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已入冬,京城天气微凉。
胡一飞刚刚结束与家里通话,老妈见天气转凉,给他织了件毛衣要寄过来,他顺口多要了一罐风鱼。整天吃外卖,倒想念起家里的鱼干来。老妈满口答应,又啰里啰嗦一大堆问候。
家人不会在乎你在外面混的怎么样,他们只关心你吃的好不好,睡的好不好,有没有生病,天气凉了,穿的暖不暖和衣服等等,絮絮叨叨,却温暖入心。
这就是家人。
然而这个初冬,亦有一首歌,也如同冬天里的一把火将寒冷的空气一卷而散。
2002年,大多数人还没有如今这般对互联网形成依赖,多数人还在网吧里于各色论坛、博客和QQ之间徘徊,此时一系列以flash动画为载体的音乐作品盛行,胡一飞的《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正是其中翘楚。
“蝴蝶”才刚飞且不去说它,“老鼠”腾飞的势头,已经无可阻挡。
《老鼠爱大米》究竟有多火,你完全无法想象。这是中国进入网民时代以来的第一支“神曲”,影响之大,与后世从“自来红”演变成“人造产品”的神曲完全不能比的。
说是空前绝后,也毫不为过。
“老鼠”之后的“蝴蝶”同样以意想不到的速度迅速蹿红,虽不及前者,也实在是让同行羡慕的流口水。
最直观的表现就在彩铃下载上。
彩铃作为数字音乐作品普及的重要渠道,继第一个月创造单曲月下载量400万次的吉尼斯纪录以来,第二个月愈演愈烈。仅仅十多天就已经超越了前纪录,发歌刚满五十天时间,网络彩铃下载次数已经狂飙突进,直破千万次大关。
50天1000万次下载,这个新的吉尼斯纪录,怕是以后再难被超越。
《老鼠爱大米》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网络平台出现之前,中国的流行音乐基本都靠唱片店、平面媒体、电台电视台这几个平台进行推广,而它们最大的共通点,就是在歌曲和歌迷之间,都会拥有一个起到宣传作用的中荐点,比如乐评人、比如DJ、比如唱片行的老板等等。
而人为因素的干预,也让流行音乐的话语权,实际上都掌握在流行乐坛产业链的一些精英人士上。而歌迷虽然也有选歌的权利,实际上他们拥有的其实只是乐评人和DJ挑选之后形成的二选权利。
网络平台的开放,则是歌曲和歌迷的交流关系变得更为直接,尤其是随着带宽的增加,网络试听和下载的普及,更让歌迷欣赏作品,不再需要乐评人和DJ这样的媒婆,而只需要轻轻点击,就能随意选择任何歌曲。
没有文字或介绍的干预,音乐就这样纯粹依靠个人的耳朵来判断好坏,不好听的删之,好听的就保留,甚至同样可以通过网络传播给自己的好友。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这个年代的自来水完全不参假。《老鼠爱大米》也正是在这样的接力过程中,形成了其巨大的影响力。
滚滚而来的数字音乐改革大浪潮,也就在这一首歌的推动下,毫无征兆的开始了。
有人也许要问,一首歌而已,真有那么大的力量吗?
歌的确没有,钱有!
目前刚刚发布的互联网三大“圈钱”产业,分别是网络广告、网络游戏和无线增值服务,这三大金矿今年统计,至今已经分别创造了20亿元、40亿元和100亿元的收入。不久前揭晓的2002年胡润“百富榜”显示,中国前10位最年轻富豪中,有6位来自以上产业。
特别是无线增值服务,未来仍是最有潜力的领域之一,无线音乐更是占据其中30%~40%的收入,彻底冲垮了曾经风光无限的传统唱片业,更是创造了不少一夜暴富的神话。
以彩铃单曲《老鼠爱大米》为例:第一个月下载次数达400万次以上,第二个月至今半月就已经大破600万次,总下载次数超过千万次。
以平均每首2元计算,千万次下载,单曲收入2000万元(信息费),这相当于120万张唱片的销售额,与太合麦田唱片公司签订的合约,将获取每首1元的收益,唱片公司总收益1000万元,相当于销售了320万张唱片的收益。
320万张唱片,那是多少张白金销量,多少张钻石销量?
