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鹃这一番话,让贾母和王夫人明白了宝玉生病的症结何在,心情各自不同。
不过,为了让宝玉尽快好起来,两人强留下紫鹃,让她安慰宝玉。
待宝玉稍微清醒后,两人又让紫鹃对宝玉说宁国府那边并未给黛玉相看。好说歹说,让宝玉的病好转一些。又请了王太医过来,给他开了方子。
宝玉服了药后,渐渐好了起来。只是他心下明白,自己只要说完全好了,不但紫鹃要回宁国府,只怕林黛玉那边,也要真的开始相看。
因此,他每每故意作出佯狂之态,让人以为病没有好。
如此,贾宝玉不但留下了紫鹃,还在贾母的庇佑之后,连贾政、王夫人催他读书的事情也有借口推脱了,让他好不得意。
贾蓉知道这些后,也没派人去荣国府把紫鹃要回。只是以黛玉那边少人服侍为由,将病已经治好的晴雯派到黛玉那边。
如此,宝玉和黛玉身边各有了一个对方以前的丫鬟服侍,问起以前的事儿,解开许多误会。只觉得两人更是心意相通,又添了许多情思。
不过,单是这样,贾蓉对两人的亲事仍不看好。据他所知,经过宝玉生病这件事后,王夫人更觉得林黛玉在贾宝玉心中不同寻常。担心林黛玉进门后,贾宝玉再也不听她的话。因此,她这些日子很是在贾政身边说些担心贾宝玉沉迷女色的话,让贾政管教一二。
贾政本就对贾宝玉和姑娘、丫鬟亲近看不过眼,被王夫人说了几次,对此更是担心。是以,当贾母以宝玉生病为由,想撮合双玉之时,便被贾政给拒绝了。
最终,这件事情,仍是不了了之!
“既然暂时没办法,那就拖上一拖。”
“如果迎春和秦钟的事儿拖到明年,贾宝玉作为迎春的弟弟,自然也不用急着订婚。”
“或许到了那时,会有变故发生!”
这么想着,贾蓉以秦钟刚刚除服为由,让他按部就班地走着礼节,和荣国府商定明年成亲。
荣国府那边又不是养不起女儿,自然没有急着嫁女的道理。因此迎春和秦钟的婚事,被定在了明年三月,到时再选吉日。
这么一来,贾蓉忙完了这件事,倒是闲了起来。想到明年是会试之年,他又催促贾蔷用功读书,准备明年会试。
也不知是不是读书读习惯了,又或是被两年前的变故磨练了一番,贾蔷对于读书倒是用心起来。这两年也没求着贾蓉帮忙为他选官,一心在家读书。
如今他的水平,虽然在贾蓉看来和自己相差甚远,但若说考取进士,已有几分可能。
“这种文章,运气好的话,或许三四十岁能中进士。”
“运气不好,终生无望也有可能。”
“需要想个法子,增加一些几率!”
这么想着,贾蓉便命自己控制的飞鸟,仔细查探有可能在明年出任主考官的官员。想要投其所好,增加贾蔷中进士的几率。
如此一番忙碌,不觉已到了十一月。荣国府中,发生了一件怪事。
“怡红院里的海棠本来萎了几棵,也没人去浇灌它。”
“昨日宝二爷走去瞧,见枝头上好象有了蓇朵儿似的。人都不信,没有理他。”
“今日忽然开出很好的海棠花,大伙儿见了诧异,都争着去看,连老太太、太太都惊动了,邀几位老爷和大爷、奶奶、姑娘过去赏花儿呢!”
紫鹃回到府里,向贾蓉和尤氏、黛玉等人道。
尤氏听了,只觉得十分奇怪,不知这是什么兆头,问道:“花是什么样子?可有什么异常的?”
紫鹃道:“花朵红红的,有些像石榴花。大伙儿都说虽然不是石榴花,却比石榴花开得还好看呢!”
