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鲁公下令包围公子纠所在的笙渎的住宅,公子纠的死亡已经成为了定局。
对公子纠忠诚的手下也有几十人,他们也意识到今天大事不妙,纷纷拿起铜剑、长戈,来保卫公子纠。
春秋时代的家臣地位十分特殊,他们的身份亦公亦私,和日本战国时期的武士有些类似。他们一方面担任某个公职,却又向他们的主君而非国君效忠。
家臣一般是由世代居住在主君封地上的封臣组成,并世世代代效忠于一个家族。在战国时代,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他们开始流动起来,成为了一个新的阶层,被称之为“士”。
有专门出仕于自己主君的士,也有专门去某个地方,投奔某个有名主君的士,这种情况就像战国时四公子的手下食客。但一般情况下他们的忠诚度可比不上世居于某个主君封地的家臣。往往是权势成而聚,权势尽则散。
管仲,召忽这种由国君指定,给不是继承人的公子当老师,一般是希望在公子纠获得封地后给公子纠当家臣的。这样的大宗分出小宗,小宗又建立家族,获得封邑,拱卫大宗,这也算分封制下的一种常态了。
这些有才干的低等贵族就被国君派往一些公孙大夫手下担任要职,以期辅佐他们。在战国时期,还有派出自己的国人到另一个国家担任国相的情况。
如果公子纠未来可能获得封邑,那么管仲,召忽就是他的家宰。他们的子孙理应效忠于公子纠的子孙。
但随着庄园之外的鲁军越来越多,兵车甲士开始阵列于外,所有人却明白,今天就足公子纠的最后一天了。这时,从鲁国军阵中缓缓走出了一个人来,正是鲁公身旁的一个内小臣,他扯着尖厉的嗓子喊道:
“公子纠意图在鲁谋乱,奉君上之命,擒杀之。
召忽、管仲,其傅也,辅之为乱,擒归曲阜!
尔等还不束手就擒!”
管仲和召忽听闻此言也忍不住脸上变色。鲁国这是找了个借口,连个分辩的机会都不给,直接要派人杀死公子纠。
公子纠的手下哗然,少顷,召忽手持长剑铜戈,对着想要保护公子纠的一帮臣下大声说道:
“是我们公子大限到了吗?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士之死节,即在今朝!”
言罢,他左手持剑,右手持戈,和公子纠的忠诚下臣们并肩而立,和想要上前的鲁国人交战。
召忽自幼学习兵法,熟读史书,对兵法战阵很有研究。当齐僖公任命他为公子纠的老师之后,他和公子纠很谈得来。召忽为公子纠讲史,谈兵,两人相处的很好。因此,他和公子纠的关系比管仲要亲近的多。
本来,若是齐国没有发生内乱,公子纠有很大可能成为一名大夫,召忽也可以帮助公子纠建立一番功业,未来也不是不能位列大夫。有些卿大夫向君主举荐自己的家臣或手下,是春秋之时的惯例。
但齐国内乱发生,公孙无知弒君篡位,有人向无知谏言,说要杀死公子纠,以防他效法您来登上君位。召忽和管仲也不是不想借机干掉公孙无知,以登上齐君之位。但在连称手握众兵,严防死守之下,联络好的公族和大夫又退缩了,公子纠只好逃亡鲁国。
在齐国无君的日子里,召忽和管仲也是想尽办法,尽可能地力推公子纠上位。但齐国的贵族们担忧公子纠背后有鲁国人的势力,会导致齐国受制于鲁国。所以在高傒的主导下选择了母族不显,又身在莒国的公子小白为君。
随着管仲行刺小白未果,公子纠和召忽率领的鲁军又在临淄城下被鲍叔牙和高傒所率领的齐军所败,被迫退回鲁国。
鲁庄公亲自上阵,却又被小白在干时打得大败,人马损失近半,堪称惨败了。召忽虽然对军事很有心得,也不能去替鲁人指挥军队。
随着鲁公想要以杀死公子纠来讨好齐国,公子纠,召忽和管仲的命运就被决定了。
召忽已深知公子纠绝无幸免的可能,所以号召公子纠的手下做最后一搏,为公子纠最后尽忠一次。
召忽左手持剑,护住己身,右手持戈,进攻身前的鲁军甲士,十分悍勇,连续杀伤数人。公子纠的护卫也被激励起来,或手持剑盾,或手舞干戈,皆拼死力战。鲁人虽众,但庭院狭小,一时竟拿不下他们。
那在门外兵车上观战的内小臣等得不耐烦了。大声呼喝:
“弓手上前放箭,注意别射死了召忽和管仲,国君要求活捉他们!”
