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卜思潇还会赢得戴力几分敬重。
从我们的角度看,当然觉得酷刑审讯卜思潇实在太凶残,但从里面角度看,这还远远不能解他们的心头之恨呢。
换位思考一下,好多事都可理解了。
走着走着,居然到了太和殿前,这里是战斗最残酷的地方对官军来说,其实大殿损伤很小,殿前汉白玉栏杆上,零星能看出有痕迹,应该是火枪营的弹丸和极少数强弓发射的箭矢造成的。但对面的一切可就惨了,那一片原来由“金砖”铺成的大块地面坑坑洼洼,估计是被射低的子弹扫过崩裂的。几天的时间过去了,砖地上仍然是一片暗红,看来死伤者的血已渗入砖中,令人目不忍视。
再走几步,我突然看见殿上也有一大堆血迹,这是怎么回事?留在此地的侯吉两个,冯紫英不是派人通知并接应他们撤退么,难道是他们不想走,或者没有走成,而惨死在这里了?我便绕着弯问戴力:“用那样的火枪,在这里守着前面一大片空地,还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呢。后来是怎么攻下来的?”
我这部作品,如果是用第三人称,就是所谓“上帝视角”,当然就可以给出读者所需的一切,比如,幸存的政变队伍离开凤藻宫后的经过,应该有人去通知在太和殿的侯吉他们,为何他们却选择留下来,等等等等。
但由于这是部第一人称的纪事,我离开了,有些事后来也一直没有搞清,我只能把我所看到、听到的事加以叙述。至于留下的诸多空白,我不能用想象、虚构来回答,请恕我未能填补。
关于侯吉的死,戴力的回答是:“其实不算是攻下来的。这两个人一直坚守到次日下午,军士们只能零星分散进攻,就是让他们无法歇息,又死伤了许多人。那两个人最终大概也是过度困乏,无水无粮,觉得也已够本,最后自己举枪自裁。军士们这才一拥而上,两人虽然已死,还是被剁为肉泥,实在是太被憎恨了。”
原来侯吉竟死得如此壮烈,也不知他死时有何感想,是觉得总算轰轰烈烈活了一场,还是后悔本该安分守己做个轿夫,平平淡淡度过一生?
他毕竟和我差不多相处了两年,我心中还是颇为伤感。
这时我也明白了官军那两支特殊武器,原来是从侯吉他们这里拿到的。
又回到了原来等着皇上召见的后殿,已是下午六点钟的光景,不过夏季天长,天还很亮。我进来后已过了十二三个小时了,真是最漫长的一天。
一见我们,那个皇上侍从就说:“万岁爷正等着二位,请跟我来。”
经过一道垂着珠子门帘的房门,绕过一座镶着贝母的屏风,我们就看见了皇上。
戴力正要跪下去,他一摆手说:“戴爱卿平身。”接着就转向我,招呼道:“晨使臣,一别数月,又见面了,别来无恙乎?”
我心想,居然还跟我说“别来无恙”,“恙”是没有,只是差点给砍了脑袋。
我客气地躬身行了个普通的拱手礼,回答说:“晨某还好,托陛下的恩典,刚晒了好一阵子太阳,对健康很有好处。”
打过两次交道,我认准对付这个大人物不能一味拍他马屁,何况我又非他臣民,说话时硬气些才好。
当然,我也不好直接指责他给“外交人员”那样的“礼遇”,因为他只要提一下史鼎,就会从容把这个指责驳回。
是的,就算把此事全推给卜思潇,我们也无法推卸掉对“外交人员”保护不力的责任。
他并不理会我话中的讽刺,仍按部就班让我们坐下,等上完茶后,才又平静地问了句:“那刚才到花园中散步,鸟语花香,会让晨使臣头脑更清醒了吧?”
