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再吵也要聚集一处,投靠猫头鹰就会送掉性命。

    ——藏族谚语

    马启示、白彦虎和马生彦被多隆阿的清军追逃到甘肃境内以后欣喜地发现,甘肃的回回人在陕西起义军的影响下也纷纷起来响应了。

    当地的人告诉马启示,早在1862年10月,朝廷要屠杀回回人的传言遍及甘肃的大部分地方。各地的回回人很快地组织起来,形成了四个反清的起义中心:一是马化龙领导的以金积堡(今天宁夏吴忠的金积镇)为中心的起义军地区;二是马占鳌领导的以河州为中心的起义军地区;三是马文禄领导的以肃州(今天的酒泉)为中心的起义军地区;四是马文义、马桂源和马本源领导的以西宁为中心的起义军地区

    马启示把眼光首先投射到离陕西最近的金积堡(即今天宁夏同心县金积镇)。

    当时,宁夏归属甘肃。宁夏的回回低级军官马兆元为了反抗官府的剥削和勒索,率先在平远所的豫旺城(即今天宁夏同心县豫旺镇)发动了起义。

    他们为了扩大在教民中的社会影响,再三邀请和推举金积堡的哲合忍耶第五代穆勒师德(即传教人)马化龙为起义军的首领。

    1863年1月,驻兰州的总督恩麟看到用武力无法消灭起义军,便向朝廷建议专门为甘肃下了一道旨令,重申对回回人的不歧视政策。

    但是,朝廷的这道旨令为时已晚。反抗压迫和剥削的烈火已经在陇原大地上熊熊燃烧了。

    马启示率领陕西起义军残部加入到甘肃的起义军当中。于是,壮大了甘肃起义军的声势。

    陕甘总督杨岳斌和刘松山的老湘军在回回起义军和西捻军的联合打击下一筹莫展,束手无策。除了兰州和少数几个城市以外,甘肃全省几乎都被起义军占领了。

    大清王朝在甘肃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了。

    1865年7月,马启示发现清军雷正绾的部队和曹克的部队胜利实现了会合,一路向着金积堡杀了过来。他对马化龙斗争的坚定性产生了怀疑。

    马启示的怀疑是有原因的。

    马化龙从一开始就不想参与起义,现在看到大敌压境心中顿时惊恐万分,三番五次地给清军送去大把的银子和整车的面粉,请求与清军和谈。

    清军根本不理睬马化龙,只是猛烈地发动进攻。其中,董福祥率领的军队格外卖力。

    董福祥是甘肃环县毛井人,1839年出生。他的父亲是当地哥老会的首领,为人直爽,喜欢打抱不平。董福祥从小受到家风的影响,嗜好练武而不喜读书,青年时代喜欢结交绿林中人,经常和帮会来往。

    地方上的绅民对他心存畏惧。

    董福祥听闻陕西的回回人和汉人打起仗来,便利用哥老会组织建立地方团练,保卫地方的安宁,势力不断壮大。

    官府看到董福祥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便以莫许有的罪名将他逮捕,关押在囚笼中实施酷刑。

    监狱的狱卒同情董福祥的遭遇,偷偷地将他释放了。

    董福祥重整旗鼓,发动了武装起义,既要对抗起义军,又要抵抗朝廷的官兵,力不从心。他接受了环县县令翁健的归顺邀请,替县令守防县城。

    不久,董福祥因为不堪官府的欺压再一次倒戈反清。

    马启示接到董福祥主动要求联合的来信,领导陕甘起义军、捻军和董福祥一起在金积堡附近的强家沙窝打死打伤清军2000余人。

    雷正绾的部队全军覆没。

    面对如此重大的胜利,起义军上下一片欢呼。

    马启示观察到大获全胜的马化龙却胆战心惊,坐卧不宁。

    1867年,为了配合西捻军在陕西的军事行动,马启示带领陕西起义军从董志塬返回关中。但是,由于清军在西安城守备森严,他只好和西捻军一起东进,转战陕西的蒲城、富平、三原一带。

    同时,董福祥的起义军也控制了陕甘的10余个州县。

    朝廷看到杨岳斌没有办法消灭起义军,只好另外选派闽江总督左宗棠担任陕甘总督、钦差大臣和督办陕甘军务。

    马启示对左宗棠的战功早有耳闻,敏锐地感受到这是一个凶多吉少的消息。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阴县左家塅,生性颖悟,少负大志,20岁乡试中举,此后会试屡试不第,但是,刻苦攻读儒家经典,涉猎广泛,对后来的带兵打仗和施政理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太平天国围攻长沙的时候,左宗棠投入到保卫大清江山的阵营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迫使太平军撤围北去,从此开始声名鹊起。