言语未毕,一队弓手就上前放箭。公子纠的手下虽持有皮盾,但盾太小,难护全身。距离极近,箭的力道很大,准头又足,难以挡住。
片刻之后,公子纠的手下纷纷被射倒,或死或重伤。虽没人去向召忽射箭,但他也难免为流矢所伤,身受数箭。鲁军很快就绕过他,进入厅堂之中。
早在鲁国人开始把庄园包围起来的时候,公子纠开始沐浴更衣。今日他一丝不苟地换上丝制素服,在铜镜面前正好衣冠,又准备好自刎用的剑,放在案几上。在把一切准备好后,他便跪坐于厅堂之中。
在此之前,公子纠以为自己十分怕死,他日夜饮酒,想要用酒来麻醉自己的神经。但在临死之前,他却又不怕了,他听到外面忠心于自己的手下在为他拼死力战,心中只有欣慰和无奈。
欣慰于终究有人愿为自己而死,无奈的是自己拿不出什么去奖赏他们的忠诚了。如果自己成为齐君,他们的忠诚或许有所回报。
但今日,他们的忠诚只有如同他们的鲜血一样,白白流干了。或许在史书上会记下一言半载,但那忠诚的生命说没了就是没了。
当鲁国的甲士冲进堂中,手持长剑铜戈,看着眼前这个高贵的齐国公子。他的仪容经过了细心打理,白色的衣裳显得他温文如玉,面色沉静,眼光只是注视着身前案几上的青铜长剑。
长剑花纹瑰丽,光滑如镜,显然是一柄宝剑。但从它开锋以来还没有痛饮过鲜血,收割过生命。而今天,它将第一次杀人,杀死他的主人!主人死后,它又会作为陪葬,随它的主人沉眠于地底黄泉。
由于贵贱有别的观念深入人心,手持利器的鲁国甲士并不敢直接杀死他,只是在大声呼喝,让他自杀。
此刻,公子纠才注意到了鲁军的长剑铜戈对着他,但他脸上的神色也丝亳不见慌乱,反而露出了解脱的笑容。
只见他双手握住锋利的长剑,在脖子上重重一刎,鲜血喷涌而出,流在白色的素服上,将衣裳染得血红,就如同诸侯的朱衣。
没人知道他在死前想得是什么,或许是齐国吧。鲁国人把他的头砍下来,兴高彩烈地去报功去了。
公子纠忠诚的卫士有二三十人,都被杀死在庭院。召忽受伤被擒拿,管仲也束手就擒。其余的下人们全数投降,鲁军开始进入庄园,洗劫贵重的财货。
于是几日之后,远在鲁都曲阜的隰朋被告知,在鲁国人的命令下,公子纠只有屈辱自尽了。而他的两个辅臣,召忽和管仲巳被生擒,押往曲阜。
鲁庄公既然打算用杀死公子纠来讨好齐国,隰朋当然会乐见其成。
只是隰朋稍有遗憾,鲁国虽然向齐国做出了让步,但却没有答应与齐国会盟,也就是不承认齐国小霸主的地位。
但此行能够做到逼死公子纠,带回管仲、召忽的话也是一桩功劳。
在齐国的小白也在时刻关注着鲁国的情况。小白对公子纠的死活并不关心,在他的眼里,公子纠已经是个必死之人了。要关心也应该关心管仲呀!
