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从床头拿出一个包裹,打开包裹,里面有一扎厚厚的手稿。康有为将手稿取出,双手送给林海。
稿件有些陈旧,有多处修改的痕迹,有的修改痕迹还很新,显然成稿已经很长时间,并且至今一直在完善。这份稿同样有一页简录,将书稿的内容作了归纳,大致可以看出,这份稿件主要分三个部分,分别阐述改革变法的原因,以及经济上,政治上的变法要求。
林海将书稿在谭嗣同面前晃了晃,问道:“谭兄可要看?”
谭嗣同婉拒了,说道:“我早已看过。”
林海一边饮茶,一边翻看书稿,脸色平静,看不出心中喜恶。片刻后,康有为问:“徐先生觉得这些书稿还要得么?”
林海微微点头:“不错,只是有的地方略显激进了。”
“哦?”康有为问:“未知哪些地方激进了?”
林海说:“康先生以为‘西方各国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三十年而强,相信中国只要认真变法,三年可以自立。’这个时间我看短了一点,康先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泱泱中华怎么可能在三年就改头换面?”
康有为笑道:“三年不过是奉劝皇帝改革所用之词语,皇帝喜功,变法成效的时间越短,越能激发他变法的决心。其实我的计划是十年改变中国。”
林海笑道:“康先生这可是欺君之罪啊,我当出首。”
出首就是告状的意思。康有为显然不担心,哈哈大笑:“徐先生不是出卖朋友之人,我康有为这点识人之能还是有的。”
林海心想,你又有什么识人之能?你若有识人之能就不会被袁世凯背叛。
“十年还是太短了。”林海摇头说:“今皇帝失权,处处受太后掣肘,当朝大臣多老朽守旧,不懂世界大势,在变法过程中,这些人将成为很大的阻力。不扫清这些阻力,变法难以成功。”
康有为说:“我维新派当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之精神,国外变法皆以鲜血铺路,我中国人岂能畏惧困难?前方虽有险阻,我等当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林海说:“我们可以流血牺牲,皇帝可以吗?把皇帝放在太后和群臣的对立面,改革失败的可能性很大。”
康有为说:“徐先生过虑了。皇上若欲变法,可擢用有才干的小臣,给以官职,准许他们上条陈,若有真才实学,予以破格重用,令其办理新政。至于守旧大臣,可保持他们原来的俸禄,使其无失位的恐惧,他们便不会阻挠新政了,怎能说将皇帝置于大臣的对立面?再说在变法过程中,可相机行事,就皇上现在之权,即使不能尽变旧法,而扼要以图,也足以救中国。”
康有为在政治上还很幼稚,将变法中的斗争看得太简单。在这个问题上林海只是点到为止,并无意纠正他的错误思想,两个人没有交情,过激的言论对谈话的氛围没有好处。
“废除八股取士制度应该缓行。”林海翻看到书稿中阐述变法内容的一页时,对其中的第一条提出了点评。“目前的各级科举考试取用八股文体,应予以废止,改试策论。说得很好,但朝廷大臣多是写八股入仕的,八股文就是他们的初恋情人,他们不会同意这样的做法,这一条执行起来困难很大啊。”
听了林海的妙喻,谭嗣同笑了起来。
康有为说:“在我的变法构想里,废除八股文,去千年愚民之弊,为维新第一大事。我中国落后,八股文可说是罪魁祸首。士人为了挣得功名,皓首穷经,揣摩圣贤的言行和时文的程墨。到了后来,连经书也不读了,只记数十题之文而已。而且它缺乏实用的价值,形式主义严重。仕子学八股文学得方头呆脑,又怎能成为国家栋梁?以八股取士始于明,中国势弱亦始于明。变法当以废止八股为始,中国振兴亦当以废止八股为始。”
林海说:“当今中国,仍在攻读八股的学子数以百万计,如果突然废除八股,这些学子数十年的学问不是白做了?学子必然闹事,社会的稳定和谐必将受到冲击,这会使变法陷入被动,并且授人以柄,这就得不偿失了。康先生,我认为废除八股可行,但应该有更好的方法。”
康有为问:“请问徐先生有什么更好之法?”
