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瞅了眼王珪指的东西,见是一枚印,上面篆刻着一个类似图腾的字,也可能是几个字,反正他也是不认得。李牧没有掩饰自己的无知,道:“这是啥呀?”
“这是各门阀流传下来的印鉴,便如同陛下的玉玺一般,盖上了这个印鉴,绝对抵赖不得。”
李牧哼了一声,道:“竟敢与陛下的玉玺相比较,看来陛下怀疑的没错,门阀确实是有不臣之心。”
王珪被李牧的无知打败了,急忙辩解道:“侯爷,可不能这么说,这印鉴也不是皇室专属”
“行了!我管那么多!”李牧打断了王珪的话,把奏本裹在大氅里头,道:“看你这黑眼圈都要拖到下巴了,一把年纪怎么不知道养生啊,找个地方睡觉去吧,我替你跑一趟,能不能行,还得看陛下的意思,我可不保啊!”
“劳烦侯爷,侯爷出马,必定马到成功,事成之后……”王珪压低一点声音,道:“绝不让侯爷的辛劳白费。”
李牧瞥了他一眼,哼道:“最烦的就是你们这个样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难不成昨天本侯为了百姓发声,是为了你们的一点贿赂吗?真的是令人寒心!”
李牧重重哼了一声,王珪吓坏了,赶忙要解释。李牧却不听了,手一挥,大步往山上走了。
王珪这把年纪,如何追的上,叹了口气,心中的忐忑又多了三分。
跟李牧打交道,带给他的压力太大了。这也不知道怎么做才好了,给钱,他说你小人之心,不给吧,他又拿话敲打你。王珪真想大声问一句,到底是给还是不给,什么事儿给,什么事儿不给,您能不能给一句准成话,别让人这么猜了行不行,一把年纪了,真的撑不住啊!
……
李牧把奏本递给李世民,趁着李世民看的工夫,很自然地给自己盛了一碗粥,吸溜吸溜地喝。李世民瞥了他一眼,又把视线转回贺表上,李牧仍不自觉,还在吸溜吸溜地喝,李世民实在忍不住了,低喝道:“你能不能小点声,喝粥你把嘴巴张开行不行,吸溜吸溜的旁人听着不难受么?”
“哦。”李牧张大嘴巴,一口把剩下的粥喝完了,抬手抹了一下,然后看着李世民,表示自己听话喝完了。
“真真是不可教也!”李世民嘟哝了一声,不再理会李牧,认真地把各家的贺表给看完了。越看,心情约好,越看,心里头是越开朗,最后忍不住笑出声,把奏本往桌上一扔,大笑道:“五姓七望也不过如此,这样就屈服了,朕以前真是高看了他们,顾虑重重,早知如此,朕真该登基的时候就下手!”
“陛下真这样认为么?”
说话的是长孙皇后,李世民不由一愣,道:“皇后何出此言?朕和李牧胜了这一场,还不能高兴一下么?”
长孙皇后没有回答,看向李牧,道:“李牧,你想到了么?’
李牧颔首,李世民见状,更懵了,急道:“你俩这是打什么哑谜呢?只把朕一个蒙在鼓里?李牧,快说,想到了什么?”
“臣想,皇后的意思应该是,福兮祸之所倚。门阀本还有顽抗之力,但他们选择了妥协,必定是想到了更好的反击办法。臣琢磨着,他们应当是准备好抹黑陛下了!”
“抹黑朕?”李世民怒道:“朕饶了他们的性命,他们还要抹黑朕?他们有什么理由抹黑朕?!”
“陛下!”又是长孙皇后接过话去,道:“三人成虎!事情的对错,不是看这件事本身,而是看怎么说,怎么信!现在有刺客佐证,都知道是门阀不对在先。但刺客处死之后呢?在地方上朝廷的势力本就不如门阀,他们煽风点火,口口相传,黑的也能变成白的,白的也能变成黑的!到时候就不是刺客刺杀陛下,而是必须炮制冤案了!百姓哪知道真相,还不是他们说什么就信什么?”
