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
杨广面无表情,不知喜怒。
“启禀父皇,大哥英年早逝,只留下三个苦命的侄儿,但他们都是天家骨肉,三人中只有杨倓被封为燕王,儿臣恳请父皇封杨侑、杨侗为王。”杨暕一脸严肃的说道。
轰!
杨暕话音刚落,众人只觉得脑海中乱糟糟的,杨暕竟然为杨侑、杨侗封王,他是疯了吗?
封王可不是一件小事,那是列土封疆,如果给杨侑、杨侗封王,再加上燕王杨倓,等于是加大了太子一脉的实力,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杨暕怎么干得出来,是因为杨暕是傻子还是信心十足?
杨暕是傻子吗?从这一段时间杨暕的所作所为来看,杨暕绝不是傻子。既然如此,杨暕为什么还要这么做?
刘权脸色阴沉,看着杨暕不知在想什么。
杨广眉头有些意外的皱了皱,他显然也没想到杨暕会来这么一出。他看了杨暕一眼,仿佛想看透杨暕的内心想法。
但杨暕面无表情,静静地站在哪里,仿佛刚才的话并不是他说的一样。
杨广的目光看向其他人。
封王可不是一件小事,哪怕是杨广此时也不得不慎重。不过他不得不承认,杨暕今天是说中了他的心思。太子杨昭去世后,杨广一直简单自己对不起他,所以在很久之前他就准备封他的几个孙子为王,只不过这件事哪怕是他的心腹虞世基也不知道。
杨广看着杨暕,暗中猜想,今天杨暕只是心血来潮还是看穿了他的想法?如果看穿了他的想法还是误打误撞?
作为一个皇帝,杨广的心思比较复杂,他既希望别人懂他的心思,同时也不希望有人懂他的心思。
这就是帝王。
“陛下,齐王殿下说的有理。”
“臣附议。”
“臣附议。”
不少大臣站出来。这些大臣无一不是那些支持杨暕的大臣,他们虽然不明白杨暕为什么这么做,但是他们相信杨暕这么做一定是有原因的,所以毫不犹豫的支持杨暕。
不过这些人在杨广看来只是小虾米,最重要的是几个重臣的态度,但无论是宇文述还是其他人,都没有发表意见。
“刘爱卿,你觉得如何?”杨广的目光落在了刘权的身上。
刘权满头大汗,不知如何回答。
杨侑、杨侗封王对太子一脉来说是一个好消息,但是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杨侑才是太子的嫡子。在杨侑的身边还有一批人,如果想立皇太孙,这些人就后支持杨侑,这对燕王来说是一个打击。
在这一刻,刘权终于知道了杨暕的目的,杨暕很显然是在分化他们,但是这种事他偏偏没办法解决。
面对杨广的问题,刘权不知道如何回答。
“这事朕会考虑的。”杨广仿佛知道刘权回答不上来,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纠缠,而是说道:“今天大朝,朕想于诸位爱卿议一议大运河三期工程问题,还有黄河堤坝加固问题,大家有什么想法,都说一说。”
工部管水利,这事自然是由工部尚书杜果,第一个出列道:“启禀皇上,大运河二期工程还有半个月才完成,三期工程还需要等宇文大人查看后才能定下,至于黄河堤坝工程,微臣建议,在修筑堤坝的同时加宽和加深黄河的河道,以增强汛期时的抗洪和泄洪能力。”
这个杜果可不是一般人,他是杜如晦的叔祖父。
此时杨暕听了他的话不由意外的看了他一样。对他,杨暕的印象不深,但杜如晦他是深知其厉害。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为隋唐时期李世民帐下重要参谋,李世民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杜如晦为其筹谋划策,运筹帷幄,深为时人所敬服。
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积怨颇深,杜如晦与房玄龄一起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参与策划玄武门事变,事成之后二人功居首位。李世民承帝位后,杜如晦与房玄龄为左右宰相,为唐选拔人才,制定法度等。
房谋杜断,从这个词中就看从杜如晦的厉害。杨暕和房玄龄相处过一段时间,知道房玄龄的厉害,只是不知这杜如晦是不是如此。
“爱卿的意思是,朝廷要增加更多额外的投入了?”杨广听出来了,杜果的是想好好的整治一下黄河,好让它安静个十几年,免得它给两岸百姓带来灭顶之灾。这和他的大手笔有些相同,只是一直以来杜果可是小心谨慎的,今天这是怎么啦?
