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的海洋里,练不出优秀的航海家。
——英格兰人谚语
1421年年初,朱棣将大明王朝的首都前往了北京,心中平静了少许。他对建文帝至今没有下落依然心神不定。
3月3日,年满31岁并且已经做了父亲的巩成祥随同郑和第六次出使西洋。
巩成祥感觉这一次出行从一开始就不顺利。
船队刚刚到达福建的沿海,两只大船平白无故地发生了相撞,造成船损人亡的悲剧。
郑和命令迅速修理好大船继续航行。
船队过了满剌加以后折向西行,却没有直奔正西的锡兰和古里,而是沿着缅甸的海岸向北行驶,前往深居印度次大陆边缘的榜葛刺(今天的孟加拉)。
在途中,船队突然遇到了强烈的狂风。平时遇到风浪还算平稳的大船此时前仰后颠,时而飘飞在巨浪的尖上,时而又盘旋在海水的漩涡中间。
船上的官兵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猛烈的惊涛骇浪,吓得魂飞丧胆,以为世界的末日来到。一个个跪在甲板上,一边惊恐地哭泣,一边叩首求神保佑。
年逾花甲的郑和临危不惧,站在驾驶舱里指挥船员快速降下风帆,握紧操作船舵的机关,并且命令各船之间保持距离,以免互相撞击。
风雨像利箭一样飞进驾驶舱里,将郑和的衣服全部浸湿了。
巩成祥急忙跑进船舱,抱出一条被子裹在郑和的身上,然后自己紧紧地抱住郑和的身体,为他遮风避雨。
惊心动魄的暴风雨终于过去了。
蓝天白云,艳阳高照,海面瞬时变得平静如初,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
劫后余生的20000多名船员齐刷刷地又跪在甲板上,像捣蒜的石锤一样直磕头,感谢老天爷的保佑。
巩成祥激动地向大家喊道:“你们应该向郑大人下跪!是他老人家拯救了我们!”
船员们齐声高喊道:“谢谢郑大人!”
毕竟岁月不饶人。郑和很快地感到吃饭不香、浑身无力。他终于病倒了。
巩成祥不分昼夜守候在郑和的病榻前,端水煎药,细心地服侍。
第三天,郑和的病情才开始好转。他挣扎着坐起来,将身体靠在被子上,向巩成祥发问道:“你的孩子几岁了?”
巩成祥回答道:“大的3岁,小的1岁。”
郑和轻轻地说道:“我的孩子33岁了。”
巩成祥惊奇地问道:“您的孩子?”
郑和缓缓地点了点头,回答道:“是的。我的孩子。是不是我们做了阉人就不配有孩子?”
巩成祥的心里十分紧张,赶紧摇了摇头。
郑和慢慢地说道:“谁不想做一个完整的男子汉,娶上贤惠的妻子,生下一大群儿女,享受人伦之乐啊?”
巩成祥嘴唇紧张地抖动着,斗胆地问道:“郑大人……是被迫的?”
郑和用锐利的目光看了一会儿巩成祥,开始讲述自己辛酸的经历,说到激动之处禁不住老泪纵横。
巩成祥急忙劝说道:“大人的身体刚刚好转,不要再难过了,以免悲情伤神。”
郑和继续说道:“我们兄妹一共6个人。长兄叫马文铭。我是次子,还有四个姊妹。长兄看到我晚年一个人过日子,怕我孤独无靠,就把他的长子马恩来过继给了我,让恩来为我传递香火。马恩来现在改名叫郑恩来,就在我们的船队里当旗手。他——就是我的孩子!”
巩成祥低下头想了想,然后悄悄地问道:“大人难道就不憎恶大明王朝吗?”
郑和的情绪又激动起来,斩钉截铁地说道:“大明是我们的国家。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天子。我敢憎恨谁?我又能憎恨谁?到头来我终究不知道自己该憎恨谁!”
