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接到王子安的密信之后,李恪就按照王子安的建议,把自己的船队一分为二,一路由自己率领,继续沿着颖水北上,另一路,则由薛仁贵率领,转道亳州,走汴水,直奔汴州。不过船中的粮草,却是不着痕迹地换成了随行的精兵。
这一次,李恪几乎把自己船上的所有精兵全部抽离,足足有三百多人,只留下了十几名贴身护卫,其余的统统交给了薛仁贵。
“仁贵,好好保重,无论事成与否,务必安全回来!”
临行之前,李恪用力的拥抱了一下薛仁贵。薛仁贵心中一暖,抬起头来,灿然一笑。
“殿下放下,属下定当不辱使命!”
两支船队分道扬镳之后,当天晚上,薛仁贵的这支船队就抵达了淮水和颖水河岔口。当晚,船队在岔口休整了一晚上,没人知道,在这一晚上,又有一百多人,悄无声息地加入这支船队。
这一百多名的汉子,年龄大多在四五十岁之间。这些人相貌寻常,也不说话,在张超的带领之下,鱼贯而入。不过薛仁贵却不由眼睛一亮,暗自喝了一声彩。这些人看着年龄偏大,竟然个个都是以一当十的好手。尤其是当先的那位须发斑白的老者,步履沉稳,目光如电,赫然是一名真正的高手。
这个让他惊艳不已的老者,其实正是方正。王子安派出的这一支精英小队,指挥者原计划是方正,但是方正和张超交流之后,自动退让出这个位置,在王子安面前一力的推荐了张超。
蜗居淮南十余年,张超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还有横刀立马,独当一面的机会。此时他望着眼前的河水,眼神之中闪过一丝从未有过的波澜,他心中暗暗发誓。
“此行,定不能辜负王公子之所托——”
两个年轻人,同样的初出茅庐,同样的意气昂扬。多少年后,他们依然记得这一刻,是谁把崛起的契机交到了他们的手上。
……
两仪殿。
今日的早朝,没人吵架,但气氛有些凝重。
“河南道二十六州,泰半驻军形同虚设,如今竟然有十余州县驻军,被一群乱民直接击溃,甚至是全军覆没,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李世民捏着手中的奏报,面沉如水,隐含怒意的声音在大殿上回荡。
“天下初定,不经战事仅有十几年,战力就退化到了这个地步,兵部就是这么替朕操持兵事的吗?”
兵部尚书侯君集亲自带兵去了边关,剩下的两位兵部侍郎被训得满头大汗,讷讷不敢言。好在李世民也没有闹着要治他们的罪,轻轻敲打了一下,就转移了话题。
“如今,乱民势大,数十万人聚集于郑州,滑州,许州三地,携带者瘟疫的流民极有可能会大规模的流入京师,流入关中,诸位爱卿,你们谁能告诉我,若真是到了那一刻,在座的谁能逃过这一场浩劫……”
李世民话语一出,大殿里不少人隐晦地对视了一眼,然后低头不语。现在谁都知道,当务之急就是把乱民阻挡在河南道内,防止瘟疫蔓延。然后再徐图解决瘟疫,安置流民的办法。但关键的是,怎么解决?
要想解决问题,第一需要兵马,需要有人带兵前往河南道支援李药师。
谁去呢?
李药师有大唐军神之称,到了河南道,都如困泥潭,整个大唐,谁敢说自己比李药师更强?而且事实已经证明,当地府兵已经不可用。而吐谷浑战事吃紧,突厥蠢蠢欲动,边关大军云集,抽调边军根本不可能,而且也来不及。唯一能赶得上趟的兵马,就是坐镇长安的禁军。
唐初的时候,还并未有南、北衙军之分,当时主要的禁卫力量来自于十六卫所统率的内、外府兵。十六卫既是宿卫皇帝的禁军,又是对外征战的主力作战部队,身兼二职。当各地折冲府(外府)卫士从驻地前往西京长安服役宿卫之时(称为“番上”),各卫分别统率这些番上卫士作为皇帝的禁军。
只是,这批禁军已经被兵部尚书侯君集带出了大半,如今京城的警卫力量已经捉襟见肘,只剩下了号称飞骑的左右屯营,与拱卫京师的五万禁军。
谁敢建言调动?