林海回答:“可以从变法之日起,保留八股取士,同时增开策论、科学、既能广纳人才,又不会制造矛盾。同时创办学堂,倡新学,开民智。数年以后,再无人学八股时,再彻底废除八股。”
康有为沉思了一会儿,点头说道:“徐先生的构想虽然有向八股妥协之嫌,但不失为稳健之策。今当以维新变法大事为重,能少竖立敌人当然是好的,徐先生之策较之康某愚策更善。”
林海笑了笑,心想:康有为虽然认同自己的看法,但言语间明显对八股痛恨之极,这大概是因为他自己考了几十年,一直考不上吧。不过从这个事情上也可以看出,八股的确是误国很深,像康有为这样的大才竟然因为八股不过关而失去报国之路,可悲可叹。
继续看稿。看到关于经济改革一页,眉头微微皱了一皱,很快又舒展开。康有为一直注视着林海,这小小的表情变化没有逃过他的眼睛,当即问道:“徐先生可是又发现了什么不妥之处?”
林海本不想多说,但既然他问到了,也就说道:“康先生主张对农、工、商业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进行全面改造,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西方是以工厂为单位,使用机械进行工业生产,而我中国主要以家庭、作坊为单位,以手工生产为主导。如果贸然学习西方,会不会出现问题?一旦出现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些情况康先生可有考虑?”
康先生不解的说:“这何须考虑?出现了问题逐一解决就是,徐先生对变法的态度是否过于保守了。”
林海没有和他深入探讨,笑了笑说道:“或许是吧。”
短短的谈话,林海已经对康有为这个人有了较深的了解,这个人的思想开放得夸张,《大同书》虽然有瑕疵,但以这个世纪的人来说,可谓惊世骇俗。变法维新之论林林总总数百条,多数是很有建设性的,有的设想甚至连林海都拍案叫绝。康有为这个人可说是百年一遇的大才!不过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只善于提出问题,而不善于解决问题。在变法维新之论中,他的所有建议都仅仅是建议,而没有提出具体的措施。譬如他提出要废除八旗子弟的寄生权利,可是具体怎么废除,拿谁开刀,出现了反对意见怎么办,统统没有。
自古以来,凡是纸上谈兵,无不害人害己。长平之战,赵括指挥错误而使得赵军全军覆没,自己冲阵战死,赵军四十万人被秦将白起活埋。马谡失街亭,误了自己的小命,更使蜀军锐气大伤。而历史上的康有为也不输古人,正是由于他在变法中过于激进,特别是对经济的改革造成太多人失业,令皇城周围,天子脚下流民四起,怨声载道,使慈禧太后抓住了辫子发动政变,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斩首菜市口。
反思历史,有人曾经提出过设想:如果光绪皇帝没有以康有为为变法之主持,变法是否有成功的可能?若变法成功,今日之中国又将是怎样一副景象?
对于后世的人来说,这个假设仅供YY而已,没有实际的意义,然而对林海来说,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康有为作为变法的顾问或是幕僚可能是全中国数一数二的,但放以实权则要坏大事。若有机会一定要给光绪小皇帝提个醒。”林海心中暗想。
就变法维新又浅谈了几句,谭嗣同向康有为提出筹办《中华日报》的设想,并请他出任报纸总编辑,康有为也正需要一个能够令自己发出声音的渠道,当即答应下来,并且提出要请梁启超担任副总编辑,林海和谭嗣同当然高兴。
话题转到报纸,三人兴致盎然,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下午两点。肚子咕咕叫了,才想起来还没有吃午饭。康有为请林海谭嗣同用了一餐后,三人作别。
走出旅店,谭嗣同笑着对林海说:“徐兄,我第一次见康南海时,康先生一番言论下来,我只觉如同兔子见了狮虎,瑟瑟发抖。徐兄竟能与康南海侃侃而谈,还隐隐占据主动,令在下佩服啊。”
林海笑道:“我不过随口说说,论才学还是康南海更胜一筹。”
谭嗣同说:“康南海的才学深不可测,在下是看不透的。徐兄认为康南海的才学如何?”
林海想了想:“康南海可为谋士,可比三国的郭嘉、程昱。”
谭嗣同问:“在下如何?”
林海想到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明明有逃生的机会却慷慨赴死,令人扼腕叹息,不禁说道:“谭兄可比徐庶。谭兄,徐某有一言相劝,你性格太直,这个不好,有时候要懂得变通,不要像徐庶那样,明明可以脱离曹营,却脑筋死转不过弯……”
谭嗣同疑惑的问:“徐兄到底在说什么?”
林海不知怎样解释,叹了一口气,摇了摇头。
谭嗣同又问:“徐兄自己可比三国的哪一个人物?”
