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原名善保,姓钮钴禄,满族正红旗,公元1750年,也就是清乾隆15年,出生于北京内城驴肉胡同,也就是今天的西四北头条。
和珅出生于官宦世家,祖辈曾追随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清入关后,祖上萌圣上恩德,一直家境殷实,衣食无忧。到了和珅父亲常保这一辈,依然可以说是富甲一方。不过,好景不长,和珅三岁的时候,和母因生弟弟和琳难产去世,九岁的时候,父亲又因病去世于福州都统任上。三岁丧母,九岁丧父,童年的和珅就此开始了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的生活,幸得其父旧部和一偏房庇护,才不至于饿死街头。其实,就和珅的家世,再怎么也不可能过的如此狼狈啊,这就涉及到一个人性的问题了。
在中国古代,一般官宦人家,都是三妻四妾,即便是兄弟,也可能是同父异母。现在父亲病亡,一家人的生活支柱轰然倒塌,家中的姨娘庶母,自然会将有限的生活资源,倾斜于自己的亲生骨肉。日久天长,和珅兄弟二人自然也就彻底落魄了。
不过,这样的遭遇,并没有影响到和珅想要出人头地的愿望,即便生活遭遇困境,学业遭受排挤,和珅都时时处处和颜悦色,委曲求全。只求将来长大成人后,自己可以成为人中凤雏,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天天见到皇上,赢得皇上的信任。
在咸安宫官学读书期间,由于家道中落,又自幼丧父又丧母,和珅不仅常常需要忍受同窗以及先生的欺凌,也要承受生活窘迫带来的无奈和无助。但是,和珅都忍了,当时的他,就一个念头,好好读书,学好知识,卖与帝王家。咸安宫官学位于紫禁城内,是当时供一定级别以上的官宦人家子弟读书的地方,不论师资,还是硬件,在当时全国都是最好的学校,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学校。倒不是因为这里出过多少人才,而是因为这里是一所真正的贵族学校。
那么,既然是贵族学校,当时的和珅,已经落魄的连生活时常都没有着落,又怎么有资格就读这样的学校呢?原来,在和珅父亲没有去世的时候,他已经入学读书了,而且,做为家中长子,祖上世袭罔替的三等轻车都尉衔,自然就落到他的头上,虽然只是一个没落贵族的爵位,虽然落架的凤凰不如鸡,可总归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和珅有资格就读咸安宫官学,而当时的大清盐商子弟们,虽富可敌国,却也没有资格就读这样的学校。
在这样各方面都过硬的学校里,和珅不仅学会了本族语言,历史,文化等,而且,对于当时满人都不怎么喜欢的汉语言文学,都十分愿意钻研,什么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名人著作甚至蒙语,藏语都颇有研究。不过,和珅最后,还是没有通过科举这条路,走向人生巅峰。第一次考试他落榜了,而且考的很差。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古代科举考的只是四书五经九本书,要求学生把这九本书玩出花儿来,多么好的锦绣文章,都不能脱离四书五经,而和珅是全能型实用人才,不是考试型人才,这估计是和珅虽知识渊博,却名落孙山的其中一个原因吧。
在和珅求学期间,当时的东阁大学士,直隶总督(当时京津冀党政军总司令)英廉对和珅的才学颇为赞赏,加上和珅相貌出众,仪表堂堂,小伙子帅呆酷毙了。比起其他官宦子弟的顽劣不羁,不务正业,和珅简直是出类拔萃,英明神武。在和珅18岁的时候,英廉就急忙托媒人提亲,欲将自己唯一的孙女冯霁雯下嫁和珅,生怕若慢了一步,自己的孙女婿被别人抢了去。