巩成祥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郑和的这个问题,只好安慰他道:“郑大人,您只有郑恩来一个儿子,是有些单薄了。如果您不嫌弃,我可以做您的义子。我的孩子就是您的孙子。”
郑和的脸上闪过了一道亮光,立刻浮起了幸福的笑容。他慈祥地说道:“自从你给我做侍卫的那一天起,我就把你当作了自己的儿子。”
巩成祥双膝跪在榻前,给郑和磕了一个响头,大声地叫道:“父亲大人!”
1424年8月12日,朱棣亲自带兵出征蒙古草原,讨伐大元的残余势力,回师途中在榆木川(今天内蒙古乌珠穆沁)患上了重病。
他在临终前对建文帝的下落不明还是耿耿于怀,叮嘱自己的心腹一定转告郑和,务必查到建文帝的行踪。
朱棣驾崩以后,他的儿子朱高炽即位为明仁宗。
朱高炽曾经在南京度过了十几年的东宫生活,对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即位以后面对残破的北京皇宫,立刻有了还都南京的打算。
他下令收回北京六部的原印信,在新印信上又加印"行在",等于废除了北京作为京师的地位。
大臣们趁机纷纷上书请求还都南京。甚至连永乐年间主持迁都工作的平江伯陈瑄也上书请求道:“南京实为国家的根本,不可不为深远巩固之谋。今明诏下颁,军民忻忭鼓舞,咸起回銮之望,乞留圣意,任将益兵,以严守备,为国家万年之计。”
明仁宗向天下宣布:“朝廷将还都南京,将北平仍称为行在,南京复为京师。”
万万没想到的是正当朝廷为第二年开春还都南京做准备的时候,明仁宗却突然驾崩了。
明仁宗驾崩时留遗诏曰:“南北供亿之劳,军民俱困,四方仰咸南京,斯亦吾之素心,君国子民宜从众志。”
明仁宗给后继之君留下的第一个政治任务便是从众志还都南京。
宣德帝朱瞻基还是太子的时候便被明仁宗派往南京监国。这段时间里,南京频繁的地震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阴影。接连不断的地震使身处地震中心的朱瞻基的感受可想而知。与之对比,洪熙年间,南京地震几十次,北京却没有一次地震。宣德元年到宣德八年,南京地震35次,北京只有5次。
众多地震在南京密集地爆发使还都南京的工作打断了。
宣德帝正式确定北京为明朝京师,不再称行在。还都南京的计划遥遥无望。
1431年1月,41岁的巩成祥跟随郑和奉宣德帝朱瞻基之命第七次下西洋。这一次,他已经担任了郑和等官员乘坐的大船的船长了。步入中年的巩成祥饱经风霜,神情坚毅,经验丰富。
他们的船队从龙江关(今天南京下关)启航,继续沿着从前的航线拜访各国,彰显大明帝国的风范,传播大明的正统文化。
船队抵达古里国的时候,正遇上古里国派人到天方国(今天的沙特阿拉伯)。
郑和派遣随行的回回人马欢等7人带着麝香、瓷器等特产,跟着古里国的使团一起前往回教的圣地麦加。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具有官方身份的回教徒朝觐行动。
马欢率领的使团在麦加受到了天方国的欢迎和礼遇。
马欢的天方国之旅前后长达一年的时间。他在那里购买了狮子、鸵鸟和其它奇珍异宝,还临摹了一幅《天堂图》的真本带了回来。
《天堂图》是中国最早的一份麦加地图,对中国回教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
当马欢等人离开的时候,天方国的国王派出使节跟随马欢回访大明。
1433年4月初,船队在返回大明的航行中。
一天上午,一个郑和的贴身侍从突然跑来找巩成祥,向他报告道:“郑大人这几天精神萎靡,不思饮食,请大人过去瞧一瞧。”
巩成祥急忙问道:“请大夫看过了吗?”
侍从回答道:“看过了。大夫说是湿热犯了脾胃之和。可是,吃了两天的汤药也不见好。”
巩成祥说道:“你先回去精心伺候。我处理完手头的事情以后马上过去。”
巩成祥急急忙忙地赶到郑和居住的船舱,只见郑和双目紧闭,面色枯槁,气息微弱。
巩成祥轻声地呼唤道:“郑大人,郑大人,你哪里不舒服?”
