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白日读书习文,晚上勤练身体,就这样过了数日,到了八月九日,秋试之时。%笔趣阁www.biquke.com%
当夜子时,往常这个时候无比安静的保定府便多了一丝喧嚣,城内各条街巷,灯火若游龙,点亮了夜幕,青石板的路面上,不时响起脚步声,急匆匆而来,又急匆匆而去。
三更左右,肃宁会馆内的秀才考生就已齐聚一堂,十来个会馆下人打着火把提着灯笼将这些秀才老爷护送出馆,往城西的贡院而去,途中,不时遇见其他考生,于是,大家聚在了一起,形成一条火龙,在黑夜的街道中游窜,直奔城西。
人数虽然众多,却没有多少声响,一路上,只听得脚步声,呼吸声。十余年,甚至数十年的辛苦,成败就在眼前这一遭,就算那些平时自诩腹内满是诗书,恃才傲物的名士狂生,在这一刻,同样心情紧张,只知紧闭双唇,埋头赶路。
杨澜一行到达贡院门前时,门前已经黑压压地站了一大群人,各式各样的灯笼闪着红光肃穆地立着,场面颇为安静,偶尔响起一些低语声,也很快自觉地沉寂了下来。
贡院门前,空出了一大块空地,数十个身披铁甲的兵士排着整齐的队列肃然而立,气氛显得颇为肃杀。
四更时分,贡院大门大开,在监门官的嘶吼下,考生们排着队鱼贯而入,从人,书童等闲杂人等自然是不能进去的,考生们只能带着随身的笔墨进去。
范进排在杨澜的前面,他左手抱着笔墨,右手垂在身侧,杨澜能清楚地看到范进垂下的手在不停地抖,他能理解范进的心情,只是,自己却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这种紧张,在原来的那个时空,他也经历过所谓的考试,那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厮杀,胜则生,负则死,眼下这个场面,对他来说并不足道。
进入贡院之后,接下来就是搜身,秀才们须得将外面的儒衫脱下,只穿着一件小衣,接受搜检官的搜查,以防夹带,若是搜检官瞧你不顺眼,认为你有私藏夹带的嫌疑,甚至可以勒令你脱光衣服,赤身接受检查,每一年,这样的场面并不少见,今年,范进就受到了这样的搜查。
他的表情过于紧张,引起搜检官怀疑,认为他有所夹带,所以,令其脱光衣服检查。
“有辱斯文!有辱斯文!”
范进面红耳赤,下巴的花白胡子微微抖动,他不停地摇头,一边喃喃自语,一边顺从地脱下内衣,露出瘦骨嶙峋的胸膛,任由一侧的搜检官检查。
为了防止作弊,考场将同乡们打散分入了各房,杨澜与范进并不在一个房内,因此,他并不知道范进的遭遇,由于他神情泰然,举止之间,自有一股凛然之意,他那房的搜检官只是搜了搜他的衣袖,连外衣都没有让他脱,就放他进去了。
搜查完毕,领了号牌,一干人等就在小吏们的带领下进入了各自的号房。
标准的号房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里面有着一椅,一桌,一榻,这三样物事摆下之后,几乎就没有了人容身之处。
在原来的那个时空,年少的杨澜在训练时曾经被教官关过小黑屋,这间号房让他想起了那个时候。
他深吸了一口气,将笔墨分左右放在桌上,随即,走到榻前坐下,闭目养神。
破晓时分,试题了下来,与考卷纸张一同下来的还有一个小篮子,篮子内放着茶水,几个馒头,两个煮熟的鸡蛋,还有三根蜡烛,考试要考一天,茶水,馒头,鸡蛋是供考生充饥所用,蜡烛则另有名堂。
乡试有个规矩,黎明入场,黄昏收卷,若是太阳落山之后,考生仍未交卷,可以让其点上蜡烛继续考试,三根蜡烛点完,仍然未曾做完,那就对不起了,监考官会令人将其叉了出去。
试卷下之后,小吏退出房去,就将那房门锁了,待到日落时分方才开锁,收卷放人。若是你提前做完了,也只能在号房内窝着,饿了有食物充饥,若是想要方便,号房的角落摆着一个小小的木桶,你可以拉在里面,一般说来,考试时间只有一天的情况下,考生们大多能够忍受,不过,也会有意外生,若是谁肠胃稍有不适,那这考场的气味就不怎么好闻了,那时,大家也只好自认倒霉。
乡试分三场,第一场八月九日,十二日第二场,十五日第三场。
第一场考八股制义,用经书阐圣贤微言,作七篇八股文;第二场考论,要作论一篇、判五道,诏、诰、表三者选作一道,用后世的话说就是考公文写作;第三场考策,即对策,类似于问答题,内容可以是问经史,也可以是问时事。
在这三场中,最重要的是第一场,第一场又最重“艺”,也就是七篇八股文中的第一篇,若是第一篇“艺”没有做好,后面的文章你做得再是妙笔生花,这场考试也有些悬,若是第一篇做好了,后面只要做到中规中矩,不出大的纰漏,也就成了。
杨澜在桌前正襟危坐,先看了第一篇试卷的题目,随后,往左边的砚台倒入清水,缓缓转动松墨,不一会,墨成,他心中也有了第一句。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这是第一篇时文的题目,出自论语。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孔子跟颜回说,我道能行,那就在这个社会上施行我道,倘若这个社会不能允许我道推行,那就藏道于身,能做到这样的,只有我和你了呀!
