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起跑线张宝同 2018.1.21
一个人的成功有着许多的因素,有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因素,也有着他本人的天赋、个性和家庭背景方面的因素,也就是客观环境和主观意志的相互结合。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是生物进化的法则。也许你适应于学校环境,你的学习成绩会很优异。可是,你也许不适应于单位环境,你就会遇到许多的麻烦。在学校里是高才生,而在单位里干了几十年还是个科员的人大有人在。我在教育机关呆过十多年,机关和科室的领导大多都是党校进修的大专生或是本科生,而那些真正从正规高校毕业的高才生却有很多还在科室里当科员。有些从站段车间和小学教师进入机关的人,二十四五岁就当了科长,而有些高校的高才生都快退休了还在当科员。因为专业水平越高的人就越重视专业,而不太注重人际关系。在单位里,不懂得人际关系,你就是有再高的专业水平,也不会受到提拔。
显然,社会和单位里的环境和要求跟学校里是完全不同的。学校里培养的是遵章守纪和循规蹈矩的性格和习惯。而在社会和单位里有时需要的是冒险闯荡和打破常规。比如说你要是派个文弱书生去智取威虎山,百分之百是要失败的。而你要派个打虎英雄去国军军机处卧底,恐怕也会是不合适。我可以举个这样的实例。我教过的高中、初中和小学的学生少说也有几千人。可是,混得最好的不是那些考研和出国留学的人,也不是那些曾担任过班长或是团支书的人,而是那位最让我感到头疼的学生。我是在教初二时遇到他的,他已经在初二留过两级。本来,学校一般是不允许留级,但因为有些老师不想让他升到初三年级,因为初三年级要面临着中考,害怕他会影响初三年级的课堂纪律和升学成绩。
这孩子的家庭比较糟糕,父亲是西安西站的装卸工,母亲早就跟别人跑了多少年了。父亲平时不管他,但只要一遇到什么不好的事,就用皮带抽打他。这孩子根本就不学习,只是父亲怕他年纪小,呆在社会上会学坏,所以,才把他放在学校里。他在教堂里不但不学习,总是想方设法扰乱课堂,故意逗着让老师生气。如果他哪一节课能不吵不闹地坐在后排座位上跟同桌打扑克,那真是要让老师感到太阳是从西边出来了。所以,老师常常把他哄出课堂,而且还要找个跟他陪伴的人,否则,他一个人在外面没意思,就会在课堂门前找你闹事,让你不得安宁。
后来,他上到初三就毕业了,在父亲的单位里当临时工,给人家客户蹬三轮拉货送货。后来,单位搞承包制,要把运送货物的车辆和人员都承包给个人来经营。当时,因为害怕亏损,没有人敢冒此风险,愿意承包。可是,这小子却胆大妄为,主动承包,并拉起了一杆子人。结果,十多年过去了,他从蹬三轮车开始,成为了拥有几十辆卡车和数百名员工的公司大老板,公司资产有数千万。要说他人生最重要的起跑线应该是在单位承包的那个时候,可当时却没有一个人跟他竞跑和争夺。所以,他就顺顺利利地跑在了前面,发了大财,当了大老板。而那些学习好,考上大学的人却只能受聘在他的公司里当职员。可以说是时事成就了他,机遇成就了他。
人生到底有没有起跑线?有时有,有时又好像没有。两位同班的高才生,大学毕业后一位分在了教育部,一位分在了山区学校。分在山区的那位老师奋斗一生,都没有走出山区。而分到教育部的那位同学,后来当上了教育部的官员。他们两人在大学时的起跑线是一样的,可是,毕业后的起跑线却是差距很大。一个跑到了山区,一个通向了高层。还有的人在一个职位上干了一生还是个职员,可是,有的人刚来一两年,就成为了他的上司和领导。这种后来居上和先来后到的现象又使得起跑线变成了形同虚设。
纵观人生大局,98%以上的人属于基层大众,而精英人物可谓是少之又少。而且即使这些精英人物也并非就一定是赢在了起跑线上。所以,我们没必要把那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话认得太真。我之所以这样说是想让家长们认识到这样的理念:那就是孩子们的玩耍并非是在浪费时间。也许他在想像,也许他在寻找快乐,而想像和寻找快乐是儿童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让他们从游戏和快乐中学习识别事物,学习生活技巧,学习人际关系。这对他们未来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西方教育一直在鼓励孩子们学会游戏,学会想像,这对培养孩子的想像力、感受力和创造力非常重要。而且,没有快乐的童年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不利,他不会感到快乐,厌恶学习,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感到人生没有意义。人活着本身并不是为了学习,而是通过学习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丰富和快乐。
可是,我们许多人的童年时期并不快乐,被重重的书包和课业压着,去背许多的诗词,记许多的公式,上许多的课程,做许多的题,写许多的字。而这些都是些死记硬背和强化训练的内容,所以,我们的许多孩子几乎快要成为一部机器了。对此,我们可以想想,那些名牌学府里教写作的教授们为什么就写不出经典的?因为他们没有那样丰富的经历和磨难,没有那样丰富的情感和想像。丰富的经历、感受和想像绝对要比那种能背出几百首唐诗宋词,能做出大量的数学难题重要得多。
知识的东西是随时可以学习和掌握的,而童年的快乐却是不可弥补的。可我们的学校和家长却总是害怕孩子学不好这个,学不好那个,不住地给孩子们灌输各种知识。现在的孩子们在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到了小学还要学英语,到了中学又要重新学英语,到了大学还要再开始学英语。这样算来,孩子们一共学了多少遍英语?而这样重复性地学习该要浪费孩子们多少的时间和精力?给孩子们增加多大的精神负担?