李牧听到这些话,吓了一跳,心中暗道真是不能小觑古人,长孙皇后作为一个唐朝“土著”,竟能想到这么深,着实让他倍感意外。
李世民脸上的笑意消失了,喃喃道:“怎么会这样……”
“这便是臣在办大唐日报时说过的,舆论的力量。”李牧露出一副胸有成竹的笑容,道:“陛下不必惊慌,臣早已考虑到了,有破解之法。臣现在只觉得那些门阀好可笑,自觉聪明,却不知早已落入了我李孔明的算计之中!”
李世民斜楞他一眼:“李孔明?”
李牧点点头,抬手在胸口扇了扇,道:“陛下看我,难道不像是三国孔明再世么?”
李世民冷笑了一声,伸手去摸龙泉剑,李牧赶紧抱住剑鞘,满脸堆笑道:“陛下,臣开个玩笑,不至于,不至于的、”
“赶紧说应对之法!”
“好好好、”李牧赶忙应声,道:“这应对之法么,倒也十分的简单。”李牧摸了摸鼻子,道:“臣在前天半夜,就已经把臣的继弟唐观找来了,他是大唐日报的头一号笔杆子,长于叙事,对陛下更是忠心耿耿。臣把陛下的遭遇跟他一说,他顿时是义愤填膺,当夜,就写了一篇文。把陛下如何遇刺,刺客如何穷凶极恶,出身,门第,祖宗八辈都写的是清清楚楚。”
“你打算刊登在报纸上?”李世民皱眉道:“这样确是个好办法,可是奇怪,报纸上若有消息,那些门阀怎么还会这么做呢?”
李牧憨厚地笑了,道:“臣只是让印务局加班加点的印,还没开始卖呢。不过为了关心陛下安危的百姓能早点知道消息,第一批报纸印出来之后,我已经派人给昨天出发的江夏郡王和牛将军送过去了,他们沿途会发给识字的老百姓,不识字的,也有人给读报,估计这会儿,已经有不少人知道消息了,只是那些门阀不知道而已。”
“好一个先入为主!”李世民激动地拍桌子,道:“如此他们再说什么,百姓也不会信了!”
“陛下,没有这么乐观。”长孙皇后泼冷水道:“只是先入为主,还远远不够。毕竟江夏郡王和牛进达将军只是一走一过,而门阀在地方上的势力是常在的,就算他们先入为主了,可会被说动,改变看法的。”
“皇后所虑极是。”李牧对长孙皇后愈发的佩服了,这几段分析,足以证明这“宫中隐相”之称,绝非是浪得虚名。“所以臣还想到了第二个办法。”他看向李世民,道:“陛下应下一道‘罪己诏’。”
“罪己诏?”李世民拧起眉头,道:“这是什么意思!朕被刺,还要罪己?若朕这么做了,岂不是等于向门阀屈服,百姓会如何看待朕!不行,朕不能听你的!”
李牧没有再劝,而是看向了长孙皇后,等待她的反应。
长孙皇后思忖了一会儿,紧皱的双眉渐渐舒展开,笑道:“陛下应当下这封罪己诏!”
李世民骇然:“皇后!你也跟这小子一起胡闹吗?”
长孙皇后摇摇头,道:“陛下,这绝非胡闹。臣妾刚刚才想明白,罪己诏这一招,才是李牧做的这个局的精髓所在!”
“什么精髓!这就是胡闹!”
“陛下请听臣妾细细道来,说的不全之处,再让李牧补充。”长孙皇后看向李牧,李牧颔首点头,给了她一个鼓励的眼神。李世民见状,心里头更气,他现在就觉得自己好像是智力不够,竟听不懂这俩人在说什么!