后世,每一个了解历史的人,无不为管仲他当时的所做所为而感到惊奇。管仲所创立的“官山海”和许多制度成为了当时和后世许多国家的学习目标。
由后人假托他的名义所做的《管子》,虽是借名论述之作,却也体现了出了管仲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先秦时代重要的学术典籍。
与儒家道德君子们谈了两千年的仁义道德不同,管仲的思想更加功利,充满了实用主义精神。
但在此时,管仲和召忽如同囚犯一样被鲁国人装在槛车里,一并带往曲阜。
对公子纠忠诚的手下也有几十人,他们也意识到今天大事不妙,纷纷拿起铜剑、长戈,来保卫公子纠。
春秋时代的家臣地位十分特殊,他们的身份亦公亦私,和日本战国时期的武士有些类似。他们一方面担任某个公职,却又向他们的主君而非国君效忠。
家臣一般是由世代居住在主君封地上的封臣组成,并世世代代效忠于一个家族。在战国时代,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他们开始流动起来,成为了一个新的阶层,被称之为“士”。
有专门出仕于自己主君的士,也有专门去某个地方,投奔某个有名主君的士,这种情况就像战国时四公子的手下食客。但一般情况下他们的忠诚度可比不上世居于某个主君封地的家臣。往往是权势成而聚,权势尽则散。
管仲,召忽这种由国君指定,给不是继承人的公子当老师,一般是希望在公子纠获得封地后给公子纠当家臣的。这样的大宗分出小宗,小宗又建立家族,获得封邑,拱卫大宗,这也算分封制下的一种常态了。
这些有才干的低等贵族就被国君派往一些公孙大夫手下担任要职,以期辅佐他们。在战国时期,还有派出自己的国人到另一个国家担任国相的情况。
如果公子纠未来可能获得封邑,那么管仲,召忽就是他的家宰。他们的子孙理应效忠于公子纠的子孙。
但随着庄园之外的鲁军越来越多,兵车甲士开始阵列于外,所有人却明白,今天就足公子纠的最后一天了。这时,从鲁国军阵中缓缓走出了一个人来,正是鲁公身旁的一个内小臣,他扯着尖厉的嗓子喊道:
“公子纠意图在鲁谋乱,奉君上之命,擒杀之。
召忽、管仲,其傅也,辅之为乱,擒归曲阜!
尔等还不束手就擒!”
管仲和召忽听闻此言也忍不住脸上变色。鲁国这是找了个借口,连个分辩的机会都不给,直接要派人杀死公子纠。
公子纠的手下哗然,少顷,召忽手持长剑铜戈,对着想要保护公子纠的一帮臣下大声说道:
“是我们公子大限到了吗?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士之死节,即在今朝!”
言罢,他左手持剑,右手持戈,和公子纠的忠诚下臣们并肩而立,和想要上前的鲁国人交战。
召忽自幼学习兵法,熟读史书,对兵法战阵很有研究。当齐僖公任命他为公子纠的老师之后,他和公子纠很谈得来。召忽为公子纠讲史,谈兵,两人相处的很好。因此,他和公子纠的关系比管仲要亲近的多。
本来,若是齐国没有发生内乱,公子纠有很大可能成为一名大夫,召忽也可以帮助公子纠建立一番功业,未来也不是不能位列大夫。有些卿大夫向君主举荐自己的家臣或手下,是春秋之时的惯例。
但齐国内乱发生,公孙无知弒君篡位,有人向无知谏言,说要杀死公子纠,以防他效法您来登上君位。召忽和管仲也不是不想借机干掉公孙无知,以登上齐君之位。但在连称手握众兵,严防死守之下,联络好的公族和大夫又退缩了,公子纠只好逃亡鲁国。
在齐国无君的日子里,召忽和管仲也是想尽办法,尽可能地力推公子纠上位。但齐国的贵族们担忧公子纠背后有鲁国人的势力,会导致齐国受制于鲁国。所以在高傒的主导下选择了母族不显,又身在莒国的公子小白为君。
随着管仲行刺小白未果,公子纠和召忽率领的鲁军又在临淄城下被鲍叔牙和高傒所率领的齐军所败,被迫退回鲁国。
鲁庄公亲自上阵,却又被小白在干时打得大败,人马损失近半,堪称惨败了。召忽虽然对军事很有心得,也不能去替鲁人指挥军队。
随着鲁公想要以杀死公子纠来讨好齐国,公子纠,召忽和管仲的命运就被决定了。
召忽已深知公子纠绝无幸免的可能,所以号召公子纠的手下做最后一搏,为公子纠最后尽忠一次。
召忽左手持剑,护住己身,右手持戈,进攻身前的鲁军甲士,十分悍勇,连续杀伤数人。公子纠的护卫也被激励起来,或手持剑盾,或手舞干戈,皆拼死力战。鲁人虽众,但庭院狭小,一时竟拿不下他们。
那在门外兵车上观战的内小臣等得不耐烦了。大声呼喝:
“弓手上前放箭,注意别射死了召忽和管仲,国君要求活捉他们!”