郑和慢慢地睁开眼睛,眼睛失去了往日的光泽,嘴唇动了两下却说不出话来。
巩成祥转过身来询问站在一旁的大夫道:“你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治疗办法。一定要医好郑大人的病!”
大夫无奈地摇了摇头。
巩成祥思忖了一会说道:“这里是古里国的海域。马上下令船队立即靠岸,看看古里国的大夫有没有好的办法。”
船队立即驶向古里国的港口。
巩成祥差人请来了当地著名的大夫给郑和诊治,但是,依然没有什么效果。
郑和在弥留之际微微地睁开了眼睛,断断续续地说道:“我的祖上是来自布哈拉的回回人。我因为生活的需要曾经遁入佛门。待我无常之后,回归本源,一切向主。”
郑和说完遗言便断了气息,白净的脸庞上挂着一丝笑容。
巩成祥、郑恩来、马欢等人放声大哭。文武官士也一同痛哭悲泣。
巩成祥、郑恩来、马欢等人遵从郑和的遗言,按照回回人速葬俭朴的方式将郑和就地安葬在古里国的土地上。
巩成祥望着郑和的坟头,心中不禁想到:如果当年没有傅友德和沐英的铁蹄踏入云南,郑和完全可以和正常的儿童一样享受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然而,陌生的军队蹂躏了他的家园,屠杀了他的家人,还把他掠走并且沦为奴隶,惨无人道地实行了阉割。不管怎么样,上天最终还是惠顾郑和的。他因祸得福,遇到了贵人永乐帝,在关键的时候抓住了机遇,一举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大航海家。
从云南到江苏,再从应天府到北平,从大明本土到西洋的30多个国家,郑和的一生始终在不停的颠簸和迁徙之中。最后,62岁的他叶落异国,葬身他乡。
郑和既是大明王朝的受害者,又是大明帝国坚定的维护者,为大明王朝的国家威望和航海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处理完郑和的丧事,船队的最高领导机构研究决定:由大明的副使、郑和的亲密助手太监王景弘接替船队的总指挥,由巩成祥具体指挥,继续向大明返航。
1433年7月22日,船队终于回到了南京。
王景弘专程赶到北京,向明宣宗朱瞻基禀报了出巡的情况,并将郑和的衣冠上交给了朝廷。
明宣宗下诏表彰郑和的卓越功绩,命人将他的衣冠赐葬在南京牛首山的南麓。
从此,每逢回教的尔德节(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和郑和无常的日子,巩成祥和郑恩来都要带上儿孙们给郑和上坟,缅怀他的丰功伟绩,祈盼他在天堂里安详优裕。
巩成祥凝视着郑和的衣冠冢,深情地对孩子们说道:“郑大人带领我们一共出使过36个城市和国家,遍及西洋各国。永乐皇帝在位22年,与郑大人下西洋有关的国家派来使节318次,平均每年15次。真是盛况空前啊。”
郑恩来接着说道:“父亲下西洋之前,大明周边的国际环境动荡,各国相互猜疑,互相争夺。海盗横行海上,十分嚣张。海上交通线没有安全保障。这些都直接威胁到南部的安全,影响了大明的国际形象。
皇帝采取了‘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策,派遣船队下西洋,通过各种手段调解和缓和各国之间的矛盾,维护海上交通安全,把大明的稳定与发展周边联系起来,建立了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提高了大明的国际威望。”
其实,郑和下西洋的重大意义远不止此。
郑和大规模的远航活动把古代的海洋事业推向发展高峰,对人类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开辟了亚非的洲际航线,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比麦哲伦环游世界早114年,比达伽马到达了印度早了92年,为西方人的大航海铺平了亚非航路。
二是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进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许多海洋科学数据,比英国的“挑战者”号进行海洋调查早了400多年。