尤氏听了更奇,当下带着黛玉要随紫鹃去看。贾蓉听紫鹃说那海棠开得像石榴花,骤然想到“榴花开处照宫闱”之句,心里突突乱跳,同样跟着去了。
几人到地方时,贾母、王夫人等人早就到了。大家说笑了一回,都说这花开得古怪。贾蓉仔细看着,也觉得这海棠花看着更像石榴花,显得极为怪异。
邢夫人道:“我听见这花已经萎了一年,怎么这回不应时候儿开了?必有个原故。”
贾母听了,向众人道:“这花儿应在三月里开的,如今虽是十一月,因节气迟,还算十月,应着小阳春的天气,因为和暖,开花也是有的。”
王夫人本就觉得邢夫人所言极不悦耳,听到贾母这话,急忙附和道:“老太太见得多,说得是,也不为奇。”
李纨笑道:“老太太和太太说的都是。据我的糊涂想头,必是宝玉有喜事来了,此花先来报信。”
黛玉听说是喜事,心里触动,高兴地道:“当初田家有荆树一棵,弟兄三个因分了家,那荆树便枯了。后来感动了他弟兄们,仍然归在一处,那荆树也就荣了。可知草木也随人的。如今二哥哥认真念书,舅舅喜欢,那棵树也就发了。”
贾母王夫人听了喜欢,便道:“林姑娘比方得有理,很有意思。”
那边探春虽不言语,心里却想道:“必非好兆。大凡顺者昌,逆者亡;草木知运,不时而发,必是妖孽。”但却不好说出来。
贾蓉心里则想着此花是否兆着元春在宫里的事情,同样没有言语。
这时,贾赦、贾政、贾环、贾兰都进来看花。贾赦扫了一眼,便说道:“据我的主意,这必是花妖作怪,把它砍去最好!”
贾政却不同意,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不用砍它,随它去就是了。”
贾母听见,不高兴道:“谁在这里混说?人家有喜事好处,什么怪不怪的。若有好事,你们享去;若是不好,我一个人当去。你们不许混说!”
贾政听了,不敢言语,讪讪的同贾赦等走了出来。贾蓉满怀心事,随几人一起出去了。
那边贾母却很高兴,叫人传话到厨房:“快快预备酒席,大家赏花。”又叫贾宝玉、贾环、贾兰等人作诗,记下这番景象。
不过,为了让宝玉尽快好起来,两人强留下紫鹃,让她安慰宝玉。
待宝玉稍微清醒后,两人又让紫鹃对宝玉说宁国府那边并未给黛玉相看。好说歹说,让宝玉的病好转一些。又请了王太医过来,给他开了方子。
宝玉服了药后,渐渐好了起来。只是他心下明白,自己只要说完全好了,不但紫鹃要回宁国府,只怕林黛玉那边,也要真的开始相看。
因此,他每每故意作出佯狂之态,让人以为病没有好。
如此,贾宝玉不但留下了紫鹃,还在贾母的庇佑之后,连贾政、王夫人催他读书的事情也有借口推脱了,让他好不得意。
贾蓉知道这些后,也没派人去荣国府把紫鹃要回。只是以黛玉那边少人服侍为由,将病已经治好的晴雯派到黛玉那边。
如此,宝玉和黛玉身边各有了一个对方以前的丫鬟服侍,问起以前的事儿,解开许多误会。只觉得两人更是心意相通,又添了许多情思。
不过,单是这样,贾蓉对两人的亲事仍不看好。据他所知,经过宝玉生病这件事后,王夫人更觉得林黛玉在贾宝玉心中不同寻常。担心林黛玉进门后,贾宝玉再也不听她的话。因此,她这些日子很是在贾政身边说些担心贾宝玉沉迷女色的话,让贾政管教一二。
贾政本就对贾宝玉和姑娘、丫鬟亲近看不过眼,被王夫人说了几次,对此更是担心。是以,当贾母以宝玉生病为由,想撮合双玉之时,便被贾政给拒绝了。
最终,这件事情,仍是不了了之!
“既然暂时没办法,那就拖上一拖。”
“如果迎春和秦钟的事儿拖到明年,贾宝玉作为迎春的弟弟,自然也不用急着订婚。”
“或许到了那时,会有变故发生!”
