕之前还是一场雪都不下,儿臣难以想象蝗灾的规模会到什么程度。所以,若是一直无雪,在春耕之前,朝廷应该颁布禁耕令,让百姓们停止耕种才对。”
“停止耕种?禁耕令?”
李世民有点傻眼,本来见儿子分析的头头是道,他还觉得不错,可是这最后一段话,可是把他狠狠的震惊了。中原大地自古以来,耕种是一成不变的、最首要的事情。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朝代颁布过什么“禁耕令”。
简直就像是开玩笑,一直劝耕的朝廷,怎么能发出禁耕令呢!
“承乾,你这是什么馊主意。禁耕令?别说推行这个令法了,就算提出来,你以为朝堂会变成什么样子?”
李承乾无奈道:“预防蝗灾,禁耕才是好办法。蝗虫起时都在夏季,田地里的作物肯定逃脱不了蝗虫之口,与其种出来让蝗虫糟蹋了,还不如不种。另外,禁耕五谷后,还应当劝种白菜一类蔬菜。跟五谷不同,蔬菜不需要整整一年的成熟期。如果种得早,没准能收获很多。这样一来,贫寒之家也能积攒一些吃食。蔬菜虽然不能果腹,但是也比什么都吃不了要好得多!”
李世民自然是连连摆手:“不成不成,你这是想当然了,这样的令法是不可能被接受的。大唐虽然立国已有十年之久,但百姓还没有恢复元气,这样的令法颁布出来,激起民变就不好了。”
说完,他转身就起,开始接受嫔妃子女的拜年。
李承乾无奈的起身、拜年。嘴里说的虽然都是吉祥话,但是内心的苦涩,却久久不能淡去。
跟后世比不了啊!
大唐虽然是封建制度,但是朝廷,或者说皇帝的威严还是有一定限度的。虽然在一些事情上他们可以利用权力胡作非为,可是真的涉及到广大黎民百姓的问题时,就束手束脚了。
一个禁耕令而已,能算的了什么?要知道后世天朝子民,在面对该死的CO(河蟹)VID-19的时候,可是真正做到令行禁止,说不出门就不出门的。跟全家宅在一起度日如年相比,不种粮食改为种蔬菜,才多大点事儿啊!
虽然心里吐槽着,但是李承乾也明白,唐朝不是现代,对百姓们而言,最重要的还是种地,很多贫农,就指望着种地能够获得口粮了。后世禁止出门不是什么大事,人在家里虽然不方便购物之类,但是娱乐方式不缺,不会憋坏人,但是唐代不让百姓种地,就等于是把他们往饥饿那边推。
不过,就算种了又能如何?全都喂了蝗虫,看着半年的心血付诸东流,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啊!
拜完年后,李承乾便回到了东宫,哪怕躺到了床上,仍旧对这件事格外的难以释怀。
第二天一早,顶着个熊猫眼起床。
晨练是别想了,当李靖和牛进达看到李承乾一副没睡好觉的样子后,立刻取消了初一的晨练。
他们习武的时候,都有急于求成结果过犹不及的时候,所以在教导太子的时候,就格外注意这一点。
剑法和拳法是练不成了,送走两位后,李承乾稍加休息后,就进宫给李渊拜年。
如今的李渊,生活的越发不如意。武德九年的年宴,他还有露脸的机会,而贞观元年,他就彻底的被困在了太极殿。皇帝手下的人,对一些重要位置把控的既迅速又彻底,只不过是一年的时间,太上皇连搬出来充场面的作用都失去了。
到宫里跟李泰李恪李丽质三个汇合后,在长孙的带领下,一众皇子皇女都跟着去太极殿给李渊拜年。
明明只过去了一年,李渊的啤酒肚就起来了,本来还只是花白的头发,只剩下了不多的黑色。
看到长孙照例过来拜年,并没有遗忘他,他才稍稍好受了一点。
“观音婢,朕知道你孝顺,但是太极殿所用不多,你也就不用总是往这里送好东西了。”
“承乾啊,一段时间没见,又长高了这么多。”
“这个是青雀?啧啧,从小你就能吃,看你胖的。”
....
一番看似熟络的交谈过后,长孙就带着孩子们离开了。
临走的时候,李承乾回头看了一眼,明明坐在大殿之上最高的锦塌上,可是李渊再没有了当初带他找韭菜时那威严的样子。
特别是当他又拿起酒杯开始喝酒的时候,最后一丝的帝王气也消失不见。
被儿子造了反,偏偏没死在风波里,没准儿也是一种悲哀。
带着对李渊的一丝怜悯,李承乾跟着长孙又拜访了高士廉的府邸。
初二,拜访李孝恭、李道宗....