三是对航海区域进行了战略布局。郑和根据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识,在辽阔的海外选择了占城、满剌加、旧港、古里、忽鲁谟斯等地作为海洋发展的重点区域,有利于扩大海外交通和贸易范围。
当时,大明的海军拥有3800艘舰只,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其它亚洲国家,甚至可能超过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乃至超过所有欧洲国家海军的总和。
郑和综合应用了天文导航、罗盘导航、陆标导航、测量水深和底质等多种导航手段,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他们绘制的《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邸外国诸番图》使用传统的山水画法,以应天府为起点,最远到达东非肯尼亚的慢八撒(今天的蒙巴萨),收录地名500多个,相当准确地记录了航向、航程、停泊港口、暗礁、浅滩的分布,详细纪录了全部航程中开辟的众多新航道,有力地促进了航海事业,丰富了国人对世界的认识。
更为可贵的是,地图明确标示了万生石塘屿(南沙群岛)、石塘(西沙群岛)、石星石塘(中沙群岛),表明大明王朝对这一海域的掌控。
为了纪念郑和等人的伟业,1947年,民国将南沙群岛中的一组岛屿命名为郑和群岛,还有费信岛、马欢岛和景弘岛,将西沙群岛的两组岛屿分别命名为永乐群岛、宣德群岛。
海外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郑和的故事。马来西亚有三宝山、三宝井。印度尼西亚有三宝垄、三宝庙。这些地名表达了当地人民对郑和的无限敬意。
郑和的儿子郑恩来的后代分为了三个支系。
第一支后裔在郑和的故乡云南,是郑恩来的长子繁衍延续的,约有百余人。
郑和的第17代子嗣孙郑松林在清朝末年因不堪官府的压迫,跟随马帮从云南逃往泰国北部的清迈省,迎娶了清迈土司的女儿,从此在当地落地生根,形成了第二支后裔。由于年代久远,如今在泰国的大约一二百人已经不会说汉语了,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来历。
第三支后裔生活在江苏的南京。他们一直居住在位于今天南京市秦淮区太平南路东侧的马府街。清朝的时候,太平天国占领了南京,放火焚毁了马府。马家人被迫搬了出来。
南京的牛首山下,郑和的衣冠冢静静地矗立,目睹了世代的沧桑变迁。它与远在南亚文明古国印度大地上的郑和遗骨遥相呼应,向世人讲述着一个古代回回伟人的传奇故事。
——英格兰人谚语
1421年年初,朱棣将大明王朝的首都前往了北京,心中平静了少许。他对建文帝至今没有下落依然心神不定。
3月3日,年满31岁并且已经做了父亲的巩成祥随同郑和第六次出使西洋。
巩成祥感觉这一次出行从一开始就不顺利。
船队刚刚到达福建的沿海,两只大船平白无故地发生了相撞,造成船损人亡的悲剧。
郑和命令迅速修理好大船继续航行。
船队过了满剌加以后折向西行,却没有直奔正西的锡兰和古里,而是沿着缅甸的海岸向北行驶,前往深居印度次大陆边缘的榜葛刺(今天的孟加拉)。
在途中,船队突然遇到了强烈的狂风。平时遇到风浪还算平稳的大船此时前仰后颠,时而飘飞在巨浪的尖上,时而又盘旋在海水的漩涡中间。
船上的官兵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猛烈的惊涛骇浪,吓得魂飞丧胆,以为世界的末日来到。一个个跪在甲板上,一边惊恐地哭泣,一边叩首求神保佑。
年逾花甲的郑和临危不惧,站在驾驶舱里指挥船员快速降下风帆,握紧操作船舵的机关,并且命令各船之间保持距离,以免互相撞击。
风雨像利箭一样飞进驾驶舱里,将郑和的衣服全部浸湿了。
巩成祥急忙跑进船舱,抱出一条被子裹在郑和的身上,然后自己紧紧地抱住郑和的身体,为他遮风避雨。
惊心动魄的暴风雨终于过去了。
蓝天白云,艳阳高照,海面瞬时变得平静如初,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
劫后余生的20000多名船员齐刷刷地又跪在甲板上,像捣蒜的石锤一样直磕头,感谢老天爷的保佑。
巩成祥激动地向大家喊道:“你们应该向郑大人下跪!是他老人家拯救了我们!”
船员们齐声高喊道:“谢谢郑大人!”