“李牧先让人散播消息,百姓就会议论,但他们心中会存疑,不知道这事儿到底是真是假。同时李牧也给门阀留下了空档,他们会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不必狗急跳墙,所以才会选择妥协。他们上了贺表,就已经注定了失败。”
李牧附和地点头,看来长孙皇后是真的看破了他的局。
长孙皇后继续道:“陛下收了他们的贺表,若没有反应,他们就会狡辩,不承认这封贺表。但陛下若下一封罪己诏,昭告天下。在诏书中,先提及陛下这几年的功绩,然后再自省,说是因为陛下做的还不够好,才引来了刺客的刺杀。因此罪己,进而点出门阀的贺表,并坦诚受之有愧。如此,便可让天下人产生一种联想。”
“门阀与朝廷的对立态度,世人皆知。门阀从未给陛下进献过贺表,为何只在此时进献?天下人就会联想,必然是有些原因在其中。什么原因呢?自然是跟刺客有关了。如此一来,门阀想否认刺客跟他们没关系,他们都否认不得。而陛下还会因罪己的态度,博得一片好名声。”长孙皇后看向李牧,称赞道:“李牧这一石二鸟之计,着实是妙之毫巅,五姓七望这一遭输的不冤!”
“原来如此!”李世民终于高兴了,拍着李牧的肩膀,道:“小子,你是这么想的么?果然是高明啊,朕承认你了,你就是朕的小孔明了!”
李牧长出了口气,还好,没有被完全看穿。长孙皇后说完之后,一直在留意李牧的神色,见他没有惊讶,不由疑惑,通常一个人的想法被看穿了,不应该是这种表情啊……难道,他还有后招?
“李牧,难道我猜得还不够完整么?”
李世民懵道:“这都一石二鸟了,还有其他?”
李牧嘿嘿笑了起来,显然是承认了长孙皇后的疑惑,但话语中却是十分的谦虚,道:“皇后基本上已经看穿了臣的局了,只是还有一点点,可能皇后忽略了。”
一个聪明人,最受不了的就是这种挑衅。长孙皇后也认真了起来,道:“倒要请教,还有什么?”
“其实臣的真正目的,还是田地。”李牧笑了笑,道:“陛下可不要忘了,这件事是因何而起的。”
李世民拧着眉头道:“朕倒是没忘,只是事情发展到这一步,跟田地还有什么关联么?朕若现在以田地为要挟,恐怕他们还会狗急跳墙吧!”
“当然不能要挟了,同样的招数,在一件事上使用两遍可就不灵了。那些门阀虽然不聪明,但也不是傻子。”李牧清了下嗓子,道:“臣真正的杀招,是要等这件事过去。陛下的罪己诏,就是这杀招的引子。”
李世民已经不耐烦了,道:“朕承认没你聪明,快点说吧,别绕弯子了!”
李牧不再卖关子,道:“皇后刚才说的内容,罪己诏中要写,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陛下要写上这一条,为了弥补过失,陛下要更加勤勉,励精图治。然后,重点来了。励精图治的第一步,就是严刑峻法,本朝的法典,大部分都是效仿前朝。而前朝之法,于本朝多有不适。所以,陛下要重修大唐律!”
李世民懵道:“朕为何要重修大唐律啊?李牧,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朕就算要重修,也得先招募学士,仔细斟酌,至少要十几年的光景,如何能草率为之?”
“陛下当然可以慢慢的来。”李牧正色道:“臣是想让陛下为天下人点明,大唐律的重要性,任何一个人,无论是勋贵还是普通百姓,都要遵守大唐律。”
“这不是废话么!”
“当然不是废话!”李牧盯住李世民的眼睛,道:“陛下回想臣在大殿上的话,大唐律规定,每人一百亩永业田,但是现在门阀手里,远超过这个数字。若陛下点明,所有人都应当遵守大唐律,那么门阀的地就是违法!陛下现在下罪己诏,在现在的情况下,他们一定会拥护,还会上表称颂陛下。随后,我再发难,让皇产局要求彻查田地,除了每人的一百亩,全都是非法的田地,都收归皇产!这才是图穷匕见,到了那个时候,他们绝对不敢反对,因为他们刚刚才称颂过陛下,反对就是打自己的脸,愚弄陛下,他们担当不起这个罪名!”