    后来,他先后入职湖广总督幕府、湖南巡抚幕府,组成楚军赴江西、安徽与太平军作战,又引起了皇帝的注意授为浙江巡抚、闽浙总督。

    镇压太平天国后,左宗棠倡议减兵并饷,加给练兵。他在福州的马尾择址建立造船厂,派员出国购买机器、船槽,创办求是堂艺局(即船政学堂),培养造船技术和海军人才,成为大清第一个新式造船厂。

    1866年,左宗棠受命赴任陕甘,制定了“先秦后陇、先捻后回”的作战方针,计划先在陕西的泾河和渭河之间消灭捻军,然后再消灭陕甘的回回起义军。

    7月,他率领近2万人的湘军到达陕西,打败并收编了董福祥的汉人起义军。

    刘松山非常赏识董福祥的军事才能,委任他为前敌总指挥。

    董福祥从此成为清军围剿回回起义军的马前卒,对马启示和白彦虎的起义军步步紧逼,各个击破,使起义军损失惨重。

    10月,捻军又和起义军的合作出现了分歧。捻军撤离陕西,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境内。

    马启示被迫带领起义军回到了甘肃的董志塬。

    在清军的猛烈攻势下,马启示和白彦虎把起义军的十八营合并成为四大营,然后向金积堡撤退,打算和马化龙的起义军汇合,共同对敌。

    马化龙对外来的马启示存有戒心,凡事百般拖延推诿,使陕西起义军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1868年11月,经过两年的苦战,左宗棠终于制了陕西全境。他看到陕西的大局已经平定,加紧了进军甘肃的各项准备,决定兵分南北中三路向甘肃进军。

    刘松山率领北路军从绥德县西进,直指金积堡。李耀南、吴士迈率领南路军从陇州(即陕西陇县)、宝鸡向秦州(即甘肃天水)进发。左宗棠和刘典率领中路军从乾州(即陕西乾县)经邠州(即陕西彬县)、长武县赴泾州(即甘肃泾川县)。其中,北路是重点进攻方向。

    金积堡位于灵州(即宁夏灵武县)西南25余公里,东通花马池,南通固原,西靠黄河,是马化龙起义军的军事核心。

    1869年9月8日,各路清军形成了对金积堡的大包围。

    部分甘肃回回起义军投降了清军。马启示和白彦虎的陕西起义军被迫向西撤离。

    清军采取步步为营的方针,相继攻占了吴忠堡周围和金积堡北面的堡寨。

    起义军依托秦渠、汉渠,挖壕筑墙。步兵凭借城墙防守。骑兵不断主动袭击敌人。

    董福祥率领董字三营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很快打消了左宗棠、刘松山等人对他的疑虑。

    1869年12月11日,董福祥在战斗中挺身而出,与起义军展开了肉搏,而且受伤不下火线,为夺取吴忠立下了头功。

    左宗棠正式将董字三营编入官军序列。董军成为刘松山手下的一支劲旅。

    在金积堡的战役中,清军统帅刘松山不听董福祥的劝告,亲自前往起义军的军营中招安,不料中弹身亡。

    此后,董福祥忠心辅佐刘松山的侄子刘锦棠。

    清军进攻连连受挫,士气日低。

    马启示、白彦虎率领起义军乘机发动反攻,使甘肃的战局为之一变。形势对起义军十分有利。

    但是,起义军缺乏统一的指挥和领导,各自行动,不能有效的协同配合,有利的形势逐渐丧失了。

    马化龙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为了避免清军大屠杀,对朝廷抱有幻想,几次向朝廷求抚,遭到拒绝以后又分兵四出,没有集中兵力打击敌人,对永宁洞水口的几次进攻也未成功。

