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们到底需要挖多深才能辨识出地下土壤的不同呢?”
不知道什么时候,胡七已经观察完了周围的情况走到了我们身边,兴致有些高昂的看着林子,向林子询问起来。
林子的解释很笼统,他只是说要因坟而异;因为大墓的大小深浅我们并不知道,地图上面也没有刻意的标记出来。而且据林子所说,由于“花土”容易暴露目标,古人也曾想出了一种方法,就是挖葬坑时,将挖出的土按先后不同的次序,由下往上堆放,封土时再反过来回填。
元朝皇帝的陵墓至今一个也没有发现,这样的秘葬有直接关系。在秘葬时,蒙古人将坑挖得很很深,但土不能挖碎,要成块。土块都要小心地按次序放好,等棺椁下葬后,再按原位置将土块放回。
此时我才知道卸岭一派使用铁钎探古墓的原理原来也是使用这样的办法,不由得对于盗墓贼前辈们的高等级智商感到了由衷的钦佩!回想起我们汉人就没有考虑这么远,似乎不拘小节。不只不秘葬,还为唯恐天下人不知道,堆老高老高的坟头让人看着。这种有意无意的大意,却给千百年来的盗墓贼提供了极好的盗墓目标和机会。
林子的说法基本决定了我们所要挖的坑的范围,因为山顶处于墓室的最高点,而我们又不知道里面的墓室到底有多大,说不准挖个十几米的洞也见不到墓顶也不好说;而山脚下则更不符合墓葬的特征,所以我们选择了相对来说可能性较大的半山腰,根据落差可以很准确兼省时省力的找到墓顶的位置。
一般在山腹中建造的陵墓,为了防止山体坍塌和渗水,必然会建造墓顶;墓顶所使用的土一般是粘度比较高的白膏泥和三合土,三合土由石灰、黏土和细砂所组成,其实际配比视泥土的含沙量而定。经分层夯实,具有一定强度和耐水性,据说古代的三合土比水泥还要坚硬。
不过在三合土之上还有更加令人望而却步的反盗墓手段,最为出名的就是秦始皇墓里面的八大招;
第一招“伏弩射杀”:“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第二招“活口坑杀”:“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
第三招“墓毒毒杀”:“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
第四招外招:“积沙埋杀”。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卷六的记载,还有“挖洞招”:意思就是深挖墓穴,让一般盗墓贼根本挖不了,在书中被称之为“穿三泉”。“铁桶招”:简而言之就是将地宫做得如地下防空洞一样坚固,即便挖到了墓穴,也不容易打开,这一说法也叫做“下铜而致椁”。“伪装招”:在完成高大封土后,建造始皇陵的士兵劳工对陵墓进行了严格的伪装,这样的话让生人看后只会觉得它只是一座山包,而不会怀疑是坟墓,这也就是所谓的“树草木以象山”。
林子对我们说了很多关于古代陵墓建造的关于反盗墓的知识,看得出来在老爷子的压榨之下他还是学到了不少有用的知识,至少目前对我们来说非常有用。
此时已经是夕阳西下,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将所有的工作都改为夜间行动,所以现在需要的只是休养生息!光秃秃的山包子上什么也没有,中午吃的兔子肉到现在还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只可惜美好的日子往往过得很快,我们现在又要开始咀嚼这干巴巴索然无味的压缩饼干了,回想起来真是令人黯然神伤……
我们依靠着巨大的山石搭起了帐篷作为临时的驻扎地点,早早的做好了分工;晚上由胡老幺坐镇大本营为我们守好根据地,而我和林子还有胡七则是苦命的劳工,前往半山腰处早已经做好了标记的几个点去逐一挖掘找寻墓室的方位。