迎娶到白富美冯霁雯冯氏后,和珅就已经开启了自己平步青云,飞黄腾达的第一步,朝里有人好做官嘛。首先,和珅落榜后,并没有再考,因为他是满人,当时,满人不同于汉人,汉人除了科举这一条做官途径,别无其他路子,而满人还可以通过祖宗恩荫,获得一官半职。和珅听从英廉建议,入宫成为乾隆皇帝的一名侍从。俗话说,县太爷的师爷,半个县太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长时间的和皇帝朝夕相处,加上和珅有意学习临摹了乾隆爷全部的诗篇和字体,为将来成为乾隆亦师亦友,如同知己的特殊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在这个现实的社会里,我们不应该单纯的觉得,拍马屁是一个贬义词,投其所好是小人之举,其实,拍马屁是个技术活,而技术活都是刻苦钻研,认真学习得来的,而投其所好会让拍马屁的威力发挥到极致。
从和珅23岁(1773年)因为才华出众,得乾隆赏识,升任御前贴身侍卫开始,到49岁(1799年)赐死狱中,和珅一共侍奉乾隆26年,在这26年中,和珅担任过乾隆朝大大小小数十个重要职位,而且多数是同时担任,位高权重之程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在乾隆爷驾崩后十五天,和珅既被嘉庆帝因贪污受贿,娶宫女为次妻等多项罪名,责令凌迟处死,因固伦和孝公主,也就是和珅的儿媳妇,和刘墉等大臣求情,也因为和珅无论如何,都是朝中重臣,先皇御前宠臣,为了顾及皇家颜面,也为了平和各方势力,酌情改判为赐三丈白练,狱中自尽。
在查抄和珅府邸的时候,合计抄得黄金白银,古董字画,宝石玉器当铺钱庄,土地商铺等折合白银11亿两之多,为当时大清十五年国库收入之总和,和珅府邸自然也被查没,也就是现在后海附近的恭王府。在查没和珅财产的过程中,一份和珅年轻时代的情信,在当年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今天,作者却要通过这封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不知内容的情信为线索,揭开和珅与他的九位妻妾,鲜为人知的浪漫情事。
本故事将尽量抛开讲述和珅做为权臣名相,与其党羽如何结党营私,贪污受贿。与其政敌如何明争暗斗,你死我活。只是把那个时代做为历史背景,把和珅的生平做为情景描述,真正要讲述的是,和珅做为清中期大清第一美男,且知识渊博,才华横溢,自然不可避免会发生的趣闻轶事。至于历史上真实的和珅本人,究竟是善恶褒贬,自有后人去评说。
欲知详情,请看第一章:朱颜良知长二姑
和珅出生于官宦世家,祖辈曾追随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清入关后,祖上萌圣上恩德,一直家境殷实,衣食无忧。到了和珅父亲常保这一辈,依然可以说是富甲一方。不过,好景不长,和珅三岁的时候,和母因生弟弟和琳难产去世,九岁的时候,父亲又因病去世于福州都统任上。三岁丧母,九岁丧父,童年的和珅就此开始了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的生活,幸得其父旧部和一偏房庇护,才不至于饿死街头。其实,就和珅的家世,再怎么也不可能过的如此狼狈啊,这就涉及到一个人性的问题了。
在中国古代,一般官宦人家,都是三妻四妾,即便是兄弟,也可能是同父异母。现在父亲病亡,一家人的生活支柱轰然倒塌,家中的姨娘庶母,自然会将有限的生活资源,倾斜于自己的亲生骨肉。日久天长,和珅兄弟二人自然也就彻底落魄了。
不过,这样的遭遇,并没有影响到和珅想要出人头地的愿望,即便生活遭遇困境,学业遭受排挤,和珅都时时处处和颜悦色,委曲求全。只求将来长大成人后,自己可以成为人中凤雏,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天天见到皇上,赢得皇上的信任。
在咸安宫官学读书期间,由于家道中落,又自幼丧父又丧母,和珅不仅常常需要忍受同窗以及先生的欺凌,也要承受生活窘迫带来的无奈和无助。但是,和珅都忍了,当时的他,就一个念头,好好读书,学好知识,卖与帝王家。咸安宫官学位于紫禁城内,是当时供一定级别以上的官宦人家子弟读书的地方,不论师资,还是硬件,在当时全国都是最好的学校,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学校。倒不是因为这里出过多少人才,而是因为这里是一所真正的贵族学校。