是的,这个皇上才是个更厉害的角色,从他问的这句话中,我忽然一下子把整件事都看明白了:进来后的“审讯”,之后的游街示众,到法场问斩,也许都只不过是安排好的戏,他们并不想真的搞死我这个和谈使者,让对抗继续下去,只是想把这事搞得更确实,看我们的诚意,也让自己处于一个主动、有利的地位。
因为他们肯定想过了,如果真的和我们武力对抗,是根本占不了上风的。
而我们,其实也同样软弱——但好在他们却不知道。
“其实,本使来时头脑就一直很清醒,就是来澄清误解,化解仇恨,诚心准备赔偿一切损失,致力于今后永远不再发生此类事件。当然,对贵邦在晨某来后的接待,我也能充分理解,也并不在意。既然陛下已决定坐下来和谈,我邦自然全力配合,贵邦有什么条件、要求,尽可以直接提出,一切都可以商量。”
我原来没有看错,他确实是个极多疑的人,疑虑就是他的本性。他盯着我问:“你在神机府说,你朝从未卷入此次叛乱,朕姑且相信。但既然你邦诚心和谈,为什么只派你一人前来?没有更高级别的人,这又如何显示诚意?比如,那位安定公主殿下现在何处?”
我心想,我们哪还有更高级别的人了?现在国企还愿意套行政级别,但就算是总公司冷总来,也就是个县处级,七品芝麻官,就算把梁市长弄来,大概也就是个知州级的从五品罢了,还是级别不够。
我们的优势就在于,这级别由我们自己说了算,你们只能被我们唬。
这些虚拟角色,人工智能绝对超越想象,不过他们确实有这个无法弥补的大劣势,那就是不知彼也不知己——不知我们是谁,当然,大概也不知自己。
所以,对付皇上这种怀疑、指责,我当然不难轻松应对。
我从容地说:“本使只是来与贵邦初步商谈条件,虽然位卑资浅,但已得到完全的和谈授权。条款拟定之后,自然会有重量级的人物签署。我想,那时公主殿下和驸马可能都会前来,陛下务请相信我们的诚意。刚才本使也查看了发生惨烈战斗之地,依晨某看来,造成这样的破坏也在预料之中。我邦自拟定‘师夷长技以制夷’之方针以来,大力发展科技,研制先进武器,如今武库之中,各种极具威慑力的武器比比皆是,正是要以此来震慑番邦夷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其实毫无针对祖邦之地的意思。”
说到这,我想了想,决定还是为卜思潇开脱下,也有助于澄清那个所谓时机的问题,便又说:
“邦里那个卜思潇,私自偷运来的新式火枪,在武库中并不算最厉害的。试想想,若这火枪与那飞车组合,威力又将如何?他于当天曾亲口对我说,之所以挑选十万禁军离开京城之日起事,恰恰是为了尽量减少无辜死亡的军士。因为在那样的兵器面前,有再多的兵,也只是送死的命。如果我朝真心与陛下作对,此刻何必过来和谈,现在祖邦军中受此重挫,早已谈虎色变,闻风丧胆,我方只要直接从本土用飞车运来几百士兵,配上更厉害的武器,如炸弹、火炮,从空中向下攻击,京城之中就算十几万禁军全在,贵方又岂能有获胜的一线希望?请陛下细想此中之理,自然会明白我们决非好战、斗狠之人,只倡导和平交往,所有疑虑,尽可以消除。”
和谈,就是要有软硬两手。刚才重走战斗之地,他们是让我看破坏的惨重,我却要让他们看我们武器的厉害,各取所需。
这番话说完后,我以为他还会就这个话题再探讨一下,不料他却突然转了话题,问:“朕已知史鼎遇害,但不知与他同行的三位随从,下落又是如何?”
