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务府的问题云瑶早就考虑到了,只不过碍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和内务府的人打过交道。
这次面粉的问题为云瑶敲响了警钟,内务府这个庞大的机构里必须要有她自己掌握的人,要不然云瑶在宫内实在是防不胜防!
或许有人会说,如果云瑶当上皇后之后,对于内务府就有了辖制的权力。且不说云瑶此时虽对皇后之位抱有希望,但云瑶明白,她想要登上皇后之位的阻碍实在太多,如果现在就以为安稳无恙,那无疑是无稽之谈。
更重要的是,就算云瑶成了皇后,可是就算尊贵如皇后,也在内务府插手不了太多。皇后乃是后宫之主,但是内务府主事都是由前朝的大臣们担任的,由此可见,内务府并不全都属于内宫范畴。
当然皇后还是能掌管一部分内务府的权力的,只不过对于庞大的内务府而言,皇后掌管的那点儿权力不过是一星半点而已。
云瑶如今身处内宫,自然要为自己和家族还有自己未来的孩子早做打算。而内务府就是首当其冲。
在接触到内务府这个庞大的机构之前,云瑶一直没觉得内务府有多了不起,因为里边当差的大多连旗人都算不上,只不过是包衣而已,不只是云瑶这样想,就连大部分的旗人也是这么想的。
可是深入了解之后云瑶却不敢小觑内务府了。
有一个消息可以佐证内务府权力的庞大,在内务府里,有不少当差的包衣出身的男子或者女子都与旗人联姻,当然这些旗人都只是地位较低的旗人。
本来云瑶还觉得有些荒唐,毕竟旗人与包衣之间的地位差距如此之大,怎会有旗人甘心与包衣结亲?
但是时间长了云瑶发现,这些包衣的权势压根就不逊于一般的旗人,甚至有些受康熙宠幸的包衣,地位直追朝堂上的权贵,比如曹家。
这个时候云瑶总算回忆起了自己在现代时的记忆。
说实话云瑶第三世在现代的时候,因为没有第一世对现代的记忆,而且云瑶第二世在清朝在康熙三十三年就死了,自然不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对于很多事情也只是雾里看花,所以云瑶根本就不知道康熙后期内务府的势力有多大,也不知道这些包衣们有多猖狂。
若非第三世在现代查了不少清朝的事,云瑶说不得仍然对清朝的印象有什么误会,毕竟第二世云瑶虽然亲历其中,可身在局中很多事都不知道真相,有了第三世的准备,云瑶如今才能对清朝很多事情有所了解。
当然如今云瑶即使恢复了第一世的记忆,但是第一世云瑶在现代真的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生,对于清史也没有什么研究。
其实说起来上辈子云瑶在清朝时因为仅仅活到了康熙三十三年,自然不知道康熙竟然对曹寅的女儿有这么大的恩宠,还让曹寅的女儿嫁给了平郡王纳尔苏。
在现代时之所以注意到平郡王以及曹寅之女这段婚事,除了因为这道婚事男女双方的地位差距较大令人瞩目之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云瑶在查看自己家以及舅舅图海家的后人情况时发现,自己舅舅的孙女竟然嫁给了平郡王纳尔苏的第六子福靖,而福靖的额娘就是曹佳氏也就是曹寅的女儿。
云瑶因为图海的孙女而关注到平郡王府上,这时候云瑶才发现这个曹佳氏的手段真是高超,平郡王府除了曹佳氏生下的嫡子之外,其他的庶子就算是生下来,也没有活到成年的,云瑶可不相信这是巧合。
