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妻在上最新章节!
(第一更!)
沈檀云是谁?永隆朝有名的儒者,出自江南道的沈家,曾与“半帝师”王谟称一时瑜亮的人物!
更重要的是,此人有个怪癖,喜欢褒贬人物!——而且他的褒贬,是只贬不褒,哪怕对皇上也不例外!
据说,当年沈檀云曾评价过永隆帝,曰“帝甚仁厚,失于明辨”,永隆帝非但不怪罪,还“哈哈”一笑,道“爱卿性情中人,果然也!”
此据说已不可究,朝臣们更记得的是帝心仁厚,后来永隆帝崩定谥为“惠”,称宣惠帝,似乎也暗喻了此评价的恰当。
总之,沈檀云褒贬了皇帝,还平安无恙,此后声名更隆。
接下来不管是开熙帝,还是当政的厉平太后,甚至是当今的至佑帝,都被沈檀云褒贬过一番,只是具体评价没有传出来。
与他这个怪癖成正比的,自是沈檀云在儒道上的成就和影响。
旁的尚且不说,只说沈檀云孤身一人游历南景、北宁,却被众多南景、北宁士子追随奉为老师,就可见一斑。
如果不是沈檀云有这个得罪人的怪癖,说不定在国子监和禹东学宫之外,还会多一股儒道势力。
沈檀云自是做过官的,曾官拜正四品户部侍郎,不然永隆帝不会称其为“爱卿”,只是后来辞官游历,这么多年就没有在朝中出现过。
这样的一个人,怎么会愿意成为国子祭酒呢?还是在齐濮之后成为国子祭酒!
朝中官员实在是想不明白,然而吏部尚书顾春朝送任命书去的时候,沈檀云拈着白须笑眯眯地接下了。
别说官员们不明白,就连下这个命令的至佑帝,心中也带着不大不小的疑惑。
在齐濮出事之后,至佑帝必定是要重新物色国子国子祭酒人选,而且这个人绝不可能是周典,就算周典更胜一筹,也不行。
无他,禹东学宫离京兆太远了,他不曾掌控过周典这个人。
那么,到底是谁来接任国子祭酒一职,就成为了他的为难事。说到底,朝中官员虽多,但真正能接得起国子监又能为他所用的人,其实没有多少,几乎没有。
不然,当初他就不会选了齐濮。
他心中烦忧的时候,恰好宿在了永庆宫,德妃无意中说起了一个人,倒是解了他的为难。
德妃说起的这个人,便是沈檀云。
至佑帝曾将儒林有影响力的人排列过,其中当然有沈檀云,他却从来没有考虑过沈檀云。
沈檀云有这样的怪癖,还曾对他有过不好的评价,这样的人,他是不大想用的。
再说,就算他愿意用沈檀云,也不见得沈檀云会任官。——早些年,母后当政之时曾招揽过沈檀云,都是被拒绝的。
把沈檀云当国子祭酒来用,至佑帝着实没有多少信心。
恰好,德妃说道:“皇上,沈檀云有这样的怪癖,正正适合皇上用。皇上圣明,想必沈檀云也不会拒绝的……”
这些话语,令他茅塞顿开。
是了,沈檀云得罪人太多,这样的人不会是任何一方的势力,正好是他所需要的;出了齐濮这样的事,国子监正好需要正气,沈檀云敢于直言,那就最好不过……
想来想去,至佑帝都觉得沈檀云最适合了,便想着如何才能使沈檀云应允。
至佑帝得厉平太后教导,知道有些人、特别是读书人,是不可辱也不可拢的,甚至也不畏死的,就像沈檀云这样的人,可算软硬不吃。
不曾想,他遣身边的内侍去询问时,沈檀云竟意外爽快地应承了,道臣定当不负国子祭酒一职,云云。
至佑帝不解,随后才知道,原来周典与齐濮之间的比试,沈檀云还关注了,而且也在明伦堂那里看到了听到了一些言论,才会解下国子祭酒一职。
不管怎么说,沈檀云任职,令至佑帝异常满意。顺带地,至佑帝对德妃就多了两分恩宠,往永庆宫送去了许多赏赐,有不少还是少府监独一无二的。
一时间,永庆宫风头无人能及。
这一日,当前来请安的妃嫔们都退下之后,德妃冷着脸,对着宫中喜形于色的宫女内侍们训诫道:“切不可得意忘形!你们要越发谨慎小心,皇后和贤妃那边,万不可开罪!”
