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几天,王大少爷都是拼命吃喝,尽情享乐。
大司农说了,此番赴辽,不会再有军队护送,也没有众多属下前呼后拥,乃是货真价实的孤身入敌营。
往日的苦难岁月霎时又浮上心头,于是那杯中美酒也在这一瞬间变得寡淡无味起来。
倭人矮小,形如猢狲,山贼粗俗,口吐讳言,辽人凶猛,生吃人肉,王大少爷觉得,自己的命其实是很苦很苦的,似乎所有的苦差事,最后都会落在他头上。
夹缝中的好日子,还没过上几天,就又要被扔到虎狼之地去了。
有家回不的,今年年节时,又回了一趟老家,还没住上几日,就被家中老头子用棍棒驱赶了回来。
种种凄凉涌上心头,这酒喝着喝着,王大少爷就伏在桌上号啕大哭了起来,把一旁陪侍的青楼美俾给吓得面无人色。
但不管怎样,该走的还是得走,出行那日,王大少爷宛如一枚远嫁回门的新嫁娘,一步三回头,走一步抹一把眼泪,场景很是让人动容。
大司农之前说要去耽罗岛一趟,确实只是托词,最近压根就没有远行的计划。
外事自有外事部门负责,太府寺目前人才济济,经过几年的磨砺与实践,那些年轻有为的同事,个个都是当打之年,精力充沛,干劲十足。
再者,自接手三司使下四大衙门以来,理所当然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制,业务量进一步扩大,众多太府寺官员得到晋升。
耽罗岛上的新城早已筑成,驻军六千余,完全把控了高丽与倭国的海贸,耽罗岛上的驻军,也像一枚钉子扎在了高丽王朝的心上,让王氏高丽寝食难安,日夜忧心哪一天会被耽罗岛上的那一伙强人端了老窝。
事实却并非如此,张顺率领的水师舰队,真没有入侵高丽国的打算,他们所做的,不过就是“检查”一下高丽国过往的海上商队,然后时不时登陆一下高丽国沿岸的几个小城镇,“借用”一点米粮,另外再顺便“招募”几个修建城池的当地民工而已。
只是由于高丽国的某些商贾过于热心,借用的米粮和招募的民力稍微多了些而已。
不过话说回来,高丽国国内的某些阶层,也真的是天生的国际主义者,还没怎么着呢,那跪舔的姿势,恨不得就只差把孙子俩字刻在自己的脑门上了,乖巧的很,而窝里横起来,却又超乎你想象,甚至都让人于心不忍。
于是,就在这阴云笼罩的氛围下,高丽国的第五任国王王伷竟在去年幽愤而逝了,时年仅二十七岁,着实让人扼腕叹息。
气候,高丽国国君之位由其堂弟开宁君王治接任,这位王治在高丽国的历史上还是有点名气的。
还是典型的亲宋派,自上任伊始便不遗余力地推行“以儒治国”的方针,积极引进中原文化,着手强化中央集权,对高丽的典章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并试图挣脱辽国的钳制,重新回到大宋的怀抱。
有趣的是,在原本的历史上,也正是这位王治同学,眼见辽国倾举大军而来,求援宋国赵二未果之后,愤而转投了辽国的怀抱的。
所以说,国与国之间,只有永远的利益,不会存在什么真正的友谊。
但也不得不承认,如今的高丽国的这位国君,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干的国君,尽管身处两大强国的夹缝中,不过在原本的历史上,也是有过非常耀眼的成就的,是为成宗,安民立政则为成。
不过呢按照当前的形势发展下去,以后他还能不能取得不错的成就,那就未必可知了。
高丽国在想方设法的想要重回宋国怀抱,但大司农却并不想要高丽国的臣服,由于某种前世遗留观念,他对那个棒国实在是没什么好印象。
其厌恶程度,甚至超过了三哥,仅次于倭国,而且在后续的发展规划中,高丽国与倭国可是两个重要的优质劳动力来源,如果关系好了,就不太好找理由下手了。
于是,在接收到高丽国的臣服意愿之后,王浩便果断的让他们拿出一些投诚的诚意。
这诚意嘛,当然不会是几船贡品,几个高丽美俾,一封言辞恳切的投诚国书那么简单。
而是让他们去进攻辽国,至于打到什么程度,至少也得收复之前被辽国占去的土地吧,目前辽国与高丽的国境线,大概在平攘一线,按照大司农的意思,至少也要推进到鸭绿江畔。
这个归附的先决条件,对一向孱弱的高丽国而言,显然是高了,太高了,几乎是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嘛。
辽国不过来侵略他们,就已经是烧高香了,怎么可能有勇气反过来去攻打辽人。
但大司农的态度又很坚决,不打就没得谈,所以高丽国至今仍在慎重的考虑,至于耽罗岛上的那支驻军时常登陆高丽国招募民力之事,太府寺给出的解释是既然你们现在仍然是辽国的藩属,那就没什么话好说的了,敌人的朋友就是敌人嘛。
这便是高丽国如今的处境,既尴尬又窝囊,新认的主子,只管收保护费,其他的事则屁事不管,想要换个主子,又被人家嫌弃,要让他把现在这个主子揍一顿,才答应让他们归附,而且还是一副你打不打?你不打他我就打你的作派,你说憋屈不憋屈?
