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与芮说道:“嗯,的确,大宋目前不适合进行军队扩招,现有的军队数量已经颇为庞大,我们应该精兵简政,提升军队质量。”
赵与莒点头道:“诸位爱卿说的对,经过朕反复考虑,一方面决心改变军制,一方面决心改变朝廷重文轻武的习气。”
“爱卿们认为如何啊?”
这话其实不好回答,对于大臣们来说,这话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利益。
大宋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文人的地位一直都比武将高一些的,但自从赵与莒和赵与芮上位之后,似乎极其注重武将地位的提升。
不过这也难怪,大宋对外作战常常失利,也确实该好好整顿军务,提升武将地位来提升国家综合战力。
真德秀带头表示:“陛下此举合乎民情,顺乎天意,德秀赞成。”
郑清之、魏了翁也站了出来:“臣附议”。
洪咨夔、邓若水等人也拱手道:“臣附议。”
眼看大多数人同意了,赵与莒开始讲详细的事务了。
“既然众位爱卿同意了,那么朕就宣布新的诏命了。”
“大宋改革军制,从此严禁将兵分离,务必做到将兵相知,调兵权和掌兵权合二为一,以后将领可以在危急时刻临机决断,须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其二,枢密使不再由文臣担任,改由擅长统兵,通晓军事的武将担任,刺史、郡守一律同级,取消文臣优待。”
“其三,重开武举,武状元一应待遇和进士科状元相同,武举不仅考察武艺,更注重策论、统兵天赋等等。”
“其四,取消僵化的作战制度,不可因为一战之得失擅自惩罚阵前大将,若有妄言者,以谋逆罪论处。”
……
赵与莒一口气洋洋洒洒罗列了十几项条款,其实除了取消文臣任职枢密使以外,对文臣势力没有太大打击。
大多数决定只是将武将地位拔擢到和文臣同一水平线上。
因此大部分的文臣也都没有意见,毕竟现在的朝堂没有趋炎附势之徒,有的都是真心为国的忠臣。
赵与莒罗列完之后,身边的学士将其登记成诏令,过了年关即刻实行。
赵与莒笑道:“诸位爱卿,朕看关于军事和武将的议题大概达成了一致,说说其他的吧。”
之后赵与芮开口道:“诸位,与芮有句话想问问大家。”
“今早大家乘坐马车上朝的路上有没有感觉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么?”
邓若水率先开口:“嗯,若水感觉似是平坦了许多,下官乘车没有颠簸的感觉。”
洪咨夔也说道:“是啊,往日上朝时,路上总是磕磕绊绊的,这次居然异常舒适,下官还以为就自己这么感觉的。”
其他众臣也都表达了这样的疑问。
赵与芮笑道:“呵呵~实不相瞒,这就是你们经常说我在家里玩的‘泥巴’制成的!”
“???”
众人登时来了好奇,魏了翁说道:“荣王殿下,您快给各位解释一下啊。”
赵与芮点头道:“这种东西名为水泥,是由石灰石、粘土还有一丢丢铁矿石、煤制成的。”
“临安官道原本是土路,土路非常容易坏掉,一遇到下雨天,道路便会泥泞不堪,严重阻碍通行。”
“但是自从换上了水泥地面,这种地面不会因为下雨或者下雪而泥泞,水泥质地坚硬,不易损毁,耐用性极高。”
“众位想一想,若是整个大宋都铺设上这种水泥地的话,大宋的通行质量、军队调动速度、运粮速度要快多少?要便利多少?”
真德秀问道:“这是个好东西啊,只是荣王殿下,这造价是否便宜呢?若是太贵的话……国库可撑不起如此巨大的消耗啊。”
赵与芮笑道:“这点真相不用担心,原料到处可见,几乎不需要材料费,耗费最大的是煅烧水泥时候的人工费用。”
“我们缺的只是进行水泥煅烧的工人罢了,而这个问题也基本解决掉了。”
“胶东半岛上面的十数万迁徙民众,我们为他们找到的谋生手段之一便是这煅烧水泥。”
“只需要由国库给每位工人每年补贴十余贯钱,让他们在农忙之时进行水泥煅烧即可。”
“将作监的蒙翊在临安城外建造了十几个水泥厂,每天生产出来的水泥就足以铺设半个临安的道路了。”
“按照这个进度,用不了三年时间,整个大宋境内所有道路都能换成水泥地!”