基于这样的原因,云瑶觉得除了曹佳氏御夫手段高超以外,应该还有曹寅的功劳。
若是没有曹寅的威势,云瑶可不相信纳尔苏堂堂一个郡王会任由曹佳氏辖制他的整个后院,说到底清朝还是男尊女卑的,就算纳尔苏对曹佳氏有什么不好,曹寅也无可奈何。
可别说纳尔苏对曹佳氏是什么真爱,这一点可没人会信,深情如纳兰成德,写下了一生一世一双人的词句,也是妻妾成群,更别提还有顺治和董鄂氏,董鄂氏得宠那一会儿,可没耽搁康熙被生下来,当然云瑶也知道顺治这一对例子有些不恰当,因为云瑶从图海那里知道顺治并非是表面上的痴情之人,就算是宠爱董鄂氏,也是有他自己的帝王心思。
所以说云瑶觉得若不是曹寅备受康熙看重,纳尔苏一个堂堂的世袭郡王也不会屈尊娶一个包衣之女,毕竟娶了曹佳氏之后,纳尔苏的前程一下子光明起来,这只能说是曹寅与纳尔苏互惠互利而已。
这就足以说明曹寅才清朝康熙后期,在朝政上有多大的影响力,所以云瑶也是因此对包衣十分警惕。
其实云瑶身为昭嫔,除了钮祜禄妃以外的唯一的后宫主位,怎么可能不会有包衣前来投效。诸如海拉逊等内务府主管大臣当然不会看得上云瑶的身份,可是在内务府不少地位不高的包衣家族们却是觉得云瑶是一个香馍馍,恨不得受到云瑶的重用,以此一飞冲天。
云瑶对此当然也很心动,可是云瑶牢记着图海的忠告,就是不要在内务府大肆的发展势力,若是让康熙注意到,那等着她的绝不是什么好事。
实际上这个时候内务府已经被康熙掌握在手中,毕竟这涉及到康熙的身家性命,只是这一点少有人知。就连云瑶也没有想到,若非是图海提醒,云瑶即使有这么多辈子的经历,也会在此阴沟翻船。
云瑶不知道内务府的事情与她也有不小的关联,在第二世清朝的时候,康熙可没有这么快就掌控住内务府,若非是太后倒下,太皇太后退居慈宁宫,康熙也不会这么顺利的全面掌管内务府。不过这点云瑶还是无知无觉的。
当然云瑶若是在内务府有一些得力的奴才,这点康熙是不会计较的,只是不能在内务府发展大的势力,因为这是康熙的底线。所以对于这些个家族的投效云瑶只能是忍痛拒绝了。
这次面粉的问题为云瑶敲响了警钟,内务府这个庞大的机构里必须要有她自己掌握的人,要不然云瑶在宫内实在是防不胜防!
或许有人会说,如果云瑶当上皇后之后,对于内务府就有了辖制的权力。且不说云瑶此时虽对皇后之位抱有希望,但云瑶明白,她想要登上皇后之位的阻碍实在太多,如果现在就以为安稳无恙,那无疑是无稽之谈。
更重要的是,就算云瑶成了皇后,可是就算尊贵如皇后,也在内务府插手不了太多。皇后乃是后宫之主,但是内务府主事都是由前朝的大臣们担任的,由此可见,内务府并不全都属于内宫范畴。
当然皇后还是能掌管一部分内务府的权力的,只不过对于庞大的内务府而言,皇后掌管的那点儿权力不过是一星半点而已。
云瑶如今身处内宫,自然要为自己和家族还有自己未来的孩子早做打算。而内务府就是首当其冲。
在接触到内务府这个庞大的机构之前,云瑶一直没觉得内务府有多了不起,因为里边当差的大多连旗人都算不上,只不过是包衣而已,不只是云瑶这样想,就连大部分的旗人也是这么想的。
可是深入了解之后云瑶却不敢小觑内务府了。
有一个消息可以佐证内务府权力的庞大,在内务府里,有不少当差的包衣出身的男子或者女子都与旗人联姻,当然这些旗人都只是地位较低的旗人。
本来云瑶还觉得有些荒唐,毕竟旗人与包衣之间的地位差距如此之大,怎会有旗人甘心与包衣结亲?