不过尽管憋屈了一些,暂时倒也能马马虎虎的拖延一下,况且耽罗岛上那支前来“招募”民力,“借用”米粮的水军来的也不是很频繁,这日子倒也暂时能过得下去。
可大司农并不打算给他们更多的考虑时间,在辽国的陆大人带着王大少爷北上之后,他就马上给高丽国的国主捎去了一封书信。
告诉高丽国国主,宋国已经开始与辽国和谈了,而且可能马上就要谈成了,一旦和谈之事达成共识,那高丽国要想再归附宋国就有些难了,所以留给高丽国考虑的时间,显然已经不多了。
之前说过,敌人的朋友是敌人,那么朋友的朋友呢?对不起,朋友的朋友最多也只能是中立,而且是什么时候想撸一把就会过来撸一把的那种中立关系。
这好比就是一道催命符,明摆着是逼迫高丽国去攻打辽国,至于支援,那是没有的,顶多允许你们向宋国购买一些战备物资。
另外,在发往高丽的信息送出之后,王浩又让赵老大派了使者前往银州,也告诉他们宋辽两国准备和谈的事情,并再次发出信号,宋国有意在银夏五州再增设四个节度使的构想。
至于之前的李继捧,仍旧没有消息传来,不知是被他们拿来砍了脑袋当作了投名状,还是被软禁了,一概不知,不过按目前的形势来看,极有可能是被用作了纳投名状的祭品。
因此,这次派出去的使者,也是大概率的凶多吉少,幸好朝堂上并不缺这样的硬骨头,很快就有人站出来愿意入狼窝一趟。
大司农说了,此番赴辽,不会再有军队护送,也没有众多属下前呼后拥,乃是货真价实的孤身入敌营。
往日的苦难岁月霎时又浮上心头,于是那杯中美酒也在这一瞬间变得寡淡无味起来。
倭人矮小,形如猢狲,山贼粗俗,口吐讳言,辽人凶猛,生吃人肉,王大少爷觉得,自己的命其实是很苦很苦的,似乎所有的苦差事,最后都会落在他头上。
夹缝中的好日子,还没过上几天,就又要被扔到虎狼之地去了。
有家回不的,今年年节时,又回了一趟老家,还没住上几日,就被家中老头子用棍棒驱赶了回来。
种种凄凉涌上心头,这酒喝着喝着,王大少爷就伏在桌上号啕大哭了起来,把一旁陪侍的青楼美俾给吓得面无人色。
但不管怎样,该走的还是得走,出行那日,王大少爷宛如一枚远嫁回门的新嫁娘,一步三回头,走一步抹一把眼泪,场景很是让人动容。
大司农之前说要去耽罗岛一趟,确实只是托词,最近压根就没有远行的计划。
外事自有外事部门负责,太府寺目前人才济济,经过几年的磨砺与实践,那些年轻有为的同事,个个都是当打之年,精力充沛,干劲十足。
再者,自接手三司使下四大衙门以来,理所当然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制,业务量进一步扩大,众多太府寺官员得到晋升。
耽罗岛上的新城早已筑成,驻军六千余,完全把控了高丽与倭国的海贸,耽罗岛上的驻军,也像一枚钉子扎在了高丽王朝的心上,让王氏高丽寝食难安,日夜忧心哪一天会被耽罗岛上的那一伙强人端了老窝。
事实却并非如此,张顺率领的水师舰队,真没有入侵高丽国的打算,他们所做的,不过就是“检查”一下高丽国过往的海上商队,然后时不时登陆一下高丽国沿岸的几个小城镇,“借用”一点米粮,另外再顺便“招募”几个修建城池的当地民工而已。
只是由于高丽国的某些商贾过于热心,借用的米粮和招募的民力稍微多了些而已。
不过话说回来,高丽国国内的某些阶层,也真的是天生的国际主义者,还没怎么着呢,那跪舔的姿势,恨不得就只差把孙子俩字刻在自己的脑门上了,乖巧的很,而窝里横起来,却又超乎你想象,甚至都让人于心不忍。
于是,就在这阴云笼罩的氛围下,高丽国的第五任国王王伷竟在去年幽愤而逝了,时年仅二十七岁,着实让人扼腕叹息。
气候,高丽国国君之位由其堂弟开宁君王治接任,这位王治在高丽国的历史上还是有点名气的。
