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谷大师帮了凡改变命运的方式,完全就是按照流行的因果说法操作。了凡那些操作之所以奏效,则是因为他的阿赖耶识天生就是按照三世因果经那种模式进行索引的。正因为天生按照那个模式索引,所以他才会被那位道长把几十年命运都给算准了。
了凡的那种改命方式,看起来是起到一定效果了,但实际上并不根本。因为那些因果的实质是由阿赖耶识索引方式决定,如果换一个人,索引方式不同,那样操作将难以见效,甚至可能出现相反的效果。
前面提到,《三世因果经》是中国人杜撰出来的,并非佛祖原版说法。佛祖所讲的三世因果,整个系统非常复杂,要全面了解,需要先学好多概念、理论体系,等到把那些都学完之后,大家也被转晕了。
然而,佛祖的原版描述虽然要比《三世因果经》高深许多,但简单概括,便是“过去决定了现在”,否则就失去了因与果之间的关联,对现实失去指导意义。
佛祖讲述的内容比起《三世因果经》来说,给大家留下了比较多的改命机会,因为他强调决定人们命运的业有三种:身、口、意。在袁了凡改变命运的例子中,我们看到他几乎都是靠特定行为来产生改命效果,也就是通过身业造作来影响未来的命运。
既然业有三种,那么除了行为造作可以改变命运外,说特定的话和进行特定的意识活动同样可以改变命运。事实上,通过意业造作来改变命运通常比前二者要灵活,能够改变的幅度也比较大。
比如六祖惠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便是在意业上面作文章达到大幅度改变的效果,从而禅宗出现了“顿教”,可以“顿悟成佛”。
六祖能开创这样的路子出来,得益于他出家前听人诵《金刚经》。他听到“当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一下子明白了。
为何这么简单的事情,佛祖却要用异常复杂的理论体系来让他的徒弟们淹没在一辈子都读不完的佛经里面呢?既然当下就能颠覆过去身、口、意三业,佛祖为何总是用过去几百世某某事情导致现在某某结果的说法,来让徒弟们陷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暗示从而难以真正开启智慧呢?
如果我们大胆地去触及佛祖“无住生心”的这个心,谜底自然会真相大白。
从佛门三宝“戒定慧”的第一宝“戒”就可以看出佛祖有多强烈的控制*了。
在《金刚经》里面,他很明白地说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他很清楚,任何形式上的执着都不能产生真正的智慧、自由和解脱,所以他把这二十个字推崇得至高无上。
可是,他又偏偏设立很多复杂的、高难度的戒律来要求佛教徒持守,结果后世的佛教徒普遍心思都在怎么样守住戒律上,由此所产生的“定”不过是像石头一样的顽固,根本不是蕴藏灵性的清静,那么又如何产生智慧呢?
这样的效果,必然是后世佛教徒对佛祖的无限崇拜,因为自己修得那么苦却出不来多少智慧,跟佛祖相比还不及他的一个小指头,能不崇拜吗?
让众多教徒死守戒律,就是佛祖的控制*的表现。一方面展示了自己的超人智慧,一方面给别人套上精神枷锁,从而实现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
有人可能会反驳,佛祖从没有把戒律强加于别人身上,都是佛教徒自愿的。
这个比强加于人还要糟糕。他引导了别人自愿给自己套精神枷锁,那样智慧被禁锢得更为严重。
当然,如果行为被禁锢的时候能够明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道理,不被戒律吸引注意力,外紧而内松,外定而内通,是可以产生比较高智慧的。但这在众多佛教徒里面比例实在太少,整体比例还不如非佛教徒。
让众多佛教徒严守戒律从而达到极少数高智慧僧人出现,便如同垂下鱼钩钓鱼。鱼儿都是自愿上钩,没有人要求它们咬钩,绝大多数的鱼因为咬钩痛苦地死了,极少数的鱼学会了脱钩而出的技巧,从而得到了更大的自由——从此不怕鱼钩了。
但不管怎么说,佛祖还是很慈悲的。他给大家挖下一堆陷阱的同时,还给大家留下了破解的办法,钓鱼的人可不会留给鱼儿如何脱钩的秘笈——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无所住是老子说的常无与常有,于无和有之间自由穿梭。能达到这个境界,便是整体性思维。
问题在于生其心的这个心上面。老子无心,所以他只跟尹喜说了无与有辩证统一的妙观察智慧。而佛祖是有心的,他的真心不会告诉你,通过留下来的佛经,从文字上没办法考证他的心。
要看明白一个人的心,可以参考“日久见人心”的古话。为什么日久能见人心呢?其实也是因为“境由心生”,你看看一个人产生的现实实际影响,那就是他的真实内心,无法隐藏。
为什么说老子是无心的呢?老子开始啥也不想留下,但最后还是留下了道德经,并没有像佛祖那样去组织宗教,也不预言未来。他在道德经里面没有告诉人们具体怎么做,而是比较抽象地说了些道理,这样可以启发阅读者的智慧,阅读者心里有什么就会看到什么,反复去读则会悟出更多的思路。
佛祖则是有心的,他想要普渡众生啊。那么,就有了一个问题,他的普渡众生,究竟准备把大家引渡到哪里去呢?他是总舵主,又具备超强的把握整体能力,能够把握过去无数世还有未来无数世,那么,一船人的去向,应该由他来负责而不是他后面的徒子徒孙们来负责。
总不能功劳归他而让后面的佛教徒背骂名吧?难道像咱们现在的众多官员一样,透支未来,现在的政绩归自己的,让下一届继承人去头痛?