    起义军的失策给了清军调整部署的宝贵时间。

    左宗棠一面调兵截击进入陕西的起义军,调郭宝昌进攻花马池、定边,打通金积堡的东路粮道,一面命令刘锦棠接管老湘军,重新组织对金积堡的进攻。

    刘锦棠一面加强对永宁洞的防守,一面在黄河两岸加筑堡垒,保护河西通道,逐一攻占了灵州至吴忠堡之间的堡寨。

    为了从南面进攻金积堡,左宗棠命令黄鼎等夺取峡口,攻破20多座起义军的营垒,直逼金积堡西南的洪乐堡。

    清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才攻下了金积堡周围的堡寨。他们在金积堡四周挖掘两道长壕,在壕边修筑高达丈余的墙,严守死防,阻截了河州派来的两支回回援军。

    金积堡的防御形势日趋恶化。

    1870年的最后一天,金积堡马化龙的起义军粮尽援绝。

    马化龙无奈之下只得亲自前往刘锦棠的军营投降,交出了56门各种火炮和千余杆各种枪支,表示一切罪过都由自己承担,乞求清军饶恕其他的起义官兵,还给王家瞳庄的起义军写信劝降。

    朝廷并没有原谅马化龙。刘锦堂和董福祥以藏匿武器的罪名处死了马化龙,残酷杀害了他的亲属以及起义军主力1800余人,还把他的头颅在全国各地展示长达10年之久。

    马启示、白彦虎得知马化龙被杀,禁不住流下了悲伤的眼泪。他们虽然同为回回人,都起来反对大清官府的压迫,但是,在处理大局和局部利益方面存在着狭隘的观念,没有形成统一的力量,无法战胜实力强大的清军。

    金积堡随即成为董福祥的大本营。

    金积堡是陕甘回回起义的核心部位。金积堡之战的失败使整个西北地区的反清斗争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从此,清军掌握了西北战争的主动权。

    马启示总结金积堡之战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起义领袖马化龙出身于回回上层,反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持和加强哲合忍耶的政治特权和经济地位,和陕西起义军推翻腐朽的大清统治不一致,没有提出鲜明的政治口号,更没有斗争到底的决心,时时想要求抚,最终还是投降了。二是陕甘起义军没有统一的领导,力量分散,形不成强大集中的打击力量。各支队伍往往是各自为战,被清军各个击破在所难免。

    左宗棠则是老谋深算的军事家。他针对西北地区的地理特点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完成对金积堡的包围以后成功地使用深沟高垒阻断了起义军的内突外援,迫使处在绝境中的起义军只有投降了。

    清军的胜利也是付出了重大代价的,仅刘松山的老湘军死伤官兵达千余人,因伤致残达2000余人。左宗棠也承认十多年来手下的伤亡也没有超过这一次,可见清军的损失非常严重。

    马化龙领导的金积堡起义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哲合忍耶教派起义,因此引起了朝廷对哲合忍耶的高度关注,掀起了大肆镇压新教的活动。

    左宗棠在发布的布告中说道:“查新教本是回教异端,自乾隆四十六年剿办马明心、苏四十三,四十九年办田逆后,马化龙之父马二,复以新教遗种,惑众敛钱,传染数省。马化龙凶焰更炽”,今后“如敢仍行新教,听从海里飞等妖徒惑众,潜相勾煽,或妄造谣言……定即立定刑诛”。

    于是,朝廷采取了打散教民和减弱势力的策略,把哲合忍耶教民强行安置在隔绝的荒地上。

    哲合忍耶教民为了纪念马化龙殉难,尊称他为十三太爷,在吴忠设立拱北纪念。哲合忍耶第七代穆勒师德马元章用重金买回了马化龙的头颅,埋在张家川的北山拱北(坟地)。

    马化龙的男性后裔几乎都被杀害,仅留下了两个孙子:一个6岁的马进成,一个4岁的马进西。

    1877年4月,官府把马进成阉割以后送给开封的官吏温某为奴。马进成25岁的时候去世,后来被教徒追认为汴梁太爷。

    马进西在清军解押进京的途中,在哲合忍耶云集的张家川被马明心的第四世孙马元章和马元超截住搭救了下来。

    马化龙的女性亲属有的发配给官吏为奴隶,有的婚配给清军官兵。马化龙的一个侄女侥幸逃脱,在西吉县沙沟陶家堡讨饭时被柏树坟的好心人收养,后来嫁给了马元章。另一个侄女逃到张家川,嫁给了杨某,后来丈夫去世以后又嫁给了马元超。

    告别了起义军将士鲜血染红的董志塬,马启示、白彦虎的起义军只有一条道路可走。那就是一直向西,向西。

章节目录

人世间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小说看看网只为原作者牛的草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牛的草原并收藏人世间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