一圈儿拜访完成后,已经是初四了。
明明刚过年,可是天气一点也不冷,每到中午,就连老先生也能出门转悠一圈儿。
听李承乾说了“禁耕令”的事儿后,老先生顿时笑得差点岔气。
“你啊你啊,这就是典型的少年人心思,想什么事情,都不够全面。禁耕确实是有用的,可是啊,你也得考虑一下百姓能不能接受不是?”
李承乾叹了一口气:“说到底还是百姓不信任朝廷啊。”
李纲笑道:“谁跟你说,百姓信任朝廷了?虽然都畏惧官家的威严,但是平民百姓从来最不信的就是朝廷。不管朝廷说什么,他们都会以为是在设法坑他们。武德年间查验天下户籍,为何就查出了两百万户,却没能查出多少人?就是因为一户之下,人数太多了。朝廷想要统计人口,分发田地,好恢复耕种。结果呢?百姓们都以为是要收人头税,每到一户,都只能看到一个老头孤零零的住在大院子里,咬着牙说家里就自己一个。可结果呢?院子后面的山上,不定藏着多少人呢!”
明明是个有点好笑的故事,但是听完后,李承乾还是免不了悲哀。百姓不信任朝廷,单这一条,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伸手拍拍李承乾推着轮椅的手,李纲沉声道:“小子,你不觉得累吗?你虽然是太子,可是你现在只有八岁,不对,九岁了。有些事情,还不是现在的你能够分担的。没事儿就玩乐玩乐,咱们大唐的朝堂不缺能人异士,现在你就操心朝堂的事情,等老了再回首,连个像样的童年都没有,多亏啊!
你看看老夫,自小时离家后,一直都在外面宦游,结果到了这个年纪,最后悔的就是没能在能走远路的时候,回家乡看看。现在想起来,简直后悔莫及啊!”
听着老先生落寞的话语,李承乾松了一口气,把脑海里的纷乱思绪一扫而空。
没错啊,老....我一个小孩子,操心这么多事情干什么?
朝堂里的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哪个拎出来不是一代名臣?
自己一个穿越而来的混子,实在是自视甚高了点。
历史上唐朝的这场蝗灾,并没有成为著名事件。虽然有皇帝老爹朝史书伸手的可能在,可是从贞观三年,还能出兵干掉颉利来看,这场蝗灾,并没有造成太恶劣的影响。
既然这样,为什么要这么上心?
想清楚了,心里就好受了很多。
感激的看了老先生一眼,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句话果然没错。大概也只有老先生,才会教他放开。而不管是皇帝老爹,还是整天往东宫跑、混饭吃还要臧否朝政的魏征,似乎都怀抱着培养他的心思。
小孩子嘛,主要的事情还是要玩。
整天忧心忡忡,忧国忧民的,一副把自己当救世主的恶心样子,到底能得到什么?
想通了就心情大好,推着老先生去建设的差不多的崇文馆附近,再有三五天,崇文馆就能投入使用了。
跟弘文馆不同,崇文馆因为有东宫财政的全力支持,修建的格外恢宏大气。本来应该在崇文殿和丽正殿之间建设的崇文馆,后来却改为建设在崇文殿和后宫之间。
看到眼前恢宏的建筑群,李承乾就一阵牙疼。
负责建设的工匠,还真是不客气。如果是内府出钱的话,恐怕成品也就现在崇文馆的一半大小。
入冬以前,崇文馆的主要部位就已经建设完成,入冬以后,就剩下了一些上漆打磨之类的工作。
推着老先生围着崇文馆转了一圈,特别是仔细看了内部的陈设后,李承乾才觉得将作监要的工费已经很地道了。整个崇文馆,包括建筑和室内的桌椅之类,都是将作监新制作出来的。有些首位的案几之类,还用了檀木。瓷匠也长脸,只要安置在屋里的瓷器,无一不美轮美奂。
看完崇文馆,李承乾才发现老先生似乎在想事情。
快到丽正殿的时候,老先生才抬起头,说:“说到底,崇文馆是弘文馆的小灶,老夫听闻,于崇文馆学习的勋贵子弟,过后还要进弘文馆学习,才能被委以官职。而弘文馆除了长安勋贵子弟外,寻常官员家里有才学的子弟,也能进入。这样的优待,让寒门士子怎么看啊。”
在举荐为固有制度的情况下,寻常的寒门学子想要为官,实在是难如登天。运气好的,可能在担任小吏的时候被大佬看中,得到提拔的机会。运气不好的,别说进入官场了,就连求学,都会被世家大族赶离门外。
老先生北周时就是参军出身,当时的参军,说的好听点叫参谋,说的不好听点,就是门客。
虽然他从参军一直混到了现在的太子太师,但是连参军都当不上的寒门士子,依旧是大有人在。
知道老先生对现有的制度不太满意,但是李承乾也没办法多说什么。
因为再用不了多长时间,皇帝老爹就会厌恶世家大族对朝堂的影响,转而推行科举,尽可能的从寒门选择官员,来冲淡世家大族的影响力。
到时候,估计老先生的心情,就会好一些了。
....