六祖惠能也是有心的,他悟到了“当无所住而生其心”之后,各种执着消失了,只留下一个心——弘扬佛法。境由心生,他果然实现了。只不过他智慧虽然很高,却从来没用他的高智慧来推敲一下佛祖创建佛教的心是啥心。他确实很难想到去推敲佛祖这个心啊,毕竟自己因佛祖留下来的智慧而受益太多,他一心想着的自然是弘扬佛法了。
正如《道德经》所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教条、戒律越多,便是忌讳越多,便是人们精神枷锁越多。过多的精神枷锁,紧紧锁住人们智慧之门,所以百姓艰苦。大家观察佛教盛行的地方,百姓的生活普遍怎么样呢?
对某事忌讳,其实就是意味着我们对它不能包容。不能包容,遇到了就会怨气冲天。
佛祖开始的六年苦修,也是继承了古印度传统修炼方式,用各种严格的戒律要求自己。最后他因此濒临死亡,得救后明白那样不得自由,于是打破枷锁,终于获得一次巨大的飞跃。
佛祖因为打破精神枷锁获得了自由,得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却偏偏又制造出一堆戒律来锁住人们的智慧之门。
类似的做法,在人类历史上比比皆是。用佛教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那就叫人类的共业。用霍金的说法,则是人类基因的问题。
提到了基因,就该谈谈现代医学的问题了。现在医学知识得到了很好的普及,人们普遍都在接受越来越多的忌讳教育。这些教育的效果就是路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依赖医院的路,正应了那句话: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医院都发财了,老百姓辛辛苦苦赚钱,最后全都交给了医院,成了医药的傀儡。
积累多了的怨气,自然要大爆发。所以我们看到,这些年来,医患纠纷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
由于佛祖做的是万年树人的长线教育,他给人们留下的众多忌讳暗示,经过几千年才开始显露出恶果来,品尝恶果的人们很难发现这种子是老祖宗早就给种下来的,都在怨恨当代人越来越没人性〔精神遭受重重禁锢,人性当然慢慢泯灭了〕。
而现代医学做的则是短线教育,是急功近利的教育,经过短短一两百年的发展便基本把人们全部套牢。人们都感觉到,近百年来人类寿命大大延长,很明显是现代医学发展带来的效果。可人们却不知道,这个效果是严重透支子孙后代的体质和寿命换来的。
我们的生命真的决定于越来越精细的各种医学指标吗?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本来具备强大的自调功能,却被告知血压必须在某某范围、心率必须在某某范围……否则就是不正常,必须赶快就医。
在这样的反复暗示之下,本来具备强大适应能力的生命,将会认为自己不具备那些适应能力,然后真的失去了适应能力。这其实就是赵本山小品《卖拐》所诠释的道理,我们接受了这样的暗示,命运就是从骑车进化到驻拐、从驻拐进化到坐轮椅。所以说,一个世纪以来人类长寿的效果,是严重透支子孙后代获取的。
人类的智商分布与目前物质财富分布有相似之处。物质财富的分布是极少数人控制了绝大部分的财富,而智商的分布则是极少数人用高智商欺骗绝大多数人拿自行车跟他们换拐杖。
分配的严重不均衡,物极必反,强烈怨气早晚爆发,原有的格局必然会轰然倒塌。而目前,大家都能看到它的摇摇欲坠了。
~
了凡的那种改命方式,看起来是起到一定效果了,但实际上并不根本。因为那些因果的实质是由阿赖耶识索引方式决定,如果换一个人,索引方式不同,那样操作将难以见效,甚至可能出现相反的效果。
前面提到,《三世因果经》是中国人杜撰出来的,并非佛祖原版说法。佛祖所讲的三世因果,整个系统非常复杂,要全面了解,需要先学好多概念、理论体系,等到把那些都学完之后,大家也被转晕了。
然而,佛祖的原版描述虽然要比《三世因果经》高深许多,但简单概括,便是“过去决定了现在”,否则就失去了因与果之间的关联,对现实失去指导意义。
佛祖讲述的内容比起《三世因果经》来说,给大家留下了比较多的改命机会,因为他强调决定人们命运的业有三种:身、口、意。在袁了凡改变命运的例子中,我们看到他几乎都是靠特定行为来产生改命效果,也就是通过身业造作来影响未来的命运。