一众宫女内侍点头,讷讷称是。
德妃又再对宫女内侍们敲打了一番,才挥手让众人退下去。
越是富贵得宠的时候,便越要小心谨慎。——这是德妃一直挂在心头的道理。
过去钱皇后入冷宫,她将其余妃嫔踩在脚下,不免有些得意忘形,结果现在就是与钱皇后、贤妃分权!
这个惨痛的结果,令她不得不重新拾起了以往的小心翼翼。
现在,她好不容易借着沈檀云一事得了宠,定要仔细维持这份宠爱,断不能因为旁的事影响了。
帝王的宠爱就那么多,她若不维持稳固,怕以后的日子也不好过。
想了想,她问起了心腹莲姑姑:“坤宁宫和长阳宫有何动静?”
莲姑姑答道:“娘娘,坤宁宫和长阳宫尚无多余动静,怕是在寻找机会,奴婢会察看着的。”
德妃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心却想道:钱皇后一贯沉得住气,不想贤妃却也这么能忍,这些女人果然都不可小觑!
她随后吩咐了几句,着莲姑姑盯着坤宁宫、长阳宫,便再无话了。
入了夜,德妃想着宫中繁花似锦,又想着宫中的凄惨冷清,始终难以入睡。
末了,还是她最看重的心腹梅姑姑劝慰道:“娘娘,歇息吧,那边既然办妥了沈檀云的事,那就说明他们看重娘娘,娘娘地位稳固,少有人能撼。”
连沈檀云这么难办的事情都能办妥,娘娘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德妃合了合眼,低低叹了一声,道:“你说得没有错,本宫无须忧虑的,只可惜呀,本宫身边可用的人,太少了……”
梅姑姑再次细声道:“娘娘,侄姑娘不是从河东回来了吗?若加以培养,定能帮娘娘一把的。”
德妃眉头松了松,而后终于缓缓睡去。宫中的夜,依然又深又静……(未完待续。)
(第一更!)
沈檀云是谁?永隆朝有名的儒者,出自江南道的沈家,曾与“半帝师”王谟称一时瑜亮的人物!
更重要的是,此人有个怪癖,喜欢褒贬人物!——而且他的褒贬,是只贬不褒,哪怕对皇上也不例外!
据说,当年沈檀云曾评价过永隆帝,曰“帝甚仁厚,失于明辨”,永隆帝非但不怪罪,还“哈哈”一笑,道“爱卿性情中人,果然也!”
此据说已不可究,朝臣们更记得的是帝心仁厚,后来永隆帝崩定谥为“惠”,称宣惠帝,似乎也暗喻了此评价的恰当。
总之,沈檀云褒贬了皇帝,还平安无恙,此后声名更隆。
接下来不管是开熙帝,还是当政的厉平太后,甚至是当今的至佑帝,都被沈檀云褒贬过一番,只是具体评价没有传出来。
与他这个怪癖成正比的,自是沈檀云在儒道上的成就和影响。
旁的尚且不说,只说沈檀云孤身一人游历南景、北宁,却被众多南景、北宁士子追随奉为老师,就可见一斑。
如果不是沈檀云有这个得罪人的怪癖,说不定在国子监和禹东学宫之外,还会多一股儒道势力。
沈檀云自是做过官的,曾官拜正四品户部侍郎,不然永隆帝不会称其为“爱卿”,只是后来辞官游历,这么多年就没有在朝中出现过。
这样的一个人,怎么会愿意成为国子祭酒呢?还是在齐濮之后成为国子祭酒!