热闹的年初,很快就结束了。
上元节结束,官衙开始恢复机能,放了大假的官员们,也开始恢复状态,准备迎接痛并快乐的“上班日”。
同样恢复状态的还有长孙冲等人,年前的时候,他们就离开了军营,回到各自的家里准备入学崇文馆的事宜。如果是弘文馆的话,以他们的身份,还是能嘚瑟一下的。毕竟弘文馆虽然设在宫里,但是只在皇城。
而崇文馆就不同了,崇文馆设立在东宫。在崇文馆胡来,那就是打太子的脸了。
而太子....
不管哪一家的家主,都告诫了家里孩子,绝对不能小看太子的年龄,绝对不可无礼。
对于儿子恭谨的回答,李世民还是比较满意的。
太子少年天才之名已经传了出去,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承乾需要的不是张扬,而是戒骄戒躁,少年人,很容易就会心态膨胀,如今看来,倒是没有这个担忧了。
点点头,李世民不由自主的笑了笑,让威严的气势荡然无存:“既然你只说建议,那就说说,大胆的说,说错了,朕也不会追究的。”
终于争取到了这一步,李承乾才松了一口气。
“父皇,依儿臣愚见,朝廷应该考虑的不应该是蝗灾来了该怎么办,至少现在还用不着考虑这个。如今,朝廷应该考虑的,是当冬季过去,而还没有下雪,天气也没有变得严寒,该怎么做。
去年的蝗灾规模虽然不大,但是夏秋都少雨,今年....”
话说到这里,皇宫的钟声忽然响了起来。
至此,贞观元年,结束了,接下来,是贞观二年。
挥手之间就拒绝了众嫔妃和皇子皇女们的见礼,李世民微笑着说:“现在是去年了。”
在谈论重要事情的时候,他才不会被别的事情打搅。
李承乾本来放到地上的手又收回来,重新坐好,继续道:“去年和今年的冬季,都没有下雪,况且并不严寒。所以今年的蝗灾是免不了的。若是春耕之前还是一场雪都不下,儿臣难以想象蝗灾的规模会到什么程度。所以,若是一直无雪,在春耕之前,朝廷应该颁布禁耕令,让百姓们停止耕种才对。”
“停止耕种?禁耕令?”
李世民有点傻眼,本来见儿子分析的头头是道,他还觉得不错,可是这最后一段话,可是把他狠狠的震惊了。中原大地自古以来,耕种是一成不变的、最首要的事情。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朝代颁布过什么“禁耕令”。
简直就像是开玩笑,一直劝耕的朝廷,怎么能发出禁耕令呢!
“承乾,你这是什么馊主意。禁耕令?别说推行这个令法了,就算提出来,你以为朝堂会变成什么样子?”
李承乾无奈道:“预防蝗灾,禁耕才是好办法。蝗虫起时都在夏季,田地里的作物肯定逃脱不了蝗虫之口,与其种出来让蝗虫糟蹋了,还不如不种。另外,禁耕五谷后,还应当劝种白菜一类蔬菜。跟五谷不同,蔬菜不需要整整一年的成熟期。如果种得早,没准能收获很多。这样一来,贫寒之家也能积攒一些吃食。蔬菜虽然不能果腹,但是也比什么都吃不了要好得多!”
李世民自然是连连摆手:“不成不成,你这是想当然了,这样的令法是不可能被接受的。大唐虽然立国已有十年之久,但百姓还没有恢复元气,这样的令法颁布出来,激起民变就不好了。”
说完,他转身就起,开始接受嫔妃子女的拜年。
李承乾无奈的起身、拜年。嘴里说的虽然都是吉祥话,但是内心的苦涩,却久久不能淡去。
跟后世比不了啊!