林海笑而不答。
稿件有些陈旧,有多处修改的痕迹,有的修改痕迹还很新,显然成稿已经很长时间,并且至今一直在完善。这份稿同样有一页简录,将书稿的内容作了归纳,大致可以看出,这份稿件主要分三个部分,分别阐述改革变法的原因,以及经济上,政治上的变法要求。
林海将书稿在谭嗣同面前晃了晃,问道:“谭兄可要看?”
谭嗣同婉拒了,说道:“我早已看过。”
林海一边饮茶,一边翻看书稿,脸色平静,看不出心中喜恶。片刻后,康有为问:“徐先生觉得这些书稿还要得么?”
林海微微点头:“不错,只是有的地方略显激进了。”
“哦?”康有为问:“未知哪些地方激进了?”
林海说:“康先生以为‘西方各国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三十年而强,相信中国只要认真变法,三年可以自立。’这个时间我看短了一点,康先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泱泱中华怎么可能在三年就改头换面?”
康有为笑道:“三年不过是奉劝皇帝改革所用之词语,皇帝喜功,变法成效的时间越短,越能激发他变法的决心。其实我的计划是十年改变中国。”
林海笑道:“康先生这可是欺君之罪啊,我当出首。”
出首就是告状的意思。康有为显然不担心,哈哈大笑:“徐先生不是出卖朋友之人,我康有为这点识人之能还是有的。”
林海心想,你又有什么识人之能?你若有识人之能就不会被袁世凯背叛。
“十年还是太短了。”林海摇头说:“今皇帝失权,处处受太后掣肘,当朝大臣多老朽守旧,不懂世界大势,在变法过程中,这些人将成为很大的阻力。不扫清这些阻力,变法难以成功。”
康有为说:“我维新派当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之精神,国外变法皆以鲜血铺路,我中国人岂能畏惧困难?前方虽有险阻,我等当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林海说:“我们可以流血牺牲,皇帝可以吗?把皇帝放在太后和群臣的对立面,改革失败的可能性很大。”
康有为说:“徐先生过虑了。皇上若欲变法,可擢用有才干的小臣,给以官职,准许他们上条陈,若有真才实学,予以破格重用,令其办理新政。至于守旧大臣,可保持他们原来的俸禄,使其无失位的恐惧,他们便不会阻挠新政了,怎能说将皇帝置于大臣的对立面?再说在变法过程中,可相机行事,就皇上现在之权,即使不能尽变旧法,而扼要以图,也足以救中国。”
康有为在政治上还很幼稚,将变法中的斗争看得太简单。在这个问题上林海只是点到为止,并无意纠正他的错误思想,两个人没有交情,过激的言论对谈话的氛围没有好处。
“废除八股取士制度应该缓行。”林海翻看到书稿中阐述变法内容的一页时,对其中的第一条提出了点评。“目前的各级科举考试取用八股文体,应予以废止,改试策论。说得很好,但朝廷大臣多是写八股入仕的,八股文就是他们的初恋情人,他们不会同意这样的做法,这一条执行起来困难很大啊。”
听了林海的妙喻,谭嗣同笑了起来。
康有为说:“在我的变法构想里,废除八股文,去千年愚民之弊,为维新第一大事。我中国落后,八股文可说是罪魁祸首。士人为了挣得功名,皓首穷经,揣摩圣贤的言行和时文的程墨。到了后来,连经书也不读了,只记数十题之文而已。而且它缺乏实用的价值,形式主义严重。仕子学八股文学得方头呆脑,又怎能成为国家栋梁?以八股取士始于明,中国势弱亦始于明。变法当以废止八股为始,中国振兴亦当以废止八股为始。”
林海说:“当今中国,仍在攻读八股的学子数以百万计,如果突然废除八股,这些学子数十年的学问不是白做了?学子必然闹事,社会的稳定和谐必将受到冲击,这会使变法陷入被动,并且授人以柄,这就得不偿失了。康先生,我认为废除八股可行,但应该有更好的方法。”
康有为问:“请问徐先生有什么更好之法?”