不顾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骇然,李牧冷笑一声,幽幽地又补充了一句:“为了更好地恶心他们一下,请陛下命魏征来主持此事!”
“这是各门阀流传下来的印鉴,便如同陛下的玉玺一般,盖上了这个印鉴,绝对抵赖不得。”
李牧哼了一声,道:“竟敢与陛下的玉玺相比较,看来陛下怀疑的没错,门阀确实是有不臣之心。”
王珪被李牧的无知打败了,急忙辩解道:“侯爷,可不能这么说,这印鉴也不是皇室专属”
“行了!我管那么多!”李牧打断了王珪的话,把奏本裹在大氅里头,道:“看你这黑眼圈都要拖到下巴了,一把年纪怎么不知道养生啊,找个地方睡觉去吧,我替你跑一趟,能不能行,还得看陛下的意思,我可不保啊!”
“劳烦侯爷,侯爷出马,必定马到成功,事成之后……”王珪压低一点声音,道:“绝不让侯爷的辛劳白费。”
李牧瞥了他一眼,哼道:“最烦的就是你们这个样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难不成昨天本侯为了百姓发声,是为了你们的一点贿赂吗?真的是令人寒心!”
李牧重重哼了一声,王珪吓坏了,赶忙要解释。李牧却不听了,手一挥,大步往山上走了。
王珪这把年纪,如何追的上,叹了口气,心中的忐忑又多了三分。
跟李牧打交道,带给他的压力太大了。这也不知道怎么做才好了,给钱,他说你小人之心,不给吧,他又拿话敲打你。王珪真想大声问一句,到底是给还是不给,什么事儿给,什么事儿不给,您能不能给一句准成话,别让人这么猜了行不行,一把年纪了,真的撑不住啊!
……
李牧把奏本递给李世民,趁着李世民看的工夫,很自然地给自己盛了一碗粥,吸溜吸溜地喝。李世民瞥了他一眼,又把视线转回贺表上,李牧仍不自觉,还在吸溜吸溜地喝,李世民实在忍不住了,低喝道:“你能不能小点声,喝粥你把嘴巴张开行不行,吸溜吸溜的旁人听着不难受么?”
“哦。”李牧张大嘴巴,一口把剩下的粥喝完了,抬手抹了一下,然后看着李世民,表示自己听话喝完了。
“真真是不可教也!”李世民嘟哝了一声,不再理会李牧,认真地把各家的贺表给看完了。越看,心情约好,越看,心里头是越开朗,最后忍不住笑出声,把奏本往桌上一扔,大笑道:“五姓七望也不过如此,这样就屈服了,朕以前真是高看了他们,顾虑重重,早知如此,朕真该登基的时候就下手!”
“陛下真这样认为么?”
说话的是长孙皇后,李世民不由一愣,道:“皇后何出此言?朕和李牧胜了这一场,还不能高兴一下么?”
长孙皇后没有回答,看向李牧,道:“李牧,你想到了么?’
李牧颔首,李世民见状,更懵了,急道:“你俩这是打什么哑谜呢?只把朕一个蒙在鼓里?李牧,快说,想到了什么?”
“臣想,皇后的意思应该是,福兮祸之所倚。门阀本还有顽抗之力,但他们选择了妥协,必定是想到了更好的反击办法。臣琢磨着,他们应当是准备好抹黑陛下了!”
“抹黑朕?”李世民怒道:“朕饶了他们的性命,他们还要抹黑朕?他们有什么理由抹黑朕?!”
“陛下!”又是长孙皇后接过话去,道:“三人成虎!事情的对错,不是看这件事本身,而是看怎么说,怎么信!现在有刺客佐证,都知道是门阀不对在先。但刺客处死之后呢?在地方上朝廷的势力本就不如门阀,他们煽风点火,口口相传,黑的也能变成白的,白的也能变成黑的!到时候就不是刺客刺杀陛下,而是必须炮制冤案了!百姓哪知道真相,还不是他们说什么就信什么?”
