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杨暕被册立太子,杨暕因为早就知道结果,所以,变现的很从容,很淡定。但是,刘权的表现却与他截然相反。
此时的刘权在自己的书房,心不在焉的拿着一本《史记》翻着。其实,刘权的心已乱了,他根本就读不进去书。虽然,手里拿的是《史记》,但心思早已回到了昨天的晚宴上。刘权知道,杨暕被册立为太子,最根本的因素就是杨暕这一段时间干的那些个事。但是,凭杨暕个人的力量或许不够,站在杨暕身后的利益集团才是这支杨暕入主东宫的决定性因素。刘权不明白杨广拖拖拉拉这么久,在这个时候怎么就立杨暕为太子了呢?难道在这其中还有自己不知道的原因?
“难道燕王没有希望了吗,圣上,你为什么这么做?”刘权语带怨恨的自语道。
天已过酉时,月色如水,夜深如墨,天地间一片静谧。刘权将手中的书卷放在案上,目光盯着眼前的烛火,微微叹息,默然不语。从昨晚晚宴跟在杨暕身边的一众东宫众人就可以看出,他已经入住东宫。而燕王还是燕王,不日就要移居燕王府。这样离杨广就更远了,燕王的一言一行就更难让操劳国事的杨广注意到。
如此,燕王还有多少机会把太子的位置抢过来呢?一想到这里,他感觉心头像堵着什么,沉沉的不是滋味。暮然间,一幅杨暕觐见杨广,跟他对答,杨广眼带喜色的影像就像一个特写浮现在他的眼前。刘权愤怒的拿起案上的书朝影像仍了过去,书到之处影像随之消失。
刘权看着眼前破碎的画面,不怒反笑,他终于明白了自己该如何做。“杨暕,你不配成为太子。”刘权阴沉的说道,他的面容上闪过一丝杀机。虽然之前他也听闻杨广有立杨暕为太子的想法,但他一直不愿相信,也不愿接受这个事实。
如今,事实就摆在眼前,他才知道,木已成舟,无法改变。也许,这对燕王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如果,他承受不住这样的打击,那他肯定会因此而颓废下去。燕王以后永远不可能成为太子了。
但是,刚才他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刺激了他,让他有所感悟。刘权终于想明白自己不能因此而自暴自弃,他还有机会把应该属于燕王的东西帮燕王拿回来。
“太子殿下,老臣一定不会辜负你的期望的。”刘权言语中透露出一份坚定。他已经决定了,虽然杨暕已经顺利入主东宫,但他不会就此罢手,太子能被立,就能被废,只要杨广还没死,杨暕还没当皇帝,他刘权就有机会帮燕王去争太子的位子。
想通此结,刘权虽然心里很不服气,但也不在计较得失。他知道燕王从小到大都比杨暕优秀的多,所以刘权觉得燕王还是有希望的。
历史上,在杨广的几个子孙中,燕王可以说是个神童,聪敏绝伦的他,不论在学识,还是在心智上,都比和他同年龄的孩子要出类拔萃,他本人也非常努力,好文学,工书画,在文人圈里,他年纪虽小声誉却如雷贯耳。这不仅引起了杨广对他的关注,也得到了杨广的宠爱。史书上记载,杨广是有想立皇太孙的意思的。
只不过现在燕王的年纪比杨暕小,所以在竞争方面比不上杨暕,恐怕现在的燕王,就连自己要竞争什么都不知道,所以这些事需要他刘权操心,当然,刘权这么做除了报知遇之恩外,就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如果燕王成为皇太孙,那以后他刘权以及刘氏家族获得的利益是不可估量的。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刘权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自然不会平白无故的帮助燕王的。
想想杨暕在被封太子时的喜悦之情,刘权不屑的摇摇头。但是,他也注意到了一个细节,那就是杨暕虽然喜悦,但在他的眼珠子中,刘权还是看到了一丝平静,这让刘权神情有些恍惚,这还是那个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的杨暕吗?在这个时候他还这么平静,难道杨暕真的是改变了吗?