还是典型的亲宋派,自上任伊始便不遗余力地推行“以儒治国”的方针,积极引进中原文化,着手强化中央集权,对高丽的典章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并试图挣脱辽国的钳制,重新回到大宋的怀抱。
有趣的是,在原本的历史上,也正是这位王治同学,眼见辽国倾举大军而来,求援宋国赵二未果之后,愤而转投了辽国的怀抱的。
所以说,国与国之间,只有永远的利益,不会存在什么真正的友谊。
但也不得不承认,如今的高丽国的这位国君,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干的国君,尽管身处两大强国的夹缝中,不过在原本的历史上,也是有过非常耀眼的成就的,是为成宗,安民立政则为成。
不过呢按照当前的形势发展下去,以后他还能不能取得不错的成就,那就未必可知了。
高丽国在想方设法的想要重回宋国怀抱,但大司农却并不想要高丽国的臣服,由于某种前世遗留观念,他对那个棒国实在是没什么好印象。
其厌恶程度,甚至超过了三哥,仅次于倭国,而且在后续的发展规划中,高丽国与倭国可是两个重要的优质劳动力来源,如果关系好了,就不太好找理由下手了。
于是,在接收到高丽国的臣服意愿之后,王浩便果断的让他们拿出一些投诚的诚意。
这诚意嘛,当然不会是几船贡品,几个高丽美俾,一封言辞恳切的投诚国书那么简单。
而是让他们去进攻辽国,至于打到什么程度,至少也得收复之前被辽国占去的土地吧,目前辽国与高丽的国境线,大概在平攘一线,按照大司农的意思,至少也要推进到鸭绿江畔。
这个归附的先决条件,对一向孱弱的高丽国而言,显然是高了,太高了,几乎是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嘛。
辽国不过来侵略他们,就已经是烧高香了,怎么可能有勇气反过来去攻打辽人。
但大司农的态度又很坚决,不打就没得谈,所以高丽国至今仍在慎重的考虑,至于耽罗岛上的那支驻军时常登陆高丽国招募民力之事,太府寺给出的解释是既然你们现在仍然是辽国的藩属,那就没什么话好说的了,敌人的朋友就是敌人嘛。
这便是高丽国如今的处境,既尴尬又窝囊,新认的主子,只管收保护费,其他的事则屁事不管,想要换个主子,又被人家嫌弃,要让他把现在这个主子揍一顿,才答应让他们归附,而且还是一副你打不打?你不打他我就打你的作派,你说憋屈不憋屈?
不过尽管憋屈了一些,暂时倒也能马马虎虎的拖延一下,况且耽罗岛上那支前来“招募”民力,“借用”米粮的水军来的也不是很频繁,这日子倒也暂时能过得下去。
可大司农并不打算给他们更多的考虑时间,在辽国的陆大人带着王大少爷北上之后,他就马上给高丽国的国主捎去了一封书信。
告诉高丽国国主,宋国已经开始与辽国和谈了,而且可能马上就要谈成了,一旦和谈之事达成共识,那高丽国要想再归附宋国就有些难了,所以留给高丽国考虑的时间,显然已经不多了。
之前说过,敌人的朋友是敌人,那么朋友的朋友呢?对不起,朋友的朋友最多也只能是中立,而且是什么时候想撸一把就会过来撸一把的那种中立关系。
这好比就是一道催命符,明摆着是逼迫高丽国去攻打辽国,至于支援,那是没有的,顶多允许你们向宋国购买一些战备物资。
另外,在发往高丽的信息送出之后,王浩又让赵老大派了使者前往银州,也告诉他们宋辽两国准备和谈的事情,并再次发出信号,宋国有意在银夏五州再增设四个节度使的构想。
至于之前的李继捧,仍旧没有消息传来,不知是被他们拿来砍了脑袋当作了投名状,还是被软禁了,一概不知,不过按目前的形势来看,极有可能是被用作了纳投名状的祭品。
因此,这次派出去的使者,也是大概率的凶多吉少,幸好朝堂上并不缺这样的硬骨头,很快就有人站出来愿意入狼窝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