虽然走了一路,但是此时我们反倒并不觉的有多么的累了;我忽然发现为什么有许许多多的人喜欢无所事事的去探险,世界上的很多人都知道那句著名的回答,1924年,当《纽约时报》的记者问马洛里为什么要去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他说:“因为它在那儿。”
夜来得很快,一阵阵的冷风袭来,即使身着世界名牌的美国特种部队作战服,我也觉得身上有些发冷;心里面既紧张又刺激,五味陈杂之下让我有些无所适从。
曾今驰名中外的洛阳铲已经被我们如今的折叠式工兵铲所取代。同样,这也属于世界顶级部队的配备品,如今却被我们用来盗墓,想想真是莫大的讽刺。当天已经完全黑过去的时候,我跟林子加上胡七相继出发,携带好一切能用得上的工具,向着落差不大的半山腰走去。
我忽然在想,将胡老幺一个人留在帐篷里到底是不是很安全呢?可是,随后我就将这一想法轻轻地抛诸脑后;有两个原因,第一,我们所选定的位置距离山顶的驻扎地点并不是很远,如果遇到什么突发的状况胡老幺一定会鸣枪示警,所以我们有足够的时间火速驰援;第二,胡老幺作为常年在外摸金倒斗的“过来人”,必然有自己所具备的杀手锏,面对突发的危机,应该具有自我防范的能力。
很快,我们到达了距离最近的一个标记点;胡七第一个抛下了身上所背负的一些暂时用不上的东西,然后拿出了精钢制造的工兵铲在地上挖掘起来;不得不说胡七的挖坑刨洞速度很快,没过几分钟,一个直径七八十深度一米多的圆形坑就被他刨出来了。要是我来的话估计点半米都挖不下去,有意无意间,我忽然想起了杏花眼,他的速度比之胡七来说可是要快的多了吧?不知道他现在在哪里?什么时候我们会再见面呢?
我簌簌的摇摇头让自己的心绪不再乱飞,夜色下,身边的林子不时的抓起胡七刨出来的土,做起了检验师,为我们鉴定着进入墓室的唯一道路;可是从他一成不变的脸色来看,似乎并没有什么发现!
周围很安静,静的我们只能听得到胡七挖掘盗洞的声音,在黑夜中显得那么令人发憷;再往下深入,就需要上面的人协助了,我将准备好的桶子放入了里面,由下面的胡七将无处放置的湿土全部装入了桶,然后再由我跟林子运到外面,整个过程枯燥而乏味!
不知道什么时候,胡七已经观察完了周围的情况走到了我们身边,兴致有些高昂的看着林子,向林子询问起来。
林子的解释很笼统,他只是说要因坟而异;因为大墓的大小深浅我们并不知道,地图上面也没有刻意的标记出来。而且据林子所说,由于“花土”容易暴露目标,古人也曾想出了一种方法,就是挖葬坑时,将挖出的土按先后不同的次序,由下往上堆放,封土时再反过来回填。
元朝皇帝的陵墓至今一个也没有发现,这样的秘葬有直接关系。在秘葬时,蒙古人将坑挖得很很深,但土不能挖碎,要成块。土块都要小心地按次序放好,等棺椁下葬后,再按原位置将土块放回。
此时我才知道卸岭一派使用铁钎探古墓的原理原来也是使用这样的办法,不由得对于盗墓贼前辈们的高等级智商感到了由衷的钦佩!回想起我们汉人就没有考虑这么远,似乎不拘小节。不只不秘葬,还为唯恐天下人不知道,堆老高老高的坟头让人看着。这种有意无意的大意,却给千百年来的盗墓贼提供了极好的盗墓目标和机会。
林子的说法基本决定了我们所要挖的坑的范围,因为山顶处于墓室的最高点,而我们又不知道里面的墓室到底有多大,说不准挖个十几米的洞也见不到墓顶也不好说;而山脚下则更不符合墓葬的特征,所以我们选择了相对来说可能性较大的半山腰,根据落差可以很准确兼省时省力的找到墓顶的位置。
一般在山腹中建造的陵墓,为了防止山体坍塌和渗水,必然会建造墓顶;墓顶所使用的土一般是粘度比较高的白膏泥和三合土,三合土由石灰、黏土和细砂所组成,其实际配比视泥土的含沙量而定。经分层夯实,具有一定强度和耐水性,据说古代的三合土比水泥还要坚硬。
不过在三合土之上还有更加令人望而却步的反盗墓手段,最为出名的就是秦始皇墓里面的八大招;
第一招“伏弩射杀”:“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第二招“活口坑杀”:“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