“微臣是怎么想的。”杜果老实回答道。
“那么依你的估计,要完成这个大的工程,需要多少投入?”杨广对这种改善国计民生,降低自然灾害带来损失的工程一向都是不遗余力的支持的,在杨广看来,这和修建大运河一样,是利在千秋的事。
“微臣与工部的几位大人仔细核算过,五千万贯应该足够了。”
“五千万贯!”大殿之中顿时传来十几声冒着凉气惊叹之声。
“启禀皇上,杜大人的一片心的好的,治黄是个大工程,非一年两年都能完成的,眼下朝廷刚修建了东都,大运河还没有完成,朝廷年收入也不过六千万贯,这五千万的投入太大了,要知道百姓家过日子尚且需要细水流长,微臣并不是反对杜大人这个计划,只是希望一步一步慢慢来,这样也不会给朝廷的财政带来大的压力。”牛弘急了,他这个户部尚书最难当了,所有人都管他伸手要钱,可明知道有些钱是不能省的,可他也没有办法,朝廷虽有些底子,但是现在是入不敷出,不精打细算怎么行呢?遇到杨广这个大手大脚的皇帝,是他的不幸。
牛弘本姓裛,安定鹑觚人。袭封临泾公。北周时,专掌文书,修起居注。隋文帝即位后,授散骑常侍、秘书监。进爵奇章郡公。
开皇三年,拜礼部尚书,请修明堂,定礼乐制度。又奉敕修撰《五礼》百卷,从此儒家文化复兴。后牛弘又任吏部尚书,掌选举用人,大业元年担任户部尚书。
杨广修东都,建大运河,两年时间已经把国库用的差不多了,所以他自然不会同意。
“父皇,牛大人说的也有些道理,五千万贯一下子投入进去,恐怕效果不一定会达到最好。”杨暕连忙站出来说道。
杨广面无表情,不知喜怒。
“启禀父皇,大哥英年早逝,只留下三个苦命的侄儿,但他们都是天家骨肉,三人中只有杨倓被封为燕王,儿臣恳请父皇封杨侑、杨侗为王。”杨暕一脸严肃的说道。
轰!
杨暕话音刚落,众人只觉得脑海中乱糟糟的,杨暕竟然为杨侑、杨侗封王,他是疯了吗?
封王可不是一件小事,那是列土封疆,如果给杨侑、杨侗封王,再加上燕王杨倓,等于是加大了太子一脉的实力,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杨暕怎么干得出来,是因为杨暕是傻子还是信心十足?
杨暕是傻子吗?从这一段时间杨暕的所作所为来看,杨暕绝不是傻子。既然如此,杨暕为什么还要这么做?
刘权脸色阴沉,看着杨暕不知在想什么。
杨广眉头有些意外的皱了皱,他显然也没想到杨暕会来这么一出。他看了杨暕一眼,仿佛想看透杨暕的内心想法。
但杨暕面无表情,静静地站在哪里,仿佛刚才的话并不是他说的一样。
杨广的目光看向其他人。
封王可不是一件小事,哪怕是杨广此时也不得不慎重。不过他不得不承认,杨暕今天是说中了他的心思。太子杨昭去世后,杨广一直简单自己对不起他,所以在很久之前他就准备封他的几个孙子为王,只不过这件事哪怕是他的心腹虞世基也不知道。
杨广看着杨暕,暗中猜想,今天杨暕只是心血来潮还是看穿了他的想法?如果看穿了他的想法还是误打误撞?