李牧听到这些话,吓了一跳,心中暗道真是不能小觑古人,长孙皇后作为一个唐朝“土著”,竟能想到这么深,着实让他倍感意外。
李世民脸上的笑意消失了,喃喃道:“怎么会这样……”
“这便是臣在办大唐日报时说过的,舆论的力量。”李牧露出一副胸有成竹的笑容,道:“陛下不必惊慌,臣早已考虑到了,有破解之法。臣现在只觉得那些门阀好可笑,自觉聪明,却不知早已落入了我李孔明的算计之中!”
李世民斜楞他一眼:“李孔明?”
李牧点点头,抬手在胸口扇了扇,道:“陛下看我,难道不像是三国孔明再世么?”
李世民冷笑了一声,伸手去摸龙泉剑,李牧赶紧抱住剑鞘,满脸堆笑道:“陛下,臣开个玩笑,不至于,不至于的、”
“赶紧说应对之法!”
“好好好、”李牧赶忙应声,道:“这应对之法么,倒也十分的简单。”李牧摸了摸鼻子,道:“臣在前天半夜,就已经把臣的继弟唐观找来了,他是大唐日报的头一号笔杆子,长于叙事,对陛下更是忠心耿耿。臣把陛下的遭遇跟他一说,他顿时是义愤填膺,当夜,就写了一篇文。把陛下如何遇刺,刺客如何穷凶极恶,出身,门第,祖宗八辈都写的是清清楚楚。”
“你打算刊登在报纸上?”李世民皱眉道:“这样确是个好办法,可是奇怪,报纸上若有消息,那些门阀怎么还会这么做呢?”
李牧憨厚地笑了,道:“臣只是让印务局加班加点的印,还没开始卖呢。不过为了关心陛下安危的百姓能早点知道消息,第一批报纸印出来之后,我已经派人给昨天出发的江夏郡王和牛将军送过去了,他们沿途会发给识字的老百姓,不识字的,也有人给读报,估计这会儿,已经有不少人知道消息了,只是那些门阀不知道而已。”
“好一个先入为主!”李世民激动地拍桌子,道:“如此他们再说什么,百姓也不会信了!”
“陛下,没有这么乐观。”长孙皇后泼冷水道:“只是先入为主,还远远不够。毕竟江夏郡王和牛进达将军只是一走一过,而门阀在地方上的势力是常在的,就算他们先入为主了,可会被说动,改变看法的。”
“皇后所虑极是。”李牧对长孙皇后愈发的佩服了,这几段分析,足以证明这“宫中隐相”之称,绝非是浪得虚名。“所以臣还想到了第二个办法。”他看向李世民,道:“陛下应下一道‘罪己诏’。”
“罪己诏?”李世民拧起眉头,道:“这是什么意思!朕被刺,还要罪己?若朕这么做了,岂不是等于向门阀屈服,百姓会如何看待朕!不行,朕不能听你的!”
李牧没有再劝,而是看向了长孙皇后,等待她的反应。
长孙皇后思忖了一会儿,紧皱的双眉渐渐舒展开,笑道:“陛下应当下这封罪己诏!”
李世民骇然:“皇后!你也跟这小子一起胡闹吗?”
长孙皇后摇摇头,道:“陛下,这绝非胡闹。臣妾刚刚才想明白,罪己诏这一招,才是李牧做的这个局的精髓所在!”
“什么精髓!这就是胡闹!”
“陛下请听臣妾细细道来,说的不全之处,再让李牧补充。”长孙皇后看向李牧,李牧颔首点头,给了她一个鼓励的眼神。李世民见状,心里头更气,他现在就觉得自己好像是智力不够,竟听不懂这俩人在说什么!