第三招“墓毒毒杀”:“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
第四招外招:“积沙埋杀”。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卷六的记载,还有“挖洞招”:意思就是深挖墓穴,让一般盗墓贼根本挖不了,在书中被称之为“穿三泉”。“铁桶招”:简而言之就是将地宫做得如地下防空洞一样坚固,即便挖到了墓穴,也不容易打开,这一说法也叫做“下铜而致椁”。“伪装招”:在完成高大封土后,建造始皇陵的士兵劳工对陵墓进行了严格的伪装,这样的话让生人看后只会觉得它只是一座山包,而不会怀疑是坟墓,这也就是所谓的“树草木以象山”。
林子对我们说了很多关于古代陵墓建造的关于反盗墓的知识,看得出来在老爷子的压榨之下他还是学到了不少有用的知识,至少目前对我们来说非常有用。
此时已经是夕阳西下,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将所有的工作都改为夜间行动,所以现在需要的只是休养生息!光秃秃的山包子上什么也没有,中午吃的兔子肉到现在还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只可惜美好的日子往往过得很快,我们现在又要开始咀嚼这干巴巴索然无味的压缩饼干了,回想起来真是令人黯然神伤……
我们依靠着巨大的山石搭起了帐篷作为临时的驻扎地点,早早的做好了分工;晚上由胡老幺坐镇大本营为我们守好根据地,而我和林子还有胡七则是苦命的劳工,前往半山腰处早已经做好了标记的几个点去逐一挖掘找寻墓室的方位。
虽然走了一路,但是此时我们反倒并不觉的有多么的累了;我忽然发现为什么有许许多多的人喜欢无所事事的去探险,世界上的很多人都知道那句著名的回答,1924年,当《纽约时报》的记者问马洛里为什么要去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他说:“因为它在那儿。”
夜来得很快,一阵阵的冷风袭来,即使身着世界名牌的美国特种部队作战服,我也觉得身上有些发冷;心里面既紧张又刺激,五味陈杂之下让我有些无所适从。
曾今驰名中外的洛阳铲已经被我们如今的折叠式工兵铲所取代。同样,这也属于世界顶级部队的配备品,如今却被我们用来盗墓,想想真是莫大的讽刺。当天已经完全黑过去的时候,我跟林子加上胡七相继出发,携带好一切能用得上的工具,向着落差不大的半山腰走去。
我忽然在想,将胡老幺一个人留在帐篷里到底是不是很安全呢?可是,随后我就将这一想法轻轻地抛诸脑后;有两个原因,第一,我们所选定的位置距离山顶的驻扎地点并不是很远,如果遇到什么突发的状况胡老幺一定会鸣枪示警,所以我们有足够的时间火速驰援;第二,胡老幺作为常年在外摸金倒斗的“过来人”,必然有自己所具备的杀手锏,面对突发的危机,应该具有自我防范的能力。
很快,我们到达了距离最近的一个标记点;胡七第一个抛下了身上所背负的一些暂时用不上的东西,然后拿出了精钢制造的工兵铲在地上挖掘起来;不得不说胡七的挖坑刨洞速度很快,没过几分钟,一个直径七八十深度一米多的圆形坑就被他刨出来了。要是我来的话估计点半米都挖不下去,有意无意间,我忽然想起了杏花眼,他的速度比之胡七来说可是要快的多了吧?不知道他现在在哪里?什么时候我们会再见面呢?
我簌簌的摇摇头让自己的心绪不再乱飞,夜色下,身边的林子不时的抓起胡七刨出来的土,做起了检验师,为我们鉴定着进入墓室的唯一道路;可是从他一成不变的脸色来看,似乎并没有什么发现!
周围很安静,静的我们只能听得到胡七挖掘盗洞的声音,在黑夜中显得那么令人发憷;再往下深入,就需要上面的人协助了,我将准备好的桶子放入了里面,由下面的胡七将无处放置的湿土全部装入了桶,然后再由我跟林子运到外面,整个过程枯燥而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