作为一个皇帝,杨广的心思比较复杂,他既希望别人懂他的心思,同时也不希望有人懂他的心思。
这就是帝王。
“陛下,齐王殿下说的有理。”
“臣附议。”
“臣附议。”
不少大臣站出来。这些大臣无一不是那些支持杨暕的大臣,他们虽然不明白杨暕为什么这么做,但是他们相信杨暕这么做一定是有原因的,所以毫不犹豫的支持杨暕。
不过这些人在杨广看来只是小虾米,最重要的是几个重臣的态度,但无论是宇文述还是其他人,都没有发表意见。
“刘爱卿,你觉得如何?”杨广的目光落在了刘权的身上。
刘权满头大汗,不知如何回答。
杨侑、杨侗封王对太子一脉来说是一个好消息,但是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杨侑才是太子的嫡子。在杨侑的身边还有一批人,如果想立皇太孙,这些人就后支持杨侑,这对燕王来说是一个打击。
在这一刻,刘权终于知道了杨暕的目的,杨暕很显然是在分化他们,但是这种事他偏偏没办法解决。
面对杨广的问题,刘权不知道如何回答。
“这事朕会考虑的。”杨广仿佛知道刘权回答不上来,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纠缠,而是说道:“今天大朝,朕想于诸位爱卿议一议大运河三期工程问题,还有黄河堤坝加固问题,大家有什么想法,都说一说。”
工部管水利,这事自然是由工部尚书杜果,第一个出列道:“启禀皇上,大运河二期工程还有半个月才完成,三期工程还需要等宇文大人查看后才能定下,至于黄河堤坝工程,微臣建议,在修筑堤坝的同时加宽和加深黄河的河道,以增强汛期时的抗洪和泄洪能力。”
这个杜果可不是一般人,他是杜如晦的叔祖父。
此时杨暕听了他的话不由意外的看了他一样。对他,杨暕的印象不深,但杜如晦他是深知其厉害。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为隋唐时期李世民帐下重要参谋,李世民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杜如晦为其筹谋划策,运筹帷幄,深为时人所敬服。
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积怨颇深,杜如晦与房玄龄一起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参与策划玄武门事变,事成之后二人功居首位。李世民承帝位后,杜如晦与房玄龄为左右宰相,为唐选拔人才,制定法度等。
房谋杜断,从这个词中就看从杜如晦的厉害。杨暕和房玄龄相处过一段时间,知道房玄龄的厉害,只是不知这杜如晦是不是如此。
“爱卿的意思是,朝廷要增加更多额外的投入了?”杨广听出来了,杜果的是想好好的整治一下黄河,好让它安静个十几年,免得它给两岸百姓带来灭顶之灾。这和他的大手笔有些相同,只是一直以来杜果可是小心谨慎的,今天这是怎么啦?
“微臣是怎么想的。”杜果老实回答道。
“那么依你的估计,要完成这个大的工程,需要多少投入?”杨广对这种改善国计民生,降低自然灾害带来损失的工程一向都是不遗余力的支持的,在杨广看来,这和修建大运河一样,是利在千秋的事。
“微臣与工部的几位大人仔细核算过,五千万贯应该足够了。”
“五千万贯!”大殿之中顿时传来十几声冒着凉气惊叹之声。
“启禀皇上,杜大人的一片心的好的,治黄是个大工程,非一年两年都能完成的,眼下朝廷刚修建了东都,大运河还没有完成,朝廷年收入也不过六千万贯,这五千万的投入太大了,要知道百姓家过日子尚且需要细水流长,微臣并不是反对杜大人这个计划,只是希望一步一步慢慢来,这样也不会给朝廷的财政带来大的压力。”牛弘急了,他这个户部尚书最难当了,所有人都管他伸手要钱,可明知道有些钱是不能省的,可他也没有办法,朝廷虽有些底子,但是现在是入不敷出,不精打细算怎么行呢?遇到杨广这个大手大脚的皇帝,是他的不幸。
牛弘本姓裛,安定鹑觚人。袭封临泾公。北周时,专掌文书,修起居注。隋文帝即位后,授散骑常侍、秘书监。进爵奇章郡公。
开皇三年,拜礼部尚书,请修明堂,定礼乐制度。又奉敕修撰《五礼》百卷,从此儒家文化复兴。后牛弘又任吏部尚书,掌选举用人,大业元年担任户部尚书。
杨广修东都,建大运河,两年时间已经把国库用的差不多了,所以他自然不会同意。
“父皇,牛大人说的也有些道理,五千万贯一下子投入进去,恐怕效果不一定会达到最好。”杨暕连忙站出来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