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四年七月,入援大军过了山海关,进入辽东广宁前屯卫地界。

    看看身旁各人,也是愤愤不平,王朴嘀咕道:“山海关、宁前一年粮饷几百万,就剩下这些破烂的城池?听说辽东现在只余八大堡?去,要是给我们宣大军……咳,给蓟镇各处分一点,贼奴也不会常常从蓟镇,宣镇边墙破口而入。”

    神机营前营副将符应崇附合道:“就是,国朝大部分粮饷扔在这。还是挡不住贼奴从别处入口。有什么用?九边应该一视同仁才对,要从全局入手,不能太偏心。”

    一路行军来。符应崇与王朴打得一片,二人都觉对方脾气甚合自己口胃,早己兄弟相称。差点就斩鸡头,烧黄纸了。作为神机营的将官,九边各地,关自己何事?不过附合下,又不损失什么,还白得一人情,符应崇精明,最善钻营,哪又不知?

    果然王朴听到。嘀嗒得更起劲。

    对二人的嘀咕,监军张若麒听到,只当不知。

    辽东问题。其实不是简单的偏心问题。而是内中有极为复杂的政治及利益考量在内,便是张若麒及兵部各人。每年从中分润多少好处?辽饷,他也是支持的。

    余镇将官虽然抱怨不平,不过辽东各将嗓门同样大,他们道:“贼奴几次破口,都非从辽西进,可见辽西的将士们,守土是得力的。各镇要找找自己原因,不要老是抱怨浴血奋战的辽镇将士们,免得众忠勇将士心寒!”

    王斗也认为关宁防线,消耗的国力财富与它的效用不成正比。

    符应崇有一点说得对,财政粮饷的运用,应该从全局入手,而不是偏心一处。清兵虽然不能从辽镇入口,但从余镇破口,这设立的防线,又有何用?九边,应该是一个整体。

    不过辽饷,就与士绅纳粮一样,是一个庞大的势力及利益问题,现在也不是王斗可以撼动的。

    就见南边的平原上,明军骑兵越集越多,他们一队队奔来,在城南数里汇集,密密层层,前后也不知排了多少层。

    再往后看去,又见旗帜如海,大股大股的步军踏步而来,旗海中,数杆以大车拉动的大纛旗分外醒目。“万胜!”声中,步骑汇合,无数大军往宁远城列阵而来。

    看他们大军,无边无际,浩瀚的人海,从山到海处,似乎铺满了大地。

    援军确实到了,还如此威势,不说洪承畴等人哈哈大笑,便是城内的军士军户们,也个个欢呼雀跃。他们潮水般的欢呼,与城外“万胜”声隐隐相合,形成势不可挡的威武之音。

    ……

    在蓟辽总督洪承畴,领宁远各官各将出城迎接时,王斗与杨国柱、王朴、王承恩、张若麒等人来到大军前面,也趁机打量这个闻名遐迩的宁远城池。

    宁远,便是宁远卫卫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清代改称宁远州城。到后世,又改名为兴城。明宣德三年,城周五里九十六步。墙高三丈,有门四,宣德五年。又增筑外城,周九里一百二十四步。

    辽东战事起,宁远城不断修缮,此时城墙高三丈二尺,又雉高六尺,每门皆有瓮城,上有城楼与角台。城内有钟鼓楼,与城墙四座城楼遥相呼应,战起。登临楼顶,城墙与城内景观尽收眼底。

    宁远城墙颇有特色,当年修建时。为使城墙坚固。大量使用不规则的城石砌筑内壁,然后将壁面凿平。所以称为“毛石墙”,由于石料大多就地取材,远望其色似若虎皮,又称“虎皮毛石墙”。

    可以看出,洪承畴,邱民仰等人,对入援大军的到来,是花了心思迎接的,他们出城数里,锣鼓喧天中,将各将与监军们,热情万分的迎进城去。

    至于入援的军士们,则在城外扎营,连王斗等军,现宁远城池内外,大军有十几万之多,城内的民房官房占尽了都堆不下。

    洪承畴还是那样温文儒雅,一举一动,都有一股难言的优美风范,他身上的大红蟒服,三络长须,均修饰得一丝不乱。

    或许辽东诸事让洪承畴操心忧虑,比起崇祯十二年王斗初见他时,洪承畴的面目越显清癯,不过这样看起来,洪承畴却越发内敛深沉,一双眼睛,充满了故事。

    洪承畴举起酒杯站起,先对王承恩,张若麒含笑致意,又对王斗微笑点头,特别在王斗身上略略停顿,随后以带着闽地口音的官话道:“辽东战局,圣上忧切,夙夜祗慎。国危主忧,为人臣子,敢不肝脑涂地?今圣恩浩荡,王师云集,有忠勇伯诸入援大将,亦有本镇忠勇将官在此,更有王总监,张监军诸公赞画军务,勤送粮饷,何愁东事不兴,诸奴不惧?诸君,请满饮此杯,为我大明贺,为将士贺!”

    一番话,说得众人心中暖融融的,皆高声道:“为大明贺,为将士贺!”

    所有人一饮而尽,哈哈大笑。

    ul

    li/li

    li/li

    li/li

    li/li

    li/li

    li/li/ul

    注意:方向键左右前后翻页,上下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目录

    *才子老白牛昼夜为君墨:献上最新章节: 第435章 宁远争议!*/p

章节目录

明末边军一小兵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小说看看网只为原作者老白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老白牛并收藏明末边军一小兵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