安置流民,需要粮食,粮食哪里来?尤其是,如今江南水寇猖獗,屡屡袭击运粮船队,这段时间,仅仅供应京师这边都有些紧张了,谈何安置流民?
防治瘟疫?
药材从哪里来?
“如今之法,唯有隔离。抽调各地府兵,务必把乱民阻在河南道内……”
长孙无忌狭长的眼眸微微抬起,沉声建言。
大殿里一片沉寂,就连往日里蹦得最欢实的御史大夫和那些道德之士们也都一个个开始装聋作哑。长孙无忌的建言,意味着什么,大家都一清二楚。这是要直接放弃三地的灾民,但若是不放弃,让他们直接把瘟疫带到京师,带到关中吗?
李世民望着这个自己最为信重的大臣,默然不语,历次灾难,从未出过这等情况,竟至于三地局势糜烂到了这等地步。
“果然是当断不断,必遭其乱……”
李世民不动声色地扫了一眼大殿里几个眼观鼻,鼻观心的老家伙,心中闪过一丝杀机。他的百骑司没能抓住他们的把柄,但是自己的暗影追风两部,却不需要什么把柄,那些蛛丝马迹,都直接摆放在了他的面前。
“房爱卿——”
李世民心有不甘地望向房玄龄,房玄龄不由苦笑出班,左躲右躲,还是没躲过这一问啊。
“说起来,山东之地,还是微臣家乡,今家乡父老有难,微臣恨不能以身代之,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微臣,微臣亦无他法……”
山东是自己的老家所在,无论自己支持还是反对,都是不对。目的达到,长孙无忌不动声色地扫了一眼房玄龄,然后垂下了眼睑。他就知道,自己提出建议之后,陛下一定会再次询问房玄龄,果不其然。
“既然如此,那么——”
李世民只觉得手臂有千钧之重,这道旨意一下……
“报——魏侍中急报——”
这一次,李恪几乎把自己船上的所有精兵全部抽离,足足有三百多人,只留下了十几名贴身护卫,其余的统统交给了薛仁贵。
“仁贵,好好保重,无论事成与否,务必安全回来!”
临行之前,李恪用力的拥抱了一下薛仁贵。薛仁贵心中一暖,抬起头来,灿然一笑。
“殿下放下,属下定当不辱使命!”
两支船队分道扬镳之后,当天晚上,薛仁贵的这支船队就抵达了淮水和颖水河岔口。当晚,船队在岔口休整了一晚上,没人知道,在这一晚上,又有一百多人,悄无声息地加入这支船队。
这一百多名的汉子,年龄大多在四五十岁之间。这些人相貌寻常,也不说话,在张超的带领之下,鱼贯而入。不过薛仁贵却不由眼睛一亮,暗自喝了一声彩。这些人看着年龄偏大,竟然个个都是以一当十的好手。尤其是当先的那位须发斑白的老者,步履沉稳,目光如电,赫然是一名真正的高手。
这个让他惊艳不已的老者,其实正是方正。王子安派出的这一支精英小队,指挥者原计划是方正,但是方正和张超交流之后,自动退让出这个位置,在王子安面前一力的推荐了张超。
蜗居淮南十余年,张超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还有横刀立马,独当一面的机会。此时他望着眼前的河水,眼神之中闪过一丝从未有过的波澜,他心中暗暗发誓。
“此行,定不能辜负王公子之所托——”
两个年轻人,同样的初出茅庐,同样的意气昂扬。多少年后,他们依然记得这一刻,是谁把崛起的契机交到了他们的手上。
……
两仪殿。
今日的早朝,没人吵架,但气氛有些凝重。
“河南道二十六州,泰半驻军形同虚设,如今竟然有十余州县驻军,被一群乱民直接击溃,甚至是全军覆没,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李世民捏着手中的奏报,面沉如水,隐含怒意的声音在大殿上回荡。
“天下初定,不经战事仅有十几年,战力就退化到了这个地步,兵部就是这么替朕操持兵事的吗?”