大唐虽然是封建制度,但是朝廷,或者说皇帝的威严还是有一定限度的。虽然在一些事情上他们可以利用权力胡作非为,可是真的涉及到广大黎民百姓的问题时,就束手束脚了。
一个禁耕令而已,能算的了什么?要知道后世天朝子民,在面对该死的CO(河蟹)VID-19的时候,可是真正做到令行禁止,说不出门就不出门的。跟全家宅在一起度日如年相比,不种粮食改为种蔬菜,才多大点事儿啊!
虽然心里吐槽着,但是李承乾也明白,唐朝不是现代,对百姓们而言,最重要的还是种地,很多贫农,就指望着种地能够获得口粮了。后世禁止出门不是什么大事,人在家里虽然不方便购物之类,但是娱乐方式不缺,不会憋坏人,但是唐代不让百姓种地,就等于是把他们往饥饿那边推。
不过,就算种了又能如何?全都喂了蝗虫,看着半年的心血付诸东流,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啊!
拜完年后,李承乾便回到了东宫,哪怕躺到了床上,仍旧对这件事格外的难以释怀。
第二天一早,顶着个熊猫眼起床。
晨练是别想了,当李靖和牛进达看到李承乾一副没睡好觉的样子后,立刻取消了初一的晨练。
他们习武的时候,都有急于求成结果过犹不及的时候,所以在教导太子的时候,就格外注意这一点。
剑法和拳法是练不成了,送走两位后,李承乾稍加休息后,就进宫给李渊拜年。
如今的李渊,生活的越发不如意。武德九年的年宴,他还有露脸的机会,而贞观元年,他就彻底的被困在了太极殿。皇帝手下的人,对一些重要位置把控的既迅速又彻底,只不过是一年的时间,太上皇连搬出来充场面的作用都失去了。
到宫里跟李泰李恪李丽质三个汇合后,在长孙的带领下,一众皇子皇女都跟着去太极殿给李渊拜年。
明明只过去了一年,李渊的啤酒肚就起来了,本来还只是花白的头发,只剩下了不多的黑色。
看到长孙照例过来拜年,并没有遗忘他,他才稍稍好受了一点。
“观音婢,朕知道你孝顺,但是太极殿所用不多,你也就不用总是往这里送好东西了。”
“承乾啊,一段时间没见,又长高了这么多。”
“这个是青雀?啧啧,从小你就能吃,看你胖的。”
....
一番看似熟络的交谈过后,长孙就带着孩子们离开了。
临走的时候,李承乾回头看了一眼,明明坐在大殿之上最高的锦塌上,可是李渊再没有了当初带他找韭菜时那威严的样子。
特别是当他又拿起酒杯开始喝酒的时候,最后一丝的帝王气也消失不见。
被儿子造了反,偏偏没死在风波里,没准儿也是一种悲哀。
带着对李渊的一丝怜悯,李承乾跟着长孙又拜访了高士廉的府邸。
初二,拜访李孝恭、李道宗....
一圈儿拜访完成后,已经是初四了。
明明刚过年,可是天气一点也不冷,每到中午,就连老先生也能出门转悠一圈儿。
听李承乾说了“禁耕令”的事儿后,老先生顿时笑得差点岔气。
“你啊你啊,这就是典型的少年人心思,想什么事情,都不够全面。禁耕确实是有用的,可是啊,你也得考虑一下百姓能不能接受不是?”
李承乾叹了一口气:“说到底还是百姓不信任朝廷啊。”
李纲笑道:“谁跟你说,百姓信任朝廷了?虽然都畏惧官家的威严,但是平民百姓从来最不信的就是朝廷。不管朝廷说什么,他们都会以为是在设法坑他们。武德年间查验天下户籍,为何就查出了两百万户,却没能查出多少人?就是因为一户之下,人数太多了。朝廷想要统计人口,分发田地,好恢复耕种。结果呢?百姓们都以为是要收人头税,每到一户,都只能看到一个老头孤零零的住在大院子里,咬着牙说家里就自己一个。可结果呢?院子后面的山上,不定藏着多少人呢!”
