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聪总师的背后,电子显示屏上显示出来的,依旧是他们的三面翼方案,这架飞机的确有点像拍扁的苏37战斗机,但主翼不同,是一种像歼七e战斗机那样的双三角翼,同样也有前伸的边条翼,进气道也是改成了f22战斗机那种加莱特式。
六零一所的这个方案,的确是非常追求机动性的,从气动布局就能看出来。
沈总师先是朝着在座的领导和评审委员鞠了一躬,然后朗声道:“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看到了,这就是我所的竞标方案,该方案是我所经过十多年的预研,在此基础上设计的四代机方案。在设计过程中,这个方案经过多次优化,累计风洞试验数百次。我想说的是,我们全所上下,为了这个方案都付出了很多努力!”
“比如,为了提高该方案的超音速机动性能,我们先后计算和试验了十三种翼型,最终优化到了这个方案的双三角翼。在我所歼八act的基础上,我们开发出来的电传飞控系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研究大迎角下的全机气动特性及其改善措施,进行了多达九种边条选型试验!”
“因此我们的新歼方案,最终确定为采用三面翼布局,主翼为双三角翼型,并带有前伸边条翼,外倾式双垂尾,加莱特式超音速进气道,不但可以保证飞机的超音速性能,还可兼顾隐身性能。我们这个方案,为什么又要加边条翼呢?这不是画蛇添足!”
顿了顿,沈总师继续道:“在座的各位都知道,边条翼的气动特点是,在亚、跨音速范围内,当迎角不大时,气流就从边条前缘分离,形成一个稳定的前缘脱体涡,在前缘脱体涡的诱导作用下,不但可使基本翼内翼段的升力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还使外翼段的气流受到控制,在一定的迎角范围内不发生无规则的分离,从而提高了机翼的临界迎角和抖振边界,保证飞机具有良好的亚、跨音速气动特性。”
“在超音速状态下,由于加装边条后,使内翼段部分的相对厚度变小,机翼的等效后掠角增大,可明显降低激波阻力。另外,边条的存在,还可使飞机在跨音速和超音速飞行时的全机焦点后移量减小,导致飞机的配平阻力降低。因此,这种机翼也具有良好的超音速气动特性。因此我所这个方案,无论是亚音速机动性,还是超音速机动性,都是非常突出的,这将让它在面对m国f22战斗机时取得更大的优势。”
“另外我们这个方案,大迎角性能也特别优秀,可以做到六十五度无顾虑的操纵!这是任何战斗机都无法相比的。当然在隐身性能方面,我们这个方案同样也很优秀,迎头rcs值可以做到1平方米以下。其实我们知道,到了1这个级别,再小的话,作用并不是很大了,所以能做到这个值,已经完全能够满足我们空军未来的作战需要!”
……
在座的评审委员们,还有军方领导们,都在小声议论着。
林鹏也在想,六零一所这个方案,rcs值确实要比六零一所后来发展出来的歼二零战斗机要大上不少。当然比起m国的f22战斗机就更大了一个级数。
m国f22战斗机的迎头rcs值据披露的资料显示为01平方米,f35战斗机为06平方米,歼二零根据网络上流传的消息称,大约是02平方米,而毛子的t50也就是苏57战斗机,根据毛子的说法,其迎头rcs值为1平方米。当然也有专家质疑其rcs值,应该会达到3平方米以上。
也就是说六零一所这个方案,与毛子的t50战斗机其实是差不多的,因为二者的确有相似之处,都是苏27系列战斗机的深度发展型,又或者说与苏27战斗机有很深的联系。
世界上隐身能力最强的战机,当然还是f117了,这款战机是洛马公司于上世纪80年代为m空军秘密研制的第一代隐形战斗机,也是世界航空史上第一架隐形战斗机。由于f-117战斗机采用特殊的隐身外形设计,并有雷达吸波材料,因此f-117的rcs值只有001平方米。
而沈总师说得也确实没有错,战斗机被敌方雷达探测到的距离,到了1平方米以下,差距不是很大了。
因为雷达探测距离,与目标rcs值的四次方根成正比,比如一架战斗机rcs值5平方米大小,也就是类似于歼十a战斗机这样的目标,如果被敌方雷达发现的距离是100千米,那么01平方米rcs值的f22战斗机,被敌方雷达发现的距离,就用一百千米乘以五百的四次方根分之一,也就是说f22战斗机被同样的雷达发现距离,为二十千米,是歼十a战斗机被发现距离的五分之一。
同样的可以推算出,如果六零一所这个方案rcs值为1平方米,那么相对于歼十a战斗机来说,它的rcs值小了五十倍,也就是用五十的四次方根分之一,乘以一百千米,结果大概是百分之三十,也就是三十千米。
那么1平方米rcs值和01平方米rcs值被同样的雷达发现距离差距就在十千米左右,以f22战斗机的被发现距离来说就是相差百分之五十。如果面对的是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比如f22战斗机的雷达,那么六零一所方案,被发现距离为六十千米。
如果六零一所方案有同样性能的雷达,在与f22战斗机迎头对飞时,发现f22战斗机的距离为四十千米。这其中有二十千米的差距,f22战斗机可能会先开火,这样一来六零一所的方案,确实还是有一定的危险!因为事实上战斗机机动性再好,也很难在不可逃逸区躲过敌机发射的空空导弹。
六一一所的方案与f22战斗机之间,发现距离就只有十千米的差别了,相对来说要好得多,毕竟十千米的距离,两机对飞,也就是十几秒钟的事情,f22战斗机飞行员,发现后还需要时间来锁定和准备开火呢!