朝中官员实在是想不明白,然而吏部尚书顾春朝送任命书去的时候,沈檀云拈着白须笑眯眯地接下了。
别说官员们不明白,就连下这个命令的至佑帝,心中也带着不大不小的疑惑。
在齐濮出事之后,至佑帝必定是要重新物色国子国子祭酒人选,而且这个人绝不可能是周典,就算周典更胜一筹,也不行。
无他,禹东学宫离京兆太远了,他不曾掌控过周典这个人。
那么,到底是谁来接任国子祭酒一职,就成为了他的为难事。说到底,朝中官员虽多,但真正能接得起国子监又能为他所用的人,其实没有多少,几乎没有。
不然,当初他就不会选了齐濮。
他心中烦忧的时候,恰好宿在了永庆宫,德妃无意中说起了一个人,倒是解了他的为难。
德妃说起的这个人,便是沈檀云。
至佑帝曾将儒林有影响力的人排列过,其中当然有沈檀云,他却从来没有考虑过沈檀云。
沈檀云有这样的怪癖,还曾对他有过不好的评价,这样的人,他是不大想用的。
再说,就算他愿意用沈檀云,也不见得沈檀云会任官。——早些年,母后当政之时曾招揽过沈檀云,都是被拒绝的。
把沈檀云当国子祭酒来用,至佑帝着实没有多少信心。
恰好,德妃说道:“皇上,沈檀云有这样的怪癖,正正适合皇上用。皇上圣明,想必沈檀云也不会拒绝的……”
这些话语,令他茅塞顿开。
是了,沈檀云得罪人太多,这样的人不会是任何一方的势力,正好是他所需要的;出了齐濮这样的事,国子监正好需要正气,沈檀云敢于直言,那就最好不过……
想来想去,至佑帝都觉得沈檀云最适合了,便想着如何才能使沈檀云应允。
至佑帝得厉平太后教导,知道有些人、特别是读书人,是不可辱也不可拢的,甚至也不畏死的,就像沈檀云这样的人,可算软硬不吃。
不曾想,他遣身边的内侍去询问时,沈檀云竟意外爽快地应承了,道臣定当不负国子祭酒一职,云云。
至佑帝不解,随后才知道,原来周典与齐濮之间的比试,沈檀云还关注了,而且也在明伦堂那里看到了听到了一些言论,才会解下国子祭酒一职。
不管怎么说,沈檀云任职,令至佑帝异常满意。顺带地,至佑帝对德妃就多了两分恩宠,往永庆宫送去了许多赏赐,有不少还是少府监独一无二的。
一时间,永庆宫风头无人能及。
这一日,当前来请安的妃嫔们都退下之后,德妃冷着脸,对着宫中喜形于色的宫女内侍们训诫道:“切不可得意忘形!你们要越发谨慎小心,皇后和贤妃那边,万不可开罪!”
一众宫女内侍点头,讷讷称是。
德妃又再对宫女内侍们敲打了一番,才挥手让众人退下去。
越是富贵得宠的时候,便越要小心谨慎。——这是德妃一直挂在心头的道理。
过去钱皇后入冷宫,她将其余妃嫔踩在脚下,不免有些得意忘形,结果现在就是与钱皇后、贤妃分权!
这个惨痛的结果,令她不得不重新拾起了以往的小心翼翼。
现在,她好不容易借着沈檀云一事得了宠,定要仔细维持这份宠爱,断不能因为旁的事影响了。
帝王的宠爱就那么多,她若不维持稳固,怕以后的日子也不好过。
想了想,她问起了心腹莲姑姑:“坤宁宫和长阳宫有何动静?”
莲姑姑答道:“娘娘,坤宁宫和长阳宫尚无多余动静,怕是在寻找机会,奴婢会察看着的。”
德妃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心却想道:钱皇后一贯沉得住气,不想贤妃却也这么能忍,这些女人果然都不可小觑!
她随后吩咐了几句,着莲姑姑盯着坤宁宫、长阳宫,便再无话了。
入了夜,德妃想着宫中繁花似锦,又想着宫中的凄惨冷清,始终难以入睡。
末了,还是她最看重的心腹梅姑姑劝慰道:“娘娘,歇息吧,那边既然办妥了沈檀云的事,那就说明他们看重娘娘,娘娘地位稳固,少有人能撼。”
连沈檀云这么难办的事情都能办妥,娘娘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德妃合了合眼,低低叹了一声,道:“你说得没有错,本宫无须忧虑的,只可惜呀,本宫身边可用的人,太少了……”
梅姑姑再次细声道:“娘娘,侄姑娘不是从河东回来了吗?若加以培养,定能帮娘娘一把的。”
德妃眉头松了松,而后终于缓缓睡去。宫中的夜,依然又深又静……(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