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博实在没想到,自己居然在这谈话室里上了一堂简短的军事理论课。
不过细细一想,程教官说的还真是不无道理。虽然曾博对军事理论一概不知,可有一点是军盲也能想到的:那些从灰色裂缝里钻出来的怪物不会停留在空无一人的钢铁森林中,它们必定会在这片对他们而言全新的世界中进行一番探索。
如此一来,战争难以避免,就算华夏正府为保全大局而放弃尚海,可怪物们却不会止步在尚海市的边界线,它们必然会对其他地区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所以必须将它们拦截在防线之内。
而如果采用被动防御的打法,就要布置多道防线层层阻击,不仅加大了布防难度,还会在消耗大量资源的同时提升伤亡率,完全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打法。
可换个角度看,既然现在大部分重要资产已经转移,居住民众也已撤离城区,那么在承受住部分无法转移的工业损失后,尚海就不再是一个大城市,而是一个绞肉场——进行撤离工作的这几天时间里,曾博才了解到尚海不仅是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而部分冶金、机械、造船、化工等工业设施不像人口那样易于转移,只能忍痛牺牲。
南都保卫战期间,为避免误伤平民,进城作战的部队都没有使用大范围大威力杀伤性武器,仅有几处郊外地点在疏散民众后进行了炮火覆盖,而现在尚海即将成为一座空城,就不存在投鼠忌器的问题,不管是什么样的大威力武器,都能尽情往里招呼。
若是南都军区这头战争巨兽全力以赴,那么它能用来杀敌的獠牙可不仅仅只有枪炮导弹,还有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
所以,或许程教官没有说错,撤空尚海并不是因为部队没有取得胜利的信心,因而放弃抗争将国土拱手相让,而是因为上面认为确保民众安全更为重要,并且,关门打狗能够大大提升灭杀怪物的效率,如此一来国家实际承受的损失反而有所降低,同时又切实保证了国民的人身安全——至于尚海市民的财产,就只能作为顾全大局的牺牲品了。这种选择的确残忍,但广大民众的人身安全,总是比部分财产更加重要,国家能做的,也就只有等到战后,努力去为那些遭遇不幸的尚海民众多做弥补。
另一方面,因为防线设在城市边缘,所以也不存在误伤友军的可能,等到魔潮怪物扎堆出现并大批大批地集中在城区内,便能对已做放弃处理的城区进行洗地式轰炸,既省时又省力,而城市边缘的守卫部队,依托着国道与高速公路的输血能力,要将漏网之鱼尽数拦截在防线以内,并非难事。
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想,也许那些掩体真是修建用于核爆时保护防线内外的部队战士。
上面的命令很明确,除守军及拥有停留许可证的相关人员以外,其他人等全部撤出尚海,偌大一座城市无人管理,要不了多久就会出现种种问题,这分明是有放弃这座城市的打算。这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见证了近一年来各种事件,曾博懂得了一个道理:永远不要低估华夏领导人在危急时刻的果决和魄力。
想想远江会战时,为了灭绝城区内的丧尸与变异体,空军部队在远江城区投放了大量子母弹,导致远江城区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内无法恢复使用,既然已有先例,那么这次在尚海投放核弹解决魔潮也不是不可能。
作为一个理科生,曾博并不会轻易被无良媒体为吸引眼球而做出的夸张报道所误导,虽然不清楚核弹的真实威力,但曾博确信,核武器并不像大众认知的那样恐怖,所以曾博不会像其他人一样谈核色变。
事实上,像三流科幻中所描述的那种核战废土场景不可能出现,诸如“核爆区域在核爆发生几百年后仍残留致命辐射并成为生命禁区”,“核爆区域周边生物受辐射影响基因突变,变成巨大化的畸形怪物,并有着恐怖的破坏力”等桥段都只是毫无根据的臆想。
据曾博所知,除非刻意为之,否则现代核武器的辐射落尘并不像大多数人以为的那样恐怖。一般来说核爆会采取空爆,而在尚海这种高楼大厦林立的大城市,空爆很难形成有效的辐射落尘杀伤,通常核爆过后一至两周时间,辐射区域内的辐射剂量就会下降到非致命程度,如果身体足够健康,在核爆过后四十八小时便可以尝试短时间离开安全掩体,外出寻求救援。
至于“辐射射线能够穿透一切,躲在掩体里也是徒劳”这种说法更是可笑,要是安全掩体起不到作用,各大掩体制造公司又怎么会接到雪花一样飘到手里的订单?难不成那些花钱制造掩体的正府和富豪都是傻子么?