真德秀点头道:“好,殿下此举利国利民啊,以最小的成本,极大地提升了道路通畅的程度,以后怕是再也不会出现道路拥堵的状况了。”
赵与莒指着大学士说:“立即拟旨,全国境内铺设这种水泥地,务必在三年内完成。”
大学士奋笔疾书,一道道诏令迅速成书。
之后赵与芮又说道:“诸位,水泥还有一个重要的用处,那边是坚硬的质地。”
“昔日与芮将水泥涂抹在石头之上,硬化之后,与芮让万剑楼顾瑧拔剑劈砍,劈砍数十下居然都没有击穿石头。”
“这等物什一旦用于城墙的建筑,嘿嘿~以后金人、蒙古人再想用投石机砸烂城墙那是想都别想的事情了。”
“正巧,与芮发现的一位名士余玠正在川蜀修筑山城防御,与芮认为应该立刻在那边投入使用。”
“一旦成型,我大宋的所有城池将化为真正的金城汤池,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能击垮我们的防御!”
众人都钻研起来水泥这一神奇的物什,纷纷表现出来了喜悦之情。
赵与芮总结道:“以上,这些可以命名为我大宋的三年计划,这三年便是修路、筑城、练兵、恢复国力。”
真德秀称赞道:“嗯,这样好,以后每次都应该制定这样一个总体计划,一旦确认下来,就不能轻易更改。”
“要将这些有利于国家的措施落实到每一个地方,每一位臣民那里。”
赵与莒欣然应允:“甚善,如此行事最好。”
这些事情告一段落了,赵与莒说道:“接下来是一件近在眼前的事情,今年的科举如何去考?”
赵与莒点头道:“诸位爱卿说的对,经过朕反复考虑,一方面决心改变军制,一方面决心改变朝廷重文轻武的习气。”
“爱卿们认为如何啊?”
这话其实不好回答,对于大臣们来说,这话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利益。
大宋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文人的地位一直都比武将高一些的,但自从赵与莒和赵与芮上位之后,似乎极其注重武将地位的提升。
不过这也难怪,大宋对外作战常常失利,也确实该好好整顿军务,提升武将地位来提升国家综合战力。
真德秀带头表示:“陛下此举合乎民情,顺乎天意,德秀赞成。”
郑清之、魏了翁也站了出来:“臣附议”。
洪咨夔、邓若水等人也拱手道:“臣附议。”
眼看大多数人同意了,赵与莒开始讲详细的事务了。
“既然众位爱卿同意了,那么朕就宣布新的诏命了。”
“大宋改革军制,从此严禁将兵分离,务必做到将兵相知,调兵权和掌兵权合二为一,以后将领可以在危急时刻临机决断,须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其二,枢密使不再由文臣担任,改由擅长统兵,通晓军事的武将担任,刺史、郡守一律同级,取消文臣优待。”
“其三,重开武举,武状元一应待遇和进士科状元相同,武举不仅考察武艺,更注重策论、统兵天赋等等。”
“其四,取消僵化的作战制度,不可因为一战之得失擅自惩罚阵前大将,若有妄言者,以谋逆罪论处。”
……
赵与莒一口气洋洋洒洒罗列了十几项条款,其实除了取消文臣任职枢密使以外,对文臣势力没有太大打击。
大多数决定只是将武将地位拔擢到和文臣同一水平线上。
因此大部分的文臣也都没有意见,毕竟现在的朝堂没有趋炎附势之徒,有的都是真心为国的忠臣。
赵与莒罗列完之后,身边的学士将其登记成诏令,过了年关即刻实行。
赵与莒笑道:“诸位爱卿,朕看关于军事和武将的议题大概达成了一致,说说其他的吧。”
之后赵与芮开口道:“诸位,与芮有句话想问问大家。”
“今早大家乘坐马车上朝的路上有没有感觉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么?”