毕竟岁月不饶人。郑和很快地感到吃饭不香、浑身无力。他终于病倒了。
巩成祥不分昼夜守候在郑和的病榻前,端水煎药,细心地服侍。
第三天,郑和的病情才开始好转。他挣扎着坐起来,将身体靠在被子上,向巩成祥发问道:“你的孩子几岁了?”
巩成祥回答道:“大的3岁,小的1岁。”
郑和轻轻地说道:“我的孩子33岁了。”
巩成祥惊奇地问道:“您的孩子?”
郑和缓缓地点了点头,回答道:“是的。我的孩子。是不是我们做了阉人就不配有孩子?”
巩成祥的心里十分紧张,赶紧摇了摇头。
郑和慢慢地说道:“谁不想做一个完整的男子汉,娶上贤惠的妻子,生下一大群儿女,享受人伦之乐啊?”
巩成祥嘴唇紧张地抖动着,斗胆地问道:“郑大人……是被迫的?”
郑和用锐利的目光看了一会儿巩成祥,开始讲述自己辛酸的经历,说到激动之处禁不住老泪纵横。
巩成祥急忙劝说道:“大人的身体刚刚好转,不要再难过了,以免悲情伤神。”
郑和继续说道:“我们兄妹一共6个人。长兄叫马文铭。我是次子,还有四个姊妹。长兄看到我晚年一个人过日子,怕我孤独无靠,就把他的长子马恩来过继给了我,让恩来为我传递香火。马恩来现在改名叫郑恩来,就在我们的船队里当旗手。他——就是我的孩子!”
巩成祥低下头想了想,然后悄悄地问道:“大人难道就不憎恶大明王朝吗?”
郑和的情绪又激动起来,斩钉截铁地说道:“大明是我们的国家。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天子。我敢憎恨谁?我又能憎恨谁?到头来我终究不知道自己该憎恨谁!”
巩成祥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郑和的这个问题,只好安慰他道:“郑大人,您只有郑恩来一个儿子,是有些单薄了。如果您不嫌弃,我可以做您的义子。我的孩子就是您的孙子。”
郑和的脸上闪过了一道亮光,立刻浮起了幸福的笑容。他慈祥地说道:“自从你给我做侍卫的那一天起,我就把你当作了自己的儿子。”
巩成祥双膝跪在榻前,给郑和磕了一个响头,大声地叫道:“父亲大人!”
1424年8月12日,朱棣亲自带兵出征蒙古草原,讨伐大元的残余势力,回师途中在榆木川(今天内蒙古乌珠穆沁)患上了重病。
他在临终前对建文帝的下落不明还是耿耿于怀,叮嘱自己的心腹一定转告郑和,务必查到建文帝的行踪。
朱棣驾崩以后,他的儿子朱高炽即位为明仁宗。
朱高炽曾经在南京度过了十几年的东宫生活,对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即位以后面对残破的北京皇宫,立刻有了还都南京的打算。
他下令收回北京六部的原印信,在新印信上又加印"行在",等于废除了北京作为京师的地位。
大臣们趁机纷纷上书请求还都南京。甚至连永乐年间主持迁都工作的平江伯陈瑄也上书请求道:“南京实为国家的根本,不可不为深远巩固之谋。今明诏下颁,军民忻忭鼓舞,咸起回銮之望,乞留圣意,任将益兵,以严守备,为国家万年之计。”
明仁宗向天下宣布:“朝廷将还都南京,将北平仍称为行在,南京复为京师。”
万万没想到的是正当朝廷为第二年开春还都南京做准备的时候,明仁宗却突然驾崩了。
明仁宗驾崩时留遗诏曰:“南北供亿之劳,军民俱困,四方仰咸南京,斯亦吾之素心,君国子民宜从众志。”
明仁宗给后继之君留下的第一个政治任务便是从众志还都南京。
宣德帝朱瞻基还是太子的时候便被明仁宗派往南京监国。这段时间里,南京频繁的地震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阴影。接连不断的地震使身处地震中心的朱瞻基的感受可想而知。与之对比,洪熙年间,南京地震几十次,北京却没有一次地震。宣德元年到宣德八年,南京地震35次,北京只有5次。
众多地震在南京密集地爆发使还都南京的工作打断了。
宣德帝正式确定北京为明朝京师,不再称行在。还都南京的计划遥遥无望。
1431年1月,41岁的巩成祥跟随郑和奉宣德帝朱瞻基之命第七次下西洋。这一次,他已经担任了郑和等官员乘坐的大船的船长了。步入中年的巩成祥饱经风霜,神情坚毅,经验丰富。
他们的船队从龙江关(今天南京下关)启航,继续沿着从前的航线拜访各国,彰显大明帝国的风范,传播大明的正统文化。
船队抵达古里国的时候,正遇上古里国派人到天方国(今天的沙特阿拉伯)。