记得我们那个年代是从高中开始学习英语,可我不喜欢英语,就没好好地学,上完高中,几乎连24个字母都写不全。后来我上师专时,考的中文专业,可不知学校怎么把我分到了英语专业。当时我的英语水平非常差,连国际音标都不会,可是,我就早起晚睡,拼命发愤,只用半年时间,学习成绩就赶上了大多数同学。后来,我又考上了师大上了本科。
对我们很多人来说,你上大学时学的专业,并非就是你以后工作时要用的专业。但这也没多大关系。只要你用心学,也能很快地学会。如我从中学调到教委机关,负责新闻报导工作,可是,我对新闻报导一点都不懂,于是,我看了几张报纸,就开始给报社投稿。在很多时候,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下一个起跑线在什么地方,但是,只要你有进取的意愿,健康的体魄和顽强的毅力,善于奔跑,自强不息,不管起跑线设在什么地方,我们都能跑好自己的人生,而每一次良好的起跑,都会成为我们人生成功的良好开端。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作为一种让家长重视孩子教育的理念应该是没错的,但是,这个起跑线不是逼着孩子拼命地背诵诗词,过早地学拼音,学算术,学英语,或是学弹琴,学唱歌和学绘画,而是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爱好,适度地进行引导和启蒙。让孩子有个美好的童年和情感,有个良好的体魄和习惯。这样,无论任何时候他都不会输在起点线上。
一个人的成功有着许多的因素,有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因素,也有着他本人的天赋、个性和家庭背景方面的因素,也就是客观环境和主观意志的相互结合。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是生物进化的法则。也许你适应于学校环境,你的学习成绩会很优异。可是,你也许不适应于单位环境,你就会遇到许多的麻烦。在学校里是高才生,而在单位里干了几十年还是个科员的人大有人在。我在教育机关呆过十多年,机关和科室的领导大多都是党校进修的大专生或是本科生,而那些真正从正规高校毕业的高才生却有很多还在科室里当科员。有些从站段车间和小学教师进入机关的人,二十四五岁就当了科长,而有些高校的高才生都快退休了还在当科员。因为专业水平越高的人就越重视专业,而不太注重人际关系。在单位里,不懂得人际关系,你就是有再高的专业水平,也不会受到提拔。
显然,社会和单位里的环境和要求跟学校里是完全不同的。学校里培养的是遵章守纪和循规蹈矩的性格和习惯。而在社会和单位里有时需要的是冒险闯荡和打破常规。比如说你要是派个文弱书生去智取威虎山,百分之百是要失败的。而你要派个打虎英雄去国军军机处卧底,恐怕也会是不合适。我可以举个这样的实例。我教过的高中、初中和小学的学生少说也有几千人。可是,混得最好的不是那些考研和出国留学的人,也不是那些曾担任过班长或是团支书的人,而是那位最让我感到头疼的学生。我是在教初二时遇到他的,他已经在初二留过两级。本来,学校一般是不允许留级,但因为有些老师不想让他升到初三年级,因为初三年级要面临着中考,害怕他会影响初三年级的课堂纪律和升学成绩。
这孩子的家庭比较糟糕,父亲是西安西站的装卸工,母亲早就跟别人跑了多少年了。父亲平时不管他,但只要一遇到什么不好的事,就用皮带抽打他。这孩子根本就不学习,只是父亲怕他年纪小,呆在社会上会学坏,所以,才把他放在学校里。他在教堂里不但不学习,总是想方设法扰乱课堂,故意逗着让老师生气。如果他哪一节课能不吵不闹地坐在后排座位上跟同桌打扑克,那真是要让老师感到太阳是从西边出来了。所以,老师常常把他哄出课堂,而且还要找个跟他陪伴的人,否则,他一个人在外面没意思,就会在课堂门前找你闹事,让你不得安宁。
后来,他上到初三就毕业了,在父亲的单位里当临时工,给人家客户蹬三轮拉货送货。后来,单位搞承包制,要把运送货物的车辆和人员都承包给个人来经营。当时,因为害怕亏损,没有人敢冒此风险,愿意承包。可是,这小子却胆大妄为,主动承包,并拉起了一杆子人。结果,十多年过去了,他从蹬三轮车开始,成为了拥有几十辆卡车和数百名员工的公司大老板,公司资产有数千万。要说他人生最重要的起跑线应该是在单位承包的那个时候,可当时却没有一个人跟他竞跑和争夺。所以,他就顺顺利利地跑在了前面,发了大财,当了大老板。而那些学习好,考上大学的人却只能受聘在他的公司里当职员。可以说是时事成就了他,机遇成就了他。