当然,在这里这样解释是不行的,必须用八股文阐述,按照一定的格式,按照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的内容解答方才合适。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此两句乃八股文之破题,杨澜有了这两句,接下来的文章就如奔泉般从笔尖涌出,不多会,白纸之上便满是黑色的字体,虽然,杨澜本身不通书法,却也觉得自己笔下的字体甚是好看,幸好,这身体仍然保留着原来那个主人的记忆和能力,不然,他只能枯坐到天黑了!
写完之后,检查了一遍,看看有没有错别字,格式有没有错漏,再看看是不是犯忌,现没有问题之后,杨澜开始闭目养神,等候墨干,待墨干之后,他将已完成的试卷放在一边,将下一张试卷放在了身前。
大约申时初,杨澜就将那七篇八股文做好了,做完之后,距离交卷的时间尚早,他将试卷从头到尾再细细看了一遍,觉得没有任何问题了,就将试卷放在一旁,就着茶水吃了一个馒头,随后上榻闭目养神。
若是一般的考生,唯恐时间不够用,就算做完了试题,也要不停地检查,检查一遍不够,再检查第二遍,一直检查到交卷的时刻,仍然意犹未尽。毕竟,这几张薄薄的试卷,乃是他们生命之中无法承受之轻,日后,是龙还是虫,就指望它了!
杨澜与他们不同,他的心态毕竟和这个时代隔着一层,就算有着杨凤梧的记忆和情感也是如此,这具身体,终究是以他的灵魂为主。
他对于这个时代还没有多么强烈的认同感,参加乡试也不过是随着这具身体的某种惯性罢了,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暂时还处在迷惘的状态中。
到了酉时三刻,房门打开了,一个小吏行了进来,他朝杨澜作揖说道。
“秀才,可要点上蜡烛?”
杨澜从榻上起身,摇了摇头,徐徐说道。
“不用了!”
于是,便交了卷,出得场来,不一会,就走出了贡院,到得门外,三三两两的考生已经相继出来,有的人径自离去了,有的人仍然流连在贡院门外,三两个熟识的人聚在一起,相互问着对方所作之文,不时有人捶头顿足,连声抱怨。
没有见到范进的身影,杨澜走到广场的一角,正对贡院大门,背靠墙壁而立,夕照从贡院的飞檐窜了下来,撒了一地金黄,那光晕堪堪抵着他的脚尖方才停下,他容身于阴影之中,路人若不仔细留意,很容易将他忽略过去。
一个白衣秀士出现在贡院门外,二十上下的样子,长得剑眉星目,神情俊朗,霞光落在他身上,宛若批了一身金色的衣裳。
杨澜认得那人,河间府肃宁县有名的才子魏好古,魏好古出身官宦人家,祖上曾经做过一任尚书,如今,也有人在外地为官,每任肃宁知县到任,都会前往魏家拜访。
这魏家家世显赫,魏好古却不是什么纨绔之辈,自幼就有神童的称号,十三岁即中了秀才,顿时声名远播,连整个北直隶都为之震动。
魏好古中了秀才之后,却没有参加乡试,而是四方游学,拜访名师,后来,在洛阳龙门书院的理学大儒顾双门下学习,直到一年前才回到了肃宁,准备今年的秋试。
杨澜和魏好古并没有什么交集,两者生活的圈子大不相同,不过,都是肃宁的秀才,低头不见抬头见,相互之间也算是点头之交。
魏好古乃是肃宁县以及河间府生员的代表,他一出来,一干人等就围了过去,道贺,恭喜之声不绝,就像魏好古已经特定中举一般。
那魏好古一边微笑着回应众人,一边望向四周,最后,他的目光落在阴影中的杨澜身上,两人的视线在半空中相逢。
杨澜将视线淡淡的移开,魏好古的目光微微闪烁,过了一会,他从人群中挤了出来,往杨澜这边走来,身后,跟着一群青衫书生,只听得一阵叽叽喳喳之声,一路奔涌过来。
...