刘权并不相信,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杨暕这种人能改吗,所以刘权还是固执的认为,杨暕之所以有这种表现,就是因为他身边有能人在教他。
然而刘权并不知道,就是因为他的固执,以后才会有惨重的下场,因果循环,今天的因就是来日的果。
刘权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似乎想把困扰在眼前的郁闷一并揉去。刘权自言道:“虽然现在已被抢先了一步,但这并不表示没有机会。至少在燕王他们就藩前还是还有机会的,不过现在最重要的是不让燕王他们出去就藩,这才是重中之重。”随即,他又想到了杨暕,嘴上露出一丝的不屑。成为太子虽然位高权重,但也容易犯错,当年的杨勇还不是这样,现在杨广春秋鼎盛,不愁没机会。
想到这里,刘权终于笑了,笑的很开心,笑的很高兴。他终于明白杨暕成为太子,未尝不是燕王的机会,燕王这一次就是败在年纪上,但是鹿死谁手还不一定。
由于,昨晚宴会上,刘权由于心情失落,几乎没吃什么东西,此刻才感到饿了,于是叫侍女端上早饭,刘权一阵风卷残云,竟把饭菜吃个精光。吃过饭,刘权的思绪仍在想怎么让杨暕的太子不保,他知道,杨暕是杨广第二个儿子,杨广对杨暕的期望甚高,从东宫官员的配备来看,他对杨暕这个太子寄予了厚望。
所以,刘权觉得凭他一个人的能力是无法扳倒杨暕的。俗话说人多力量大,刘权豁然开朗起来,他知道以后他该怎么做了,那就是笼络人才,扩大和增强燕王的势力。
至于用什么方式招揽人才,刘权觉得还需慎重行事,他是个臣子,并不是皇子,也不可能像江湖上那些打把式卖艺的,随便在大街上扯个旗子就大喊大叫的招人,那样恐怕会被人耻笑,更可怕的是,因此会招来杨广的猜疑和杨暕提防。
刘权不是傻瓜,他要帮燕王招人,但还要让别人看不出他的动机。这就要找个理由,刘权思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注意。他是一个儒家子弟,喜欢诗词书画,经史子集,也有门生故吏,何不由此入手呢?这样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为燕王招引学士了。刘权的脸上终于有了笑容。
“只是,现在的这些朋友也要时常联系联系才行啊。”刘权的自语道。他说的这几个人其实就是一直都在支持杨昭的铁杆心腹。
…………………………
其实不仅仅是刘权,杨暕被封为太子,各方势力暗流涌动,关陇集团,山东士族,江南士族,各个世家第一时间展开了讨论。对于这些事杨暕并不知道,不过就是知道了,杨暕也不会有什么想法的,现在的他只想尽快的回到武威,去发展他的地盘。
只是成为了太子,杨暕没有了自由,按照历朝历代的规矩,太子和皇帝是不能离开京城的。按理说杨暕没有离开的希望,但是凡事有一个例外。杨暕的父皇杨广就是一个不守规矩的人,在位十三年大部分时间不在京城,那么作为他的儿子,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呢?
其实杨暕就是这么想的,不过他知道,他想离开洛阳,不仅仅杨广不会同意,就是萧后,文武百官都不同意。
杨暕知道这件事不能急,如果他贸然的向杨广提出,恐怕杨广会想也不想的拒绝,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等待时机。好在现在的武威的事他杨暕安排好了,他现在不在也不会有什么意外。
当然,杨暕之所以想去武威,并不是因为洛阳不合适发展,洛阳作为帝国的首都至关重要。自古以来也有得洛阳就是得天下之说,隋朝更是如此,隋朝的洛阳不仅仅是天下第一坚城,而且有天下最大的粮仓,驻扎着天下最精锐的部队。如果洛阳在手,就是其他地方都没了,也有复国的一天。
杨暕之所以选择武威而不是洛阳,是因为觉得洛阳的世家太多了,这些世家的存在会影响他的发展。当然,这并不表示他放弃了洛阳,相反在洛阳他留了很多的后手。
况且,杨暕并不打算在武威等杨广死,那样的话说不定整个帝国会分崩离析,所以他现在最重要的是在这几年时间内,巩固发展武威。等武威稳定了,他才可以安心做其他事了。他才可以安心的呆在洛阳主持大局。
因为没机会去武威,这些天一直在东宫享受美好生活,当然,这在别人眼中就成了堕落的表现,甚至在一些儒生眼中杨暕是昏聩的表现。
杨暕自然不知道有人在议论他,此时的他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元宵节作准备。
此时的刘权在自己的书房,心不在焉的拿着一本《史记》翻着。其实,刘权的心已乱了,他根本就读不进去书。虽然,手里拿的是《史记》,但心思早已回到了昨天的晚宴上。刘权知道,杨暕被册立为太子,最根本的因素就是杨暕这一段时间干的那些个事。但是,凭杨暕个人的力量或许不够,站在杨暕身后的利益集团才是这支杨暕入主东宫的决定性因素。刘权不明白杨广拖拖拉拉这么久,在这个时候怎么就立杨暕为太子了呢?难道在这其中还有自己不知道的原因?
