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遇明主
乐毅一鼓作气,拿下了临淄,却攻不下即墨、莒。此时,对乐毅的各种流言蜚语,接踵而至。
有的人说乐毅不尽心作战,藏有私心,善待齐国百姓是想自立为王。
为祸燕国,自立齐国等等,很多罪名,无中生有。这些罪名:有的是燕国君臣忌恨乐毅大功编造。有的则是齐国散播的假消息,离间燕国君臣。
其中,最著名就是燕昭王鞭打燕太子,也就是后来的燕惠王。燕国国内,到处都是中伤、抨击、陷害乐毅的言论。一个人说是诽谤,两个人说是中伤,三个人说是流言蜚语。
三人成虎,连母亲都相信自己的儿子杀了人。
乐毅私心太重,想自立为王,叛燕的言论。很多人都信了,燕太子也信了。燕太子信了,还制造新言论,让人在宫中流传。这些言论,传到燕昭王的耳朵里。
燕太子相信,自己父亲听到这些言论,定会防患于未然,罢黜乐毅。可,燕太子低估了父亲和乐毅之间的感情。燕太子没想到父亲不但没有罢黜乐毅,反而鞭打了他,还说了两句话:
a、燕国的仇,是谁报的。
b、乐毅真的要做齐王,也是应该的。
燕太子不满,但,父亲生气了,也只好认了。挨了一顿打,受了一顿骂,燕太子总算老实了。
燕昭王打了自己的儿子,也传达了一个消息:乐毅,是我信任的人。谁也不能离间,我们的关系。
有句话说得好,余音绕耳。
燕太子和朝臣的话,也留在了燕昭王的心中。燕昭王相信乐毅是他的知己,不会负他。但,心中有了疙瘩,有了间隙。燕昭王为了证明自己没有看错人,命人拿着节杖,前去见乐毅。
乐毅想要当齐王,他就封乐毅为齐王。
乐毅听闻,燕昭王做的那些事,为了压制群臣,连太子都打了。燕昭王如此信任他,乐毅十分感动。乐毅为了报答燕昭王的知遇之恩,也为了消除燕国君臣对他的质疑,对天起誓,情愿死也不接受封王的命令。
乐毅也说出了为啥攻不破齐国莒城、即墨的原因。他有心为燕灭齐,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乐毅见燕昭王毫不怀疑地把任务交给他,也希望燕昭王明白自己的难处。
燕昭王也知道乐毅的难处,也知道燕国的处境,压制众人,维护乐毅,并说了一句话:燕国有我,伐齐有你。
燕昭王还大张旗鼓,封乐毅为昌国君。这三个字,表明了乐毅在燕昭王心中的地位。同时也表明了乐毅对燕国是是多么重要。
乐毅见燕昭王知他心,明他意,更加卖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灭齐强燕,这是他制定的目标。只有这样,他才能不辜负燕昭王的信任。
春去秋年,又过了几年,燕昭王没有等到亡齐的那一天,撒手而寰,走完了人生的终点。
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乐毅伐齐,势如破竹攻占齐国国都临淄,占领七十座城池。从公元前283年---公元前279年,近五年的时间,乐毅拿不下莒、即墨,两座城池?
这个问题,有很多人讨论,得出了以下的观点:
1、乐毅私心太重,想要在齐国自立。
2、乐毅能力不足。
3、燕国的国力,吞并不了齐国。
现在,就来分析一下,乐毅攻破临淄,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占领了齐国七十座城池。为什么有近五年的时间,攻不破即墨、莒,这两座城池呢?
五国伐齐,济西之战后,中原诸侯态度发生了变化。秦韩撤军,魏军攻打宋国的齐军,赵国态度不明。燕国内部,对亡齐,也产生了分析。
燕国伐齐的弊端很快展现出来:
1、齐国疆域太大,燕国独吞不下。
齐国是东边最强大的国家,坐拥三千里疆域。燕国倚仗联军之势,击败齐国,想要亡齐,还是有点困难。
2、燕国军力分散。
乐毅孤军伐齐,不得不改变作战方略。中军坐镇临淄,统筹全局;前军从北往南,直取莒;左军从西往东,攻破即墨;右军从东往西,打到齐国和鲁国、魏国交界;后军负责扫荡齐军残余势力,保证后方安全。
燕军有二十万,要分五路,还要留大量将士,驻守攻下来的七十座城池。攻占即墨、莒两城的兵力,又有多少。所以,乐毅面临一个问题,兵力不足。
3、即墨、莒,不是普通的城池,而是齐国五都之二。
中原诸侯以郡县制管理疆域,齐国是以五都制。每个都,都有一名郡守,拥有独立的作战系统,官僚机构。从地图上看,即墨、莒别都,管辖了大片疆土。即墨是丘陵地带,背靠大海。莒,四周环上,地势复杂。
再加上,能逃到即墨、莒地方的齐人,定是为江山死战的人。比如,即墨大夫,这个职位是世袭。为了阻挡燕军的攻势,亲自出战,为国战死。
面对这些弊端,乐毅改变战略:采取围困,瓦解齐人反抗之心。
为了扭转局势,乐毅做了什么呢?