但是时间长了云瑶发现,这些包衣的权势压根就不逊于一般的旗人,甚至有些受康熙宠幸的包衣,地位直追朝堂上的权贵,比如曹家。
这个时候云瑶总算回忆起了自己在现代时的记忆。
说实话云瑶第三世在现代的时候,因为没有第一世对现代的记忆,而且云瑶第二世在清朝在康熙三十三年就死了,自然不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对于很多事情也只是雾里看花,所以云瑶根本就不知道康熙后期内务府的势力有多大,也不知道这些包衣们有多猖狂。
若非第三世在现代查了不少清朝的事,云瑶说不得仍然对清朝的印象有什么误会,毕竟第二世云瑶虽然亲历其中,可身在局中很多事都不知道真相,有了第三世的准备,云瑶如今才能对清朝很多事情有所了解。
当然如今云瑶即使恢复了第一世的记忆,但是第一世云瑶在现代真的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生,对于清史也没有什么研究。
其实说起来上辈子云瑶在清朝时因为仅仅活到了康熙三十三年,自然不知道康熙竟然对曹寅的女儿有这么大的恩宠,还让曹寅的女儿嫁给了平郡王纳尔苏。
在现代时之所以注意到平郡王以及曹寅之女这段婚事,除了因为这道婚事男女双方的地位差距较大令人瞩目之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云瑶在查看自己家以及舅舅图海家的后人情况时发现,自己舅舅的孙女竟然嫁给了平郡王纳尔苏的第六子福靖,而福靖的额娘就是曹佳氏也就是曹寅的女儿。
云瑶因为图海的孙女而关注到平郡王府上,这时候云瑶才发现这个曹佳氏的手段真是高超,平郡王府除了曹佳氏生下的嫡子之外,其他的庶子就算是生下来,也没有活到成年的,云瑶可不相信这是巧合。
基于这样的原因,云瑶觉得除了曹佳氏御夫手段高超以外,应该还有曹寅的功劳。
若是没有曹寅的威势,云瑶可不相信纳尔苏堂堂一个郡王会任由曹佳氏辖制他的整个后院,说到底清朝还是男尊女卑的,就算纳尔苏对曹佳氏有什么不好,曹寅也无可奈何。
可别说纳尔苏对曹佳氏是什么真爱,这一点可没人会信,深情如纳兰成德,写下了一生一世一双人的词句,也是妻妾成群,更别提还有顺治和董鄂氏,董鄂氏得宠那一会儿,可没耽搁康熙被生下来,当然云瑶也知道顺治这一对例子有些不恰当,因为云瑶从图海那里知道顺治并非是表面上的痴情之人,就算是宠爱董鄂氏,也是有他自己的帝王心思。
所以说云瑶觉得若不是曹寅备受康熙看重,纳尔苏一个堂堂的世袭郡王也不会屈尊娶一个包衣之女,毕竟娶了曹佳氏之后,纳尔苏的前程一下子光明起来,这只能说是曹寅与纳尔苏互惠互利而已。
这就足以说明曹寅才清朝康熙后期,在朝政上有多大的影响力,所以云瑶也是因此对包衣十分警惕。
其实云瑶身为昭嫔,除了钮祜禄妃以外的唯一的后宫主位,怎么可能不会有包衣前来投效。诸如海拉逊等内务府主管大臣当然不会看得上云瑶的身份,可是在内务府不少地位不高的包衣家族们却是觉得云瑶是一个香馍馍,恨不得受到云瑶的重用,以此一飞冲天。
云瑶对此当然也很心动,可是云瑶牢记着图海的忠告,就是不要在内务府大肆的发展势力,若是让康熙注意到,那等着她的绝不是什么好事。
实际上这个时候内务府已经被康熙掌握在手中,毕竟这涉及到康熙的身家性命,只是这一点少有人知。就连云瑶也没有想到,若非是图海提醒,云瑶即使有这么多辈子的经历,也会在此阴沟翻船。
云瑶不知道内务府的事情与她也有不小的关联,在第二世清朝的时候,康熙可没有这么快就掌控住内务府,若非是太后倒下,太皇太后退居慈宁宫,康熙也不会这么顺利的全面掌管内务府。不过这点云瑶还是无知无觉的。
当然云瑶若是在内务府有一些得力的奴才,这点康熙是不会计较的,只是不能在内务府发展大的势力,因为这是康熙的底线。所以对于这些个家族的投效云瑶只能是忍痛拒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