我一愣,没想到他的思维像是跳跃,突然就转到了这里。头一回召见时,他也是这个风格,曾突如其来地就问我们是否是英吉利的属国,让小苍一时张口结舌。
不过,问这三个下属的下落,我倒比较轻松,这三个人毕竟还活着——也许用“假死”更确切——还是能随时唤醒的。
“陛下,史侯的三个随员,张虎、赵龙、李小豹,现在还在我邦京城。前些时候,本使还曾托鸿胪寺董寺卿,给他们家人转交过平安家书及相片。”
[本书来自17k网,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
从我们的角度看,当然觉得酷刑审讯卜思潇实在太凶残,但从里面角度看,这还远远不能解他们的心头之恨呢。
换位思考一下,好多事都可理解了。
走着走着,居然到了太和殿前,这里是战斗最残酷的地方对官军来说,其实大殿损伤很小,殿前汉白玉栏杆上,零星能看出有痕迹,应该是火枪营的弹丸和极少数强弓发射的箭矢造成的。但对面的一切可就惨了,那一片原来由“金砖”铺成的大块地面坑坑洼洼,估计是被射低的子弹扫过崩裂的。几天的时间过去了,砖地上仍然是一片暗红,看来死伤者的血已渗入砖中,令人目不忍视。
再走几步,我突然看见殿上也有一大堆血迹,这是怎么回事?留在此地的侯吉两个,冯紫英不是派人通知并接应他们撤退么,难道是他们不想走,或者没有走成,而惨死在这里了?我便绕着弯问戴力:“用那样的火枪,在这里守着前面一大片空地,还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呢。后来是怎么攻下来的?”
我这部作品,如果是用第三人称,就是所谓“上帝视角”,当然就可以给出读者所需的一切,比如,幸存的政变队伍离开凤藻宫后的经过,应该有人去通知在太和殿的侯吉他们,为何他们却选择留下来,等等等等。
但由于这是部第一人称的纪事,我离开了,有些事后来也一直没有搞清,我只能把我所看到、听到的事加以叙述。至于留下的诸多空白,我不能用想象、虚构来回答,请恕我未能填补。
关于侯吉的死,戴力的回答是:“其实不算是攻下来的。这两个人一直坚守到次日下午,军士们只能零星分散进攻,就是让他们无法歇息,又死伤了许多人。那两个人最终大概也是过度困乏,无水无粮,觉得也已够本,最后自己举枪自裁。军士们这才一拥而上,两人虽然已死,还是被剁为肉泥,实在是太被憎恨了。”
原来侯吉竟死得如此壮烈,也不知他死时有何感想,是觉得总算轰轰烈烈活了一场,还是后悔本该安分守己做个轿夫,平平淡淡度过一生?
他毕竟和我差不多相处了两年,我心中还是颇为伤感。
这时我也明白了官军那两支特殊武器,原来是从侯吉他们这里拿到的。
又回到了原来等着皇上召见的后殿,已是下午六点钟的光景,不过夏季天长,天还很亮。我进来后已过了十二三个小时了,真是最漫长的一天。
一见我们,那个皇上侍从就说:“万岁爷正等着二位,请跟我来。”
经过一道垂着珠子门帘的房门,绕过一座镶着贝母的屏风,我们就看见了皇上。
戴力正要跪下去,他一摆手说:“戴爱卿平身。”接着就转向我,招呼道:“晨使臣,一别数月,又见面了,别来无恙乎?”
我心想,居然还跟我说“别来无恙”,“恙”是没有,只是差点给砍了脑袋。
我客气地躬身行了个普通的拱手礼,回答说:“晨某还好,托陛下的恩典,刚晒了好一阵子太阳,对健康很有好处。”
打过两次交道,我认准对付这个大人物不能一味拍他马屁,何况我又非他臣民,说话时硬气些才好。
当然,我也不好直接指责他给“外交人员”那样的“礼遇”,因为他只要提一下史鼎,就会从容把这个指责驳回。
是的,就算把此事全推给卜思潇,我们也无法推卸掉对“外交人员”保护不力的责任。
他并不理会我话中的讽刺,仍按部就班让我们坐下,等上完茶后,才又平静地问了句:“那刚才到花园中散步,鸟语花香,会让晨使臣头脑更清醒了吧?”