明明是个有点好笑的故事,但是听完后,李承乾还是免不了悲哀。百姓不信任朝廷,单这一条,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伸手拍拍李承乾推着轮椅的手,李纲沉声道:“小子,你不觉得累吗?你虽然是太子,可是你现在只有八岁,不对,九岁了。有些事情,还不是现在的你能够分担的。没事儿就玩乐玩乐,咱们大唐的朝堂不缺能人异士,现在你就操心朝堂的事情,等老了再回首,连个像样的童年都没有,多亏啊!
你看看老夫,自小时离家后,一直都在外面宦游,结果到了这个年纪,最后悔的就是没能在能走远路的时候,回家乡看看。现在想起来,简直后悔莫及啊!”
听着老先生落寞的话语,李承乾松了一口气,把脑海里的纷乱思绪一扫而空。
没错啊,老....我一个小孩子,操心这么多事情干什么?
朝堂里的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哪个拎出来不是一代名臣?
自己一个穿越而来的混子,实在是自视甚高了点。
历史上唐朝的这场蝗灾,并没有成为著名事件。虽然有皇帝老爹朝史书伸手的可能在,可是从贞观三年,还能出兵干掉颉利来看,这场蝗灾,并没有造成太恶劣的影响。
既然这样,为什么要这么上心?
想清楚了,心里就好受了很多。
感激的看了老先生一眼,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句话果然没错。大概也只有老先生,才会教他放开。而不管是皇帝老爹,还是整天往东宫跑、混饭吃还要臧否朝政的魏征,似乎都怀抱着培养他的心思。
小孩子嘛,主要的事情还是要玩。
整天忧心忡忡,忧国忧民的,一副把自己当救世主的恶心样子,到底能得到什么?
想通了就心情大好,推着老先生去建设的差不多的崇文馆附近,再有三五天,崇文馆就能投入使用了。
跟弘文馆不同,崇文馆因为有东宫财政的全力支持,修建的格外恢宏大气。本来应该在崇文殿和丽正殿之间建设的崇文馆,后来却改为建设在崇文殿和后宫之间。
看到眼前恢宏的建筑群,李承乾就一阵牙疼。
负责建设的工匠,还真是不客气。如果是内府出钱的话,恐怕成品也就现在崇文馆的一半大小。
入冬以前,崇文馆的主要部位就已经建设完成,入冬以后,就剩下了一些上漆打磨之类的工作。
推着老先生围着崇文馆转了一圈,特别是仔细看了内部的陈设后,李承乾才觉得将作监要的工费已经很地道了。整个崇文馆,包括建筑和室内的桌椅之类,都是将作监新制作出来的。有些首位的案几之类,还用了檀木。瓷匠也长脸,只要安置在屋里的瓷器,无一不美轮美奂。
看完崇文馆,李承乾才发现老先生似乎在想事情。
快到丽正殿的时候,老先生才抬起头,说:“说到底,崇文馆是弘文馆的小灶,老夫听闻,于崇文馆学习的勋贵子弟,过后还要进弘文馆学习,才能被委以官职。而弘文馆除了长安勋贵子弟外,寻常官员家里有才学的子弟,也能进入。这样的优待,让寒门士子怎么看啊。”
在举荐为固有制度的情况下,寻常的寒门学子想要为官,实在是难如登天。运气好的,可能在担任小吏的时候被大佬看中,得到提拔的机会。运气不好的,别说进入官场了,就连求学,都会被世家大族赶离门外。
老先生北周时就是参军出身,当时的参军,说的好听点叫参谋,说的不好听点,就是门客。
虽然他从参军一直混到了现在的太子太师,但是连参军都当不上的寒门士子,依旧是大有人在。
知道老先生对现有的制度不太满意,但是李承乾也没办法多说什么。
因为再用不了多长时间,皇帝老爹就会厌恶世家大族对朝堂的影响,转而推行科举,尽可能的从寒门选择官员,来冲淡世家大族的影响力。
到时候,估计老先生的心情,就会好一些了。
....
热闹的年初,很快就结束了。
上元节结束,官衙开始恢复机能,放了大假的官员们,也开始恢复状态,准备迎接痛并快乐的“上班日”。
同样恢复状态的还有长孙冲等人,年前的时候,他们就离开了军营,回到各自的家里准备入学崇文馆的事宜。如果是弘文馆的话,以他们的身份,还是能嘚瑟一下的。毕竟弘文馆虽然设在宫里,但是只在皇城。
而崇文馆就不同了,崇文馆设立在东宫。在崇文馆胡来,那就是打太子的脸了。
而太子....
不管哪一家的家主,都告诫了家里孩子,绝对不能小看太子的年龄,绝对不可无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