从这一点来看,六零一所的方案,确实是走偏了,可能他们也和苏霍伊设计局的设计师一样,认为靠着战机超强的机动性,可以躲开敌机发射的空空导弹吧。
六零一所的这个方案,的确是非常追求机动性的,从气动布局就能看出来。
沈总师先是朝着在座的领导和评审委员鞠了一躬,然后朗声道:“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看到了,这就是我所的竞标方案,该方案是我所经过十多年的预研,在此基础上设计的四代机方案。在设计过程中,这个方案经过多次优化,累计风洞试验数百次。我想说的是,我们全所上下,为了这个方案都付出了很多努力!”
“比如,为了提高该方案的超音速机动性能,我们先后计算和试验了十三种翼型,最终优化到了这个方案的双三角翼。在我所歼八act的基础上,我们开发出来的电传飞控系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研究大迎角下的全机气动特性及其改善措施,进行了多达九种边条选型试验!”
“因此我们的新歼方案,最终确定为采用三面翼布局,主翼为双三角翼型,并带有前伸边条翼,外倾式双垂尾,加莱特式超音速进气道,不但可以保证飞机的超音速性能,还可兼顾隐身性能。我们这个方案,为什么又要加边条翼呢?这不是画蛇添足!”
顿了顿,沈总师继续道:“在座的各位都知道,边条翼的气动特点是,在亚、跨音速范围内,当迎角不大时,气流就从边条前缘分离,形成一个稳定的前缘脱体涡,在前缘脱体涡的诱导作用下,不但可使基本翼内翼段的升力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还使外翼段的气流受到控制,在一定的迎角范围内不发生无规则的分离,从而提高了机翼的临界迎角和抖振边界,保证飞机具有良好的亚、跨音速气动特性。”
“在超音速状态下,由于加装边条后,使内翼段部分的相对厚度变小,机翼的等效后掠角增大,可明显降低激波阻力。另外,边条的存在,还可使飞机在跨音速和超音速飞行时的全机焦点后移量减小,导致飞机的配平阻力降低。因此,这种机翼也具有良好的超音速气动特性。因此我所这个方案,无论是亚音速机动性,还是超音速机动性,都是非常突出的,这将让它在面对m国f22战斗机时取得更大的优势。”
“另外我们这个方案,大迎角性能也特别优秀,可以做到六十五度无顾虑的操纵!这是任何战斗机都无法相比的。当然在隐身性能方面,我们这个方案同样也很优秀,迎头rcs值可以做到1平方米以下。其实我们知道,到了1这个级别,再小的话,作用并不是很大了,所以能做到这个值,已经完全能够满足我们空军未来的作战需要!”
……
在座的评审委员们,还有军方领导们,都在小声议论着。
林鹏也在想,六零一所这个方案,rcs值确实要比六零一所后来发展出来的歼二零战斗机要大上不少。当然比起m国的f22战斗机就更大了一个级数。
m国f22战斗机的迎头rcs值据披露的资料显示为01平方米,f35战斗机为06平方米,歼二零根据网络上流传的消息称,大约是02平方米,而毛子的t50也就是苏57战斗机,根据毛子的说法,其迎头rcs值为1平方米。当然也有专家质疑其rcs值,应该会达到3平方米以上。
也就是说六零一所这个方案,与毛子的t50战斗机其实是差不多的,因为二者的确有相似之处,都是苏27系列战斗机的深度发展型,又或者说与苏27战斗机有很深的联系。
世界上隐身能力最强的战机,当然还是f117了,这款战机是洛马公司于上世纪80年代为m空军秘密研制的第一代隐形战斗机,也是世界航空史上第一架隐形战斗机。由于f-117战斗机采用特殊的隐身外形设计,并有雷达吸波材料,因此f-117的rcs值只有001平方米。
而沈总师说得也确实没有错,战斗机被敌方雷达探测到的距离,到了1平方米以下,差距不是很大了。
因为雷达探测距离,与目标rcs值的四次方根成正比,比如一架战斗机rcs值5平方米大小,也就是类似于歼十a战斗机这样的目标,如果被敌方雷达发现的距离是100千米,那么01平方米rcs值的f22战斗机,被敌方雷达发现的距离,就用一百千米乘以五百的四次方根分之一,也就是说f22战斗机被同样的雷达发现距离,为二十千米,是歼十a战斗机被发现距离的五分之一。
同样的可以推算出,如果六零一所这个方案rcs值为1平方米,那么相对于歼十a战斗机来说,它的rcs值小了五十倍,也就是用五十的四次方根分之一,乘以一百千米,结果大概是百分之三十,也就是三十千米。
那么1平方米rcs值和01平方米rcs值被同样的雷达发现距离差距就在十千米左右,以f22战斗机的被发现距离来说就是相差百分之五十。如果面对的是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比如f22战斗机的雷达,那么六零一所方案,被发现距离为六十千米。
如果六零一所方案有同样性能的雷达,在与f22战斗机迎头对飞时,发现f22战斗机的距离为四十千米。这其中有二十千米的差距,f22战斗机可能会先开火,这样一来六零一所的方案,确实还是有一定的危险!因为事实上战斗机机动性再好,也很难在不可逃逸区躲过敌机发射的空空导弹。
六一一所的方案与f22战斗机之间,发现距离就只有十千米的差别了,相对来说要好得多,毕竟十千米的距离,两机对飞,也就是十几秒钟的事情,f22战斗机飞行员,发现后还需要时间来锁定和准备开火呢!
从这一点来看,六零一所的方案,确实是走偏了,可能他们也和苏霍伊设计局的设计师一样,认为靠着战机超强的机动性,可以躲开敌机发射的空空导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