“李牧先让人散播消息,百姓就会议论,但他们心中会存疑,不知道这事儿到底是真是假。同时李牧也给门阀留下了空档,他们会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不必狗急跳墙,所以才会选择妥协。他们上了贺表,就已经注定了失败。”
李牧附和地点头,看来长孙皇后是真的看破了他的局。
长孙皇后继续道:“陛下收了他们的贺表,若没有反应,他们就会狡辩,不承认这封贺表。但陛下若下一封罪己诏,昭告天下。在诏书中,先提及陛下这几年的功绩,然后再自省,说是因为陛下做的还不够好,才引来了刺客的刺杀。因此罪己,进而点出门阀的贺表,并坦诚受之有愧。如此,便可让天下人产生一种联想。”
“门阀与朝廷的对立态度,世人皆知。门阀从未给陛下进献过贺表,为何只在此时进献?天下人就会联想,必然是有些原因在其中。什么原因呢?自然是跟刺客有关了。如此一来,门阀想否认刺客跟他们没关系,他们都否认不得。而陛下还会因罪己的态度,博得一片好名声。”长孙皇后看向李牧,称赞道:“李牧这一石二鸟之计,着实是妙之毫巅,五姓七望这一遭输的不冤!”
“原来如此!”李世民终于高兴了,拍着李牧的肩膀,道:“小子,你是这么想的么?果然是高明啊,朕承认你了,你就是朕的小孔明了!”
李牧长出了口气,还好,没有被完全看穿。长孙皇后说完之后,一直在留意李牧的神色,见他没有惊讶,不由疑惑,通常一个人的想法被看穿了,不应该是这种表情啊……难道,他还有后招?
“李牧,难道我猜得还不够完整么?”
李世民懵道:“这都一石二鸟了,还有其他?”
李牧嘿嘿笑了起来,显然是承认了长孙皇后的疑惑,但话语中却是十分的谦虚,道:“皇后基本上已经看穿了臣的局了,只是还有一点点,可能皇后忽略了。”
一个聪明人,最受不了的就是这种挑衅。长孙皇后也认真了起来,道:“倒要请教,还有什么?”
“其实臣的真正目的,还是田地。”李牧笑了笑,道:“陛下可不要忘了,这件事是因何而起的。”
李世民拧着眉头道:“朕倒是没忘,只是事情发展到这一步,跟田地还有什么关联么?朕若现在以田地为要挟,恐怕他们还会狗急跳墙吧!”
“当然不能要挟了,同样的招数,在一件事上使用两遍可就不灵了。那些门阀虽然不聪明,但也不是傻子。”李牧清了下嗓子,道:“臣真正的杀招,是要等这件事过去。陛下的罪己诏,就是这杀招的引子。”
李世民已经不耐烦了,道:“朕承认没你聪明,快点说吧,别绕弯子了!”
李牧不再卖关子,道:“皇后刚才说的内容,罪己诏中要写,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陛下要写上这一条,为了弥补过失,陛下要更加勤勉,励精图治。然后,重点来了。励精图治的第一步,就是严刑峻法,本朝的法典,大部分都是效仿前朝。而前朝之法,于本朝多有不适。所以,陛下要重修大唐律!”
李世民懵道:“朕为何要重修大唐律啊?李牧,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朕就算要重修,也得先招募学士,仔细斟酌,至少要十几年的光景,如何能草率为之?”
“陛下当然可以慢慢的来。”李牧正色道:“臣是想让陛下为天下人点明,大唐律的重要性,任何一个人,无论是勋贵还是普通百姓,都要遵守大唐律。”
“这不是废话么!”
“当然不是废话!”李牧盯住李世民的眼睛,道:“陛下回想臣在大殿上的话,大唐律规定,每人一百亩永业田,但是现在门阀手里,远超过这个数字。若陛下点明,所有人都应当遵守大唐律,那么门阀的地就是违法!陛下现在下罪己诏,在现在的情况下,他们一定会拥护,还会上表称颂陛下。随后,我再发难,让皇产局要求彻查田地,除了每人的一百亩,全都是非法的田地,都收归皇产!这才是图穷匕见,到了那个时候,他们绝对不敢反对,因为他们刚刚才称颂过陛下,反对就是打自己的脸,愚弄陛下,他们担当不起这个罪名!”
不顾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骇然,李牧冷笑一声,幽幽地又补充了一句:“为了更好地恶心他们一下,请陛下命魏征来主持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