a、尊重齐人风俗,祭拜齐恒公;b、以齐治齐,用燕国爵位,封赏齐人;c、主动后退三十里,允许百姓够买物质。
简单说,乐毅孤军伐齐,兵力分散,齐国还有很强的军事力量,以及广阔的疆土。再加上,被攻占的城池,还有很多人不愿降。乐毅不仅要攻即墨、莒,还要提防占领地的反叛。这也是齐闵王流亡卫、鲁、薛等国的时候,为什么不把这些诸侯当回事的原因。
这五年,乐毅不仅是围攻齐国,打心里战。国际环境,也发生了变化。
首先,楚国救齐。
楚顷襄王派淖齿率十万大军救齐,淖齿被齐闵王任命为相。后来,因为利益问题,齐闵王被淖齿折磨,死相凄惨。莒城百姓联合起来,诛杀淖齿,并立齐闵王的儿子田法章为相,是为齐襄王。齐国换主,民心大定。负责驻守莒城的人,是拥护齐襄王,不降燕国的齐人。即墨大夫战死,即墨城的百姓自发拥立田单(安平君),阻挡齐国。
其次,秦国也出来捣乱。
秦国撤军归国,先伐赵,后伐魏,秦军抵达大梁,燕赵联军出兵救援。《战国策.燕策》记载,赵出兵十万,车三百乘。燕出兵八万,车两百乘,以从田文。燕赵围秦于林中,胶东委以燕,胶西委以赵。
燕国为了敲打魏国,联合赵国,攻占魏国伯阳。
第三,赵国欲插手燕国内政。
《战国策.燕策》:燕饥,赵将伐之。楚使将军之燕,过魏,见赵恢。
第四,东胡也出来捣乱。
燕国主力在伐齐,北疆防守薄弱。东胡见状,率军南下。这就有了秦开击东胡的壮举。燕国一边在伐齐,另一边击东胡,还要应对中原局势。
简单说,公元前283年---公元前279年。这五年,国际环境不利于燕国。不是楚国救齐,就是秦国捣乱,赵国也想伐燕,北边的东胡也南下入侵。
所以,并非是乐毅能力不行,而是困难重重。
燕国独吞齐国就已经很难了,国际环境也不利于燕国,东胡还出来捣乱,齐国还有很强的军事力量,燕国国内还有很多猜忌乐毅的人。乐毅能够在齐国,围困即墨、莒五年,而不被齐国反攻,足以证明他是一名合格的名将。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继位。乐毅灭亡齐国的任务,被骑劫取代。面对燕惠王的人事调动,乐毅会有什么反应呢?
答案:新王不信任他,燕国混不下去。
乐毅做了一个决定,逃亡诸侯。
乐毅一走,田单反攻。伐齐用了数年时间,最终一朝丧。这也说明了,乐毅的重要性。遗憾的是昌国君乐毅破齐和安平君田单复齐,这两位名将,没有正面交手,是千古遗憾。
乐毅逃到赵国,被赵惠文王封为望诸君。
燕惠王打了败仗,一边愤怒之余,又怕乐毅联合赵国,出兵伐燕。燕惠王写了一封信,告诫乐毅,劝他回来替燕工作。这就是流传后世的一封书信:《报燕惠王书》。
这份书信内容很多,有兴趣可以去了解。
书信的意思很简单:
燕惠王说了为什么派人取代乐毅的原因:被左右蒙蔽。
又打感情牌:我老爸(燕昭王)有恩于你,你逃亡,对得起他吗?
最后表明目的:回来工作,即使不回来,也不要做出什么不利于燕国的事情。
乐毅也回了书信,表明观点:君子善始,不必善终。我不会回来替你工作,也不会做什么不利于燕国的事情来。
乐毅入赵,被封为望诸君,信守承诺,为了燕赵两国和平而奔走,没有做出不利于燕国的事情。
乐毅再难遇明主,也不曾披甲上阵,征战疆场。谁曾知,伐齐之战,让他名震华夏,位居名将之列,受后人追捧。只可惜,他命运不济,再难遇明主,最终消失在了历史舞台上,从此,再无音讯。
这个乐氏男儿,命运坎坷,颠簸半生,终遇到明主,辅佐燕昭王,兴盛燕国,攻破强齐,拔城七十余座,改变了历史走向。从此,齐国偏安,不插手中原战事。燕昭王之后,再无伯乐,赏识他这匹千里马。
乐毅走完了自己精彩的一生,战国风云,又将如何呢?