当夜子时,往常这个时候无比安静的保定府便多了一丝喧嚣,城内各条街巷,灯火若游龙,点亮了夜幕,青石板的路面上,不时响起脚步声,急匆匆而来,又急匆匆而去。
三更左右,肃宁会馆内的秀才考生就已齐聚一堂,十来个会馆下人打着火把提着灯笼将这些秀才老爷护送出馆,往城西的贡院而去,途中,不时遇见其他考生,于是,大家聚在了一起,形成一条火龙,在黑夜的街道中游窜,直奔城西。
人数虽然众多,却没有多少声响,一路上,只听得脚步声,呼吸声。十余年,甚至数十年的辛苦,成败就在眼前这一遭,就算那些平时自诩腹内满是诗书,恃才傲物的名士狂生,在这一刻,同样心情紧张,只知紧闭双唇,埋头赶路。
杨澜一行到达贡院门前时,门前已经黑压压地站了一大群人,各式各样的灯笼闪着红光肃穆地立着,场面颇为安静,偶尔响起一些低语声,也很快自觉地沉寂了下来。
贡院门前,空出了一大块空地,数十个身披铁甲的兵士排着整齐的队列肃然而立,气氛显得颇为肃杀。
四更时分,贡院大门大开,在监门官的嘶吼下,考生们排着队鱼贯而入,从人,书童等闲杂人等自然是不能进去的,考生们只能带着随身的笔墨进去。
范进排在杨澜的前面,他左手抱着笔墨,右手垂在身侧,杨澜能清楚地看到范进垂下的手在不停地抖,他能理解范进的心情,只是,自己却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这种紧张,在原来的那个时空,他也经历过所谓的考试,那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厮杀,胜则生,负则死,眼下这个场面,对他来说并不足道。
进入贡院之后,接下来就是搜身,秀才们须得将外面的儒衫脱下,只穿着一件小衣,接受搜检官的搜查,以防夹带,若是搜检官瞧你不顺眼,认为你有私藏夹带的嫌疑,甚至可以勒令你脱光衣服,赤身接受检查,每一年,这样的场面并不少见,今年,范进就受到了这样的搜查。
他的表情过于紧张,引起搜检官怀疑,认为他有所夹带,所以,令其脱光衣服检查。
“有辱斯文!有辱斯文!”
范进面红耳赤,下巴的花白胡子微微抖动,他不停地摇头,一边喃喃自语,一边顺从地脱下内衣,露出瘦骨嶙峋的胸膛,任由一侧的搜检官检查。
为了防止作弊,考场将同乡们打散分入了各房,杨澜与范进并不在一个房内,因此,他并不知道范进的遭遇,由于他神情泰然,举止之间,自有一股凛然之意,他那房的搜检官只是搜了搜他的衣袖,连外衣都没有让他脱,就放他进去了。
搜查完毕,领了号牌,一干人等就在小吏们的带领下进入了各自的号房。
标准的号房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里面有着一椅,一桌,一榻,这三样物事摆下之后,几乎就没有了人容身之处。
在原来的那个时空,年少的杨澜在训练时曾经被教官关过小黑屋,这间号房让他想起了那个时候。
他深吸了一口气,将笔墨分左右放在桌上,随即,走到榻前坐下,闭目养神。
破晓时分,试题了下来,与考卷纸张一同下来的还有一个小篮子,篮子内放着茶水,几个馒头,两个煮熟的鸡蛋,还有三根蜡烛,考试要考一天,茶水,馒头,鸡蛋是供考生充饥所用,蜡烛则另有名堂。
乡试有个规矩,黎明入场,黄昏收卷,若是太阳落山之后,考生仍未交卷,可以让其点上蜡烛继续考试,三根蜡烛点完,仍然未曾做完,那就对不起了,监考官会令人将其叉了出去。
试卷下之后,小吏退出房去,就将那房门锁了,待到日落时分方才开锁,收卷放人。若是你提前做完了,也只能在号房内窝着,饿了有食物充饥,若是想要方便,号房的角落摆着一个小小的木桶,你可以拉在里面,一般说来,考试时间只有一天的情况下,考生们大多能够忍受,不过,也会有意外生,若是谁肠胃稍有不适,那这考场的气味就不怎么好闻了,那时,大家也只好自认倒霉。
乡试分三场,第一场八月九日,十二日第二场,十五日第三场。
第一场考八股制义,用经书阐圣贤微言,作七篇八股文;第二场考论,要作论一篇、判五道,诏、诰、表三者选作一道,用后世的话说就是考公文写作;第三场考策,即对策,类似于问答题,内容可以是问经史,也可以是问时事。
在这三场中,最重要的是第一场,第一场又最重“艺”,也就是七篇八股文中的第一篇,若是第一篇“艺”没有做好,后面的文章你做得再是妙笔生花,这场考试也有些悬,若是第一篇做好了,后面只要做到中规中矩,不出大的纰漏,也就成了。
杨澜在桌前正襟危坐,先看了第一篇试卷的题目,随后,往左边的砚台倒入清水,缓缓转动松墨,不一会,墨成,他心中也有了第一句。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这是第一篇时文的题目,出自论语。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孔子跟颜回说,我道能行,那就在这个社会上施行我道,倘若这个社会不能允许我道推行,那就藏道于身,能做到这样的,只有我和你了呀!