郑和派遣随行的回回人马欢等7人带着麝香、瓷器等特产,跟着古里国的使团一起前往回教的圣地麦加。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具有官方身份的回教徒朝觐行动。
马欢率领的使团在麦加受到了天方国的欢迎和礼遇。
马欢的天方国之旅前后长达一年的时间。他在那里购买了狮子、鸵鸟和其它奇珍异宝,还临摹了一幅《天堂图》的真本带了回来。
《天堂图》是中国最早的一份麦加地图,对中国回教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
当马欢等人离开的时候,天方国的国王派出使节跟随马欢回访大明。
1433年4月初,船队在返回大明的航行中。
一天上午,一个郑和的贴身侍从突然跑来找巩成祥,向他报告道:“郑大人这几天精神萎靡,不思饮食,请大人过去瞧一瞧。”
巩成祥急忙问道:“请大夫看过了吗?”
侍从回答道:“看过了。大夫说是湿热犯了脾胃之和。可是,吃了两天的汤药也不见好。”
巩成祥说道:“你先回去精心伺候。我处理完手头的事情以后马上过去。”
巩成祥急急忙忙地赶到郑和居住的船舱,只见郑和双目紧闭,面色枯槁,气息微弱。
巩成祥轻声地呼唤道:“郑大人,郑大人,你哪里不舒服?”
郑和慢慢地睁开眼睛,眼睛失去了往日的光泽,嘴唇动了两下却说不出话来。
巩成祥转过身来询问站在一旁的大夫道:“你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治疗办法。一定要医好郑大人的病!”
大夫无奈地摇了摇头。
巩成祥思忖了一会说道:“这里是古里国的海域。马上下令船队立即靠岸,看看古里国的大夫有没有好的办法。”
船队立即驶向古里国的港口。
巩成祥差人请来了当地著名的大夫给郑和诊治,但是,依然没有什么效果。
郑和在弥留之际微微地睁开了眼睛,断断续续地说道:“我的祖上是来自布哈拉的回回人。我因为生活的需要曾经遁入佛门。待我无常之后,回归本源,一切向主。”
郑和说完遗言便断了气息,白净的脸庞上挂着一丝笑容。
巩成祥、郑恩来、马欢等人放声大哭。文武官士也一同痛哭悲泣。
巩成祥、郑恩来、马欢等人遵从郑和的遗言,按照回回人速葬俭朴的方式将郑和就地安葬在古里国的土地上。
巩成祥望着郑和的坟头,心中不禁想到:如果当年没有傅友德和沐英的铁蹄踏入云南,郑和完全可以和正常的儿童一样享受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然而,陌生的军队蹂躏了他的家园,屠杀了他的家人,还把他掠走并且沦为奴隶,惨无人道地实行了阉割。不管怎么样,上天最终还是惠顾郑和的。他因祸得福,遇到了贵人永乐帝,在关键的时候抓住了机遇,一举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大航海家。
从云南到江苏,再从应天府到北平,从大明本土到西洋的30多个国家,郑和的一生始终在不停的颠簸和迁徙之中。最后,62岁的他叶落异国,葬身他乡。
郑和既是大明王朝的受害者,又是大明帝国坚定的维护者,为大明王朝的国家威望和航海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处理完郑和的丧事,船队的最高领导机构研究决定:由大明的副使、郑和的亲密助手太监王景弘接替船队的总指挥,由巩成祥具体指挥,继续向大明返航。
1433年7月22日,船队终于回到了南京。
王景弘专程赶到北京,向明宣宗朱瞻基禀报了出巡的情况,并将郑和的衣冠上交给了朝廷。
明宣宗下诏表彰郑和的卓越功绩,命人将他的衣冠赐葬在南京牛首山的南麓。
从此,每逢回教的尔德节(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和郑和无常的日子,巩成祥和郑恩来都要带上儿孙们给郑和上坟,缅怀他的丰功伟绩,祈盼他在天堂里安详优裕。
巩成祥凝视着郑和的衣冠冢,深情地对孩子们说道:“郑大人带领我们一共出使过36个城市和国家,遍及西洋各国。永乐皇帝在位22年,与郑大人下西洋有关的国家派来使节318次,平均每年15次。真是盛况空前啊。”