乐毅一鼓作气,拿下了临淄,却攻不下即墨、莒。此时,对乐毅的各种流言蜚语,接踵而至。
有的人说乐毅不尽心作战,藏有私心,善待齐国百姓是想自立为王。
为祸燕国,自立齐国等等,很多罪名,无中生有。这些罪名:有的是燕国君臣忌恨乐毅大功编造。有的则是齐国散播的假消息,离间燕国君臣。
其中,最著名就是燕昭王鞭打燕太子,也就是后来的燕惠王。燕国国内,到处都是中伤、抨击、陷害乐毅的言论。一个人说是诽谤,两个人说是中伤,三个人说是流言蜚语。
三人成虎,连母亲都相信自己的儿子杀了人。
乐毅私心太重,想自立为王,叛燕的言论。很多人都信了,燕太子也信了。燕太子信了,还制造新言论,让人在宫中流传。这些言论,传到燕昭王的耳朵里。
燕太子相信,自己父亲听到这些言论,定会防患于未然,罢黜乐毅。可,燕太子低估了父亲和乐毅之间的感情。燕太子没想到父亲不但没有罢黜乐毅,反而鞭打了他,还说了两句话:
a、燕国的仇,是谁报的。
b、乐毅真的要做齐王,也是应该的。
燕太子不满,但,父亲生气了,也只好认了。挨了一顿打,受了一顿骂,燕太子总算老实了。
燕昭王打了自己的儿子,也传达了一个消息:乐毅,是我信任的人。谁也不能离间,我们的关系。
有句话说得好,余音绕耳。
燕太子和朝臣的话,也留在了燕昭王的心中。燕昭王相信乐毅是他的知己,不会负他。但,心中有了疙瘩,有了间隙。燕昭王为了证明自己没有看错人,命人拿着节杖,前去见乐毅。
乐毅想要当齐王,他就封乐毅为齐王。
乐毅听闻,燕昭王做的那些事,为了压制群臣,连太子都打了。燕昭王如此信任他,乐毅十分感动。乐毅为了报答燕昭王的知遇之恩,也为了消除燕国君臣对他的质疑,对天起誓,情愿死也不接受封王的命令。
乐毅也说出了为啥攻不破齐国莒城、即墨的原因。他有心为燕灭齐,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乐毅见燕昭王毫不怀疑地把任务交给他,也希望燕昭王明白自己的难处。
燕昭王也知道乐毅的难处,也知道燕国的处境,压制众人,维护乐毅,并说了一句话:燕国有我,伐齐有你。
燕昭王还大张旗鼓,封乐毅为昌国君。这三个字,表明了乐毅在燕昭王心中的地位。同时也表明了乐毅对燕国是是多么重要。
乐毅见燕昭王知他心,明他意,更加卖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灭齐强燕,这是他制定的目标。只有这样,他才能不辜负燕昭王的信任。
春去秋年,又过了几年,燕昭王没有等到亡齐的那一天,撒手而寰,走完了人生的终点。
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乐毅伐齐,势如破竹攻占齐国国都临淄,占领七十座城池。从公元前283年---公元前279年,近五年的时间,乐毅拿不下莒、即墨,两座城池?
这个问题,有很多人讨论,得出了以下的观点:
1、乐毅私心太重,想要在齐国自立。
2、乐毅能力不足。
3、燕国的国力,吞并不了齐国。
现在,就来分析一下,乐毅攻破临淄,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占领了齐国七十座城池。为什么有近五年的时间,攻不破即墨、莒,这两座城池呢?
五国伐齐,济西之战后,中原诸侯态度发生了变化。秦韩撤军,魏军攻打宋国的齐军,赵国态度不明。燕国内部,对亡齐,也产生了分析。
燕国伐齐的弊端很快展现出来:
1、齐国疆域太大,燕国独吞不下。
齐国是东边最强大的国家,坐拥三千里疆域。燕国倚仗联军之势,击败齐国,想要亡齐,还是有点困难。
2、燕国军力分散。
乐毅孤军伐齐,不得不改变作战方略。中军坐镇临淄,统筹全局;前军从北往南,直取莒;左军从西往东,攻破即墨;右军从东往西,打到齐国和鲁国、魏国交界;后军负责扫荡齐军残余势力,保证后方安全。
燕军有二十万,要分五路,还要留大量将士,驻守攻下来的七十座城池。攻占即墨、莒两城的兵力,又有多少。所以,乐毅面临一个问题,兵力不足。
3、即墨、莒,不是普通的城池,而是齐国五都之二。
中原诸侯以郡县制管理疆域,齐国是以五都制。每个都,都有一名郡守,拥有独立的作战系统,官僚机构。从地图上看,即墨、莒别都,管辖了大片疆土。即墨是丘陵地带,背靠大海。莒,四周环上,地势复杂。
再加上,能逃到即墨、莒地方的齐人,定是为江山死战的人。比如,即墨大夫,这个职位是世袭。为了阻挡燕军的攻势,亲自出战,为国战死。
面对这些弊端,乐毅改变战略:采取围困,瓦解齐人反抗之心。
为了扭转局势,乐毅做了什么呢?