林海回答:“可以从变法之日起,保留八股取士,同时增开策论、科学、既能广纳人才,又不会制造矛盾。同时创办学堂,倡新学,开民智。数年以后,再无人学八股时,再彻底废除八股。”
康有为沉思了一会儿,点头说道:“徐先生的构想虽然有向八股妥协之嫌,但不失为稳健之策。今当以维新变法大事为重,能少竖立敌人当然是好的,徐先生之策较之康某愚策更善。”
林海笑了笑,心想:康有为虽然认同自己的看法,但言语间明显对八股痛恨之极,这大概是因为他自己考了几十年,一直考不上吧。不过从这个事情上也可以看出,八股的确是误国很深,像康有为这样的大才竟然因为八股不过关而失去报国之路,可悲可叹。
继续看稿。看到关于经济改革一页,眉头微微皱了一皱,很快又舒展开。康有为一直注视着林海,这小小的表情变化没有逃过他的眼睛,当即问道:“徐先生可是又发现了什么不妥之处?”
林海本不想多说,但既然他问到了,也就说道:“康先生主张对农、工、商业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进行全面改造,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西方是以工厂为单位,使用机械进行工业生产,而我中国主要以家庭、作坊为单位,以手工生产为主导。如果贸然学习西方,会不会出现问题?一旦出现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些情况康先生可有考虑?”
康先生不解的说:“这何须考虑?出现了问题逐一解决就是,徐先生对变法的态度是否过于保守了。”
林海没有和他深入探讨,笑了笑说道:“或许是吧。”
短短的谈话,林海已经对康有为这个人有了较深的了解,这个人的思想开放得夸张,《大同书》虽然有瑕疵,但以这个世纪的人来说,可谓惊世骇俗。变法维新之论林林总总数百条,多数是很有建设性的,有的设想甚至连林海都拍案叫绝。康有为这个人可说是百年一遇的大才!不过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只善于提出问题,而不善于解决问题。在变法维新之论中,他的所有建议都仅仅是建议,而没有提出具体的措施。譬如他提出要废除八旗子弟的寄生权利,可是具体怎么废除,拿谁开刀,出现了反对意见怎么办,统统没有。
自古以来,凡是纸上谈兵,无不害人害己。长平之战,赵括指挥错误而使得赵军全军覆没,自己冲阵战死,赵军四十万人被秦将白起活埋。马谡失街亭,误了自己的小命,更使蜀军锐气大伤。而历史上的康有为也不输古人,正是由于他在变法中过于激进,特别是对经济的改革造成太多人失业,令皇城周围,天子脚下流民四起,怨声载道,使慈禧太后抓住了辫子发动政变,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斩首菜市口。
反思历史,有人曾经提出过设想:如果光绪皇帝没有以康有为为变法之主持,变法是否有成功的可能?若变法成功,今日之中国又将是怎样一副景象?
对于后世的人来说,这个假设仅供YY而已,没有实际的意义,然而对林海来说,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康有为作为变法的顾问或是幕僚可能是全中国数一数二的,但放以实权则要坏大事。若有机会一定要给光绪小皇帝提个醒。”林海心中暗想。
就变法维新又浅谈了几句,谭嗣同向康有为提出筹办《中华日报》的设想,并请他出任报纸总编辑,康有为也正需要一个能够令自己发出声音的渠道,当即答应下来,并且提出要请梁启超担任副总编辑,林海和谭嗣同当然高兴。
话题转到报纸,三人兴致盎然,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下午两点。肚子咕咕叫了,才想起来还没有吃午饭。康有为请林海谭嗣同用了一餐后,三人作别。
走出旅店,谭嗣同笑着对林海说:“徐兄,我第一次见康南海时,康先生一番言论下来,我只觉如同兔子见了狮虎,瑟瑟发抖。徐兄竟能与康南海侃侃而谈,还隐隐占据主动,令在下佩服啊。”
林海笑道:“我不过随口说说,论才学还是康南海更胜一筹。”
谭嗣同说:“康南海的才学深不可测,在下是看不透的。徐兄认为康南海的才学如何?”
林海想了想:“康南海可为谋士,可比三国的郭嘉、程昱。”
谭嗣同问:“在下如何?”
林海想到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明明有逃生的机会却慷慨赴死,令人扼腕叹息,不禁说道:“谭兄可比徐庶。谭兄,徐某有一言相劝,你性格太直,这个不好,有时候要懂得变通,不要像徐庶那样,明明可以脱离曹营,却脑筋死转不过弯……”
谭嗣同疑惑的问:“徐兄到底在说什么?”
林海不知怎样解释,叹了一口气,摇了摇头。
谭嗣同又问:“徐兄自己可比三国的哪一个人物?”
林海笑而不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