邓若水率先开口:“嗯,若水感觉似是平坦了许多,下官乘车没有颠簸的感觉。”
洪咨夔也说道:“是啊,往日上朝时,路上总是磕磕绊绊的,这次居然异常舒适,下官还以为就自己这么感觉的。”
其他众臣也都表达了这样的疑问。
赵与芮笑道:“呵呵~实不相瞒,这就是你们经常说我在家里玩的‘泥巴’制成的!”
“???”
众人登时来了好奇,魏了翁说道:“荣王殿下,您快给各位解释一下啊。”
赵与芮点头道:“这种东西名为水泥,是由石灰石、粘土还有一丢丢铁矿石、煤制成的。”
“临安官道原本是土路,土路非常容易坏掉,一遇到下雨天,道路便会泥泞不堪,严重阻碍通行。”
“但是自从换上了水泥地面,这种地面不会因为下雨或者下雪而泥泞,水泥质地坚硬,不易损毁,耐用性极高。”
“众位想一想,若是整个大宋都铺设上这种水泥地的话,大宋的通行质量、军队调动速度、运粮速度要快多少?要便利多少?”
真德秀问道:“这是个好东西啊,只是荣王殿下,这造价是否便宜呢?若是太贵的话……国库可撑不起如此巨大的消耗啊。”
赵与芮笑道:“这点真相不用担心,原料到处可见,几乎不需要材料费,耗费最大的是煅烧水泥时候的人工费用。”
“我们缺的只是进行水泥煅烧的工人罢了,而这个问题也基本解决掉了。”
“胶东半岛上面的十数万迁徙民众,我们为他们找到的谋生手段之一便是这煅烧水泥。”
“只需要由国库给每位工人每年补贴十余贯钱,让他们在农忙之时进行水泥煅烧即可。”
“将作监的蒙翊在临安城外建造了十几个水泥厂,每天生产出来的水泥就足以铺设半个临安的道路了。”
“按照这个进度,用不了三年时间,整个大宋境内所有道路都能换成水泥地!”
真德秀点头道:“好,殿下此举利国利民啊,以最小的成本,极大地提升了道路通畅的程度,以后怕是再也不会出现道路拥堵的状况了。”
赵与莒指着大学士说:“立即拟旨,全国境内铺设这种水泥地,务必在三年内完成。”
大学士奋笔疾书,一道道诏令迅速成书。
之后赵与芮又说道:“诸位,水泥还有一个重要的用处,那边是坚硬的质地。”
“昔日与芮将水泥涂抹在石头之上,硬化之后,与芮让万剑楼顾瑧拔剑劈砍,劈砍数十下居然都没有击穿石头。”
“这等物什一旦用于城墙的建筑,嘿嘿~以后金人、蒙古人再想用投石机砸烂城墙那是想都别想的事情了。”
“正巧,与芮发现的一位名士余玠正在川蜀修筑山城防御,与芮认为应该立刻在那边投入使用。”
“一旦成型,我大宋的所有城池将化为真正的金城汤池,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能击垮我们的防御!”
众人都钻研起来水泥这一神奇的物什,纷纷表现出来了喜悦之情。
赵与芮总结道:“以上,这些可以命名为我大宋的三年计划,这三年便是修路、筑城、练兵、恢复国力。”
真德秀称赞道:“嗯,这样好,以后每次都应该制定这样一个总体计划,一旦确认下来,就不能轻易更改。”
“要将这些有利于国家的措施落实到每一个地方,每一位臣民那里。”
赵与莒欣然应允:“甚善,如此行事最好。”
这些事情告一段落了,赵与莒说道:“接下来是一件近在眼前的事情,今年的科举如何去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