何况在如今盗版猖獗的年代里,歌手能卖到一个零头,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如此庞大的利润,任何人看了,都会为之眼红。
也难怪宋可现在每天都红光满面,接受搜狐采访时,更是大谈未来,感叹道,“传统音乐永远都不再会是我们的生意机会了!”
造成这种情况的还有一个原因是中国的手机、宽带上网和移动音乐播放机用户迅猛增加。虽然一个用户下载一首歌曲的费用只有2元钱,但中国拥有2.77亿手机用户,过8000万的网民数,这种庞大的用户数带来的收入是可观的。
从消费习惯来看,国内的音乐消费者大多数是只具有小额支付能力的青少年,这种小额度、多频次的消费方式非常切合他们的需要。不必像以往那样为整张唱片的十几首歌付费。
对歌手来说,歌手也不必像以往那样要积累到十几首歌才能发行唱片,而是有一首新歌就可以马上让手机用户试听。而对唱片公司来说,以前唱片版权是利润的主要来源,但现在,彩铃等无线增值服务已经成为唱片公司重要的利润来源。
岂能不眼红!
……
人红是非多,《老鼠爱大米》的流行,让占有媒体话语权的专业音乐人和乐评人很不待见。哪怕以华纳-麦田在业界的关系,依然骂声一片。
胡一飞更是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庸俗的曲子,低俗的歌词,却铸就了这样畸形的火爆。这是整个社会的倒退,网络则是毒瘤之源头。”
一位某都市日报上一位德高望重的特约攒稿人,毫不留情的大肆批评,“这首歌毫无内涵可言,且内容粗俗不堪,将老一辈经典音乐的内涵和精神引导抛之殆尽。”
某晚报:“这只是一个年轻人的胡作非为、毫无社会担当的行为,还引起年轻人们争相效仿。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强烈建议音乐协会应该好好审核某些歌曲,否则会造成极大的社会危害性,误导年轻人们争相效仿。”
“实在太可恶了,这帮乐评人怎么能睁着眼睛说瞎话。就是见不得比人的好。不就唱一首歌吗,还上纲上线了。”
新装修接近尾声的家族工作室内,韩密正怒气勃发的数落。她已经完全以一种自己人的心态,在为胡一飞考虑了。
胡一飞反而表情淡然,津津有味的看着报纸报道。
一旁胖子刘彦也表情愤愤,“飞哥,你咋不怒呢,告他丫的。”寝室几个现在有空就往这跑,俨然把自己当成员工了。
韩密焦躁不定,见胡一飞爱理不理,更是不忿。一把夺过他的报纸,“你还看得下去,都被别人黑成这样了。”
胡一飞被几人的反应弄得哭笑不得,“嘴长在别人身上,你还能禁止他不说?他们若真的不吵不闹,我这歌还怎么火。”
还是陈鹏比较淡定,“从法律意义上讲,对方并没有直接指名道姓。只是用‘年轻人’这个的称谓,哪怕是告对方诽谤也做不到。”
胡一飞吓一跳,“陈大状,你这么霸道啊,动不动就告人玩,不要诉讼费呀。”
“行了,这事吵吵也就过了。你们有这闲工夫,还不如合计一下《浪漫满屋》的事。”
世代交替,年轻人和老一辈之间总会出现代沟的,这是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差异。
这种情况,和当年李谷一、邓丽君出现时所迎来的责骂声,又是何其相似。
这一代的歌迷由于从小生活在一个物质相对优越的环境里,因此对于歌曲作品所涵盖的精神方面的内容,相对不那么感兴趣。而更喜欢一种直观的方式,来把握一首歌曲的好坏,从单纯的听觉快感中,享受到音乐的快乐。
《老鼠爱大米》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成为许多年轻网民上网时的背景音乐,既能跟着唱又能不闹心,一举两得。
实际上,就在许多专业音乐人大肆抨击《老鼠爱大米》庸俗甚至低俗的品质时,却不能忽略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老鼠爱大米》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民歌风格的延续。