既然业有三种,那么除了行为造作可以改变命运外,说特定的话和进行特定的意识活动同样可以改变命运。事实上,通过意业造作来改变命运通常比前二者要灵活,能够改变的幅度也比较大。
比如六祖惠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便是在意业上面作文章达到大幅度改变的效果,从而禅宗出现了“顿教”,可以“顿悟成佛”。
六祖能开创这样的路子出来,得益于他出家前听人诵《金刚经》。他听到“当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一下子明白了。
为何这么简单的事情,佛祖却要用异常复杂的理论体系来让他的徒弟们淹没在一辈子都读不完的佛经里面呢?既然当下就能颠覆过去身、口、意三业,佛祖为何总是用过去几百世某某事情导致现在某某结果的说法,来让徒弟们陷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暗示从而难以真正开启智慧呢?
如果我们大胆地去触及佛祖“无住生心”的这个心,谜底自然会真相大白。
从佛门三宝“戒定慧”的第一宝“戒”就可以看出佛祖有多强烈的控制*了。
在《金刚经》里面,他很明白地说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他很清楚,任何形式上的执着都不能产生真正的智慧、自由和解脱,所以他把这二十个字推崇得至高无上。
可是,他又偏偏设立很多复杂的、高难度的戒律来要求佛教徒持守,结果后世的佛教徒普遍心思都在怎么样守住戒律上,由此所产生的“定”不过是像石头一样的顽固,根本不是蕴藏灵性的清静,那么又如何产生智慧呢?
这样的效果,必然是后世佛教徒对佛祖的无限崇拜,因为自己修得那么苦却出不来多少智慧,跟佛祖相比还不及他的一个小指头,能不崇拜吗?
让众多教徒死守戒律,就是佛祖的控制*的表现。一方面展示了自己的超人智慧,一方面给别人套上精神枷锁,从而实现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
有人可能会反驳,佛祖从没有把戒律强加于别人身上,都是佛教徒自愿的。
这个比强加于人还要糟糕。他引导了别人自愿给自己套精神枷锁,那样智慧被禁锢得更为严重。
当然,如果行为被禁锢的时候能够明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道理,不被戒律吸引注意力,外紧而内松,外定而内通,是可以产生比较高智慧的。但这在众多佛教徒里面比例实在太少,整体比例还不如非佛教徒。
让众多佛教徒严守戒律从而达到极少数高智慧僧人出现,便如同垂下鱼钩钓鱼。鱼儿都是自愿上钩,没有人要求它们咬钩,绝大多数的鱼因为咬钩痛苦地死了,极少数的鱼学会了脱钩而出的技巧,从而得到了更大的自由——从此不怕鱼钩了。
但不管怎么说,佛祖还是很慈悲的。他给大家挖下一堆陷阱的同时,还给大家留下了破解的办法,钓鱼的人可不会留给鱼儿如何脱钩的秘笈——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无所住是老子说的常无与常有,于无和有之间自由穿梭。能达到这个境界,便是整体性思维。
问题在于生其心的这个心上面。老子无心,所以他只跟尹喜说了无与有辩证统一的妙观察智慧。而佛祖是有心的,他的真心不会告诉你,通过留下来的佛经,从文字上没办法考证他的心。
要看明白一个人的心,可以参考“日久见人心”的古话。为什么日久能见人心呢?其实也是因为“境由心生”,你看看一个人产生的现实实际影响,那就是他的真实内心,无法隐藏。
为什么说老子是无心的呢?老子开始啥也不想留下,但最后还是留下了道德经,并没有像佛祖那样去组织宗教,也不预言未来。他在道德经里面没有告诉人们具体怎么做,而是比较抽象地说了些道理,这样可以启发阅读者的智慧,阅读者心里有什么就会看到什么,反复去读则会悟出更多的思路。
佛祖则是有心的,他想要普渡众生啊。那么,就有了一个问题,他的普渡众生,究竟准备把大家引渡到哪里去呢?他是总舵主,又具备超强的把握整体能力,能够把握过去无数世还有未来无数世,那么,一船人的去向,应该由他来负责而不是他后面的徒子徒孙们来负责。
总不能功劳归他而让后面的佛教徒背骂名吧?难道像咱们现在的众多官员一样,透支未来,现在的政绩归自己的,让下一届继承人去头痛?