郑恩来接着说道:“父亲下西洋之前,大明周边的国际环境动荡,各国相互猜疑,互相争夺。海盗横行海上,十分嚣张。海上交通线没有安全保障。这些都直接威胁到南部的安全,影响了大明的国际形象。
皇帝采取了‘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策,派遣船队下西洋,通过各种手段调解和缓和各国之间的矛盾,维护海上交通安全,把大明的稳定与发展周边联系起来,建立了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提高了大明的国际威望。”
其实,郑和下西洋的重大意义远不止此。
郑和大规模的远航活动把古代的海洋事业推向发展高峰,对人类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开辟了亚非的洲际航线,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比麦哲伦环游世界早114年,比达伽马到达了印度早了92年,为西方人的大航海铺平了亚非航路。
二是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进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许多海洋科学数据,比英国的“挑战者”号进行海洋调查早了400多年。
三是对航海区域进行了战略布局。郑和根据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识,在辽阔的海外选择了占城、满剌加、旧港、古里、忽鲁谟斯等地作为海洋发展的重点区域,有利于扩大海外交通和贸易范围。
当时,大明的海军拥有3800艘舰只,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其它亚洲国家,甚至可能超过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乃至超过所有欧洲国家海军的总和。
郑和综合应用了天文导航、罗盘导航、陆标导航、测量水深和底质等多种导航手段,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他们绘制的《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邸外国诸番图》使用传统的山水画法,以应天府为起点,最远到达东非肯尼亚的慢八撒(今天的蒙巴萨),收录地名500多个,相当准确地记录了航向、航程、停泊港口、暗礁、浅滩的分布,详细纪录了全部航程中开辟的众多新航道,有力地促进了航海事业,丰富了国人对世界的认识。
更为可贵的是,地图明确标示了万生石塘屿(南沙群岛)、石塘(西沙群岛)、石星石塘(中沙群岛),表明大明王朝对这一海域的掌控。
为了纪念郑和等人的伟业,1947年,民国将南沙群岛中的一组岛屿命名为郑和群岛,还有费信岛、马欢岛和景弘岛,将西沙群岛的两组岛屿分别命名为永乐群岛、宣德群岛。
海外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郑和的故事。马来西亚有三宝山、三宝井。印度尼西亚有三宝垄、三宝庙。这些地名表达了当地人民对郑和的无限敬意。
郑和的儿子郑恩来的后代分为了三个支系。
第一支后裔在郑和的故乡云南,是郑恩来的长子繁衍延续的,约有百余人。
郑和的第17代子嗣孙郑松林在清朝末年因不堪官府的压迫,跟随马帮从云南逃往泰国北部的清迈省,迎娶了清迈土司的女儿,从此在当地落地生根,形成了第二支后裔。由于年代久远,如今在泰国的大约一二百人已经不会说汉语了,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来历。
第三支后裔生活在江苏的南京。他们一直居住在位于今天南京市秦淮区太平南路东侧的马府街。清朝的时候,太平天国占领了南京,放火焚毁了马府。马家人被迫搬了出来。
南京的牛首山下,郑和的衣冠冢静静地矗立,目睹了世代的沧桑变迁。它与远在南亚文明古国印度大地上的郑和遗骨遥相呼应,向世人讲述着一个古代回回伟人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