当然,在这里这样解释是不行的,必须用八股文阐述,按照一定的格式,按照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的内容解答方才合适。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此两句乃八股文之破题,杨澜有了这两句,接下来的文章就如奔泉般从笔尖涌出,不多会,白纸之上便满是黑色的字体,虽然,杨澜本身不通书法,却也觉得自己笔下的字体甚是好看,幸好,这身体仍然保留着原来那个主人的记忆和能力,不然,他只能枯坐到天黑了!
写完之后,检查了一遍,看看有没有错别字,格式有没有错漏,再看看是不是犯忌,现没有问题之后,杨澜开始闭目养神,等候墨干,待墨干之后,他将已完成的试卷放在一边,将下一张试卷放在了身前。
大约申时初,杨澜就将那七篇八股文做好了,做完之后,距离交卷的时间尚早,他将试卷从头到尾再细细看了一遍,觉得没有任何问题了,就将试卷放在一旁,就着茶水吃了一个馒头,随后上榻闭目养神。
若是一般的考生,唯恐时间不够用,就算做完了试题,也要不停地检查,检查一遍不够,再检查第二遍,一直检查到交卷的时刻,仍然意犹未尽。毕竟,这几张薄薄的试卷,乃是他们生命之中无法承受之轻,日后,是龙还是虫,就指望它了!
杨澜与他们不同,他的心态毕竟和这个时代隔着一层,就算有着杨凤梧的记忆和情感也是如此,这具身体,终究是以他的灵魂为主。
他对于这个时代还没有多么强烈的认同感,参加乡试也不过是随着这具身体的某种惯性罢了,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暂时还处在迷惘的状态中。
到了酉时三刻,房门打开了,一个小吏行了进来,他朝杨澜作揖说道。
“秀才,可要点上蜡烛?”
杨澜从榻上起身,摇了摇头,徐徐说道。
“不用了!”
于是,便交了卷,出得场来,不一会,就走出了贡院,到得门外,三三两两的考生已经相继出来,有的人径自离去了,有的人仍然流连在贡院门外,三两个熟识的人聚在一起,相互问着对方所作之文,不时有人捶头顿足,连声抱怨。
没有见到范进的身影,杨澜走到广场的一角,正对贡院大门,背靠墙壁而立,夕照从贡院的飞檐窜了下来,撒了一地金黄,那光晕堪堪抵着他的脚尖方才停下,他容身于阴影之中,路人若不仔细留意,很容易将他忽略过去。
一个白衣秀士出现在贡院门外,二十上下的样子,长得剑眉星目,神情俊朗,霞光落在他身上,宛若批了一身金色的衣裳。
杨澜认得那人,河间府肃宁县有名的才子魏好古,魏好古出身官宦人家,祖上曾经做过一任尚书,如今,也有人在外地为官,每任肃宁知县到任,都会前往魏家拜访。
这魏家家世显赫,魏好古却不是什么纨绔之辈,自幼就有神童的称号,十三岁即中了秀才,顿时声名远播,连整个北直隶都为之震动。
魏好古中了秀才之后,却没有参加乡试,而是四方游学,拜访名师,后来,在洛阳龙门书院的理学大儒顾双门下学习,直到一年前才回到了肃宁,准备今年的秋试。
杨澜和魏好古并没有什么交集,两者生活的圈子大不相同,不过,都是肃宁的秀才,低头不见抬头见,相互之间也算是点头之交。
魏好古乃是肃宁县以及河间府生员的代表,他一出来,一干人等就围了过去,道贺,恭喜之声不绝,就像魏好古已经特定中举一般。
那魏好古一边微笑着回应众人,一边望向四周,最后,他的目光落在阴影中的杨澜身上,两人的视线在半空中相逢。
杨澜将视线淡淡的移开,魏好古的目光微微闪烁,过了一会,他从人群中挤了出来,往杨澜这边走来,身后,跟着一群青衫书生,只听得一阵叽叽喳喳之声,一路奔涌过来。
...