六祖惠能也是有心的,他悟到了“当无所住而生其心”之后,各种执着消失了,只留下一个心——弘扬佛法。境由心生,他果然实现了。只不过他智慧虽然很高,却从来没用他的高智慧来推敲一下佛祖创建佛教的心是啥心。他确实很难想到去推敲佛祖这个心啊,毕竟自己因佛祖留下来的智慧而受益太多,他一心想着的自然是弘扬佛法了。
正如《道德经》所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教条、戒律越多,便是忌讳越多,便是人们精神枷锁越多。过多的精神枷锁,紧紧锁住人们智慧之门,所以百姓艰苦。大家观察佛教盛行的地方,百姓的生活普遍怎么样呢?
对某事忌讳,其实就是意味着我们对它不能包容。不能包容,遇到了就会怨气冲天。
佛祖开始的六年苦修,也是继承了古印度传统修炼方式,用各种严格的戒律要求自己。最后他因此濒临死亡,得救后明白那样不得自由,于是打破枷锁,终于获得一次巨大的飞跃。
佛祖因为打破精神枷锁获得了自由,得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却偏偏又制造出一堆戒律来锁住人们的智慧之门。
类似的做法,在人类历史上比比皆是。用佛教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那就叫人类的共业。用霍金的说法,则是人类基因的问题。
提到了基因,就该谈谈现代医学的问题了。现在医学知识得到了很好的普及,人们普遍都在接受越来越多的忌讳教育。这些教育的效果就是路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依赖医院的路,正应了那句话: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医院都发财了,老百姓辛辛苦苦赚钱,最后全都交给了医院,成了医药的傀儡。
积累多了的怨气,自然要大爆发。所以我们看到,这些年来,医患纠纷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
由于佛祖做的是万年树人的长线教育,他给人们留下的众多忌讳暗示,经过几千年才开始显露出恶果来,品尝恶果的人们很难发现这种子是老祖宗早就给种下来的,都在怨恨当代人越来越没人性〔精神遭受重重禁锢,人性当然慢慢泯灭了〕。
而现代医学做的则是短线教育,是急功近利的教育,经过短短一两百年的发展便基本把人们全部套牢。人们都感觉到,近百年来人类寿命大大延长,很明显是现代医学发展带来的效果。可人们却不知道,这个效果是严重透支子孙后代的体质和寿命换来的。
我们的生命真的决定于越来越精细的各种医学指标吗?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本来具备强大的自调功能,却被告知血压必须在某某范围、心率必须在某某范围……否则就是不正常,必须赶快就医。
在这样的反复暗示之下,本来具备强大适应能力的生命,将会认为自己不具备那些适应能力,然后真的失去了适应能力。这其实就是赵本山小品《卖拐》所诠释的道理,我们接受了这样的暗示,命运就是从骑车进化到驻拐、从驻拐进化到坐轮椅。所以说,一个世纪以来人类长寿的效果,是严重透支子孙后代获取的。
人类的智商分布与目前物质财富分布有相似之处。物质财富的分布是极少数人控制了绝大部分的财富,而智商的分布则是极少数人用高智商欺骗绝大多数人拿自行车跟他们换拐杖。
分配的严重不均衡,物极必反,强烈怨气早晚爆发,原有的格局必然会轰然倒塌。而目前,大家都能看到它的摇摇欲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