是的,这个皇上才是个更厉害的角色,从他问的这句话中,我忽然一下子把整件事都看明白了:进来后的“审讯”,之后的游街示众,到法场问斩,也许都只不过是安排好的戏,他们并不想真的搞死我这个和谈使者,让对抗继续下去,只是想把这事搞得更确实,看我们的诚意,也让自己处于一个主动、有利的地位。
因为他们肯定想过了,如果真的和我们武力对抗,是根本占不了上风的。
而我们,其实也同样软弱——但好在他们却不知道。
“其实,本使来时头脑就一直很清醒,就是来澄清误解,化解仇恨,诚心准备赔偿一切损失,致力于今后永远不再发生此类事件。当然,对贵邦在晨某来后的接待,我也能充分理解,也并不在意。既然陛下已决定坐下来和谈,我邦自然全力配合,贵邦有什么条件、要求,尽可以直接提出,一切都可以商量。”
我原来没有看错,他确实是个极多疑的人,疑虑就是他的本性。他盯着我问:“你在神机府说,你朝从未卷入此次叛乱,朕姑且相信。但既然你邦诚心和谈,为什么只派你一人前来?没有更高级别的人,这又如何显示诚意?比如,那位安定公主殿下现在何处?”
我心想,我们哪还有更高级别的人了?现在国企还愿意套行政级别,但就算是总公司冷总来,也就是个县处级,七品芝麻官,就算把梁市长弄来,大概也就是个知州级的从五品罢了,还是级别不够。
我们的优势就在于,这级别由我们自己说了算,你们只能被我们唬。
这些虚拟角色,人工智能绝对超越想象,不过他们确实有这个无法弥补的大劣势,那就是不知彼也不知己——不知我们是谁,当然,大概也不知自己。
所以,对付皇上这种怀疑、指责,我当然不难轻松应对。
我从容地说:“本使只是来与贵邦初步商谈条件,虽然位卑资浅,但已得到完全的和谈授权。条款拟定之后,自然会有重量级的人物签署。我想,那时公主殿下和驸马可能都会前来,陛下务请相信我们的诚意。刚才本使也查看了发生惨烈战斗之地,依晨某看来,造成这样的破坏也在预料之中。我邦自拟定‘师夷长技以制夷’之方针以来,大力发展科技,研制先进武器,如今武库之中,各种极具威慑力的武器比比皆是,正是要以此来震慑番邦夷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其实毫无针对祖邦之地的意思。”
说到这,我想了想,决定还是为卜思潇开脱下,也有助于澄清那个所谓时机的问题,便又说:
“邦里那个卜思潇,私自偷运来的新式火枪,在武库中并不算最厉害的。试想想,若这火枪与那飞车组合,威力又将如何?他于当天曾亲口对我说,之所以挑选十万禁军离开京城之日起事,恰恰是为了尽量减少无辜死亡的军士。因为在那样的兵器面前,有再多的兵,也只是送死的命。如果我朝真心与陛下作对,此刻何必过来和谈,现在祖邦军中受此重挫,早已谈虎色变,闻风丧胆,我方只要直接从本土用飞车运来几百士兵,配上更厉害的武器,如炸弹、火炮,从空中向下攻击,京城之中就算十几万禁军全在,贵方又岂能有获胜的一线希望?请陛下细想此中之理,自然会明白我们决非好战、斗狠之人,只倡导和平交往,所有疑虑,尽可以消除。”
和谈,就是要有软硬两手。刚才重走战斗之地,他们是让我看破坏的惨重,我却要让他们看我们武器的厉害,各取所需。
这番话说完后,我以为他还会就这个话题再探讨一下,不料他却突然转了话题,问:“朕已知史鼎遇害,但不知与他同行的三位随从,下落又是如何?”
我一愣,没想到他的思维像是跳跃,突然就转到了这里。头一回召见时,他也是这个风格,曾突如其来地就问我们是否是英吉利的属国,让小苍一时张口结舌。
不过,问这三个下属的下落,我倒比较轻松,这三个人毕竟还活着——也许用“假死”更确切——还是能随时唤醒的。
“陛下,史侯的三个随员,张虎、赵龙、李小豹,现在还在我邦京城。前些时候,本使还曾托鸿胪寺董寺卿,给他们家人转交过平安家书及相片。”
[本书来自17k网,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