人生到底有没有起跑线?有时有,有时又好像没有。两位同班的高才生,大学毕业后一位分在了教育部,一位分在了山区学校。分在山区的那位老师奋斗一生,都没有走出山区。而分到教育部的那位同学,后来当上了教育部的官员。他们两人在大学时的起跑线是一样的,可是,毕业后的起跑线却是差距很大。一个跑到了山区,一个通向了高层。还有的人在一个职位上干了一生还是个职员,可是,有的人刚来一两年,就成为了他的上司和领导。这种后来居上和先来后到的现象又使得起跑线变成了形同虚设。
纵观人生大局,98%以上的人属于基层大众,而精英人物可谓是少之又少。而且即使这些精英人物也并非就一定是赢在了起跑线上。所以,我们没必要把那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话认得太真。我之所以这样说是想让家长们认识到这样的理念:那就是孩子们的玩耍并非是在浪费时间。也许他在想像,也许他在寻找快乐,而想像和寻找快乐是儿童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让他们从游戏和快乐中学习识别事物,学习生活技巧,学习人际关系。这对他们未来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西方教育一直在鼓励孩子们学会游戏,学会想像,这对培养孩子的想像力、感受力和创造力非常重要。而且,没有快乐的童年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不利,他不会感到快乐,厌恶学习,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感到人生没有意义。人活着本身并不是为了学习,而是通过学习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丰富和快乐。
可是,我们许多人的童年时期并不快乐,被重重的书包和课业压着,去背许多的诗词,记许多的公式,上许多的课程,做许多的题,写许多的字。而这些都是些死记硬背和强化训练的内容,所以,我们的许多孩子几乎快要成为一部机器了。对此,我们可以想想,那些名牌学府里教写作的教授们为什么就写不出经典的?因为他们没有那样丰富的经历和磨难,没有那样丰富的情感和想像。丰富的经历、感受和想像绝对要比那种能背出几百首唐诗宋词,能做出大量的数学难题重要得多。
知识的东西是随时可以学习和掌握的,而童年的快乐却是不可弥补的。可我们的学校和家长却总是害怕孩子学不好这个,学不好那个,不住地给孩子们灌输各种知识。现在的孩子们在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到了小学还要学英语,到了中学又要重新学英语,到了大学还要再开始学英语。这样算来,孩子们一共学了多少遍英语?而这样重复性地学习该要浪费孩子们多少的时间和精力?给孩子们增加多大的精神负担?
记得我们那个年代是从高中开始学习英语,可我不喜欢英语,就没好好地学,上完高中,几乎连24个字母都写不全。后来我上师专时,考的中文专业,可不知学校怎么把我分到了英语专业。当时我的英语水平非常差,连国际音标都不会,可是,我就早起晚睡,拼命发愤,只用半年时间,学习成绩就赶上了大多数同学。后来,我又考上了师大上了本科。
对我们很多人来说,你上大学时学的专业,并非就是你以后工作时要用的专业。但这也没多大关系。只要你用心学,也能很快地学会。如我从中学调到教委机关,负责新闻报导工作,可是,我对新闻报导一点都不懂,于是,我看了几张报纸,就开始给报社投稿。在很多时候,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下一个起跑线在什么地方,但是,只要你有进取的意愿,健康的体魄和顽强的毅力,善于奔跑,自强不息,不管起跑线设在什么地方,我们都能跑好自己的人生,而每一次良好的起跑,都会成为我们人生成功的良好开端。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作为一种让家长重视孩子教育的理念应该是没错的,但是,这个起跑线不是逼着孩子拼命地背诵诗词,过早地学拼音,学算术,学英语,或是学弹琴,学唱歌和学绘画,而是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爱好,适度地进行引导和启蒙。让孩子有个美好的童年和情感,有个良好的体魄和习惯。这样,无论任何时候他都不会输在起点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