言语未毕,一队弓手就上前放箭。公子纠的手下虽持有皮盾,但盾太小,难护全身。距离极近,箭的力道很大,准头又足,难以挡住。
片刻之后,公子纠的手下纷纷被射倒,或死或重伤。虽没人去向召忽射箭,但他也难免为流矢所伤,身受数箭。鲁军很快就绕过他,进入厅堂之中。
早在鲁国人开始把庄园包围起来的时候,公子纠开始沐浴更衣。今日他一丝不苟地换上丝制素服,在铜镜面前正好衣冠,又准备好自刎用的剑,放在案几上。在把一切准备好后,他便跪坐于厅堂之中。
在此之前,公子纠以为自己十分怕死,他日夜饮酒,想要用酒来麻醉自己的神经。但在临死之前,他却又不怕了,他听到外面忠心于自己的手下在为他拼死力战,心中只有欣慰和无奈。
欣慰于终究有人愿为自己而死,无奈的是自己拿不出什么去奖赏他们的忠诚了。如果自己成为齐君,他们的忠诚或许有所回报。
但今日,他们的忠诚只有如同他们的鲜血一样,白白流干了。或许在史书上会记下一言半载,但那忠诚的生命说没了就是没了。
当鲁国的甲士冲进堂中,手持长剑铜戈,看着眼前这个高贵的齐国公子。他的仪容经过了细心打理,白色的衣裳显得他温文如玉,面色沉静,眼光只是注视着身前案几上的青铜长剑。
长剑花纹瑰丽,光滑如镜,显然是一柄宝剑。但从它开锋以来还没有痛饮过鲜血,收割过生命。而今天,它将第一次杀人,杀死他的主人!主人死后,它又会作为陪葬,随它的主人沉眠于地底黄泉。
由于贵贱有别的观念深入人心,手持利器的鲁国甲士并不敢直接杀死他,只是在大声呼喝,让他自杀。
此刻,公子纠才注意到了鲁军的长剑铜戈对着他,但他脸上的神色也丝亳不见慌乱,反而露出了解脱的笑容。
只见他双手握住锋利的长剑,在脖子上重重一刎,鲜血喷涌而出,流在白色的素服上,将衣裳染得血红,就如同诸侯的朱衣。
没人知道他在死前想得是什么,或许是齐国吧。鲁国人把他的头砍下来,兴高彩烈地去报功去了。
公子纠忠诚的卫士有二三十人,都被杀死在庭院。召忽受伤被擒拿,管仲也束手就擒。其余的下人们全数投降,鲁军开始进入庄园,洗劫贵重的财货。
于是几日之后,远在鲁都曲阜的隰朋被告知,在鲁国人的命令下,公子纠只有屈辱自尽了。而他的两个辅臣,召忽和管仲巳被生擒,押往曲阜。
鲁庄公既然打算用杀死公子纠来讨好齐国,隰朋当然会乐见其成。
只是隰朋稍有遗憾,鲁国虽然向齐国做出了让步,但却没有答应与齐国会盟,也就是不承认齐国小霸主的地位。
但此行能够做到逼死公子纠,带回管仲、召忽的话也是一桩功劳。
在齐国的小白也在时刻关注着鲁国的情况。小白对公子纠的死活并不关心,在他的眼里,公子纠已经是个必死之人了。要关心也应该关心管仲呀!
后世,每一个了解历史的人,无不为管仲他当时的所做所为而感到惊奇。管仲所创立的“官山海”和许多制度成为了当时和后世许多国家的学习目标。
由后人假托他的名义所做的《管子》,虽是借名论述之作,却也体现了出了管仲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先秦时代重要的学术典籍。
与儒家道德君子们谈了两千年的仁义道德不同,管仲的思想更加功利,充满了实用主义精神。
但在此时,管仲和召忽如同囚犯一样被鲁国人装在槛车里,一并带往曲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