兵部尚书侯君集亲自带兵去了边关,剩下的两位兵部侍郎被训得满头大汗,讷讷不敢言。好在李世民也没有闹着要治他们的罪,轻轻敲打了一下,就转移了话题。
“如今,乱民势大,数十万人聚集于郑州,滑州,许州三地,携带者瘟疫的流民极有可能会大规模的流入京师,流入关中,诸位爱卿,你们谁能告诉我,若真是到了那一刻,在座的谁能逃过这一场浩劫……”
李世民话语一出,大殿里不少人隐晦地对视了一眼,然后低头不语。现在谁都知道,当务之急就是把乱民阻挡在河南道内,防止瘟疫蔓延。然后再徐图解决瘟疫,安置流民的办法。但关键的是,怎么解决?
要想解决问题,第一需要兵马,需要有人带兵前往河南道支援李药师。
谁去呢?
李药师有大唐军神之称,到了河南道,都如困泥潭,整个大唐,谁敢说自己比李药师更强?而且事实已经证明,当地府兵已经不可用。而吐谷浑战事吃紧,突厥蠢蠢欲动,边关大军云集,抽调边军根本不可能,而且也来不及。唯一能赶得上趟的兵马,就是坐镇长安的禁军。
唐初的时候,还并未有南、北衙军之分,当时主要的禁卫力量来自于十六卫所统率的内、外府兵。十六卫既是宿卫皇帝的禁军,又是对外征战的主力作战部队,身兼二职。当各地折冲府(外府)卫士从驻地前往西京长安服役宿卫之时(称为“番上”),各卫分别统率这些番上卫士作为皇帝的禁军。
只是,这批禁军已经被兵部尚书侯君集带出了大半,如今京城的警卫力量已经捉襟见肘,只剩下了号称飞骑的左右屯营,与拱卫京师的五万禁军。
谁敢建言调动?
安置流民,需要粮食,粮食哪里来?尤其是,如今江南水寇猖獗,屡屡袭击运粮船队,这段时间,仅仅供应京师这边都有些紧张了,谈何安置流民?
防治瘟疫?
药材从哪里来?
“如今之法,唯有隔离。抽调各地府兵,务必把乱民阻在河南道内……”
长孙无忌狭长的眼眸微微抬起,沉声建言。
大殿里一片沉寂,就连往日里蹦得最欢实的御史大夫和那些道德之士们也都一个个开始装聋作哑。长孙无忌的建言,意味着什么,大家都一清二楚。这是要直接放弃三地的灾民,但若是不放弃,让他们直接把瘟疫带到京师,带到关中吗?
李世民望着这个自己最为信重的大臣,默然不语,历次灾难,从未出过这等情况,竟至于三地局势糜烂到了这等地步。
“果然是当断不断,必遭其乱……”
李世民不动声色地扫了一眼大殿里几个眼观鼻,鼻观心的老家伙,心中闪过一丝杀机。他的百骑司没能抓住他们的把柄,但是自己的暗影追风两部,却不需要什么把柄,那些蛛丝马迹,都直接摆放在了他的面前。
“房爱卿——”
李世民心有不甘地望向房玄龄,房玄龄不由苦笑出班,左躲右躲,还是没躲过这一问啊。
“说起来,山东之地,还是微臣家乡,今家乡父老有难,微臣恨不能以身代之,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微臣,微臣亦无他法……”
山东是自己的老家所在,无论自己支持还是反对,都是不对。目的达到,长孙无忌不动声色地扫了一眼房玄龄,然后垂下了眼睑。他就知道,自己提出建议之后,陛下一定会再次询问房玄龄,果不其然。
“既然如此,那么——”
李世民只觉得手臂有千钧之重,这道旨意一下……
“报——魏侍中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