如果张爱玲曾以饭米粒、蚊子血这样寻常到令人发指的事物形容爱情婚姻,那么“老鼠爱大米”这样的方式来比喻恋人之间的关系,也应该被通融。
胡一飞刚刚结束与家里通话,老妈见天气转凉,给他织了件毛衣要寄过来,他顺口多要了一罐风鱼。整天吃外卖,倒想念起家里的鱼干来。老妈满口答应,又啰里啰嗦一大堆问候。
家人不会在乎你在外面混的怎么样,他们只关心你吃的好不好,睡的好不好,有没有生病,天气凉了,穿的暖不暖和衣服等等,絮絮叨叨,却温暖入心。
这就是家人。
然而这个初冬,亦有一首歌,也如同冬天里的一把火将寒冷的空气一卷而散。
2002年,大多数人还没有如今这般对互联网形成依赖,多数人还在网吧里于各色论坛、博客和QQ之间徘徊,此时一系列以flash动画为载体的音乐作品盛行,胡一飞的《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正是其中翘楚。
“蝴蝶”才刚飞且不去说它,“老鼠”腾飞的势头,已经无可阻挡。
《老鼠爱大米》究竟有多火,你完全无法想象。这是中国进入网民时代以来的第一支“神曲”,影响之大,与后世从“自来红”演变成“人造产品”的神曲完全不能比的。
说是空前绝后,也毫不为过。
“老鼠”之后的“蝴蝶”同样以意想不到的速度迅速蹿红,虽不及前者,也实在是让同行羡慕的流口水。
最直观的表现就在彩铃下载上。
彩铃作为数字音乐作品普及的重要渠道,继第一个月创造单曲月下载量400万次的吉尼斯纪录以来,第二个月愈演愈烈。仅仅十多天就已经超越了前纪录,发歌刚满五十天时间,网络彩铃下载次数已经狂飙突进,直破千万次大关。
50天1000万次下载,这个新的吉尼斯纪录,怕是以后再难被超越。
《老鼠爱大米》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网络平台出现之前,中国的流行音乐基本都靠唱片店、平面媒体、电台电视台这几个平台进行推广,而它们最大的共通点,就是在歌曲和歌迷之间,都会拥有一个起到宣传作用的中荐点,比如乐评人、比如DJ、比如唱片行的老板等等。
而人为因素的干预,也让流行音乐的话语权,实际上都掌握在流行乐坛产业链的一些精英人士上。而歌迷虽然也有选歌的权利,实际上他们拥有的其实只是乐评人和DJ挑选之后形成的二选权利。
网络平台的开放,则是歌曲和歌迷的交流关系变得更为直接,尤其是随着带宽的增加,网络试听和下载的普及,更让歌迷欣赏作品,不再需要乐评人和DJ这样的媒婆,而只需要轻轻点击,就能随意选择任何歌曲。
没有文字或介绍的干预,音乐就这样纯粹依靠个人的耳朵来判断好坏,不好听的删之,好听的就保留,甚至同样可以通过网络传播给自己的好友。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这个年代的自来水完全不参假。《老鼠爱大米》也正是在这样的接力过程中,形成了其巨大的影响力。
滚滚而来的数字音乐改革大浪潮,也就在这一首歌的推动下,毫无征兆的开始了。
有人也许要问,一首歌而已,真有那么大的力量吗?
歌的确没有,钱有!
目前刚刚发布的互联网三大“圈钱”产业,分别是网络广告、网络游戏和无线增值服务,这三大金矿今年统计,至今已经分别创造了20亿元、40亿元和100亿元的收入。不久前揭晓的2002年胡润“百富榜”显示,中国前10位最年轻富豪中,有6位来自以上产业。
特别是无线增值服务,未来仍是最有潜力的领域之一,无线音乐更是占据其中30%~40%的收入,彻底冲垮了曾经风光无限的传统唱片业,更是创造了不少一夜暴富的神话。
以彩铃单曲《老鼠爱大米》为例:第一个月下载次数达400万次以上,第二个月至今半月就已经大破600万次,总下载次数超过千万次。
以平均每首2元计算,千万次下载,单曲收入2000万元(信息费),这相当于120万张唱片的销售额,与太合麦田唱片公司签订的合约,将获取每首1元的收益,唱片公司总收益1000万元,相当于销售了320万张唱片的收益。
320万张唱片,那是多少张白金销量,多少张钻石销量?