理论上来说,部分射线确实能够穿透一切避难所和掩体的防护层,但实际上有多重防护层过滤,残留的辐射并不会对藏身掩体内的避难者造成伤害。
辐射要对人体造成伤害,也得先达到一定剂量,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大海底下就藏着大量的铀,然而生活在海边的渔民也不会因为这种轻微辐射而健康受损。
所以,掩体的作用基本明晰了,就是用来让防卫部队躲开大规模核爆的辐射落尘伤害,而等到城区内辐射剂量逐渐下降,藏在掩体里的战士们还要离开掩体继续作战,因为华夏的核武器从研制成功开始便走向小型化和精准化道路,尤其在09年核裁军之后,大当量核弹存量并不多,像沙皇炸弹那样的大块头更是不存在。
以华夏军备中的核弹头威力,丢下去几颗也不可能将尚海夷为平地,而核弹洗地又不太可取,一来有可能带来核冬天这样的气候灾害,二来覆盖式核弹轰炸会把空间裂缝再次撕裂,这是南都保卫战中获得的经验。
不过细细一想,程教官说的还真是不无道理。虽然曾博对军事理论一概不知,可有一点是军盲也能想到的:那些从灰色裂缝里钻出来的怪物不会停留在空无一人的钢铁森林中,它们必定会在这片对他们而言全新的世界中进行一番探索。
如此一来,战争难以避免,就算华夏正府为保全大局而放弃尚海,可怪物们却不会止步在尚海市的边界线,它们必然会对其他地区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所以必须将它们拦截在防线之内。
而如果采用被动防御的打法,就要布置多道防线层层阻击,不仅加大了布防难度,还会在消耗大量资源的同时提升伤亡率,完全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打法。
可换个角度看,既然现在大部分重要资产已经转移,居住民众也已撤离城区,那么在承受住部分无法转移的工业损失后,尚海就不再是一个大城市,而是一个绞肉场——进行撤离工作的这几天时间里,曾博才了解到尚海不仅是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而部分冶金、机械、造船、化工等工业设施不像人口那样易于转移,只能忍痛牺牲。
南都保卫战期间,为避免误伤平民,进城作战的部队都没有使用大范围大威力杀伤性武器,仅有几处郊外地点在疏散民众后进行了炮火覆盖,而现在尚海即将成为一座空城,就不存在投鼠忌器的问题,不管是什么样的大威力武器,都能尽情往里招呼。
若是南都军区这头战争巨兽全力以赴,那么它能用来杀敌的獠牙可不仅仅只有枪炮导弹,还有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
所以,或许程教官没有说错,撤空尚海并不是因为部队没有取得胜利的信心,因而放弃抗争将国土拱手相让,而是因为上面认为确保民众安全更为重要,并且,关门打狗能够大大提升灭杀怪物的效率,如此一来国家实际承受的损失反而有所降低,同时又切实保证了国民的人身安全——至于尚海市民的财产,就只能作为顾全大局的牺牲品了。这种选择的确残忍,但广大民众的人身安全,总是比部分财产更加重要,国家能做的,也就只有等到战后,努力去为那些遭遇不幸的尚海民众多做弥补。
另一方面,因为防线设在城市边缘,所以也不存在误伤友军的可能,等到魔潮怪物扎堆出现并大批大批地集中在城区内,便能对已做放弃处理的城区进行洗地式轰炸,既省时又省力,而城市边缘的守卫部队,依托着国道与高速公路的输血能力,要将漏网之鱼尽数拦截在防线以内,并非难事。
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想,也许那些掩体真是修建用于核爆时保护防线内外的部队战士。
上面的命令很明确,除守军及拥有停留许可证的相关人员以外,其他人等全部撤出尚海,偌大一座城市无人管理,要不了多久就会出现种种问题,这分明是有放弃这座城市的打算。这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见证了近一年来各种事件,曾博懂得了一个道理:永远不要低估华夏领导人在危急时刻的果决和魄力。
想想远江会战时,为了灭绝城区内的丧尸与变异体,空军部队在远江城区投放了大量子母弹,导致远江城区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内无法恢复使用,既然已有先例,那么这次在尚海投放核弹解决魔潮也不是不可能。
作为一个理科生,曾博并不会轻易被无良媒体为吸引眼球而做出的夸张报道所误导,虽然不清楚核弹的真实威力,但曾博确信,核武器并不像大众认知的那样恐怖,所以曾博不会像其他人一样谈核色变。
事实上,像三流科幻中所描述的那种核战废土场景不可能出现,诸如“核爆区域在核爆发生几百年后仍残留致命辐射并成为生命禁区”,“核爆区域周边生物受辐射影响基因突变,变成巨大化的畸形怪物,并有着恐怖的破坏力”等桥段都只是毫无根据的臆想。
据曾博所知,除非刻意为之,否则现代核武器的辐射落尘并不像大多数人以为的那样恐怖。一般来说核爆会采取空爆,而在尚海这种高楼大厦林立的大城市,空爆很难形成有效的辐射落尘杀伤,通常核爆过后一至两周时间,辐射区域内的辐射剂量就会下降到非致命程度,如果身体足够健康,在核爆过后四十八小时便可以尝试短时间离开安全掩体,外出寻求救援。
至于“辐射射线能够穿透一切,躲在掩体里也是徒劳”这种说法更是可笑,要是安全掩体起不到作用,各大掩体制造公司又怎么会接到雪花一样飘到手里的订单?难不成那些花钱制造掩体的正府和富豪都是傻子么?
理论上来说,部分射线确实能够穿透一切避难所和掩体的防护层,但实际上有多重防护层过滤,残留的辐射并不会对藏身掩体内的避难者造成伤害。
辐射要对人体造成伤害,也得先达到一定剂量,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大海底下就藏着大量的铀,然而生活在海边的渔民也不会因为这种轻微辐射而健康受损。
所以,掩体的作用基本明晰了,就是用来让防卫部队躲开大规模核爆的辐射落尘伤害,而等到城区内辐射剂量逐渐下降,藏在掩体里的战士们还要离开掩体继续作战,因为华夏的核武器从研制成功开始便走向小型化和精准化道路,尤其在09年核裁军之后,大当量核弹存量并不多,像沙皇炸弹那样的大块头更是不存在。
以华夏军备中的核弹头威力,丢下去几颗也不可能将尚海夷为平地,而核弹洗地又不太可取,一来有可能带来核冬天这样的气候灾害,二来覆盖式核弹轰炸会把空间裂缝再次撕裂,这是南都保卫战中获得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