这么想着,贾蓉以秦钟刚刚除服为由,让他按部就班地走着礼节,和荣国府商定明年成亲。
荣国府那边又不是养不起女儿,自然没有急着嫁女的道理。因此迎春和秦钟的婚事,被定在了明年三月,到时再选吉日。
这么一来,贾蓉忙完了这件事,倒是闲了起来。想到明年是会试之年,他又催促贾蔷用功读书,准备明年会试。
也不知是不是读书读习惯了,又或是被两年前的变故磨练了一番,贾蔷对于读书倒是用心起来。这两年也没求着贾蓉帮忙为他选官,一心在家读书。
如今他的水平,虽然在贾蓉看来和自己相差甚远,但若说考取进士,已有几分可能。
“这种文章,运气好的话,或许三四十岁能中进士。”
“运气不好,终生无望也有可能。”
“需要想个法子,增加一些几率!”
这么想着,贾蓉便命自己控制的飞鸟,仔细查探有可能在明年出任主考官的官员。想要投其所好,增加贾蔷中进士的几率。
如此一番忙碌,不觉已到了十一月。荣国府中,发生了一件怪事。
“怡红院里的海棠本来萎了几棵,也没人去浇灌它。”
“昨日宝二爷走去瞧,见枝头上好象有了蓇朵儿似的。人都不信,没有理他。”
“今日忽然开出很好的海棠花,大伙儿见了诧异,都争着去看,连老太太、太太都惊动了,邀几位老爷和大爷、奶奶、姑娘过去赏花儿呢!”
紫鹃回到府里,向贾蓉和尤氏、黛玉等人道。
尤氏听了,只觉得十分奇怪,不知这是什么兆头,问道:“花是什么样子?可有什么异常的?”
紫鹃道:“花朵红红的,有些像石榴花。大伙儿都说虽然不是石榴花,却比石榴花开得还好看呢!”
尤氏听了更奇,当下带着黛玉要随紫鹃去看。贾蓉听紫鹃说那海棠开得像石榴花,骤然想到“榴花开处照宫闱”之句,心里突突乱跳,同样跟着去了。
几人到地方时,贾母、王夫人等人早就到了。大家说笑了一回,都说这花开得古怪。贾蓉仔细看着,也觉得这海棠花看着更像石榴花,显得极为怪异。
邢夫人道:“我听见这花已经萎了一年,怎么这回不应时候儿开了?必有个原故。”
贾母听了,向众人道:“这花儿应在三月里开的,如今虽是十一月,因节气迟,还算十月,应着小阳春的天气,因为和暖,开花也是有的。”
王夫人本就觉得邢夫人所言极不悦耳,听到贾母这话,急忙附和道:“老太太见得多,说得是,也不为奇。”
李纨笑道:“老太太和太太说的都是。据我的糊涂想头,必是宝玉有喜事来了,此花先来报信。”
黛玉听说是喜事,心里触动,高兴地道:“当初田家有荆树一棵,弟兄三个因分了家,那荆树便枯了。后来感动了他弟兄们,仍然归在一处,那荆树也就荣了。可知草木也随人的。如今二哥哥认真念书,舅舅喜欢,那棵树也就发了。”
贾母王夫人听了喜欢,便道:“林姑娘比方得有理,很有意思。”
那边探春虽不言语,心里却想道:“必非好兆。大凡顺者昌,逆者亡;草木知运,不时而发,必是妖孽。”但却不好说出来。
贾蓉心里则想着此花是否兆着元春在宫里的事情,同样没有言语。
这时,贾赦、贾政、贾环、贾兰都进来看花。贾赦扫了一眼,便说道:“据我的主意,这必是花妖作怪,把它砍去最好!”
贾政却不同意,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不用砍它,随它去就是了。”
贾母听见,不高兴道:“谁在这里混说?人家有喜事好处,什么怪不怪的。若有好事,你们享去;若是不好,我一个人当去。你们不许混说!”
贾政听了,不敢言语,讪讪的同贾赦等走了出来。贾蓉满怀心事,随几人一起出去了。
那边贾母却很高兴,叫人传话到厨房:“快快预备酒席,大家赏花。”又叫贾宝玉、贾环、贾兰等人作诗,记下这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