何况在如今盗版猖獗的年代里,歌手能卖到一个零头,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如此庞大的利润,任何人看了,都会为之眼红。
也难怪宋可现在每天都红光满面,接受搜狐采访时,更是大谈未来,感叹道,“传统音乐永远都不再会是我们的生意机会了!”
造成这种情况的还有一个原因是中国的手机、宽带上网和移动音乐播放机用户迅猛增加。虽然一个用户下载一首歌曲的费用只有2元钱,但中国拥有2.77亿手机用户,过8000万的网民数,这种庞大的用户数带来的收入是可观的。
从消费习惯来看,国内的音乐消费者大多数是只具有小额支付能力的青少年,这种小额度、多频次的消费方式非常切合他们的需要。不必像以往那样为整张唱片的十几首歌付费。
对歌手来说,歌手也不必像以往那样要积累到十几首歌才能发行唱片,而是有一首新歌就可以马上让手机用户试听。而对唱片公司来说,以前唱片版权是利润的主要来源,但现在,彩铃等无线增值服务已经成为唱片公司重要的利润来源。
岂能不眼红!
……
人红是非多,《老鼠爱大米》的流行,让占有媒体话语权的专业音乐人和乐评人很不待见。哪怕以华纳-麦田在业界的关系,依然骂声一片。
胡一飞更是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庸俗的曲子,低俗的歌词,却铸就了这样畸形的火爆。这是整个社会的倒退,网络则是毒瘤之源头。”
一位某都市日报上一位德高望重的特约攒稿人,毫不留情的大肆批评,“这首歌毫无内涵可言,且内容粗俗不堪,将老一辈经典音乐的内涵和精神引导抛之殆尽。”
某晚报:“这只是一个年轻人的胡作非为、毫无社会担当的行为,还引起年轻人们争相效仿。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强烈建议音乐协会应该好好审核某些歌曲,否则会造成极大的社会危害性,误导年轻人们争相效仿。”
“实在太可恶了,这帮乐评人怎么能睁着眼睛说瞎话。就是见不得比人的好。不就唱一首歌吗,还上纲上线了。”
新装修接近尾声的家族工作室内,韩密正怒气勃发的数落。她已经完全以一种自己人的心态,在为胡一飞考虑了。
胡一飞反而表情淡然,津津有味的看着报纸报道。
一旁胖子刘彦也表情愤愤,“飞哥,你咋不怒呢,告他丫的。”寝室几个现在有空就往这跑,俨然把自己当成员工了。
韩密焦躁不定,见胡一飞爱理不理,更是不忿。一把夺过他的报纸,“你还看得下去,都被别人黑成这样了。”
胡一飞被几人的反应弄得哭笑不得,“嘴长在别人身上,你还能禁止他不说?他们若真的不吵不闹,我这歌还怎么火。”
还是陈鹏比较淡定,“从法律意义上讲,对方并没有直接指名道姓。只是用‘年轻人’这个的称谓,哪怕是告对方诽谤也做不到。”
胡一飞吓一跳,“陈大状,你这么霸道啊,动不动就告人玩,不要诉讼费呀。”
“行了,这事吵吵也就过了。你们有这闲工夫,还不如合计一下《浪漫满屋》的事。”
世代交替,年轻人和老一辈之间总会出现代沟的,这是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差异。
这种情况,和当年李谷一、邓丽君出现时所迎来的责骂声,又是何其相似。
这一代的歌迷由于从小生活在一个物质相对优越的环境里,因此对于歌曲作品所涵盖的精神方面的内容,相对不那么感兴趣。而更喜欢一种直观的方式,来把握一首歌曲的好坏,从单纯的听觉快感中,享受到音乐的快乐。
《老鼠爱大米》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成为许多年轻网民上网时的背景音乐,既能跟着唱又能不闹心,一举两得。
实际上,就在许多专业音乐人大肆抨击《老鼠爱大米》庸俗甚至低俗的品质时,却不能忽略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老鼠爱大米》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民歌风格的延续。
如果张爱玲曾以饭米粒、蚊子血这样寻常到令人发指的事物形容爱情婚姻,那么“老鼠爱大米”这样的方式来比喻恋人之间的关系,也应该被通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