那么,既然是贵族学校,当时的和珅,已经落魄的连生活时常都没有着落,又怎么有资格就读这样的学校呢?原来,在和珅父亲没有去世的时候,他已经入学读书了,而且,做为家中长子,祖上世袭罔替的三等轻车都尉衔,自然就落到他的头上,虽然只是一个没落贵族的爵位,虽然落架的凤凰不如鸡,可总归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和珅有资格就读咸安宫官学,而当时的大清盐商子弟们,虽富可敌国,却也没有资格就读这样的学校。
在这样各方面都过硬的学校里,和珅不仅学会了本族语言,历史,文化等,而且,对于当时满人都不怎么喜欢的汉语言文学,都十分愿意钻研,什么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名人著作甚至蒙语,藏语都颇有研究。不过,和珅最后,还是没有通过科举这条路,走向人生巅峰。第一次考试他落榜了,而且考的很差。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古代科举考的只是四书五经九本书,要求学生把这九本书玩出花儿来,多么好的锦绣文章,都不能脱离四书五经,而和珅是全能型实用人才,不是考试型人才,这估计是和珅虽知识渊博,却名落孙山的其中一个原因吧。
在和珅求学期间,当时的东阁大学士,直隶总督(当时京津冀党政军总司令)英廉对和珅的才学颇为赞赏,加上和珅相貌出众,仪表堂堂,小伙子帅呆酷毙了。比起其他官宦子弟的顽劣不羁,不务正业,和珅简直是出类拔萃,英明神武。在和珅18岁的时候,英廉就急忙托媒人提亲,欲将自己唯一的孙女冯霁雯下嫁和珅,生怕若慢了一步,自己的孙女婿被别人抢了去。
迎娶到白富美冯霁雯冯氏后,和珅就已经开启了自己平步青云,飞黄腾达的第一步,朝里有人好做官嘛。首先,和珅落榜后,并没有再考,因为他是满人,当时,满人不同于汉人,汉人除了科举这一条做官途径,别无其他路子,而满人还可以通过祖宗恩荫,获得一官半职。和珅听从英廉建议,入宫成为乾隆皇帝的一名侍从。俗话说,县太爷的师爷,半个县太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长时间的和皇帝朝夕相处,加上和珅有意学习临摹了乾隆爷全部的诗篇和字体,为将来成为乾隆亦师亦友,如同知己的特殊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在这个现实的社会里,我们不应该单纯的觉得,拍马屁是一个贬义词,投其所好是小人之举,其实,拍马屁是个技术活,而技术活都是刻苦钻研,认真学习得来的,而投其所好会让拍马屁的威力发挥到极致。
从和珅23岁(1773年)因为才华出众,得乾隆赏识,升任御前贴身侍卫开始,到49岁(1799年)赐死狱中,和珅一共侍奉乾隆26年,在这26年中,和珅担任过乾隆朝大大小小数十个重要职位,而且多数是同时担任,位高权重之程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在乾隆爷驾崩后十五天,和珅既被嘉庆帝因贪污受贿,娶宫女为次妻等多项罪名,责令凌迟处死,因固伦和孝公主,也就是和珅的儿媳妇,和刘墉等大臣求情,也因为和珅无论如何,都是朝中重臣,先皇御前宠臣,为了顾及皇家颜面,也为了平和各方势力,酌情改判为赐三丈白练,狱中自尽。
在查抄和珅府邸的时候,合计抄得黄金白银,古董字画,宝石玉器当铺钱庄,土地商铺等折合白银11亿两之多,为当时大清十五年国库收入之总和,和珅府邸自然也被查没,也就是现在后海附近的恭王府。在查没和珅财产的过程中,一份和珅年轻时代的情信,在当年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今天,作者却要通过这封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不知内容的情信为线索,揭开和珅与他的九位妻妾,鲜为人知的浪漫情事。
本故事将尽量抛开讲述和珅做为权臣名相,与其党羽如何结党营私,贪污受贿。与其政敌如何明争暗斗,你死我活。只是把那个时代做为历史背景,把和珅的生平做为情景描述,真正要讲述的是,和珅做为清中期大清第一美男,且知识渊博,才华横溢,自然不可避免会发生的趣闻轶事。至于历史上真实的和珅本人,究竟是善恶褒贬,自有后人去评说。
欲知详情,请看第一章:朱颜良知长二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