“难道燕王没有希望了吗,圣上,你为什么这么做?”刘权语带怨恨的自语道。
天已过酉时,月色如水,夜深如墨,天地间一片静谧。刘权将手中的书卷放在案上,目光盯着眼前的烛火,微微叹息,默然不语。从昨晚晚宴跟在杨暕身边的一众东宫众人就可以看出,他已经入住东宫。而燕王还是燕王,不日就要移居燕王府。这样离杨广就更远了,燕王的一言一行就更难让操劳国事的杨广注意到。
如此,燕王还有多少机会把太子的位置抢过来呢?一想到这里,他感觉心头像堵着什么,沉沉的不是滋味。暮然间,一幅杨暕觐见杨广,跟他对答,杨广眼带喜色的影像就像一个特写浮现在他的眼前。刘权愤怒的拿起案上的书朝影像仍了过去,书到之处影像随之消失。
刘权看着眼前破碎的画面,不怒反笑,他终于明白了自己该如何做。“杨暕,你不配成为太子。”刘权阴沉的说道,他的面容上闪过一丝杀机。虽然之前他也听闻杨广有立杨暕为太子的想法,但他一直不愿相信,也不愿接受这个事实。
如今,事实就摆在眼前,他才知道,木已成舟,无法改变。也许,这对燕王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如果,他承受不住这样的打击,那他肯定会因此而颓废下去。燕王以后永远不可能成为太子了。
但是,刚才他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刺激了他,让他有所感悟。刘权终于想明白自己不能因此而自暴自弃,他还有机会把应该属于燕王的东西帮燕王拿回来。
“太子殿下,老臣一定不会辜负你的期望的。”刘权言语中透露出一份坚定。他已经决定了,虽然杨暕已经顺利入主东宫,但他不会就此罢手,太子能被立,就能被废,只要杨广还没死,杨暕还没当皇帝,他刘权就有机会帮燕王去争太子的位子。
想通此结,刘权虽然心里很不服气,但也不在计较得失。他知道燕王从小到大都比杨暕优秀的多,所以刘权觉得燕王还是有希望的。
历史上,在杨广的几个子孙中,燕王可以说是个神童,聪敏绝伦的他,不论在学识,还是在心智上,都比和他同年龄的孩子要出类拔萃,他本人也非常努力,好文学,工书画,在文人圈里,他年纪虽小声誉却如雷贯耳。这不仅引起了杨广对他的关注,也得到了杨广的宠爱。史书上记载,杨广是有想立皇太孙的意思的。
只不过现在燕王的年纪比杨暕小,所以在竞争方面比不上杨暕,恐怕现在的燕王,就连自己要竞争什么都不知道,所以这些事需要他刘权操心,当然,刘权这么做除了报知遇之恩外,就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如果燕王成为皇太孙,那以后他刘权以及刘氏家族获得的利益是不可估量的。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刘权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自然不会平白无故的帮助燕王的。
想想杨暕在被封太子时的喜悦之情,刘权不屑的摇摇头。但是,他也注意到了一个细节,那就是杨暕虽然喜悦,但在他的眼珠子中,刘权还是看到了一丝平静,这让刘权神情有些恍惚,这还是那个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的杨暕吗?在这个时候他还这么平静,难道杨暕真的是改变了吗?