a、尊重齐人风俗,祭拜齐恒公;b、以齐治齐,用燕国爵位,封赏齐人;c、主动后退三十里,允许百姓够买物质。
简单说,乐毅孤军伐齐,兵力分散,齐国还有很强的军事力量,以及广阔的疆土。再加上,被攻占的城池,还有很多人不愿降。乐毅不仅要攻即墨、莒,还要提防占领地的反叛。这也是齐闵王流亡卫、鲁、薛等国的时候,为什么不把这些诸侯当回事的原因。
这五年,乐毅不仅是围攻齐国,打心里战。国际环境,也发生了变化。
首先,楚国救齐。
楚顷襄王派淖齿率十万大军救齐,淖齿被齐闵王任命为相。后来,因为利益问题,齐闵王被淖齿折磨,死相凄惨。莒城百姓联合起来,诛杀淖齿,并立齐闵王的儿子田法章为相,是为齐襄王。齐国换主,民心大定。负责驻守莒城的人,是拥护齐襄王,不降燕国的齐人。即墨大夫战死,即墨城的百姓自发拥立田单(安平君),阻挡齐国。
其次,秦国也出来捣乱。
秦国撤军归国,先伐赵,后伐魏,秦军抵达大梁,燕赵联军出兵救援。《战国策.燕策》记载,赵出兵十万,车三百乘。燕出兵八万,车两百乘,以从田文。燕赵围秦于林中,胶东委以燕,胶西委以赵。
燕国为了敲打魏国,联合赵国,攻占魏国伯阳。
第三,赵国欲插手燕国内政。
《战国策.燕策》:燕饥,赵将伐之。楚使将军之燕,过魏,见赵恢。
第四,东胡也出来捣乱。
燕国主力在伐齐,北疆防守薄弱。东胡见状,率军南下。这就有了秦开击东胡的壮举。燕国一边在伐齐,另一边击东胡,还要应对中原局势。
简单说,公元前283年---公元前279年。这五年,国际环境不利于燕国。不是楚国救齐,就是秦国捣乱,赵国也想伐燕,北边的东胡也南下入侵。
所以,并非是乐毅能力不行,而是困难重重。
燕国独吞齐国就已经很难了,国际环境也不利于燕国,东胡还出来捣乱,齐国还有很强的军事力量,燕国国内还有很多猜忌乐毅的人。乐毅能够在齐国,围困即墨、莒五年,而不被齐国反攻,足以证明他是一名合格的名将。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继位。乐毅灭亡齐国的任务,被骑劫取代。面对燕惠王的人事调动,乐毅会有什么反应呢?
答案:新王不信任他,燕国混不下去。
乐毅做了一个决定,逃亡诸侯。
乐毅一走,田单反攻。伐齐用了数年时间,最终一朝丧。这也说明了,乐毅的重要性。遗憾的是昌国君乐毅破齐和安平君田单复齐,这两位名将,没有正面交手,是千古遗憾。
乐毅逃到赵国,被赵惠文王封为望诸君。
燕惠王打了败仗,一边愤怒之余,又怕乐毅联合赵国,出兵伐燕。燕惠王写了一封信,告诫乐毅,劝他回来替燕工作。这就是流传后世的一封书信:《报燕惠王书》。
这份书信内容很多,有兴趣可以去了解。
书信的意思很简单:
燕惠王说了为什么派人取代乐毅的原因:被左右蒙蔽。
又打感情牌:我老爸(燕昭王)有恩于你,你逃亡,对得起他吗?
最后表明目的:回来工作,即使不回来,也不要做出什么不利于燕国的事情。
乐毅也回了书信,表明观点:君子善始,不必善终。我不会回来替你工作,也不会做什么不利于燕国的事情来。
乐毅入赵,被封为望诸君,信守承诺,为了燕赵两国和平而奔走,没有做出不利于燕国的事情。
乐毅再难遇明主,也不曾披甲上阵,征战疆场。谁曾知,伐齐之战,让他名震华夏,位居名将之列,受后人追捧。只可惜,他命运不济,再难遇明主,最终消失在了历史舞台上,从此,再无音讯。
这个乐氏男儿,命运坎坷,颠簸半生,终遇到明主,辅佐燕昭王,兴盛燕国,攻破强齐,拔城七十余座,改变了历史走向。从此,齐国偏安,不插手中原战事。燕昭王之后,再无伯乐,赏识他这匹千里马。
乐毅走完了自己精彩的一生,战国风云,又将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