刘权并不相信,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杨暕这种人能改吗,所以刘权还是固执的认为,杨暕之所以有这种表现,就是因为他身边有能人在教他。
然而刘权并不知道,就是因为他的固执,以后才会有惨重的下场,因果循环,今天的因就是来日的果。
刘权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似乎想把困扰在眼前的郁闷一并揉去。刘权自言道:“虽然现在已被抢先了一步,但这并不表示没有机会。至少在燕王他们就藩前还是还有机会的,不过现在最重要的是不让燕王他们出去就藩,这才是重中之重。”随即,他又想到了杨暕,嘴上露出一丝的不屑。成为太子虽然位高权重,但也容易犯错,当年的杨勇还不是这样,现在杨广春秋鼎盛,不愁没机会。
想到这里,刘权终于笑了,笑的很开心,笑的很高兴。他终于明白杨暕成为太子,未尝不是燕王的机会,燕王这一次就是败在年纪上,但是鹿死谁手还不一定。
由于,昨晚宴会上,刘权由于心情失落,几乎没吃什么东西,此刻才感到饿了,于是叫侍女端上早饭,刘权一阵风卷残云,竟把饭菜吃个精光。吃过饭,刘权的思绪仍在想怎么让杨暕的太子不保,他知道,杨暕是杨广第二个儿子,杨广对杨暕的期望甚高,从东宫官员的配备来看,他对杨暕这个太子寄予了厚望。
所以,刘权觉得凭他一个人的能力是无法扳倒杨暕的。俗话说人多力量大,刘权豁然开朗起来,他知道以后他该怎么做了,那就是笼络人才,扩大和增强燕王的势力。
至于用什么方式招揽人才,刘权觉得还需慎重行事,他是个臣子,并不是皇子,也不可能像江湖上那些打把式卖艺的,随便在大街上扯个旗子就大喊大叫的招人,那样恐怕会被人耻笑,更可怕的是,因此会招来杨广的猜疑和杨暕提防。
刘权不是傻瓜,他要帮燕王招人,但还要让别人看不出他的动机。这就要找个理由,刘权思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注意。他是一个儒家子弟,喜欢诗词书画,经史子集,也有门生故吏,何不由此入手呢?这样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为燕王招引学士了。刘权的脸上终于有了笑容。
“只是,现在的这些朋友也要时常联系联系才行啊。”刘权的自语道。他说的这几个人其实就是一直都在支持杨昭的铁杆心腹。
…………………………
其实不仅仅是刘权,杨暕被封为太子,各方势力暗流涌动,关陇集团,山东士族,江南士族,各个世家第一时间展开了讨论。对于这些事杨暕并不知道,不过就是知道了,杨暕也不会有什么想法的,现在的他只想尽快的回到武威,去发展他的地盘。
只是成为了太子,杨暕没有了自由,按照历朝历代的规矩,太子和皇帝是不能离开京城的。按理说杨暕没有离开的希望,但是凡事有一个例外。杨暕的父皇杨广就是一个不守规矩的人,在位十三年大部分时间不在京城,那么作为他的儿子,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呢?
其实杨暕就是这么想的,不过他知道,他想离开洛阳,不仅仅杨广不会同意,就是萧后,文武百官都不同意。
杨暕知道这件事不能急,如果他贸然的向杨广提出,恐怕杨广会想也不想的拒绝,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等待时机。好在现在的武威的事他杨暕安排好了,他现在不在也不会有什么意外。
当然,杨暕之所以想去武威,并不是因为洛阳不合适发展,洛阳作为帝国的首都至关重要。自古以来也有得洛阳就是得天下之说,隋朝更是如此,隋朝的洛阳不仅仅是天下第一坚城,而且有天下最大的粮仓,驻扎着天下最精锐的部队。如果洛阳在手,就是其他地方都没了,也有复国的一天。
杨暕之所以选择武威而不是洛阳,是因为觉得洛阳的世家太多了,这些世家的存在会影响他的发展。当然,这并不表示他放弃了洛阳,相反在洛阳他留了很多的后手。
况且,杨暕并不打算在武威等杨广死,那样的话说不定整个帝国会分崩离析,所以他现在最重要的是在这几年时间内,巩固发展武威。等武威稳定了,他才可以安心做其他事了。他才可以安心的呆在洛阳主持大局。
因为没机会去武威,这些天一直在东宫享受美好生活,当然,这在别人眼中就成了堕落的表现,甚至在一些儒生眼中杨暕是昏聩的表现。
杨暕自然不知道有人在议论他,此时的他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元宵节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